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朱韵和
关注
统计数据
1982
文章
0
粉丝
0
获赞
28202
阅读
热门文章
1
TechFlow 深潮 发布的文章:近期教育领域的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
145
32
朱韵和
2个月前
1989年6月6日,北京建国门立交桥上部署的坦克和戒严部队。 (美联社)
六四事件:对话、镇压与未竟的真相追寻· 236 条信息
#1989年北京
#戒严
#立交桥
#坦克部署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苏共总书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和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及其译者,在首次正式会晤中,日内瓦首脑会议、瑞士,1985 年 11 月 21 日。
#苏共总书记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美国总统
#罗纳德-里根
#日内瓦首脑会议
#1985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老布什访华 方励之夫妇受邀百人大宴 事情发生在1989年2月,老布什(George H.W.Bush)作为新总统首访中国。 “他跟中国人有很好的关系,一直访问中国。所以这次访问被设计成一次探亲(Homecoming)之旅,重温早期建立的关系。”洛德大使回忆道。 在大使馆草拟布什总统宴请中国人的数百人盛大宴会名单 时,洛德大使认为,除了中国政府和中共官员,也应该象征性地邀请改革派人士,甚至异议人士,以显示美国重视人权。 “因此我们把一些最重要的改革派人士,其中之一是天体物理学家方励之包括在名单里,我们以这个名义邀请了他。他数年来一直直言中国必须有更大的政治自由,并对邓小平有很严厉的批评。” 名单上报白宫和国务院,获批准。 北京方面先是不动声色,在布什总统抵达前一天突然召见洛德,在布什总统抵达后又威胁国家主席杨尚昆不出席宴会。但在布什与赵紫阳会晤、宴会举行前数小时,北京突然软化了立场,表示杨尚昆会出席宴会。而就在美方松了一口气、以为一切总算顺利时,北京的安全人员却在暗中采取强制措施阻止了方励之夫妇赴宴。当时洛德大使还蒙在鼓里。方励之随后举行记者会,国际媒体广泛报道,美中关系陷入紧张。 洛德大使说,“所以,本来可以是布什总统很成功的一次访问,结果被中国人强迫方励之夫妇不准出席宴会的争端阴影遮盖了。” ---八九之春动乱之际 美驻华大使为何突然离任? 美国之音
#老布什访华
#中美关系
#1989年
#中国政治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邓小平亲自施压 不许驻华大使参加北大民主沙龙 “中国正在辩论和考虑政治改革。尤其是我太太跟我,在大使馆主持聚会,来参加的有异议人士、改革派人士,也有政府和党的官员,大家围着一张桌子。我们当时能做到的事情在今天简直不可想像,因为当时中国人自己在讨论政治改革。” 但随着自由派领导人胡耀 邦被邓小平废黜,北京面临的政治改革压力越来越大。洛德大使说:“1988年中国有许多大学在辩论这些问题,我太太和我应邀参加北京大学他们称之为‘民主沙龙’的反思活动。” 洛德大使表示,尽管在6月的那次活动中并没有人提出任何敏感的政治问题,但麻烦还是找上门来了。 “3天后,我正在一个宴会上,时任中国驻美大使韩叙走过来,他代表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亲自转达了他给我的信息,说我不应该去参加民主沙龙;并说,以后这种事情请先获得许可。换句话说,邓小平不喜欢我去参加这类活动。这显示了他们在天安门事件之前对大学里发生的事情有多敏感。当然,我很礼貌但坚定地让他回复,‘不,作为大使我可以邀请尽可能多的人,正如你的大使可以在美国做的一样。’我拒绝了他的要求。但这确实显示了紧张正在发生。因此,尽管是在黄金时期,我也卷入了这种事件。” ---八九之春动乱之际 美驻华大使为何突然离任? 美国之音 图:美国前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Winston Lord)。
#邓小平
#驻华大使
#北大民主沙龙
#政治改革
#胡耀邦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邓戒严权威不足 杨家兄弟治军乏威,也是邓小平权威不足的折射,更反映毛泽东身后的权威空白。这个政治背景,其实也是“六四”成因之一,少有人论及。权力空白所勾起的重组渴望,会引诱政坛上所有的人,其实大家都是“玩家”,赵杨二人位高权重,岂能置身于外?改革的迟缓和保守派的问罪,又与民间抗议互动 ,而引领权力结构的重新洗牌,一开始所能看到的,都不是结局,只有可能性。 陈云或可比肩邓小平,更有叶剑英,长居岭南不北归──他有华国锋襄助才抓了“四人帮”,而邓小平复出后,八○年初废华国锋及“凡是派”甚急,叶帅不悦,邓派王震南下与之协商,叶举荐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杨尚昆、习仲勋两元老进政治局,对邓有所制衡。邓虽是二野政委,元帅的资格,但四九后与兵戎无涉,复出后请罗瑞卿接军委秘书长,极盼替他掌兵。罗大将却被林彪害得双腿残断,说我站不起来怎么领兵?