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朱韵和
关注
统计数据
1982
文章
0
粉丝
0
获赞
28252
阅读
热门文章
1
TechFlow 深潮 发布的文章:近期教育领域的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
145
32
朱韵和
6个月前
1967年北京街道上拍到的一幕,来华旅人Jean Vincent拍摄的照片
#1967年
#北京
#街道
#旅人
#Jean Vincent
#历史照片
#中国历史
#文化交流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初到延安,他们身上还保留着独立思考的习惯,随着时间,慢慢地要这些习惯被抹平了。尽管延安的政治生活、组织纪律常常让他难以适应,乃至“苦不堪言”,他却没有产生过脱离的念头,说到底还是因为没有退路了,本来就是不满国民党而出走的,回到国民党那边去,也是挂了号,不现实,何况当时国民党大势已 去,人心不定。即便有多么不适应,内心深处有多少挣扎,也只能顺着这条路走下去,这就是包括林牧在内的那些青年的命运。 他们多数人的经历都证明这是一条通向炼狱之路,也是整个民族通往炼狱的路,却宿命般的无法避免,千千万万的个体生命浮沉其中,或九死一生,或万劫不复。今天,我们看到了结果,看到了六十多年来一点点展开的这个过程,何等残酷,何等无奈。血肉之躯被冷酷无情的机器碾成粉末,连每一滴血都被榨干了,叫喊无地,四顾茫然。如果说他们年轻时所处的国民党时代是一个可以流血的时代,那么之后进入的是一个欲流血而不得的时代,这是古往今来未曾遇到过的。 “烛烬梦犹虚”,林牧先生的回忆录以他一九八九年逃亡之时的这句诗为书名,实在贴切,凄凉、悲怆而又意味深长,人间的理想主义遭遇如此的嘲弄,燃烬生命的蜡烛,也诉说不尽其中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暮年回首,他并不讳言自己挨整也曾整人,他自述“大跃进”时期是他“一生思想最荒谬、做错事最多的”。“在平时是双重人格,在‘反右派’、‘反右倾’等症状运动中,良心、民主、人道主义就会情不自禁地露出头来,说出口来。”穿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层层叠叠、一浪接一浪的政治运动,一次次的厄运缠身,批判、监禁、自杀……林牧活下来了。 一九四八年他奔赴延安,踏进那个深不可测的历史骗局中,最终明白误读了中共那些表面的宣传,误读了那些动人的口号,为此付出了整整一生的代价。那些潜伏在他生命深处的美好梦想终于被唤醒,一九八九年以后他重新走上漫长的告别之路,告别这个“中国有史以来极端性、严密性、残酷性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专制主义制度”,《烛烬梦犹虚》就是他留下的血泪交错的记录。 ---胡耀邦秘书反思:上中共大当走向炼狱 作者: 傅国涌
#延安生活
#独立思考
#国共关系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开始更加关注中国问题。我们决定给予毛泽东和人民解放军直接援助,帮助他们进行争夺国家政权的斗争。由于打败了日本,日本关东军放下了武器,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战利品,其中很大一部分,特别是作战技术,交给了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些武器,我们与盟国有这样的协议:我们无权 把它们转交给中国任何一交战集团。 因此,要把武器交给毛,但又不能造成我们不履行义务的印象,所以我们把武器运到了某个地方,毛的人“劫持”了这些武器,武装了自己的军队。这时他们已经用缴获的日本武器装备了一支规模很大的部队。——《赫鲁晓夫回忆录》 ---原来如此!大多数国人不知道的中共秘闻 作者: 张东园
#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苏关系
