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韵和
7个月前
太祖与接班人 国共内战期间,林彪在战将中军功居首。50年代,他读了《黄石公三略》,深知“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班师之日,存亡之阶”,于是主动隐退,养病不出。他在笔记中写道:西汉故人以权贵不全,南阳故人以悠闲自保。他越不参与,毛泽东越提拔,1955年进政治局,1958年当副主席,1966年 当接班人。 八届十一中全会期间毛泽东《炮打司令部》,当时林彪还在大连休养,8月6日,毛命空军司令员吴法宪接林回京,当惟一的副主席。林彪住进人民大会堂浙江厅,见毛泽东就作揖,托称身体有病,不愿接任新职。毛泽东大怒:“你想当明世宗!”明世宗即嘉靖皇帝,虔信道教,不问政事。毛还说:“你不想介入运动是假的!”林只得上任。 1971年6月3日,毛泽东让林彪陪同他接见罗马尼亚元首齐奥塞斯库,林彪先想推辞不去,叶群跪下来求他,他下才答应前往。但是只见了几分钟,林彪就退出接见大厅,一人枯坐在大厅的角落里,一直到会见结束。三个月又十天后,便是913了。 1971年9月,看过了驻蒙古大使馆派专人送到北京的温都尔汗现场照片,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只剩下周恩来、纪登奎。周恩来突然嚎啕大哭。纪登奎说:“总理,林彪一伙摔死了,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应该说是最好的结局了,您该高兴,对不?”周恩来双肩依然在颤动,脸上老泪纵横,摇着头,声音嘶哑地反复说:“你不懂,你不懂!” ---中南海重要关键的历史片段 作者: 丁东
朱韵和
7个月前
朱韵和
7个月前
丁东:最高法院院长谢觉哉当年是如何给潘汉年定罪的? 1955年3月下旬中共代表大会期间,在谈到高饶问题时,毛泽东说,高级干部本人历史上如果有什么问题没有交代的,都应当主动向中央讲清楚,否则罪加三等。潘汉年于是在4月1日向陈毅讲了1943年奉党之命与李士群接触时,曾与汪精卫见面之事,并向中央 写了书面材料。 毛泽东看后提笔批示:此人从此不能信用。第三天,潘汉年即被捕。一个半月后,其妻董慧被捕。 关押七年之后,中央于1962年决定对潘汉年案进行审判,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曾汉周、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审判组组长丁汾、助理审判员彭树华三人组成合议庭,审理此案。 丁汾和彭树华到关押潘汉年的秦城监狱,用一个月时间查阅了全部案卷,发现对潘汉年的主要指控,如在国共谈判中投降国民党,投靠日本特务机关,与汪伪勾结,包庇反革命分子,向台湾提供情报……都站不住脚,于是提出了八点质疑,向曾汉周汇报。 丁、彭、曾三人达成共识后,向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吴德峰汇报。最后汇报到了谢觉哉院长那里。 谢觉哉听完汇报后说:“你们辛苦了。你们对潘汉年案卷材料看得很仔细,提出了你们的看法,很好。不过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们最高人民法院是搞不清楚的。德峰同志跟你们说过了吧,潘汉年案是中央交办的案子,我们只是办理法律手续。” 谢见几位神情茫然,就问彭树华:你读过王勃的《滕王阁序》吗?有两句话是这样说的:“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贾谊这样有本事的人,又处于圣主汉文帝时代,也遭遇这样不公的待遇,这说明什么?无非是说天下没有绝对公平的事,好人也常受冤屈。 谢停顿了一下,继续道:梁鸿博学多才,路过洛阳时,见宫室侈丽,作了一首《五噫歌》,被奸臣诋毁,只好改名换姓,逃到边陲,为人舂米为生。在东汉初期这个所谓政治清明的时代,梁鸿这样有才华的人却遭遇这等不平之事,失志如此,又可奈何? 谢接着谈到宋代的岳飞,说他积极主张抗金,但却被诬蓄意谋反,被宋高宗杀害了。谢自问自答:难道当时没有人知道岳飞是被冤枉的吗?