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物理学
关注
背包健客
5天前
Nature发文悼念杨振宁 全文翻译如下: 就像我们许多人会被自然界与艺术中对称图案的美感所震撼一样,杨振宁对物理学中的美感与对称性的作用有着深刻体悟。正是一项关于对称性破缺的研究为他赢得了声誉。 1956 年,他与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大胆提出,在物理学领域中,左与右存在根本性差异。他们预言,现实世界中的实验结果与镜像世界中的结果有时会有所不同。亚原子物理学实验很快证实了这一理论,1957 年,二人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华裔诺贝尔 laureates。 杨振宁的理论物理学研究跨越六十余年,足迹遍及故土中国与居住近 60 年的美国。他为自己的中国血统感到自豪,也感激美国让他得以发挥潜力,最终促成了两国间的科学合作。他享年 103 岁。 杨振宁对物理学与化学中对称性作用的兴趣,始于他在中国的童年时期。他的父亲拥有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时任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正是父亲将对称性相关的数学知识介绍给了他。1937 年中日战争爆发后,杨家迁居中国西南部的昆明 —— 当时北京清华大学等高校的人员已疏散至此,并临时合并组建了联合大学。 杨振宁在这所联合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分子对称性。随后,凭借清华大学的奖学金,他于 1945 年离开中国,追随父亲的脚步前往芝加哥大学,而吸引他的正是 193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核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的学术声誉。 他尤其推崇费米的理论研究始终以物理观测为导向的治学方式。这一特质贯穿了杨振宁的整个科研生涯 —— 从芝加哥大学到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他始终坚守这一原则。事实上,正是宇宙辐射中发现的不稳定亚原子粒子物理学谜题,让曾在芝加哥大学共事的杨振宁与李政道踏上了通往诺贝尔奖的道路。 他们意识到,若这些短寿命粒子衰变为更稳定粒子的过程违背了一种名为 “宇称” 的对称性(与空间反射和反转相关),这一谜题便可迎刃而解。尽管这一观点与长期以来的主流认知相悖,但两位理论物理学家发现,该对称性从未经过严格验证。于是,他们发表论文提出了验证方法:通过测量放射性原子核或短寿命亚原子粒子的衰变来证实(《物理评论》,T. D. 李、C. N. 杨振宁,104 卷,254-258 页,1956 年)。 1957 年初,三项实验均证实,这类衰变确实违背了宇称对称性,即左右对称性 —— 这一结果令所有人都倍感意外。 但杨振宁后来表示,这并非他最引以为傲的成果。1954 年,他与物理学家罗伯特・米尔斯运用对称性思想推导出一套理论,描述了亚原子粒子的部分基本行为。尽管他们的研究结果看似有趣却不完全符合现实 —— 因为该理论预言了一些不太可能存在的亚原子粒子,但杨振宁无法抗拒其核心思想的美感,最终决定发表这项研究(《物理评论》,C. N. 杨振宁、R. L. 米尔斯,96 卷,191-195 页,1954 年)。在随后的十年间,这项研究的重要性逐渐显现。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杨 - 米尔斯理论成为粒子物理学 “标准模型” 的核心基础 —— 该模型描述了物质基本构成单元的行为规律。 1964 年,离开中国 19 年后,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 —— 这一艰难的决定让他觉得父亲始终未能原谅自己。两年后,他出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1971 年,随着美中关系改善,他自 1945 年离开后首次重返祖国。