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

什么叫做“民粹”? 你只要基于客观角度发表观点认为“中日不会有战争”,那么你就是“亲日”了... 前几天随口表达的一个观点是,台海因为日本言论开战的概率很低,因为东大不会冒任何风险,只要存在陷入战争泥潭的可能性,哪怕只有1%,就不会打! 同时我没有详说的是,国内很多人其实只看军事对比,而不 看经济问题,如果发动一场战争的经济效益远低于战争获胜的收益,那么脑子正常的人都不会去打... 所谓军迷最讽刺的一点就是这个,他们觉得军事武力就是单纯的数值游戏,谁强谁就必胜... 试问当年共产党军队是怎么打败军事装备都更好的国军的?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则是经济与利益的投射,目前这个经济状况,开战要不要花钱? 钱从哪里出? 我最看不起的就是那些凡是扯到战争,第一时间就在那里搬出一堆武器装备,做战争推演的“脑残军迷”,这和十几年前“铁血论坛”上的那些中年大叔没什么区别... 甚至还不如以前的网友... 以中国目前的状态,维持经济的缓慢下行,再加上国内老百姓对于经济下行忍耐力的强悍,根本不需要战争就可以拖到美国那边出现问题,只要美国经济出了问题,不论是台海还是日本就都不是问题了... 所以我的观点依旧不变,如果台海开战带来的整体收益期望低于维持当前状态所带来的收益,如果美国有0.001%的概率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参战或制裁,那么这场战争就不会发生! 我始终相信,表面和平在当前阶段是中美都想要的,经济还没有差到需要双方撕破脸皮的地步... 有些人就是在和平年代生活太久了,失去了对于战争应有的敬畏、恐惧与尊重! 最后,说我亲日,这个博主真的脑残,真正的军迷应该是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而不是看到自家好不容易有点家底了就急着到战场上挥霍!
1973年11月中旬,基辛格(这时已当了国务卿)第六次访华。11日周恩来与基辛格举行了第一轮会谈。周言语谨慎,没说什么有分量的话。12日毛泽东接见基辛格,给基辛格留下的印象是: 这一次,他不想让周恩来为他转弯抹角的话补充实质性内容;他要代替周恩来担任明确阐明政策的角色。他并不满足于指明总 的方向;他打算把路线图也画出来 。 周恩来低首下心,像个秘书一样重复毛泽东的话,让毛充分表现他才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者。 11月13日周恩来举行晚宴为基辛格送行。晚宴结束后,基辛格临时动议再与周恩来举行一次单独会谈,讨论中美双方军事合作问题。只是交换意见,并没有达成什么协议,决定什么问题,周恩来说得都是活话,“我们还要考虑”,“要报告毛主席,一切由毛主席定”等,这都有会谈记录可查的。最后的结果是:双方今后各指定一个人继续交换意见。这本是一个外交部副部长职权范围之内的事情。一心想抓辫子整人的毛泽东,把这上纲为“右倾投降主义”,说是不向他请示擅自接受美国的核保护伞。本来是毛泽东接受美国的核保护伞在前,邀请尼克松访华在后 ,如今核危机过去了,他又出来逞英豪,说周恩来就军事合作问题与美国人交换意见是“右倾投降主义”。根据毛的提议,政治局连日开会对周恩来展开批判斗争。 11月17日,毛泽东召集周恩来和外交部有关人员开会,大唱高调: 有人要借我们一把伞,我们就是不要这把伞,这是一把核保护伞。 当着你们的面讲,政治局开会,你们(注:指王海容、唐闻生等人)可以来, 在后面摆一排椅子。谁要搞修正主义,那就要批呢!你们要有勇气,无非是取消你们的职务。 在18日的会议上,江青调子最高。她一方面说周恩来“左了”,“是霍查” ,没有执行好联美整苏的方针,“主张两个拳头打人”;一方面,又说周恩来是“ 右倾投降主义”,“丧权辱国,给美国人下跪”,“蒙骗主席”。 周恩来忍无可忍,对江青拍了桌子,说:“我周恩来一辈子犯过很多错误,可是右倾投降主义的帽子扣不到我头上。” 毛泽东正在树立江青的权威,对此岂能容忍!下令批周会议扩大规模,由原来的政治局会议改为政治局扩大会议,并亲自拟定了列席人员名单,除外交部的“四老四少”姬鹏飞、乔冠华、黄镇、仲曦东、王海容、唐闻生、章含之、罗旭以及中联部部长耿飚外,还点名让邓小平列席。会议由王洪文主持,指定王海容、唐闻生作他的联络员,对会议进行遥控。 ---“毛泽东秘诏批周公” ·辛子陵·