当然有人知道。但在当时,宋高宗一意要与金人议和的情况下,试想谁人救得了岳飞? 谢进一步向三位下属解释:明朝书画家文征明很有见识,他为秦桧翻案。岳飞冤死风波亭后,当时及后人都一致痛骂秦桧奸贼,指斥他是谋害忠良的罪魁祸首。而他说秦桧的能耐,只是善于迎合宋高宗一己私欲而已。岳飞被害,秦桧罪在不赦,而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是宋高宗赵构。 谢继续启发下属:岳飞的功过,后人已有评说,也无须再议宋高宗和秦桧谁是罪魁祸首。我只想说明一点,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生的事情,都有它的时代背景和特殊原因,不是无缘无故的。 最后,谢觉哉明示三位下属:“潘汉年案是很复杂的,涉及中央许多重大机密,直接领导潘汉年的是周总理和康生,许多事情毛主席也是知道的,对潘汉年的处理,是党中央定的。毛主席早有指示不判死刑。人不杀,就好办了,是非功过,总有一天会弄清白的。” 司法不独立,首席大法官面对钦定的冤案也无可奈何。这就是谢觉哉内心深处的痛苦。 1963年1月9日,潘汉年被判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977年4月14日,潘汉年含冤去世,终年71岁。1979年2月24日,董慧病逝,终年61岁。 图1:谢觉哉 1941年拍摄于延安 图2:潘汉年
朱韵和
7个月前
今日大陆统治者所嫉妒有二:一是大陆小资知识界人士怀念之民国,二是香港人怀恋之英殖。 大陆有人怀念所谓的民国美学太过,引起打压。民国有美学否?有一点。皆因清末和北洋,外派留学生,在西洋所学之科目繁多,不只理工,文学、美术、音乐时,样样皆有,还包括比较冷门的美学(Aesthetics)。 宗白华与朱光潜两氏,为留洋之美学派两大师。其实广义如建筑家梁思成、林徽音、诗人徐志摩、李金发、施蛰存,还有导演马徐维邦,亦俱美学家。 于是欧洲的地名,就出现以下的音义美译:翡冷翠、枫丹白露、牛津、剑桥,而不是今日GDP金钱购物时代的佛罗伦斯、方登勃罗、奥克佛尔斯特,以及康姆勃列治。 只看这两组译名,一组是淑女士绅,另一组是大妈农工,高下立判。崇优主义者选哪一边认同?不必再议。 美学在中国只短暂的萌芽,为何无以为继?中国人说,是因为后来遇到侵略战乱,以及日后破四旧之毛江“文革”。 后者毫无异议,只是前者:即使列强侵略,也只会令中国人的美学生活更为丰富:上海的法租界的梧桐树、青岛德国人的老房子、哈尔滨沙皇时代风格的马迪尔饭店和东正教堂,还有长春日欧建筑的大正遗风。凡此种种,俱是美学,由于所谓的列强侵略(Thank God),在晚清和民国的交汇处,所以民国美学也自成一个非常丰富的体系。 减去欧洲和日本的良性影响,真正的民国,其实“美学”有限,去台北看看,一度遍地充斥的蒋介石和林森铜像,相当丑陋,并无美学可言,民进党上台拆掉,堆填在一处,过几百年皆无价值。 士林官邸内可见蒋中正伉俪平时家居品味,家俬俱当时七十年代初之流行,与西贡前总统府中阮文绍留下之风格一样,汽车亦美国车。端庄有余,色彩略嫌当时大府第之时俗。 台北市的房子也相当丑,今日残余之美学,如梁实秋和孙立人生前之日式房子故居,又是殖民地时代留下的。市长柯文哲说:中华民国何来美学,都是日治时代留下,中华民国只有破坏美学的能力。此言有点偏激,国民党无破坏之心,只是包括马英九在内,无美学训练而已。 对岸则不同,连美也可以叫做“臭美”,那么相反就是“香丑”最好。上海有几家文人书店咖啡馆,西式布设,点缀几块乌镇买来的清代木雕门板,有德国威玛时代的留声机一座,满洲国时代旧皮大沙发两张,泡意大利黑咖啡,有一股陈丹青的美学之风。但不要忘记,陈先生及其追随者,俱共产党眼中的敌人。 ---陶杰:美学这回事 淑女士绅对决大妈农工
朱韵和
7个月前