#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
#日本投降
#武器转交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日本投降后,为不让国民党和美国人生疑,苏联外交部和苏联大使馆按照莫斯科的指示,不介入任何有关国共双方冲突和谈判的问题。但从后来解密的文件中发现,关于中国革命的战略和战术问题,斯大林与毛泽东有过十分秘密的信函往来,但苏联外交部和苏联大使馆却对此一无所知。如1945年11月,毛致电斯大林 :“请我们的苏联朋友尽量推迟国民党军队到东北的时间......恳请红军在这场斗争中支持中国共产党”。于是,斯大林指示苏军司令、苏军元帅马林诺夫斯基满足中共的请求:阻止国民党调动军队,给中共创造机会把华北的部队调往东北,建立相当强大的军队,以便同国民党争夺东北。——俄罗斯《历史问题》杂志,1999年第2期 ---张东园:鲜为人知的中共高层秘闻
#日本投降
#苏联外交
#国共冲突
#中苏关系
#斯大林与毛泽东
#中国革命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蔡家兄弟 记得是1945年10月间,我们南塔村闯进来一名骑着洋马的苏联红军,他挨户踅摸,最后闯进王升老两口的家,要强奸女主人。王升反抗,这个俄国毛子就操起一个大洋酒瓶子,几下子把老头打死,继而抓弄老太太。老太太叽哇喊叫,惊动了四邻。我们村有一家姓蔡,有九弟兄。大家闻声扒窗户往里看,见鬼子正 在干坏事,蔡家兄弟就破门冲入,一顿棍棒把作恶的鬼子打死,解救了老太太,可是老头已经死去。 大家怕苏联军队来找人,经商量,把鬼子尸体掩埋,洋马杀了分肉给各户。 那年我10岁,也跟着看热闹。忽然回头看见埋着鬼子尸体的土堆还在拱动,我喊鬼子没死。大家就重新把鬼子彻底打死。 大家分得马肉,各回各家,这事也就平息。 可是,1948年沈阳“解放”,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到1952年三反运动时,有人为了邀功,检举说老蔡家几弟兄打死苏联红军这档事,“人民政府”就把蔡家兄弟抓起来,枪毙一名,另判管制几名。罪名是“杀死红军,破坏中苏团结”。这件事在我们村民中引起极大不满,大家议论:鬼子杀了我们的人、还要强奸女主人,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村民自发地惩办匪徒,是完全正义的、是自卫行为。你若不整死他,他必然还要杀更多的咱们人。凡是有良心、有民族正气的人,或者什么社会组织,都会维护蔡家兄弟的正义之举。可是,现在却要被所谓的“自己的政府”处死,这是什么法?什么政府?这是爱国,还是卖国? ---沈阳陈树祥口述 姜万里记录
#历史
#战争
#苏联红军
#抗争
#正义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郑渊洁:不打麻药的手术 我躺在无影灯下接受小肠疝气手术。麻醉师将几根针刺进我的右耳朵,再从一个小仪器盒中拽出导线,连接在针上,然后接通电源,我耳朵上的针开始震颤,剧痛钻心,是一种我无法忍受的疼痛。“太疼了!”我喊道。“一会儿就好了!”身边的护士对我说。我听见医生说:“开始吧。” 医生的 手在我腹部寻找下刀的方位,我清晰地感受到他的手指触摸我的皮肤,这说明我的皮肤完全“清醒”,根本没有被麻醉。当刀子切开我的皮肤时,我发出了惨绝人寰的叫声,这绝对是在没有任何麻醉的情况下给一个活人动手术!今天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嘲笑针刺麻醉是胡闹,可在当时,医生却对它真能在手术时替代麻药深信不疑。豆大的汗珠层出不穷地出现在我脸上,刀子每在我的腹中动一下,都给我带来难以名状的剧痛。护士在床边给我朗诵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她还给我看一张别人动手术的照片,她在我耳边说,你看他也是针刺麻醉,他就不叫。说实话,肚子上的疼还能忍受,耳朵上针灸产生的疼却无法忍受。