他会见了周恩来总理,并在两年后的访问中见到了中国国家领导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这标志着他开始为中国的科研规划提供建议,并积极推动美中学术交流,例如在纽约州立大学设立奖学金,资助中国研究人员赴美深造。 1999 年,杨振宁从纽约州立大学退休;2003 年,在妻子去世后,他重返中国定居。2015 年,他放弃美国国籍,重新成为中国公民。他继续为中国的科技政策提供建议,但因反对在中国建造新的大型粒子对撞机(认为这笔资金更应投入社会议题或其他科学领域),与部分物理学家及相关人士产生了分歧。 杨振宁是一位沉静而勤勉的物理学家。他从不盲从热门课题,而是坚守自己的直觉。清华大学在他 90 岁生日时赠送的一份礼物,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他的研究广度:一个大理石立方体,其中四个面镌刻着他在物理学四个领域的 13 项重大贡献。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科学遗产。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63 条信息
#杨振宁
#诺贝尔奖
#物理学
#对称性
#中美关系
分享
评论 0
0
卫斯理
3周前
网上看到的,没想到豆瓣创始人阿北是物理学大牛啊🥲🥲🥲 李政道间接影响了豆瓣的成立 李政道和中国这边联合资助了cuspea(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阿北就是通过这个项目,1988年去美国学的物理最后拿了博士学位。。。然后回国,工作,创业,在豆瓣胡同写了豆瓣网。。。
#阿北
#豆瓣
#李政道
#CUSPEA项目
#物理学
分享
评论 0
0
Colin Wu
3周前
感觉这是对杨振宁先生物理学贡献以及物理学历史脉络写得最清楚的一篇文章,我们文科小白也能轻松看懂,来自量子学派,推荐! 全文: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63 条信息
#杨振宁
#物理学
#量子学派
#科普
#积极
分享
评论 0
0
纽约时报中文网
3周前
从1956年开始,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发表了32篇论文。 但两人的合作关系逐渐变得紧张,最终于1962年分道扬镳。令李政道不满的是,杨振宁有时会以自己资历较老(大他四岁)为由,坚持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前面。李政道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和杨之间那种微妙的对称关系被打破了。”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63 条信息
#杨振宁
#李政道
#合作破裂
#物理学
#争议
分享
评论 0
0
Stellato
3周前
写了又删、删了又写的一段文字,想了想还是决定发出来。 杨振宁教授的成就,于社会、于民族、于吾等文明之贡献,在这里毋需篇章。漏夜不得昧时的一些思绪,在此写下,纪恩师杨振宁教授。 1938年,战火蔓延,山河动荡。我的太爷爷随校西迁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 在那个烽烟与理想并存的年代,他的学生中有一位后来让他终生挂念的学生。这位学生就是我的一位恩师,杨振宁教授。 在所认识的人中,杨振宁老师是我有幸相会的伟岸,也是授益我一生的恩师。 我对杨老师的记忆,始于我爷爷与我父亲代代相传的故事,而故事最初的讲述者。自然就是我的太爷爷。 我对先生最初的理解是抽象而遥远的。 “华人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这样的荣誉,在我的认知中缺乏实感,我只知道那是伟岸、是即使仰视也难以捉摸的高峰。 然而我对杨老师最初的印象,却是和蔼地很,与所熟悉的长辈们并无二致。真正逐渐意识到杨老师的工作,还是上了初中,开始有能力系统地学习物理以后的事情。到了九年级,在对万物之基本架构有了微不足道的理解后,我逐渐明白了这位老人的伟大。 那年初夏,我向母亲提出有机会想要拜访一下杨教授,于是便有幸称一句,杨老师。 清华院内那栋二层红砖楼是我多少有些熟悉的地方,我的太爷爷、爷爷、父亲,都曾在那栋楼工作过。