周林,贵州仁怀人,1950年任上海市政府秘书长,1950年6月任贵州省委常委,1956年7月任省委第一书记兼省长。周林在“大跃进”年代,高举“三面红旗”,在全省掀起了共产风、虚报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和生产瞎指挥风。 据杨继绳先生的专著记载:周林“创造了两项影响全国的经验。一个是关于粮食 方面的经验。”当时贵州一些地方出现大量浮肿病人和饿死人的情况,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时候,“中共贵州省委在1959年8月27日,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写了一份粉饰太平的简报。 简报主要内容是: 1.粮食问题,说粮食紧张情况,已经彻底得到解决”,“目前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抓紧粮食生产,确保秋收作物丰收”,“把粮食征购列为党委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 2.市场问题:“上半年全省市场情况,总的讲是稳定的,日用工业品的品种,数量有了显著增加”,“商业工作还在进一步贯彻中央指示,反对右倾保守,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抓紧收购和销售……力争市场进一步好转,迎接国庆十周年”。 这一简报“毛泽东十分重视”,在1959年8月30日,以中共中央名义向全国转发《贵州省委关于粮食和市场情况的简报》,毛泽东作了长篇批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及反党分子完全看不见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主流是什么,他们抓起几片鸡毛蒜皮作为旗帜,就向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事业猖狂进攻,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了。近日我们收到很多省、市、区的报告,都是邪气下降,正气上升,捷报飞传,声势大振,如同贵州一样。” 当时正值庐山会议之后,毛泽东这个批示,与反右倾斗争和粮食问题联系起来,谁要说粮食困难,谁就被扣上“猖狂进攻”的政治帽子,从而加剧了人民的饥饿和死亡。 “另一个是,有大批农民在饥饿线上挣扎,贵州省委于1960年2月16日至18日,召开地、州、市委第一书记会议,主要讨论农村公共食堂问题。这个会不是解决食堂缺粮的问题,而是闭眼不看现实,向中共中央报告了《关于目前农村公共食堂情况的报告》,” 报告称:“我省农村公共食堂现有13万多个。是固定的或基本固定的,占80%左右”。接着总结了5个特点:“巩固地树立了贫农、下中农的领导优势;基层干部和党团员一律参加了食堂,和群众打成一片……以人定量,节约归己……食堂有了自己的生产,有了家底……有的已成为生产小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形成一个大家庭。这些地方,人民公社得到巩固……显示了食堂的优越性和重要性,确是巩固人民公社制度的主要阵地……为建设新村创造了前提条件。” 贵州省委这一报告,毛泽东极为欣赏,他在1960年3月6日批示,以中共中央名义再一次下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他在批语中说:“贵州省委关于目前农村公共食堂情况报告,写得很好,现发给你们研究,一律仿照执行,不应有例外。”毛泽东还说“贵州这一篇食堂报告,是一个科学总结”。 1960年是大饥荒最为严重的一年,也是贵州饿死人最多的一年。当农民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的时候,贵州省却送上这样一份报告。这一批示,不仅害了贵州农民,也害了全国农民。 ---贵州的大饥荒年代 作者: 晏乐斌
朱韵和
7个月前