后来我分析,针刺麻醉的实质是给患者的耳朵上制造另一个疼痛,以分散患者对手术部位的注意力。我不得不靠默念毛主席语录渡过难关,我起码念了500遍“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还想起了《三国演义》中的关公刮骨疗毒……人的忍耐力是无限的。从那次手术后,我就坚信这一点。 我还算幸运。在我手术几天后,同病房的一位19岁的士兵做阑尾手术,自然也是针刺麻醉。士兵手术时,手术室外已站满了等待目睹世界奇迹的人,还有照相机和摄影机。当他出现在手术室门口时,锣鼓齐鸣,口号震天。我还记得口号的内容有:“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士兵一手扶着墙,一手捂着肚子,艰难地向病房一步一步挪。他扶墙的手上还拿着小红书《毛主席语录》。为了防止他将《毛主席语录》掉在地上,从英雄突变成现行反革命分子,护士在手术室将《毛主席语录》用胶布固定在他的手上。 事后他跟我说,太疼了,如果不是想着黄继光舍身堵枪眼,他肯定走不回来……手术后,我告别了小肠疝气。同年年底,我以健康之躯服兵役,面对重体力劳动包括抗洪救灾,从不手软。我退役后当工人时,车间一位师傅跟我聊起针刺麻醉,颇有共同语言。他在1970年的一次针刺麻醉经历如下:他去北京一家大医院拔牙,也是针刺麻醉。正好碰上半信半疑的外宾参观针刺麻醉。牙医看了他的牙后,小声对他说:“你的这颗坏牙比较难拔,我估计你会疼得受不了,这样会造成很坏的国际影响,使外宾对咱们的针刺麻醉产生怀疑。你看这样行不行,为了捍卫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我先将你的一颗比较好拔的好牙拔下来,过几天等没外宾时我再给你拔坏牙。”为了祖国的荣誉,师傅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我后来写童话,不知道是不是缘于自己在童话世界中长大? 图:油画《针刺麻醉》
#郑渊洁
#手术经历
#无影灯
#麻醉
#疼痛
#疝气手术
#耳针麻醉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大清,其实赢了甲午战争 上层统治者、精英们知道甲午战争失败,底层老百姓可不知道。为了和谐稳定,清廷对国内宣传甲午战争的结果是清政府取胜,于是底层百姓继续生活在“又赢了”的狂热心态中,那快活劲儿、那天朝上国的美梦,继续做着。那痛恨西方势力和日本假洋鬼子的情绪,也越来越强烈。 其实对 清廷来说,战争到底赢了没,倒也没有那么重要——毕竟输了洋人已经不知多少次,而维持自己的统治才是第一要务。于是,不管上层有多慌张,对下层的宣传,那必须是又赢了、一直赢。 万一让老百姓知道了真相,引起社会不满,才是真正的大麻烦。 于是,刚刚战争失败的清廷,并没有在挽救战局、改革自强方面花费更大的精力,反而将重点放在了“对内宣传战”上。让老百姓继续活在自信之中,才是重点。 下面来看一段来自蒋梦麟的记录: 新年里常常有些小贩到村子里卖画片……有一年新春假期里,有一套新鲜的图画引起小孩子们的浓厚兴趣。这套五彩图画绘的是一八九四年(甲午年)中日战争的故事。其中有一张画的是渤海上的海战场面,日本舰队中的一艘军舰已被几罐装满火药的大瓦罐击中起火,军舰正在下沉。图中还画着几百个同样的大瓦罐在海上漂浮。这种瓦罐,就是当时民间所通用的夜壶,夜间小便时使用的。另一幅画中则画着一群带了铐链的日本俘虏,有的则关在笼子里。中国打了大胜仗了!自然,那只是纸上的胜仗,但是我们小孩子们却深信不疑。后来我年纪大一点以后,我才知道我国实际上是被日本打败了。而且割让了台湾,我们的海军被日本消灭,高丽(指朝鲜)也被日本抢走了。 另外还有什么《海军大胜图》、《高丽月夜大战牛阵得胜全图》,都分别展现了当时对清军“胜利”的宣传。这套版画现藏于大英图书馆,于十九世纪末购入,保存至今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曾在2014年与大英图书馆合作,在其网站上举办了题为“绘画中的日清战争锦绘、年画和公文书”的网络特别展,其中也展出了这些题材的版画。 