而那次去到楼下,却感到陌生、甚至有些忐忑,因为这次是要去到杨老师的黑板前。 彼时的我虽然知道杨老师开过本科的课程,但自知无过人天资、也欠后天勤勉的我,此时就算有再多问题,也感到了一丝胆怯。 “我的问题会不会太低级?” “我连高中生都不是” “普朗克是怎么填补了克拉莫的理论框架” “牛顿力学体系的不完整性” …… 事实上我根本不是一丝胆怯,而是胆怯到不想迈开腿。此时的我唯一的想法便是随便寒暄几句草草了事。但是杨老师的一句话彻底打开了我的话匣子: “很好呀,大学物理就是很难的,里面有些东西我也会头疼”。 这位物理学的伟岸用一句善意的谎言安抚了那个紧张到几乎僵硬的初中生。 和杨老师的时间,与其说是上课,倒不如说是聊天,有时聊到兴起的日子里,晚上都要接着回去聊。涵盖的内容可谓天南海北,从吃饭的口味到研究橡皮擦的原子结构、从核废料的储存到电鳗对能量的利用,当然也有杨老师所熟知的一些研究。 作为我认识的人中极少数与爱因斯坦面对面交谈过的人,我与杨老师的对话往往三句话离不开那位物理学的伟岸。也正因如此,杨老师告诉我,他在见爱因斯坦时,紧张到说不出话。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万物之多变、生命之动人。 杨老师的课,不在笔记与公式时间。而是在引领我如何探索、如何思考、如何在理性中保持感性。 物理与科学正是如此,是理性的、是真实的、却也是温暖的。科学是对理性追寻的极致,却也绝非是纸笔与枯燥公式的往复与纠缠。 我们之间所交流过的内容,在学术层面上,自然是因为我而“向下兼容”的。彼时的我,乃至现在的我,对物理学的基本知识水平与杨老师相比自然不值一提,但杨老师却乐于将复杂的微观物理关系用一两句话来讲明白。杨老师说话并不多,但每句话都很“在理”。 除了少数讲到热情所在时,大部分时间侃侃而谈的人总是我,哪怕是很多在现在看来滑稽的错误与发言,杨老师也总微笑着温和地来纠正。 我自知是辜负了杨老师的,被我占用的时间若是被老师用在别的地方,一定会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杨老师教会了我在探寻理性的路途上不忘感性、在探寻未知的虚无中不忘真实、在万物中不忘自我、在未来之路不问西东。 在杨老师的引领下,我对科学、对理性、对那个存在而又不存在的世界有着惊鸿一瞥。也正因如此,我无时无刻不清楚地意识到我们有多么渺小,而渺小的我们又有多么伟大。 杨振宁先生的成就,早已超越一切篇章所能记述。他的名字属于科学,也属于文明。我们要铭记的,不仅是他在物理学上的丰碑,更是那份谦逊与温度。 杨老师,永别了!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63 条信息
#杨振宁
#西南联大
#物理学
#师生情谊
#科学精神
分享
评论 0
0
Tony出海
4周前
纪念杨振宁先生
#杨振宁
#纪念
#科学家
#物理学
#贡献
分享
评论 0
0
日月小楚 |Building AI Agents
4周前
沉痛悼念!杨振宁先生! 他是每个华人的骄傲,是华人科学家的顶峰人物。 人们可能只知道他的爱情趣事。却不知道,他的成就是可以与爱因斯坦,牛顿等相媲美的科学家。 也是20世纪后期开始,这位华人科学家是科学界最牛逼的存在。 主要工作: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超越诺奖级别的成果。 在这个世界,存在这四种力量。而能够数学描述的是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和麦克斯韦描述的电磁场力。而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它统一提供了数学工具,直接催生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 —— 人类迄今最成功的基础物理理论。美国富兰克林学会评价其 “已跻身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 宇称不守恒:打破百年科学教条 它直接打破了物理学界普遍相信一个“常识”——宇称守恒。以至于提出第二年就被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是杨振宁先生仅35岁,是历史上最年轻的诺奖得主之一。 除了上述两项“封神”之作,杨振宁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也有大量开创性工作,例如: 杨-巴克斯特方程(Yang-Baxter Equation): 在统计力学和量子场论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程,它开创了“可积系统”这一庞大领域。 非对角长程序(ODLRO): 深刻影响了凝聚态物理中对超导和超流的理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63 条信息