张申府眼浊,得罪了毛 1918年时,张申府是北大图书馆的代理馆长,正是毛泽东的顶头上司。 张申府的慧眼能识文曲星周恩来,武曲星朱德,但在1918年的北大图书馆里,却未能识得了紫微星。面对眼前这位,日后华夏二十七年的“真命天子”,张申府却眼浊了。眼浊还不大紧,还真的得罪了。 作为一个图书报纸 管理员,毛是不大合格。他太自以为是,太我行我素了。管理员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制作卡片。卡片的功能是为了让借书人检索用的,所以字要写得好,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字迹端正,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可是毛连这一点也做不到。他用那种龙飞凤舞,并没有多少根基的草体字书写图书卡片,显然是很不合适的。何况那时,他的字其实是很差的,远远还不是后来被奉承的那样独树一格,有怀素体风格的毛体,说得好听点是“草字出格,神仙不识”。因此,很正常地受到包括张申府在内的高级职员的当面训斥:“你写得这样潦草,谁能看得懂呢?”“这位小哥,这是图书卡片,能不能端正点?”这是很可能发生的事,也是任何一个图书馆里经常发生的事。张甚至要求毛重做卡片,毛当然没有理由拒绝,却恨声不绝。他不知自省,不愿改正,过分敏感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所以,他在给家乡的友人写信时流露:“受够了洋教授的窝囊气。” 其实,当年在北大图书馆里,并没有发生过什么了不得的对毛泽东歧视、伤害的事情。除了周作人、傅斯年等人没功夫搭理他,写卡片因字迹潦草遭张申府批评,还有月工资只有8元钱这三件事外,几乎没有第四件了。 所以,毛泽东所说的“受够了洋教授窝囊气”,完全是自身心态不正常的病态感受。与其说受气,不如说是嫉妒。如果抱着刘备的“人各有事,岂可相强”的态度,什么事都没有了。 培根当年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是最顽强、最持久的了。” 延安时期,凡有北平到延安的,毛都要打听打听张申府的情况,末末了,都要不阴不阳、不冷不热地说上一句:“张申府!张老板面色很难看啊!” 当年张要他重填卡片的脸色是永远忘不了的。挥之不去,招之即来。张于建国前因为第三条道路被开除民盟成为人民公敌,1957年又被打成右派,都与当年他给毛“受气”有关。 虽是“大人物”,但“大人物”小气量者,比比皆是。不过这个“大人物”特别大,气量又特别小。活该张申府倒了八辈子霉,谁让你当年眼浊哩! ---当年的北大图书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作者: 三月云淡风清
朱韵和
7个月前
北大啊!北大! 至于北大,那更是心中永远的痛,也永远的恨。不过“北大”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校。只能心情复杂地“啊!北大啊!北大!” 1949年毛进京后,到过清华好多次,一次也没有去过北大。 1949年4月30日,北大邀请他参加五四纪念会,毛拒绝了。他说:“感谢你们的邀请。因为工作的原故,我不能到 你们的会,请予原谅。庆祝北大的进步。”显然,“工作的原故”,是一个明显的托词。 后来,北大校长马寅初自以为与毛有老交情(当然是被批前),想请毛到北大给师生做一次报告,但毛不肯去。1951年9月11日,毛在马致周恩来的一封信上批示:“这种学习很好,可请几个同志去讲演。我不能去。” 为什么“我不能去”?仍然是那个旧伤疤作怪。我去了,师生们会怎样想?就会想眼前这位伟大领袖原来当年只不过是我们校的一个图书管理员。丢不起这个人啊! 不去北大,但心中有北大。每逢运动,他对北大是“关爱”有加的。 1957年,北大教职工打成右派的90人,学生右派421人,共计511人。毛很不满意,认为北大当时的校党委书记江隆基手太软,就把铁道部的陆平派来担任校党委书记。到了这年十月以及来年春季,不少的单位已开始对右派进行甄别,给一些所谓搞错的人摘帽,可北大却反其道而行之,又搞了一场“右派补课”,补划右派173人,总数达到了699人,其中教职工110人,学生589人。 文革初起,毛又偏偏选定了北大作为文革策源地。当时,北大历史系贴出一副对联:“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李讷回家说给她老爸听,毛说:“什么池浅王八多,要改一个字,明明是池深王八多嘛!” 也许读者会认为这只不过是“伟大领袖”对自己的女儿随口说的一句戏话而已。可事实上毛对自己脱口而出的这句话很重视,特别关照李讷向聂元梓传达。一个“深”字不打紧,运动又火上浇油似地升级了。 