在这些版画中,清军不是战斗取胜,或者就是在胜利后惩治日军俘虏。 以上是民间媒体和艺术的再创作,只能说是当时的“自媒体带节奏”。那么清廷官方有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宣传控制工作呢?还真有。 电报是那个年代最流行的通讯手段,因此,对电报局的信息管制就成了重点。在甲午战争期间,清廷严禁电报局向外界传递任何与战争相关的信息,任何人都不能在电报里写入前线战事的实情,尤其重点禁止民间以暗码传递消息。 可见清廷从战争进行之时,就已经在忌惮一件事情:如若战争失败,消息又被传到民间,恐怕会引起大众的愤怒、失望和不稳定情绪,导致社会动荡。 比如说在“牙山大捷”之中,就连当时的“主流大媒体”——《申报》,都报道了牙山大捷,因为《申报》也无法绕过电报局,获取真实的第一手消息。其实所谓牙山大捷,是清军的牙山惨败。 他们虽然搞电报限制、保密有一手,防百姓防得好,但对日作战中却泄密到一塌糊涂。甚至就连李鸿章和总理衙门之间的往来密电都被日方全部获取破译,最后搞得相当被动。 不过,日本人倒是做事严谨,破译了清廷秘密,但自己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几十年后日本公开了当年破译清廷的那些密电,但此时清朝早已灭亡。 当时不仅进行版画宣传、限制电报信息,而且主流媒体也会迎合社会风向,主动“带节奏”,去讲清朝胜利的消息,以满足广大读者们“永远在赢”的狂热需求。 甲午战争之前的中法战争期间,《申报》就吃过一次亏。他们当时坚守媒体责任,如实报道了清军失利的消息,结果却令他们大跌眼镜:大众不仅没有认可《申报》的新闻操守,反而集体攻击该报“屁股歪了”,向着法国人说话,灭了自己国家的威风。 民众喜欢看清军获胜的版画或者新闻,所以他们厌恶那些说出真话的媒体,巴不得他们闭嘴。这些媒体,自然要被扣上“卖国贼”的帽子。 于是,《申报》为了“流量”也不得不低头,开始扭转报道风向,不再如实报道那些于清国不利的消息。 其实,《申报》在甲午战争后期,也还是有过一些保持新闻操守的举动,通过翻译外媒的消息,传入过一些清军失利的消息。但每次发布这种消息,都被民众指责为“助长敌人威风”,考虑到又是来自外媒的消息,就更是让民众愤慨。 《申报》可真委屈啊!但当时媒体是有一些自由度的,《申报》的对手《新闻报》利用了对方弱势的机会,为了“流量”彻底不要脸了,捏造出清军“海上夜壶阵”戏弄日军的假新闻。 别看这新闻扯淡,却让《新闻报》大卖特卖,成为当时的畅销报纸。 民众就喜欢看这个,您还真怪不得媒体。 清末的奇葩事,真的不少。其中有一大原因,是洋务运动带给了民众以自信,认为中国很快就能凭借学了西洋的科技和工业,而不学西方的法律和制度,就能重回世界之巅。于是,在甲午战败的消息面前,民众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另外就是,清廷一向非常注重对内的宣传工作,“民乱”对他们的恐慌远大于列强。毕竟,洋人来了只要给割地赔款就行,但如果民间动荡,可是会要了清廷的命啊! ---参考文献:《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甲午战争
#大清
#清政府宣传
#中日战争
#历史误解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1966年,拍摄者为一名来华访问的外国人,当时拍摄者正坐在一辆大巴车上,周围的人看到了车上的外国人感觉十分的好奇,于是围拢了过来。
#1966年
#外国人来华访问
#大巴车
#围观
#历史照片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1966年4月苏州,来华旅行的拉夫拍摄到的拉货人
#苏州
#1966年
#拉夫
#旅行
#摄影
#拉货人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1967年7月14日哈尔滨
#哈尔滨
#1967年
#7月