执意要去德国做手术,而那时中德尚无外交关系,聂、徐两帅皆不准,罗硬是去了,竟死在手术台上,邓痛失股肱,那是七八年,邓于是只好自树权威抓兵权。七九年打了一场莫名其妙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伤亡甚重而无战绩。叶剑英八○年就查出帕金森症,四年里沉屙愈深,渐渐出局,八四年国庆邓小平心血来潮要阅兵,而叶帅就在“十一”前病危,据说邓下令无论如何不能叫葬礼冲击国庆,医生只好维持,于是叶帅又当了两年植物人。 天安门屠杀前的一场宫廷倾轧,因涉及动用军队,情势扑朔迷离。邓小平虽是强人,但调兵进京军管,他的权威还差了点,元帅上将们一上来就反对。尤其难料的是,杨家兄弟指挥镇压,军权在握,围困京师,邓心中没底,据说全家人都躲了起来。五月下旬六月初,中国处于权力真空,有多少天?天晓得。这种近似军事政变的把戏,最不安全者,恰是独裁者自己。 ---苏晓康《赵紫阳八九摊牌余谈》
六四事件:对话、镇压与未竟的真相追寻· 236 条信息
#邓小平
#六四事件
#权力结构
#政治改革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杨家将“玩火”两头耍 赵紫阳有多少胜算?注定失算的事情,赵是不会干的。面对保守老人,赵的靠山是邓小平,假如他转身挑战这个靠山,谁是他的盟友?那时曾有一个制衡邓小平的“联盟”吗? 万里、乔石、胡启立都曾是赵的盟友,但毕竟份量不够。万里在关键时刻被软禁,启动人大常委权力否决戒严令的尝试,被 邓小平轻易摆平;而乔石在邓府戒严决策中,只敢中立。 在高层另有一个人是举足轻重的──杨尚昆。无疑,正是他的角色,最终决定了赵紫阳的成败。而奇怪的是,《改革历程》对此人似惜墨如金。设若赵杨两人皆封嘴,他们之间曾有过的“联盟”便如石沉大海。我们只可钩沉一二。 “杨家将”这位老大,文革前的中南海大管家,成为邓与政治局常委的联络人,位居中枢。熟悉中南海内幕的吴稼祥,称他是“大玩家”,很传神,但说他怕失去军委副主席,而联手保守派倒赵,与赵的说法不符。赵在书中多次提及杨支持他处理学潮的温和政策、反对镇压,似非错觉,许家屯也从旁证实。但是,杨领李鹏去邓府求见,引出“四二六”社论在先;又受赵之托,试图通过邓的秘书、子女迂回劝说邓在后。杨尚昆究竟押注在谁身上,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无疑也是审时度势,不想赌错。他重用胞弟,遭忌军中,不是死跟保守派就能化险的。他不妨也掂量,扶持赵紫阳一旦成事,他兴许也当一回“太上皇”呢? 赵紫阳留下两个细节,颇可玩味:五月十六日夜在邓府,杨尚昆转述廖汉生的戒严主张,“本来尚昆一直是反对戒严的”;决定戒严后赵愤而辞职,“尚昆打电话再三劝我收回成命”。此外,据说戒严部队进城受阻后,北京军区司令员周衣冰找不到杨白冰、杨白冰找不到杨尚昆、杨尚昆找不到邓小平…… 一番腥风血雨后,杨尚昆最终背弃赵紫阳。但几年后,这位“镇压执行人”,又对三○一医院军医蒋彦永说:六四事件是我党历史上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现在他已无力去纠正。另据吴稼祥分析,二○○一年横扫中外的“天安门密件”(又称《六四真相》),也是“杨家将”背景,为了洗刷“屠城”罪责,此说很有见地。杨尚昆的“国家主席”顶戴上,沾着赵紫阳的血,末了还是邓小平夺了他的顶戴。“大玩家”玩别人,最终也玩了自己。 ---苏晓康《赵紫阳八九摊牌余谈》
#杨家将
#赵紫阳
#邓小平
#1989年政治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施绳:我永远忘不了六•四的那一天 八九年六月三日午夜,西长安街六部口,路灯昏暗。一辆辆用于战事的坦克载着荷枪实弹的军人,从西长安街由西向东驶来。每一辆坦克驶过,士兵便将枪口对着路边的众人扫射。(后来有传谣说,枪口是向上的,不是对着路边的人群。我想,要么这些人当时不在现场,要么这 些人是在故意以假乱真)。子弹的出膛声,与墙壁和地面的撞击声,还有人们中弹后的惨叫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坦克子弹对付赤手空拳”的悲壮场面。 就我目力所及,每隔三至四分钟,总有一人倒下。如果倒在距长安街边较近的地方,因为子弹太密集,众人无法就近抢救,生死未卜。如果倒在距路边稍远的地方,便会有人自动围到那人的四周,以防子弹再次击中受伤者,并实施紧急抢救。三轮车,担架随呼而至,将伤者送往附近的医院。感谢北京的市民,他们自动地走出家门,冒着生命危险,加入了救援行列,提供了急救工具。是他们,使许多伤号摆脱了死神的诱惑得以复生。要没有他们,当时的许多伤号可能会因为抢救不及时或流血过多而死亡。也许,我就会在其中之列。 当时我首先中弹的部位是肩部,伤比较轻。先是听到“嗖”的一声,随之肩部感到一种麻麻凉凉的滋味。不过数秒,一记重击,我中了第二弹,是在背部。这次创口较大,位置非常危险,紧贴脊柱。事后推测为“开花弹”所击,由于子弹的威力不足,只是将脊柱表面的肉炸掉,而未伤及脊柱。当时我没来得及有疼痛的感觉,只在短暂的死神到来之前的清醒中意识到自己要到另一个世界去了,要与家人永别了。这是我瞬间唯有的全部思维。紧接着便是神志昏迷。我想当时昏迷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当我恢复了些许意识,微微睁开眼睛时,我还躺在离长安街边不远的地上。有几个人围在我的四周。我模模糊糊地听到有人说:“他的创口很大,流血太猛,赶快包扎,堵住血流。”