#杨振宁
#科学家
#诺贝尔奖
#物理学
#华人
分享
评论 0
0
中日政经评论
4周前
据说杨振宁在历史上的物理学家里可以排进前十名。据说他是爱因斯坦以后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这是真的吗?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63 条信息
#杨振宁
#物理学
#历史地位
#爱因斯坦
#争议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Wang 玉伯
4周前
得知杨振宁去世的消息,猛然间有点恍惚。 印象中大学第一学期开学典礼,就有杨振宁教授的分享和祝福。当时记住的一句话是: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这是杜甫的一句诗。从杨振宁口中说出来,特别贴切。我在物理系,学的基础物理。物理学的大学教材上,我一直把这句诗写在封面上。 物理学给了我太多乐趣。莱布尼茨、牛顿、薛定谔、普朗克、泡利、狄拉克、爱因斯坦、杨振宁、李政道等等,人类群星闪耀时,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像是一次时空穿越,从微小的夸克到整个宇宙,大学让我度过了亿万年。 后来从物理转行到互联网,依旧有时梦宇称不守恒,梦回南七技校和杨振宁路。在浩瀚的物理学面前,AI 就是一个小泡泡。 杨先生走好。物理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变化又永恒。感谢在我的时空里,有过你的降临。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63 条信息
#杨振宁
#去世
#物理学
#怀念
#人生感悟
分享
评论 0
0
初码
4周前
数学美感+物理直觉,这是杨振宁笃信一生的科学信仰,他也毫不掩饰对爱因斯坦在这8个字上浸淫深度的崇拜和追随,年逾古稀后,依然留下诸多对百年物理学深刻回顾且逻辑极其清晰的科普现场,在量子力学领域,杨米尔斯非阿贝尔规范场之于麦克斯韦阿贝尔规范场,完全可以比肩相对论中洛伦兹变换之于伽利略变换,物理学历史地位,杨振宁也近似洛伦兹,可以说是物理学发展中,范式转型关键节点和重要过程中所出现的数学极其优秀的物理巨匠。但是人也终究是人,杨振宁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用自己绝顶聪明的大脑,在权争上和李政道斗了一辈子心眼子,孰重孰轻其实出发点不同、立场不同,都可以得出不一样的答案,但杨在诺奖这件事上,就是典型的我认为我比你聪明,所以应该由我来书写规则,我来定义轻重和成败,从这个角度看,在心气和名利的认知上,李政道要胜出太多了。甚至在两人都去世后的今天,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调侃一句,杨忍了80年都精神奕奕,就是死憋着一口要碾压对方的气,李走之后,他终于放下了一辈子的心结,再也不用撑着了。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63 条信息
#杨振宁
#李政道
#学术之争
#物理学
#名利
分享
评论 0
0
𝙩𝙮≃𝙛{𝕩}^A𝕀²·ℙarad𝕚g𝕞
1个月前
物理学不回答"为什么有时空" 但定义:时空是4维伪黎曼流形 → 在此公理之上构建相对论 我们不回答"为什么有语⾔" 但定义:语⾔能⼒的最⼩规范 → 在此公理之上构建认知理论
#物理学
#时空
#相对论
#语言
#认知理论
分享
评论 0
0
白板报 Whiteboard
1个月前
列宾的这幅《自由多美好》 What Freedom,感觉气氛喷薄而出,要溢出画框了。不过还是有一点物理学上的担心,水的冲击力与流速的三次方成正比,男女主角会不会乐极生悲呢?