尽管如此,毛还是不满意。 1968年7月28日,毛在人民大会堂接见聂蒯韩谭王“五大学生领袖”,直接对聂元梓说:“最近有些学校斗了些黑帮,画了像,新北大才搞了十几个,就那么点黑帮?我看不止那一点吧。”于是又有无数北大的教授和干部遭了殃。北大副校长、历史系主任翦伯赞夫妻就在这年年底的12月18日夜,双双吃下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 凭什么说北大的右派不止这么多? 凭什么说北大“池深王八多”? 凭什么说北大的黑帮“不止那一点吧”? 还不都是起源于1918年的那一点刻骨铭心、小鸡肚肠的感受吗。 ---当年的北大图书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作者: 三月云淡风清
朱韵和
7个月前
在北大图书馆时的感受 毛是于1918年8月19日,第一次从湖南来到北京。他后来在与斯诺谈话中谈了这一段经历: “我自已在北平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我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7个人合住一个小房间,我们全体挤在坑上,连呼吸的地方都没有,每逢我翻身都得预先警告身旁的人。” “对于我,北平好像 花费太大了,我是从朋友们借了钱来北平的,来了以后,马上就必须寻找职业。杨昌济——我从前在师范学校的伦理教员,这时是国立北京大学教授。我请他帮助我找寻一个职业,他就把我介绍给北大的图书馆主任。这主任就是李大钊,他不久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后来被张竹霖枪杀了。李大钊给我找到工作,当图书馆的助理员,每月给我不算少的数目——8块钱。”(笔者注:酸溜溜了,嫌钱少呀!) 毛说8块钱不算少,那是自我调侃,那时北大的名教授的工资最高是300元。8块钱,让毛感到屈辱。一个临时工,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岗位,8块大洋的工资,决定了当年毛在北大的地位。 毛泽东继续回忆说: “我的地位这样的低下,以至于人们都躲避我。我担任的工作是登记图书馆读报纸的人们的名字,可是大多数人,都不把我当人类看待。在这些来看报的人们当中,我认识了许多有名的新文化的领袖们的名字。像傅斯年、罗家伦,和一些别的人,对于他们我是特别感兴趣的。我打算去和他们开始交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忙人。他们没有时间去倾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土话。”(笔者注:酸溜溜,比前又进了一步。) 作为一个乡下来的师范生,毛当然很羡慕那些大学生,更羡慕那些穿长袍或是着西装的教授。毛又是一向自命不凡的人,他在湖南第一师范时噎崭露头角了,一向是师生们的聚焦中心。他又十分关心时政,所以他希望广交朋友,被人注意,听他发表高见。然而,他在北大图书馆里受到了冷落。大家各忙各的,没有人了解他的过去,更没有人去预测他的将来,甚至也没有人特别注意到他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会很自然地产生一种孤独和寂寞之感,何况他,一个自负、自傲、自大、敏感得远远超过常人,且也确有大才、大识、大志、大谋的非凡之人呢?于是他觉得受到了伤害。 这其中就有那个声名赫赫的周作人教授,还有几个很有名气的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和张国焘等。 当周教授在毛手上借报还报时,毛是很在意的,多次企图与他攀谈,但粗心而忙碌的周教授却一次也没有给他机会,甚至连抬起头来望他一眼的眷顾都没有。 毛也打算去和傅斯年、罗家伦、张国焘这些有名的大学生去攀谈,可是他们与周教授一样没有给机会。 毛泽东在最初的努力失败后,很快就转为对他们的鄙视。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 “可是他们都是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那些留学生们,大学教授们,人事纠纷,复杂心理,看不起你,口中不说,目笑存之”。