我的T-shirt被扯下,而后便有人用力把它从中间撕开(或用剪刀绞开?)并用其包住伤口。不一会,来了一辆三轮车,我被抬了上去。因为我是背部受伤,所以只能平卧在车板上。在行进中,一直有人按住我的伤口四周,尽量让T-shirt贴紧伤口,不让血流太多。慢慢地,我的神志渐渐清醒,知道自己受了重伤,用手摸摸身体两侧,粘糊糊的,想必是血。当时头很沉,一个人托着我的脸。我全身麻木,背部有一种似痛非痛的感觉。我想知道一下周围的情况。用力抬了抬头,往旁边看了一下,发觉车上不止我一个人,还有人躺在我旁边。那人身上没有太多的血迹,不知伤在什么部位,途中一动不动,只是僵硬地躺着。有人将手放在那人的口鼻部,大概是拭拭呼吸情况吧。只听有人说:“这边这位(指躺在我身边的人)比那位(指我)还要严重,怎么连气息都没有?!” 在半清醒半昏迷的状态下,我被送到了一个距现场较近的医院(邮电医院?)。有人扶我走进了医院大门。走廊两边站满了人。最后,我被扶进了一间屋子(诊断室?手术室?)。这里已人满为患,躺着的,半躺半坐的,流血的,流泪的,低声呻吟的,大声痛哭的,高声怒骂的,比比皆是。我听到一个女孩在嚎啕大哭,问周围的人发生了什么事,说是她朋友刚才在长安街被打中颈动脉而气绝身亡。 稍后,我周围腾出了一点空间,一位首钢的工人帮我平卧在地上,托起我的头,让医生为我动手术。我看到地上满是血迹,这与周围血迹斑斑的伤者一起,构成了一幅比“战地医院”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惨象。 医生动手包扎。他对扶着我的人说:“创口太大,伤口碎片太多,要好好消毒,需要二次手术。现在伤员太多,先简单包扎一下,止住血再说。”包扎后,我被扶到走廊的一角。那里已有许多人正在接受输液。看护我的人告诉医生,我失血太多,需要输血。那医生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说:“血液已用得差不多了,现在只能保证对垂危的病人输血。”那人又问:“血库的血呢?”答曰:“血库已接到命令停止向医院供给血液。”(这是我听到的他们的谈话,不一定真实)。此后我便感到异常的难受,剧痛快速地向我袭来,不知为何我突然感到口渴难忍,而后神志渐渐模糊。 输液后,我被安置到临时病房。病床一个紧挨一个,每行病床之间只留有供医护人员走动的空间。这时我神志已完全清醒。看看左边躺着的那位,鼻子嘴里插满了管子,大概是在输氧。右边的那位自眼部以上全部用绷带包着。我对他道声多多保重,他看不见我,回应地点了点头,并用手做了一个“V”字手势。 “六•四”清晨,(邮电?)医院的大多轻伤病号被转移到离现场较远的医院去了。(因为伤员太多,现场附近的医院已人满为患。)我被送到了积水潭医院。在我的病房里,足有四十多个伤号。这里已不再有生命垂危的伤号,但多数伤势不轻,据我观察,他们多数会留下或多或少的后遗症。 一个外地赴京访亲的农民,整个小腿的肉几乎全被炸光,两根小腿骨暴露在外,看了直让人打寒颤。医生给他动手术时,我不忍心注视他。因为每次医生给他涂沫药水,他都会发出撕心裂肺的痛叫。从小在农村生活了十多年,我深知一个历经风吹日晒的农民对一般疼痛的承受力。现在看到他如此摸样,可以想象疼痛的程度。如果他的情况落到我的身上,我真怀疑自己能否承受得了。 一个体院的学生,双腿从大腿根部被锯掉(据说他的腿是被坦克碾断的)。他的病床,一个可以升降的手术台,紧挨着我的病床。由于麻醉剂的作用,他没有痛苦的呻吟,一直处于昏睡状态。我看到他那残存的大腿一直在无助地摇动。难以想象,当他醒来,突然发觉他的双腿已不复存在,他会何等的悲哀!我怀疑他能否接受这残酷的现实?!要知道,他是搞体育的。对他来说,腿,不仅是用来完善他的躯体的,而且更是他未来事业的依靠。可是他现在失去了它们。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他失去了生活,失去了事业。 一个青年科技人员,伤势也着实不轻。通过交谈,知道他刚出校门不久。六月四日凌晨,一颗猖狂的子弹沿着他的胸部紧贴表皮从左边穿到右边。感谢上帝,子弹没有伤及他的心肺。命是保住了。但是要知道,子弹有毒,且受伤部位奇特,手术难度很大。他活动困难,生活不能自理,整天躺在病床上。到我离开积水潭为止,他的伤还没有得到确诊和治疗。我很担心他以后的伤势。 六月五日上午,在积水潭医院呆了一天后,我被转到了另一个医院。在那里,在医务人员的护理下,我接受了近三个月的药物治疗和数次手术。然后,拖着虚弱的身躯,出院了。 这,就是我在“六•四”那天的经历。
六四事件:对话、镇压与未竟的真相追寻· 236 条信息
#六四事件
#天安门广场抗议
#历史记忆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八九六四的标语 (1/6) 图3:大巴上的标语: “不是我不明白,这鹏儿太无赖;不是我不明白,这政府太腐败;不是我不明白,这小平忒他妈坏;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八九六四
#天安门事件
#民主运动
#政府腐败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1989年6月5日的建国门立交桥上部署的坦克。 (六四档案图)
#六四事件
#天安门事件
#坦克人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前面的横幅:"老的不下去,新的上不去;小平带个头”。 Photo: HRIC archive, courtesy of Gail Butler, Libby Schmalz.