Nature发文悼念杨振宁 全文翻译如下: 就像我们许多人会被自然界与艺术中对称图案的美感所震撼一样,杨振宁对物理学中的美感与对称性的作用有着深刻体悟。正是一项关于对称性破缺的研究为他赢得了声誉。 1956 年,他与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大胆提出,在物理学领域中,左与右存在根本性差异。他们预言,现实世界中的实验结果与镜像世界中的结果有时会有所不同。亚原子物理学实验很快证实了这一理论,1957 年,二人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华裔诺贝尔 laureates。 杨振宁的理论物理学研究跨越六十余年,足迹遍及故土中国与居住近 60 年的美国。他为自己的中国血统感到自豪,也感激美国让他得以发挥潜力,最终促成了两国间的科学合作。他享年 103 岁。 杨振宁对物理学与化学中对称性作用的兴趣,始于他在中国的童年时期。他的父亲拥有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时任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正是父亲将对称性相关的数学知识介绍给了他。1937 年中日战争爆发后,杨家迁居中国西南部的昆明 —— 当时北京清华大学等高校的人员已疏散至此,并临时合并组建了联合大学。 杨振宁在这所联合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分子对称性。随后,凭借清华大学的奖学金,他于 1945 年离开中国,追随父亲的脚步前往芝加哥大学,而吸引他的正是 193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核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的学术声誉。 他尤其推崇费米的理论研究始终以物理观测为导向的治学方式。这一特质贯穿了杨振宁的整个科研生涯 —— 从芝加哥大学到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他始终坚守这一原则。事实上,正是宇宙辐射中发现的不稳定亚原子粒子物理学谜题,让曾在芝加哥大学共事的杨振宁与李政道踏上了通往诺贝尔奖的道路。 他们意识到,若这些短寿命粒子衰变为更稳定粒子的过程违背了一种名为 “宇称” 的对称性(与空间反射和反转相关),这一谜题便可迎刃而解。尽管这一观点与长期以来的主流认知相悖,但两位理论物理学家发现,该对称性从未经过严格验证。于是,他们发表论文提出了验证方法:通过测量放射性原子核或短寿命亚原子粒子的衰变来证实(《物理评论》,T. D. 李、C. N. 杨振宁,104 卷,254-258 页,1956 年)。 1957 年初,三项实验均证实,这类衰变确实违背了宇称对称性,即左右对称性 —— 这一结果令所有人都倍感意外。 但杨振宁后来表示,这并非他最引以为傲的成果。1954 年,他与物理学家罗伯特・米尔斯运用对称性思想推导出一套理论,描述了亚原子粒子的部分基本行为。尽管他们的研究结果看似有趣却不完全符合现实 —— 因为该理论预言了一些不太可能存在的亚原子粒子,但杨振宁无法抗拒其核心思想的美感,最终决定发表这项研究(《物理评论》,C. N. 杨振宁、R. L. 米尔斯,96 卷,191-195 页,1954 年)。在随后的十年间,这项研究的重要性逐渐显现。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杨 - 米尔斯理论成为粒子物理学 “标准模型” 的核心基础 —— 该模型描述了物质基本构成单元的行为规律。 1964 年,离开中国 19 年后,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 —— 这一艰难的决定让他觉得父亲始终未能原谅自己。两年后,他出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1971 年,随着美中关系改善,他自 1945 年离开后首次重返祖国。他会见了周恩来总理,并在两年后的访问中见到了中国国家领导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这标志着他开始为中国的科研规划提供建议,并积极推动美中学术交流,例如在纽约州立大学设立奖学金,资助中国研究人员赴美深造。 1999 年,杨振宁从纽约州立大学退休;2003 年,在妻子去世后,他重返中国定居。2015 年,他放弃美国国籍,重新成为中国公民。他继续为中国的科技政策提供建议,但因反对在中国建造新的大型粒子对撞机(认为这笔资金更应投入社会议题或其他科学领域),与部分物理学家及相关人士产生了分歧。 杨振宁是一位沉静而勤勉的物理学家。他从不盲从热门课题,而是坚守自己的直觉。清华大学在他 90 岁生日时赠送的一份礼物,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他的研究广度:一个大理石立方体,其中四个面镌刻着他在物理学四个领域的 13 项重大贡献。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科学遗产。