#历史事件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1967年北京街道上排到的一幕,来华旅人Jean Vincent拍摄的照片
#历史
#北京
#1967年
#摄影
#Jean Vincent
#文化大革命
#街头摄影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1963年,这里是某个大陆与香港的口岸(可能是罗湖口岸),照片中有看守口岸的解放军战士,也有香港的看守口岸的人员,拍照的人所处的位置为香港这一边,再往前走一点就到了大陆。(本张照片为后期上色)
#历史
#香港
#大陆
#边境
#解放军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国酒背后的累累白骨 据《炎黄春秋》杂志披露,1959~1961三年时间,茅台酒大幅增产,合计产量2,079吨,其中1,939吨国内自饮,在那个群众吃不饱饭甚至大量饿死的年代,这些酒非普通群众享用,耗费粮食1.13万吨,被征收粮食的地方,群众大量浮肿。国酒背后,有多少累累白骨? 生产这些酒需要多少粮食呢 ?根据茅台酒厂历年使用原粮统计,这三年实际用粮是2,260万斤,其中高粱1,085万斤,小麦1,175万斤。换算合计1.13万吨。(《仁怀县志》,第553页) 茅台酒的产地仁怀县,1949年前,当地老人回忆,普遍饥饿、大面积死人的事情,好像没听说。民间酿酒,自然得遵循灾荒伦理底线和灾荒市场规则。 1937年,贵州省国民政府颁布“违背酿酒处罚规则”。其中,在天灾粮食困难期间禁止以粮食煮酒、熬糖、米浆刮布。“对违禁酿酒者,除将酒没收变价及封禁器具外,并依酿酒量,按当地酒价,处以2倍以上4倍以下罚金,再犯者,处以4倍以上8倍以下罚金”。(《贵州省志•粮食志》,第55页) 茅台酒的产地仁怀县当时有20万左右农民,年人均统计数字上的分配粮食为300斤左右。如果把生产茅台酒的粮食用来救济,每个人可平均分得100斤左右。换言之,2,079吨茅台酒约等于20万人3个月的口粮,再配些野菜、树皮之类,估计熬过最危险的春荒没有什么问题,能够把更多的人从饥饿、死亡的沼泽里拉出来。 ---“国酒茅台”的秘闻轶事 作者: 张东园 图1:1958年“车轮牌”茅台酒 图2:1960年“车轮牌”茅台酒 图3:1961年“短盖飞天茅台”
#茅台酒
#三年困难时期
#粮食征用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茅台成为国酒的经历和轶事 可能是1935年红军有经过茅台镇的经历,1949年周恩来在中南海召开会议,亲自审定茅台酒为开国第一宴的主酒。茅台从此迈入政治舞台。而毛泽东也没有忘记它。1958年,在成都,毛泽东对原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周林陪下了任务:“你搞它一万吨,要保证质量。” 朱大可在一篇题为“茅台 酒的文化象征”讲述到,茅台的现今地位,或许取决于首席广告师周恩来的努力。正是基于周的个人嗜好,茅台得以战胜四大白酒之汾酒、西凤和杜康,成为酒桌政治学中推动博弈、谈判、和解与交易的最高液体。酒量据说深不可测的周恩来,利用茅台款待外国宾客,展开酒桌微笑外交,开创本朝酒桌政治的先河。周恩来用茅台款待基辛格、尼克松和田中角荣的照片,成为茅台外交的强硬证据,被广泛引用于各种历史记忆文献之中。 朱大可接着写道:“不仅如此,周恩来还向本国高官和艺术家大力举荐这一美酒。嗜酒如命的水墨画家傅抱石应召进京,绘制“江山如此多娇”。在全国大饥荒的峻迫形势下,周下令向傅抱石每日提供一瓶茅台,为上下攀爬的艰苦作画提供酒精动力。按照这种喝法计算,傅抱石在长达四个月的制画期间,当饮入120瓶左右的茅台;而按今天顶级茅台3,000元一瓶的价格计算,其总价约为36万元;再按1959年茅台每瓶105万元的当下拍卖价,傅抱石当年所饮之费,已达1.26亿元。这完全可以被视为该画的皇家报酬。高悬于人民大会堂二楼前厅的《江山如此多娇》,要是在现今加以拍卖,或许有望达到20亿的天价,足以抵消抱石先生所饮茅台的拍卖总额。茅台酒催化的艺术价值,正在成为整个神话叙事中最令人咋舌的部份。” ---“国酒茅台”的秘闻轶事 作者: 张东园 图2:傅抱石、关山月所绘:大型壁画《江山如此多娇》,现存人民大会堂