#老的不下去
#新的上不去
#小平
#事件
#政治标语
#历史照片
#HRIC
#Gail Butler
#Libby Schmalz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前特首梁振英在89年6月5日曾登报,指“强烈谴责中共当权者血腥屠杀中国人民”
#梁振英
#六四事件
#天安门事件
#89民运
#政治谴责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摄影: Jacques Langevin。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1989年6月3日:军事镇压正式开始当天,公共汽车在街上燃烧 3 June 1989: Buses burn in the street on the day the military crackdown begins in earnest Photograph: Jacques Langevin/Corbis
#六四事件
#军事镇压
#公共汽车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1989年6月12日资料图片:北京市区一辆被烧毁的公交车
#北京市
#1989年
#天安门事件
#公交车
#抗议活动
#社会动荡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这是清晨,中国政府宣布戒严后的几个小时,”彼得说。 摄影:彼得-特恩利,Corbis "This is early morning, hours afte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eclared martial law," Peter said. Photograph by Peter Turnley, Corbis
#中国
#戒严
#政府
#清晨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历史之恶 茨威格认为,一个闪耀时刻出现以前,乃是平庸流逝的漫长岁月,而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会决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进程。他归纳了决定人类进程的十四个瞬间,如拜占庭的陷落、滑铁卢的一分钟、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刑前获释,等等,历史中性,善恶兼顾,统称"人类群星闪耀时",他只强调,这 些瞬间一闪之后,世界再也不一样了。其中,他提到一列"封闭的列车",像一枚威力巨大的炮弹,1917年4月从瑞士出发,穿过德国全境,最后抵达俄国的彼得格勒,不久"震撼世界的十天"爆发,这一炮摧毁了一个帝国、一个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发射的几百万发毁灭性炮弹都不敌它,因为这列火车把列宁送回了俄国。蜚声于二十世纪中叶的茨威格,鸟瞰世界尚看不到东方的中国,他归纳的"瞬间"也没中国啥事。倘若往前追溯,人类历史上能找到的中国影响,大概只有火药发明一桩。 然而列宁和"十月革命",将整个二十世纪浸入血泊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三个人,对历史产生剧烈影响:列宁、墨索里尼、希特勒,三个恶魔;他们又代表着三个人类异端:布尔什维克、法西斯、纳粹;史无前例的血腥,也黯淡了茨威格的"中性"和"闪耀",彰显的是历史之恶。那么二十世纪晚期的历史,终于提供了来自中国的一个"瞬间"、一个恶例,因为它不是"群星闪耀时",而是"血光屠城夜",此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再也不一样了,即1989年6月4日的大屠杀,及其决策人邓小平;他在1989年跟七十二年前的列宁一样,也改变了历史,成为一个恶魔,两者的区别,是列宁去发动了一场士兵和工人的武装暴动,而邓小平则是指挥士兵镇压了人民的一场和平请愿。还有一点相似,即列宁神话,要到苏联帝国解体之后才破灭,历时近百年;而"六四"屠杀后,中国因经济起飞,而令专制更稳固,已历时三十年,"邓神话"至今没有破灭。 三十年经济起飞的破坏性,于今昭然若揭,它摧毁了中国,在价值和生态两个层面,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环境代价今天已成不争事实,大半个中国沉沦于重度雾霾,中共为挽救他们的江山,不惜毁掉中华民族的江山,土地、空气、江河统统污染了,国人的癌症发病率急剧上升,民间哀恸"国在山河破";而且以中国巨大的人口、经济和区域,其环境问题势必将泛溢到世界各地,凡是与中国分享一个星球、一个海洋、一个大气层的皆将渐次受到影响,亦即中国的环境问题也将全球化。三十年的后果极其严重,不仅只对中国而言,也是对全世界而言,因为三十年后中共的专制,成为一个祸害,威胁人类。 ---苏暁康:一个怪胎酿成了屠杀 三十年后威胁人类
#历史
#茨威格
#人类群星闪耀时
#拜占庭陷落
#滑铁卢
#陀思妥耶夫斯基
#1917年