福建号的服役毫无疑问是中国军队尤其是海军持续扩张的又一个里程碑事件。作为系列的第一艘舰,在服役它依然还要承担很多科目的测试与训练,为日后的004积累经验。他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X上,总有人认为中国不敢打台湾、不敢与美国为敌。但你问他为什么,他给出的答案却完全停留在20年前:“中国海军不是日本的对手”、“中国海军完全依赖苏联技术”、“习近平搞大清洗”。 这种回答充斥着懒惰与胆怯,懒惰于不想了解军事科技的此消彼长,胆怯于拒绝面对改头换面的对手。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海外反共者不仅不想知己知彼,还要给尝试了解的人扣上匪谍的脑子。 当然,现在的中国海军在技战术上仍然无法与美海军匹敌,美军在训练强度、出动频率、体系化能力等诸多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但是,对比技战术才是这里最大的问题:不知不觉间,中美军事力量从维度对比滑落到了技战术的对比。 随着中国海军正式进入三航母时代,其将逐步具备在西太平洋与美国海军掰一掰手腕的机会。而且我觉得,这种较量一定会到来,这是硬件实力增长后的天然诉求。 原本处于瓶颈期的美国海军,只需要保养身体熬过这几年、同时依靠盟友进行全球围堵就足以应对。而如今,其等来的却可能是“复活战列舰”、“用回蒸汽弹射”、“砍掉E7预警机”等幽默操作。 福建号暂时伤害不到美国海军,但以上的幽默操作是真的具有杀伤力,而且这一杀伤就得是50年起跳。你就说他厉不厉害吧。
🔥美国公布习近平罕见模样! 韩国APEC峰会结束不久,美国白宫发布了相关照片,其中一张是川普和习近平在釜山空军基地的会晤画面,特别的是,照片里川普背对镜头,对面的习近平则状似“被逗得眯眼笑”。 由于那和过去12年掌权,中国官媒刻意将习近平塑造的严肃稳重形象相当不同,遂引起了一番讨论。 而在白宫发布的照片中,还是可以理出“习近平眯眼笑”,应该是前一幕川普(同样背对镜头)拿着一张纸条给他看后的连贯动作。根据CNN说法,纸条上究竟写了什么或印了什么,至今仍是个谜! 当然,或许因为习近平模样罕见,甚少在公共场合露出笑容,所以媒体、社交媒体焦点多放在习近平身上,又或者在搜寻中国媒体、社群后,发现几乎没有什么人转发,于是再以中国人民看不到的那些照片简短注解作结。 不过,既是白宫官网,它终究是为了传递己方(美方)信息,所以,要也是猜川普到底想表达什么。 主角永远是美国总统! 深谙形象照重要性的总统,始自1961年的肯尼迪,根据当年一名美国通讯兵(当时还没有白宫摄影师)透露,肯尼迪曾指示他,只有在自己身体完全浸到水里,仅露出头和脖子的时候,才可以对他下水游泳取镜,所有设限(包括肯尼迪夫人),都是为了维持总统的优雅和高贵。另外,一张肯尼迪牵着儿子走在白宫西厢长廊的照片,重点当然也是肯尼迪自己。1968年,约翰逊专设了白宫摄影官,赋予其广泛拍摄权限,一样,每张照片都是为了“推销”总统,包括约翰逊在椭圆办公室和爱犬一起嚎叫、术后康复和以其魁武的身材威摄其他政客,皆是刻意让人“窥视全世界最有权力者的内心世界”。 直到川普更是如此。第二任上台,川普再一改首任作风,推出了加强版的总统肖像照,他表情严肃,眉毛微微挑起,并借用摄影棚强烈灯光和拍摄后大量的修图,使之眼神更为锐利,彷佛“赛前的拳击手”,像是预告了他之后每一行事的激烈手段。 在社交媒体出现之前,白宫已相当擅长透过让美国公众目睹总统履行职责的幕后影像或照片,去引导民众“判断这个总统究竟是怎样的人”,如此捕捉细微瞬间的“视觉新闻稿”,虽然也是某种“秀”,很多时候效果又更胜握手微笑之类的陈词滥调。 所以,看白宫发布的照片,任何构图、细节,无论如何主角永远是“美国总统”,或说“美国总统想说什么”。早在川习会之前,9月白宫曾发布一系列多达40张韩国总统李在明访美的照片,其中一张是川普在椭圆办公室和李在明会面,一样出现一张川普背对镜头,桌前的李在明状似在向川普解释什么事情,紧邻一旁是李在明的幕僚长,翻译同时站在他后面,桌上一并摆放好几顶绣有美国再次壮大的红色棒球帽。媒体虽然仅以照片捕捉到了峰会友好气氛描述,但照片其实把该说的全都说了。 白宫近日发布APEC峰会相关照片,当地媒体则写到:“美国公布了一些中国民众不熟悉的习近平照片”。(图片取自白宫官网) 回到白宫那张习近平眯眼笑,重点当然仍然是川普。一者,依照过去“惯例”,它的作用不只是要人猜测前一张照片里的“纸条”写了什么,还有川普是怎么让习近平笑出来,要说它刻意传达两国在激烈的经贸、关税战后气氛稍缓,当然说得通,另方面,又或者予人惊讶,川普竟能在公开场合让向来不苟言笑的习近平出现这样的表情,那是“谁厉害?” 以及,就像CNN在报道这张照片时写到:“习近平严格控制自己的形象和国内信息流通,在他统治下,精英政治变得如此不透明,以至于专家们正竭力寻找任何蛛丝马迹来解读中国领导阶层,从分析习近平言论的真正含义到评估他的头发颜色,无所不包”,“美国却公布了一些中国民众不熟悉的习近平照片”。则这是否也存在美方以“视觉新闻稿”表现“主导权”的味道?到今天,中国人广用的抖音和小红书,都仍找不到任何表现习近平和川普(或李在明)轻松交流的影片或图片,白宫为其展现习近平在中国媒体、社群不能表露的一面,何故?确实也是值得推敲的一环。 来源: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