#茅台
#国酒
#历史
#红军
#周恩来
#毛泽东
#政治
#文化象征
#广告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毛主席不要我们了 1968年7月工宣队以制止武斗的名义突然开进清华大学,受到“井冈山”的武力抵制。为此毛连夜紧急召见了北京的五大学生领袖。这次谈话从凌晨3时半到8时半,足足5个小时,只可惜,这是由毛主席亲自宣告红卫兵运动的结束。当时蒯大富在清华大学正在指挥“井冈山”的人马对抗工宣队的进驻,毛 主席召见的时候,找他找不到,直到召见快结束的时候,蒯大富才赶到人民大会堂。有文章写道:蒯大富一见到毛主席就放声大哭,说“毛主席不要我们了”。据我的记忆,蒯大富的确是含着眼泪,而“毛主席不要我们了”的感觉,恐怕在现场的几位红卫兵领袖,都会有同感......从1968年秋天到1978年春天,我被隔离审查了10年。 ——《聂元梓回忆录》 图:當年的蒯大富
#清华大学
#蒯大富
#红卫兵运动
#井冈山
#毛主席
#工宣队
#1968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上有所好 “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在党员干部大会上,多次声色俱厉地批评有些干部跳舞,说有些干部做工作没有心思,热衷于跳舞,是革命意志衰退的表现,他指示市委机关今后不准跳舞。许多干部不以为然,但也无可奈何,我的确没有看到过柯在市委机关跳舞。可是,一次毛泽东来上海,准备住两三天,柯连 声关照市委办公厅要组织舞会。文化俱乐部(现为花园饭店)有较好的舞池,由办公厅通知,派汽车把戏剧学校、歌剧院、芭蕾舞学校等文艺单位的女同志,接来做舞伴。我去看了,毛泽东跳舞如同散步,那些女同志一个个投入他的怀抱。而令我惊讶的是,柯庆施居然违反自己订下的禁令,也走进舞池扭起来了。” ——原《文汇报》总编辑马达
#上海市委
#柯庆施
#舞会
#毛泽东
#干部批评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国家主席 1959年毛提出不再担任国家主席,只担任党的主席,虽然全党都知道非钦定接班人刘少奇莫属,但因毛始终未推荐提名,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讨论提名国家主席候选人时,会场无人答应,场面颇为尴尬,还是邓小平站起来说:“都不提,我提,刘少奇!”于是刘被提名为国家主席,1964年刘连任国家主席, 1966年刘作为党内头号走资派被毛打倒,69年惨死开封。1970年庐山会议,毛提议讨论是否重设国家主席,林彪表示赞成设国家主席,由毛来担任,却被毛指责为“自己想当国家主席”,随后毛、林矛盾越演越烈,71年林彪折戟沉沙,惨死蒙古。毛的两任接班人皆死于国家主席的虚名。1975年四届人大重新修订宪法,国家主席一职被取消。 ---指示处死遇罗克的背后高层人物 作者: 张东园
#毛泽东
#国家主席
#刘少奇
#中共八届七中全会
#邓小平
#文化大革命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蒋介石于“中兴宾馆”陷入半昏迷状态后某日,侍从医官察觉蒋介石口中念念有词,声音十分微弱,而且蒋的宁波口音不好懂,侍从医官立刻请值班的侍从副官翁元。翁元耳朵贴近蒋介石嘴巴,仔细听了一两分钟后告诉医官,“总统”说的是:“反攻大陆…解救同胞…反攻大陆…救中国…反攻大陆…救中国…”。 蒋介石 是否意识到自己陷于性命交关,故而以其微弱的叼念,交代最后遗言?不得而知。 ---揭秘蒋介石的最后岁月 9月8日晚7时,小孟来接班。,7点10分时,毛泽东的呼吸急促起来。小孟过来,低头给主席按摩胸部。主席用很低的声音说:“我很难受,叫医生来。” 医生赶紧把氧气的管子放在他的鼻子处。他用手去拽,肯定是不舒服,过了几分钟,呼吸开始平静起来。这时,医生看见主席的鼻孔里有一点嘎巴儿,就把输氧管先拿下来,用棉签儿给他弄出来之后,又给他戴上输氧器时,他就一点反应也没有了。又是处于极度的昏迷,抢救,抢救,四个多小时的抢救,但一直是昏迷,他再也没有醒过来。 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对小孟说的:“我很难受,叫医生来。” ---摘自郭金荣《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