#世界历史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邓调兵屠城,是推翻赵紫阳的军事政变 邓小平调兵镇压,是为了打倒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的非法军事政变,这个论点,跟通常所说的"调兵是镇压学运",显然不同,后者认为邓小平在"四二七"大游行之后,从四月二十八日"失踪"了十四天,很明显跟六月初大规模野战军进攻首都的部署有关,这说明什么呢?"四二 五"邓小平定性动乱,等于自己往油桶里扔了一根火柴,学运对他的回应就是"四二七"大游行,"打着拥护中国共产党"横幅,不带愤怒地一道一道冲破警察防线,向全社会释放的信息就是"人民胜利",这一个回合,邓小平彻底输了,他只剩下杀人一招。所以在"四二七"之前,以首都为棋盘,学运跟邓小平下棋,游行、对话,你一匹马,我一只炮,下到"四二七",学生将军了,邓小平恼怒掀了棋桌。 这个视角,是从"民主运动"或社会冲突去看的,但是如果从权力结构去看,邓小平错误定性学运已失足在先,权威折损,如果赵紫阳以对话成功平息学潮,便赢得"党心民心",无形中挑战了邓的权威,乃是一大忌讳,因此邓小平唯有从镇压学运,升级到打到赵紫阳,才能扳回这一局,所以"军事政变"的论点无疑更可信,而分析权力关系是政治学的本质。可以梳理一下邓的"杀心": ——邓小平在"四二六社论"发表当天,就下令解放军进入战备状态; ——五月初取消了一切军人请假外出的许可; ——5月8日,邓小平召见各大军区兵种的负责人,几十个野战军以换防、拉练、野营的名义往北京调动; ——至5月17日晚邓小平在家中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讨论是否戒严"时,解放军早已兵临城下; ——5月20日邓小平在家中召开会议,决定免去赵紫阳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一职,至此赵紫阳被打倒,而这个会议没有通知赵紫阳、胡启立两名政治局常委,即一个军委主席召开秘密会议,打倒不准参加会议的总书记,赵紫阳也未收到任何党内文件,赵紫阳回忆:"并没有任何人告诉我已经把我免职了,当然也没有什么人找我联系工作,重要的信息渠道被切断了,把我和外界隔离了"; ——5月21日李鹏电话建议邓小平于近日内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免职赵,邓小平告诉李鹏:"要等大军进入北京后,再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样可以避免冲击和干扰,才能开得更有把握。"邓小平要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以刺刀逼迫所有的政治局委员就范; ——6月2日邓小平下达了"坚决镇压、不怕流血"的命令,是在二十万军队的强力保证下; ——6月3日凌晨2点50分,他命令迟浩田"采取一切手段恢复秩序"; ——6月4日,军队用坦克和机枪残酷镇压了六四民主运动,完成了天安门清场的任务。 ——6月9日,邓小平在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大会上发表了胜利宣言。 这还不是军事政变吗? ---苏暁康:一个怪胎酿成了屠杀 三十年后威胁人类
六四事件:对话、镇压与未竟的真相追寻· 236 条信息
#邓小平
#军事政变
#赵紫阳
#镇压学运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赵紫阳:“十四大”前,邓权衡了利弊诸多因素后,看来最后下决心时,主张的倾向性有了变化。邓先倾向于撤换江(泽民)、李(鹏),后改为江(泽民)、李(鹏)不动。 邓此时看来主要考虑以下两个大问题。不仅此时,恐有长时间了。第一个问题,他身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能否坚持下去?即能否继续下去?否则,他主张 的改革开放错了,会有人起来批判他,将他定为罪人;第二个问题,他身后会提出“六四”问题,邓究竟错了?对了?负什么责任。这两个问题中,看来,邓想得多的是第二个问题。因为改革开放,是世界大潮,中国绝大部份人支持这个主张,别人反邓,很困难。这“六四”非同小可。如你所说中国干部、知识分子对这个问题绝不会淡忘。这个问题太大了。邓内心是知道这个问题的份量的。在“六四”问题上,李鹏不用说了,江,在上海也是有账的,《世界经济导报》事件便是江搞的。邓以为,维持江、李体制,“六四”问题在邓身后,大家不能提出。既然做了这种估计,尚昆自然失算了。尚昆与江分歧由来已久,此次当然尚昆要下台了。当然,尚昆如在过去与江关系好些,对江尊重些,尚昆此次不致于处境如此悲惨。 ---杜导正《赵紫阳还说过什么?》
#赵紫阳
#邓小平
#十四大
#江泽民
#李鹏
#中国改革开放
#六四事件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六四,是中国人的哭墙!每到六四,中国人的心就在流血,在哭泣。尤其是那些在六四屠杀中失去亲人的难属们。 中国何止六四这一道哭墙,中国人有千千万万道哭墙。 新冠疫情,是中国人的另一道哭墙,由于政府的邪恶与无能,千千万万人失去了生命,在亲人心里留下了无尽的悲哀; 驱逐藏传佛教,关押维吾尔人,禁止蒙古人学习蒙文,建起了一道道民族的哭墙; 活摘器官,是法轮功学员们的一道哭墙,他们遭受暗无 天日的迫害,最后竟然尸骨无存; 文革,是中国人的又一道哭墙,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受到全面的政治迫害,上千万的冤魂在中原大地哭嚎; 大饥荒,是中国人的又一道哭墙,饿殍遍野,非天灾,乃人祸,是中共一系列愚蠢且违反科学的运动所导致; 反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又一道哭墙,中共打断了知识分子群体的脊梁,让他们在苟且中偷生。中国从此无脊梁。 公私合营,剥夺和侵占有产者的财产;土改,剥夺和侵占农民的土地;镇反,生命杀戮,从肉体上消灭政治对手;这一桩桩都在中国人心中立下了无数的哭墙! 哭墙的作用绝非仅仅局限于引发人们去哭泣和祈祷,哭墙的作用在于激发人们推到哭墙的冲动,就像两千年前,孟姜女哭倒长城那样,这才是中国人的传统。当然,光哭是没用的,墙是哭不倒的,要从哭泣中升华出一股力量,众志成城的力量,以形成排山倒海之势,推倒那把哭墙横在你面前的极权制度。 六四,中国人的哭墙;六四,同时也是中国人反对极权主义的政治载体。 从这里开始,踏上征程! ---陶业 | 六四,中国人的哭墙
#六四事件
#新冠疫情
#民族问题
#法轮功
#人权