#列宾
#自由
#画作
#物理学
#水
分享
评论 0
0
indigo
2个月前
“物理学值得我们以一种更宏大、更优美的方式来传授” — Elon Musk
#Elon Musk
#物理学
#教育
#宏大
#优美
分享
评论 0
0
白板报 Whiteboard
3个月前
1️⃣黄纪苏译文《爱因斯坦的梦》连载 作者:阿兰・莱特曼 引子 远方某座带拱廊的钟楼刚刚响过了六次。有位青年蜷伏在桌前。他一早就来到办公室,此前又曾经历了一次大的震荡。他头发乱蓬蓬,裤子也太肥,手里攥着二十张皱巴巴的稿纸,那是他关于时间的新理论,准备今天寄给德国物理学杂志的。 城市的轻声碎语飘然而来。奶瓶磕碰了石头,马克特街的商店拉下遮阳篷,菜车缓缓行过街道,附近公寓里男女低声说话。 屋里渗进些微曙色,办公桌显得朦胧柔和,像挺大的一只动物睡着。除了青年的桌子摊满翻开的书籍,其它十二张橡木桌子上都井井有条地摆放着前一天的文件。职员们两小时之后来上班时,就知道先做什么。不过此时此刻,桌上的文件、墙角的钟以及门边秘书的凳子都还隐没在冥暗之中。此时此刻,只能看见青年蜷伏的身影和模糊的书桌。 据墙上那只看不见的钟,这会儿是六点十分。时间一分分流过,又不断有物赋形。这边现出一个铜纸篓。那边墙上冒出一个挂历。这儿一张全家像、一盒曲别针、一瓶墨水、一支钢笔。那儿一台打字机、椅上一件叠好的夹克。又过了一阵,满屋的书架浮出四壁的夜色。架上放着专利册子。有一项专利介绍某种新型钻机齿轮,其曲齿的设计可以减少摩擦。另一项讲的是种变压器,在供电变化的情况下能保持电压恒定。还有一种打字机,它的低速联动杆能够消除噪音。这间屋子充满了实用的思想。 外面阿尔卑斯山的峰峦开始在旭日中熠熠生辉。现在是六月下旬。阿勒河边一个船夫装好小艇,离了岸,顺阿勒街直下盖勃巷,去送夏季的苹果和浆果。一个面包师傅来到马克巷的店里,生着炉子,开始往面里加酵母。两个恋人相拥在努代克桥上,凝视桥下河水,充满渴望。一个男子站在雪夫劳勃街的阳台上,打量着粉红的天空。一个失眠的女人在克拉姆胡同溜溜达达,朝黝黑的拱廊里伸头探脑,读半明半暗中的招贴。 在斯帕雪街这狭长的办公室、这充满实用思想的地方,年轻的专利员依然蜷伏在桌前的椅子里。四月中旬以来的几个月里,他做了不少关于时间的梦。这些梦左右了他的研究,消耗了他的心力,使他恍然不知醒着睡着。好在梦已做完。他在许多个夜晚想象了时间的许多种可能的性质,其中一种看来是不可抵挡。不是别的性质不可能,别的性质也许存在于别的世界里。 年轻人在椅中移动了一下,等着打字员的到来,他轻轻哼起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爱因斯坦
#时间
#梦
#阿兰・莱特曼
#物理学
分享
评论 0
0
勃勃OC
3个月前
牛顿看了都要流泪
#牛顿
#流泪
#物理学
#震惊
#反常识
分享
评论 0
0
川和 koi iok !👊🇺🇸🔥 🇺🇦境外爱❤️习❤️🇨🇳势力
3个月前
突然想到,去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给了计算机科学的神经网络 其实这个一直有 因为诺贝尔奖是没有生物学奖的 所以一直以来做出伟大贡献的生物学家得到的都是化学奖 只经过义务教育的人很容易把物理单单看成力学、电学等 但物理实际上很广泛 藤田丰八翻译 physic的时候选用“物理”代替什么“格致”真是个天才
#诺贝尔物理学奖
#神经网络
#跨学科研究
#物理学
#藤田丰八
分享
评论 0
0
德潤傳媒
3个月前
李政道与束星北:师徒情深,才华横溢的对话
#李政道
#束星北
#师徒关系
#物理学
#人才
分享
评论 0
0
德潤傳媒