#蒋介石
#中兴宾馆
#反攻大陆
#遗言
#历史揭秘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1999年,哈尔滨,火车站里,几名来华批货的俄罗斯女子,每个人都提着装满货品的大包。
#哈尔滨
#俄罗斯女子
#火车站
#1999年
#批货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1968年 国棉三厂员工参加斗私批修
#1968年
#国棉三厂
#斗私批修
#文化大革命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民国初年,在故宫门口,还有人摆地摊售卖茶水。 照片中可以看到,故宫的大狮子上面,披上了大红花,这是为了庆祝民国的成立。 下面两个摆地摊的人,还留着长辫子,看来清朝才灭亡,剃发令还没有颁发。
#民国初年
#故宫
#摆地摊
#茶水售卖
#大狮子
#大红花
#庆祝民国成立
#清朝灭亡
#剃发令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七十年代,每逢寒暑假之前,学校都会请当地派出所民警到学校给学生 做安全教育报告,这是学校一次暑假前报告会现场。( 广州龙潭学校 1973 ) 摄影:杨对荣
#七十年代
#安全教育
#暑假
#派出所
#广州龙潭学校
#1973年
#摄影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1.《丰收颂》1961年作 2.《晒玉米》1961年作
#丰收
#艺术
#绘画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文化革命 文化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我说不清楚,很显然,毛早就希望他的人民不仅把他看成是一位领导人,而且把他看成是上帝。他出版了自己的言论摘录并且把它们宣布为人人都必须牢牢记住的戒律。我在电视上看过中国人自己摄制的一部影片,里面的人像一群白痴一样以枯燥无味的调门一遍又一遍地念诵着毛 泽东的语录。看到人类尊严被践踏到如此地步,我简直要呕吐。我在收音机里曾听到有个外科医生如何在做手术之前被迫念一些愚蠢的毛的语录。在20世纪的今天,人类的足迹已经踏上了月球表面,怎么可能一个国家还会相信巫医和不可思议的怪诞偶像呢?中国人真的相信毛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外科医生只要记住毛的话就能治好病人吗? —《赫鲁晓夫回忆录》
#文化革命
#毛泽东
#政治运动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北京城墙 1958年1月,毛泽东说:“我们不轻视过去,迷信将来,还有什么希望?北京拆牌楼也哭鼻子,这是政治问题”,同月,他又说:“南京、济南、长沙的城墙拆了很好,最好全部变成新房”,同年3月,他说:“拆除城墙,北京应向天津和上海看齐”。经过大跃进和文革的大规模拆除,北京城墙几乎全部消失。据载 ,彭真曾“开导”梁思成:“毛主席希望有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他说他希望从天安门上望去,下面是一片烟囱”。 ---张东园:鲜为人知的中共高层秘闻
#北京城墙
#毛泽东
#大跃进
#文化大革命
#城市现代化
分享
评论 0
0
上一页
1
...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
80
下一页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