#历史悲剧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朱牧(朱耀明)接受《德国之声》访问,畅谈近三小时,细诉当年参与“黄雀行动”的种种。 有人说,营救行动取名为“黄雀”,源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过其实另有寓意。在朱牧的教会办公室内,挂上一幅司徒华的赠画,写上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当中的“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道出了意思。“他当年送给 我时,最主要讲到雀鸟被困,最终逃离罗网,所以就得飞飞,似乎跟行动名字贴近。” 八九六四后,北京政府通缉一众学生领袖及民运人士,包括时任支联会主席司徒华、艺人岑建勋、商人陈达钲在内等人,展开营救行动,分成四条地下通道,接收从内地逃亡至香港的民运人士,再想尽办法把他们送到外国。 当年是香港基督徒爱国民主运动成员的朱耀明坦言,“黄雀行动”之初,即协助民运人士透过地下通道来港,他没有参与。直至当年六月底,在司徒华呼吁下才加入行动,主力协助济留在港民运人士生活,更加与港英政府及各国领事谈判,商议民运人士的去向。 法国先开大门 美加澳再跟随 朱牧忆述,法国是最早打开大门的国家。“我跟政府谈判,了解到法国领事馆愿意接收他们,大门一开,地下通道就开通,只要救到他们来港,法国领事就可以接收他们,发出签证,隔日就可离港,快速处理。”当年的功臣包括时任法国驻港副总领事梦飞龙。“三十年后我再问他,当时你为何那么勇,可以发签证让他们走,你有没有问过上级,他回应一句令我很诧异,他说‘如果一个人尿急会找谁,要救一个人的生命,你会问谁?那应该即时救他吧。’可以想像到,法国人对生命的珍惜和爱护。” 随时间过去,逃难南下的民运人士渐增,朱牧再与港英政府商讨对策,令他们由非法入境者变成合法暂居。“当时我跟副政治顾问谈判了四、五天取得协议,所有人来港我送他们到人民入境事务处,经过筛选问话,证明他们是就给予行街纸,让他们三个月居留。与此同时,我们将名单分给各领事馆,希望收容民运人士。” 当时,法国已接收近七十人,开始感到吃力。朱牧于是到美国领事馆游说,甚至委托他人到美国国务院,结果到当年十月,美国正式接收第一批民运人士,从此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门都打开了,民运人士分别透过难民身分、以学生签证升学进修,或在律师楼签署身分声明离港。而朱牧亦在欧美各大城市组织团体作为接应,协助民运人士在当地生活。 行动长达八年 营救四百多人 可以顺利离开的人们固然安乐,但不少民运人士济留在港,有人长达三、四年。朱牧称,高峰时要安排七、八间安全屋,也要为他们进行情绪辅导。“有些未走到的人会不开心,问自己为何不可,又试过深夜接到他们来电,说大厦门外有公安,其实那些是屋苑的保安,何来会有公安呢?所以要找辅导员协助。” “黄雀行动”由八九六四后直至九七回归前,营救了四百多人。香港回归前一年,仍然有数十人济留,形势之急,使得港英政府透过外交力量出手。“港英政府九七年五月回信给我,表明要走的人要在七月前走,愿意走都可安排离开,最后数十人去了荷兰、北欧。当然有部分人懂广东话,觉得香港适合自己就留下来,如今都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了。” 参与营救行动者 沦为流亡分子 “没有港英政府、没有法国,黄雀行动不会做到。”这句话,朱牧多番强调。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送走民运人士,自己也身陷险境。“当年中英联合小组讨论时,都有提出疑问,内地来港的民运人士有没有居留权,同一时间又有人问刘兆佳(香港特区筹委会委员)等人,参与黄雀行动的人又如何,就说那他们要自己想想吧,他们应该离开。” 朱牧坦言即使当时有国家给他护照,他都无意离港。但在九六年底,政治顾问都认为他离开比较安全,朱牧才向教会申请休假一年,确保所有民运人士可以离港,才于九七年六月中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访问学人,研究人权及宗教自由。 离乡赴美深造,与家人暂别,并不是朱牧所想,更令他有流亡的感觉,情绪低落,靠每天到教会祷告作心灵治疗,“其实要面对文化冲击是很难适应,好像我当时日日吃pizza、饮咖啡很难过,所以也试过发泄,走到唐人街吃了整条白鳝。所以我从头到尾都不会批评民运人士,我们营救他们,从没要求他们做伟大的事,只要他们开心、有工作就可。” 出走欧美 寻访三十年前的无名英雄 三十年来,朱牧不忘一众故人。十年前,他发起“回家运动”,希望北京当局准许民运人士回乡、探望家人。十年过去,部分民运人士年事已高,安顿好在国外生活,回家的冲动,再没那么强烈。而当时占中案在身的朱牧怕被判监,未必见证到六四三十周年烛光晚会,于是过去两年走访美国、加拿大、英国及法国多个城市,探访二十多名当年营救的民运人士,摄录成纪录片。“我年纪大了,还有多少个三十年?我希望再见一些我挂心的人,到他们家中吃饭,了解他们家中生活情况,所以完全是友情访问 。” 无数流亡海外的民运人士,多年间不曾在文字或萤幕出现,但原来寂寂无名的英雄,一直隐藏在这四百多名“黄雀”之中。“今次我指定要探一个人,大家都以为当年柴玲是自己走下来,其实是有一个人陪她,我们多年来都把他叫作阿洪。”朱牧透露,这位阿洪并不是民运人士,只是在广东的一个接应人,用船接载柴玲和封从德偷渡,去到香港后因为怕二人被认出,于是陪他们上岸直至到安全的地方,结果也成为流亡的一分子。“他不是在镁光灯下,没有人会记得他。他头半日子在法国很痛苦,他要读法文,很不容易,幸好遇到一些很好的法国人,有一个老人家带他到农场帮忙,后来有个香港教书十七年的修女帮他,所以是他的教母,教他法文、帮他生活,如今他已安顿、有家庭有工作,很开心。” ---六四30周年:港人热心营救 黄雀飞向自由 子隽 《德国之声》 图:朱耀明
#黄雀行动
#朱耀明