(笔者注:很生动!也很酸!) 在毛自傲、自卑、敏感、多疑的心里,凡是无暇或不愿与他攀谈的人,他都认为是看他不起。这样一来,就成了到处是看不起他的人,正像丢斧子的人的眼中到处都是偷斧子的人。毛每天都处在这样一种自造的心态之中,他被激怒了,但又无奈,于是自卑情绪就发展了,反过来对他们充满了蔑视和仇恨。你看不起我吗?我还看不起你呢!据傅的侄子傅乐成说:“毛在北大写信给朋友,说他被孟真先生和罗家伦等人欺骗了,因为他们不像他在长沙耳闻的那么优秀。” 刘备是英雄,毛却是枭雄,英雄与枭雄是大不一样的。刘受到诸葛均冷遇(其实,根本谈不上是冷遇),能以平常心对待;而毛受到周作人等几名教授、几名学生们的冷遇(其实,也谈不上是冷遇),却产生了强烈的不平和报复心。 ---当年的北大图书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作者: 三月云淡风清
朱韵和
7个月前
原来十一月十四日,是光绪皇帝死忌,即二〇一九年此日,是光绪驾崩一百一十一周年纪念。 光绪生前,赞成开民选议会,有臣子说不可,这样你会大权旁落的。光绪想想,下说:“吾欲救中国矣,若能救国,则朕虽无权何碍?” 只此一句,已胜过什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胡锦涛学说之类加起来之总和。 只是中国运不怎么样。光绪明明只有三十七岁,却体弱多病,死在慈禧前一天。本来装模作样,像李登辉对晚年的蒋经国一样,装扮出恭顺服从的样子,慈禧不必谋置其于先死。正如胡耀邦赵紫阳,八十年代对邓小平言听计从,不要显露任何独立性格,中国以后三十年,加上香港,不会搞成今日这个样子。 光绪是品格善良的好皇帝,连伊藤博文,虽然日清之战战胜,割占得朝鲜和台湾,也于心不忍,戊戌年间,本来准备来帮光绪一把,出任国策顾问,教清国转型为君主立宪。因慈禧干政,谋而未成。 未几即孙文革命,推翻帝制。 光绪之败,败于他本人或虽肯潜隐,他身边的一干读书人却很毛躁。老佛爷那么喜欢管?都归你管好了。光绪只须申请Take Leave半年,乘轮船游东瀛、美利坚,转铁路去东岸再乘船抵英狤猁、佛朗西,购物一大堆:丝巾、香水、手袋,带回北京,皇阿妈就笑不拢嘴。 但是这样所谓知识分子的舆论,就会大骂玩物丧志,所以光绪要顾及所谓“民间众议”。但一这样,也就离倒台不远。 折腾来探索去,那么多伟大领袖,原来沧海遗珠,最伟大是此病君。 ---陶杰:帝制现代化 图:光绪皇帝广为人知的肖像,但并非照片,实际为素描画像
朱韵和
7个月前
原来十一月十四日,是光绪皇帝死忌,即二〇一九年此日,是光绪驾崩一百一十一周年纪念。 光绪生前,赞成开民选议会,有臣子说不可,这样你会大权旁落的。光绪想想,下说:“吾欲救中国矣,若能救国,则朕虽无权何碍?” 只此一句,已胜过什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胡锦涛学说之类加起来之总和。 只是中国运不怎么样。光绪明明只有三十七岁,却体弱多病,死在慈禧前一天。本来装模作样,像李登辉对晚年的蒋经国一样,装扮出恭顺服从的样子,慈禧不必谋置其于先死。正如胡耀邦赵紫阳,八十年代对邓小平言听计从,不要显露任何独立性格,中国以后三十年,加上香港,不会搞成今日这个样子。 光绪是品格善良的好皇帝,连伊藤博文,虽然日清之战战胜,割占得朝鲜和台湾,也于心不忍,戊戌年间,本来准备来帮光绪一把,出任国策顾问,教清国转型为君主立宪。因慈禧干政,谋而未成。 未几即孙文革命,推翻帝制。 光绪之败,败于他本人或虽肯潜隐,他身边的一干读书人却很毛躁。老佛爷那么喜欢管?都归你管好了。光绪只须申请Take Leave半年,乘轮船游东瀛、美利坚,转铁路去东岸再乘船抵英狤猁、佛朗西,购物一大堆:丝巾、香水、手袋,带回北京,皇阿妈就笑不拢嘴。 但是这样所谓知识分子的舆论,就会大骂玩物丧志,所以光绪要顾及所谓“民间众议”。但一这样,也就离倒台不远。 折腾来探索去,那么多伟大领袖,原来沧海遗珠,最伟大是此病君。 ---陶杰:帝制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