#政治庇护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方励之:“诽谤邓小平”案始末 1987年初我被作为资产阶级自由化三代表之一,遭到当局整肃。之后,当局对我的所有活动,包括国内外的学术活动,一直有紧密监视。每次在国内大学作学术演讲,坐在前排的,就有监视人员。任何当过多年教师的人,很容易识别,哪些听众是学生或同行,哪些是外来客。后者因是 外行,心中另有所思,表情始终是呆呆的。 在国外,也可能辨别中国派出的特殊任务者。早在1981年夏,我在巴基斯坦Nathiagali国家暑期物理学校(现称暑期物理学院)讲几次天体物理。来了一位光明日报记者,其作风不太像职业记者。北京的许多人知道,光明日报的外派记者中,掺有总参二部的情报人员。Nathiagali是吸引情报人员的地方,因为它是巴基斯坦核设施所在地。本拉登被美军突袭击毙的地点 Abbottabad, 距Nathiagali 约20英里。有一次在休息时间,我冷不防突袭光明日报记者:“你是总参二部的吧?”。该人竟一时愣住,不自觉地点了头。我临走时,该“记者”还托我给他家带回去一点外国货。总参二部有一个家属区在颐和园北,距北大不远。 1988年8月8 – 29日,李淑娴和我去澳大利亚,先在Perth参加第五届Marcel Grossmann广义相对论会议。我讲的题目是宇宙中的非拓扑孤子[1],随后我们又到堪培拉、悉尼,墨尔本等地访问。除学术活动外,中国留学生还邀我介绍国内的情况(图1)。有的学生特别问起北大的小字报。我如实作了介绍。说,有小字报提到,一些中央领导人或他们的子女在国外银行有账号,有存款。 我还没有离开澳大利亚,北京的朋友就紧急传话来:邓小平已知道了我在澳大利亚说的话了(果然线人无处不在,工作效率也高,大概是在留学人员中发展的)。邓小平说,方励之在国外的言论,“一些中央领导人或他们的子女在国外银行有账号,有存款”,是对他的诽谤。他要诉诸法律,起诉方励之。 我当时想,这可能是谣言。第一,凡在国外的中国学生学者,大都开有国外银行账号,有存款。这是很正常的事,哪里谈得上诽谤?第二,如果邓小平要整肃我,根本不必诉诸法律。他是最高领导人,办法多得很。何必在法庭上费时费力。 8月29日,我们飞新加坡,去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WSPC)谈出版事宜,同WSPC的老板潘国驹教授喝了一次功夫茶,没有非业务活动。在新加坡,没有“诽谤”案的消息。有记者透露,新加坡当局告诉他们,方励之在新加坡期间,不得报导方的消息,只有等方离境后才可见报。果然,在我们离新加坡去香港的飞机上,才看到新加坡报纸的报导。在香港,我还恭维了几句新加坡,说“新加坡还是有民主的”。香港众男女记者听后,哄然大笑 ,不以为然。不难理解,那时候香港尚未回归,香港记者还没有体尝过人民民主专政的滋味。 9月1日到香港,主要活动是应“黄林秀LW人基金毖耄谥形拇笱Ы惭гL一个月,但我们只停留了一周,9月8日就离境了。在一个欢迎会上,我曾说,物理学家(如牛顿,麦克斯韦等)常常是从错误的基本假定出发,得到正确的结果(动力学方程),而政治家们常常是从正确的基本假定出发得到错误的结果。又令一些人不高兴。 在香港,我们多次被记者围住(图2)。没有记者提到“诽谤案”,可见,消息还没有传到香港。“诽谤案”真的是谣言?香港新华社“记者”的行为证明,不是谣言。9月8日晚,在香港等喷射船去澳门。在开船前数分钟,突然有两个自称香港新华社“记者”要求采访。手里拿着录音机。劈头就问:你在澳洲是不是讲过“一些中央领导人或他们的子女在国外银行有帐号,有存款”?我答:“有啊”。采访立即结束,转身就走,也没有说一声谢谢。显然不是“记者”采访,而是取证。 9月中旬,回到北京,不少朋友很惊奇;“你们还敢回来!”“我们都以为这一次你们不会回来了。”显然,“诽谤案”的小道消息,在北京,已经传开。有的朋友不解,“你们何必回来引颈就戮?”当时,从出国访问转而滞留国外的学者已不少。仅科大原物理教研室的同事中就有3位滞留不归。我们之所以按时返国,是相信在“诽谤案”上,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和举证。现在想来,不免后怕,充足理由律还不能普适到北京的法庭。 法学界朋友于浩成先生来我家简报“诽谤”案的现状(不是小道消息):邓小平已在找律师咨询诽谤案。党内高层已传达,要对我的诽谤言论予以法律解决。 9月25日,夏伟(Orville Schell)和刘白方夫妇,以及林培瑞(Perry Link),邀请李和我去史家胡同章含之家吃晚饭。我们不认识章,不知为何要请我们去吃饭。我对史家胡同倒很熟悉,因我的一个中学同学在那一带住。那一带是北京的大宅门的密度最高的地段,红的,黑的,新的,旧的,破败的,都有,章家的大宅门是红的,不算很新,但还可以。门面的大小新旧,标志等级地位。按我同学的说法,他知道“每个大宅门里住着什麽蛐蛐儿(蟋蟀)”。蛐蛐儿在北京可是金贵物,也分三六九等级。 吃的什麽蛐蛐儿饭,忘了。请我们去的原因,是章含之向我们证实,诽谤案要正式检控了,已通知外交部了。外交部发言人在准备应对外国记者的提问。 外交部知道的事,国外媒体也就知道了,这就到了本文一开始引用的新闻“9月30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下令以诽谤罪检控方励之。” 随后,全国发行的“参考消息”,也登出文章,点名说方的言论已属诽谤云云。在北京的外国记者,非常兴奋。方励之和邓小平要对簿公堂了。这是中国没见过的事件。“在国外银行有账号有存款”的言论在中国要被起诉,而且是由“中央军委主席下令”。 10月初,一度盛传,北京中级人民法院即将向我发出传票。一时相当紧张。法学界朋友立即帮我延聘律师,组织律师团。有人来信提供法庭辩护论据,也有人准备认真收集领导人及其子女在国外存款的证据。一般情况下,银行账户和存款,是隐私,银行是不让外人调查的。但如涉及重大事件或案件,账户和存款不是完全不可以调查的,甚至可以冻结。加之,方的言论是在国外,可否调查要引用所在国法律,不全依赖于中国当局的意愿,问题变得复杂。 美国马利兰大学国际法教授丘宏达(他的哥哥丘宏义,是我同行,在美国宇航局[NASA] 工作,认识多年)当时曾对此案涉及的法律问题作过分析: “中共对诽谤罪的规则列在刑法一百四十五条上,条文是:「以暴力和其他方法,包括大字报或小字报,公然侮辱他人,或是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剥夺政治权力。」前款犯罪,告诉乃论,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者除外。 “由方励之的状况判断,中共当局可能会以公诉方式,以「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为由,将他起诉。一旦被正式提起公诉,按过去案例,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会被判刑。至于会不会公开审判,中共规定比较弹性。在诽谤罪审判上如果认为对当事人名誉有严重伤害时,可以不公开审判。但是方励之案中,不能适用这种规定。中共会不会引用对国家名誉有重大损害的理由,而不公开审判,就不知道了。 “方励之是在国外发言,即使罪名成立,本刑在三年以下,按中共刑法规定公民在国外犯罪,本刑在三年以上才追诉。所以中共当局势必援引另外一条规定:「公民的犯罪行为或结果,其中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就可以算在域内犯罪。 “这个案子若继续发展下去,在中共是首次创例,一定有特别用意和效果,值得注意。”[2] 然而,等了一个月,传票始终没有到。 11月4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六局(知识分子局)副局长陶斯亮来我家家访。正式告知,诽谤案撤诉了,警报解除,但没有解释原因。 后来得知的内情是,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的法律顾问告诉邓小平,方的言论够不成诽谤罪,因为方的言论没有点名邓小平,或任何其他人,而只说“一些领导人及其子女”。这不能用作诽谤言论。谤言罪是“告诉乃论”,即必须有明确的原告人(自然人,而非法人)。如果原告是“一些领导人及其子女”,这原告“一些”将如何出庭?政治局常委以上?政治局委员以上?当时,邓小平不是常委,也不是委员。 为什N邓小平对“领导人及其子女在国外存款”一语大动肝火,而且要用起诉方式整肃?对比1976年春的另一个故事。那时,中共中央召开打招呼会议,准备点名“批邓”,邓小平听后淡然一笑:“那就点名好了,我早就说过,我是聋子不怕响雷打,死猪不怕开水烫” 。1988年,“国外存款”传闻沸沸扬扬(北大小字报不是唯一的),并没有点名,怎麽就烫到活人了? 不言自明,北大小字报无非暗指,在“先富起来”的“少数人”中,很多(按比例)是共产党内的最高层领导,及他们的家属。邓小平当然懂得“不言自明”对他的杀伤力。务必尽除而后快。为此,显然不能发一个红头文件,标题为“领导人及其子女无外国银行账号及存款之说明”。以诽谤案法律起诉,是最容易引起公众注意的方法,是有效的杀一儆百。 所以,诽谤案的撤诉,并非邓小平的失算。甚至,邓小平原来就没有准备真上法庭,而是尽量传播“邓小平告方励之诽谤”的消息。因为,无论上不上法庭,“邓小平告方励之诽谤”的消息一径传开,“杀一儆百”的效果,就达到了。这就是丘宏达所关心的此案“特别用意和效果”。 2009年,6.4二十周年时,日本产经新闻驻华盛顿记者(曾在北大念书)采访我,他说他看过邓小平在各种大小场合的讲话(当然包括诽谤案)。他说,“我感觉邓小平老盯住你,特别恨你个人,你们是不是有私仇?” 是啊,如果没有私仇,很难解释:“海外存款传闻传者极多,邓小平怎N只k方励之的海外?”(刘宾雁语 [2])。不过,我确实与邓无私人恩怨,断然否定日本记者的推测:“没有,没有,绝对没有。我同邓小平先生没有任何个人接触,谈何私仇?” 不仅无私仇可言,直到1988年春,我还公开感谢过邓小平本人。那年5月24日有一次宇宙学的通俗报告。Q&A时,突然有人问我对邓小平的看法。我答,“感谢呀,感谢邓先生义务地帮我宣传和推销,感谢邓先生免费收集整理1985-1986年间我的所有非物理的即兴讲话,感谢邓先生免费编辑这些讲话并印刷成册,感谢邓先生免费发行15万册到全国,平均每个党支部一本……”这应当不算是诽谤言论吧。 图1:1988年 8月15日在堪培拉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中国学生学者等漫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一些中央领导人或他们的子女在国外银行有账号,有存款”一语,即源于此漫谈中。 图2:1988年9月1日,李和我在香港被记者围住。谈到,相对于中国而言,“新加坡还是有民主的”。香港的非新华社记者们还不知道“诽谤案”。
#方励之
#诽谤案
#邓小平
#资产阶级自由化
#学术活动
#国内外监视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1989年6月5日北京街头军事博物馆前。(六四档案图)
六四事件:对话、镇压与未竟的真相追寻· 236 条信息
#六四事件
#天安门事件
#1989年事件
#政治运动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一名男子骑着自行车经过镇压行动结束后部署在街道上的士兵。 刘香成摄影 LIU HEUNG SHING/ASSOCIATED PRESS
#军队部署
#镇压行动
#新闻摄影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坦克从长安街驶向北京天安门广场。 Tanks roll down Chang An Boulevarde, en route to Tiananmen Square in Beijing. (ABC News)
#长安街
#天安门广场
#坦克
#北京
#历史事件
#政治
#军事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1989年6月6日,天安门广场部署坦克和戒严部队。 (美联社)
六四事件:对话、镇压与未竟的真相追寻· 236 条信息
#天安门事件
#戒严部队
#坦克部署
分享
评论 0
0
上一页
1
...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
80
下一页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