5个月前
三个小球哪个最快?最速曲线看似简单,却隐藏着物理学深层法则
#物理学
#最速曲线
#科学
分享
评论 0
0
凤凰网-凤凰网综合
5个月前
薛定谔的韦东奕
#薛定谔
#韦东奕
#物理学
#量子力学
#人物
#科研
#薛定谔的猫
分享
评论 0
0
𝙩𝙮≃𝙛{𝕩}^A𝕀²·ℙarad𝕚g𝕞
5个月前
复制,replicate,即可计算 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本质。 物理世界的元素与粒子也是规则下的复制结果。
#物理学
#复制
#计算
#自然规律
#元素
#粒子
分享
评论 0
0
背包健客
5个月前
只要频率一样,时间就会消失?⏰️
#时间
#频率
#物理学
分享
评论 0
0
勃勃OC
5个月前
为什么即便经历危机之后回到原点,你的人也再也回不到危机之前的单纯、天真、简单,一定会多一层防备之心,甚至彻底改变自己商业模式和SOP呢? 这其实可以从电子在空间中环绕一圈,但电子的相位却会被封闭路径中失势A的积分、也就是磁通量改变来解释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Aharonov–Bohm effect 我知道很多人不想听这个东西,这辈子也不会懂 但你要说物理学对炒股没用 我真的怒了 不懂流形上微积分的人,才是真正的民科 就比如推特上每天带单赌博的那几位 既看不到宏观几何,也不能欣赏拓扑结构的美 天天赌博,最终只有归零一条路可以走 物理至少能提高你的品味 所以我建议,所有人炒股之前,都去读几年985的本科,专业的话,数学和物理任选一个 否则,很难保证自己 不会沦为赌狗
#危机
#防备之心
#商业模式
#Aharonov–Bohm效应
#物理学
#炒股
#流形
分享
评论 0
0
Rocky
5个月前
我时常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计算机模拟的虚拟场景中,这次十多位英国量子力学物理学家,出了论文📑,证实了这个观点,震惊我了! 我大概看了近百页的这篇论文,大概讲讲,挺有趣的思考! 宇宙像一台超级计算机? 英国物理学家梅尔文·沃普森提出一个很酷的观点: 宇宙就像是一台巨型计算机,而重力,可能是这台“宇宙电脑”优化信息处理的一种方式。 这是什么意思?一切都是信息? 你可以想象宇宙中的一切——行星、星星、原子、电子——都像是“信息单元”,就像电脑中的“0”和“1”。 粒子存在= 1 粒子不存在= 0 它们占据“像素”一样的小空间,构成宇宙的“信息地图”。 最有趣的观点是,重力是信息存储的载体,重力不是一种“拉力”,而是一种“压缩方式”? 我们原来以为重力是“东西有质量,所以会互相吸引”,比如地球拉着我们。 但沃普森说:不如把重力看成“信息压缩”机制。 想象一堆粒子,每个都代表一条信息,要一个个追踪、计算,很麻烦。如果这些粒子被“压缩”成一个更大的粒子(比如形成一个天体),那我们就只用追踪一个东西了,宇宙的“计算负担”就减轻了。 这就像你电脑里很多照片做成一个ZIP压缩包,更省空间、效率更高。 这个想法带来一个很新的宇宙观视角: • 重力可能不是一种“力”,而是宇宙为了更有效率地运行,而出现的一种自然优化结果; • 宇宙自己在“整理文件”、“压缩数据”,而重力正是这个机制的表现; • 这也许能帮我们从“信息”的角度重新理解重力、黑洞、甚至暗物质和暗能量。 我们生活在模拟宇宙中? 我们的生活可以理解为在“模拟宇宙”中。如果我们把宇宙看成一个信息系统,就能发现它的运行有“像程序一样的规律”,甚至能开发出新的理论,解释目前科学还搞不懂的东西,并且有可能破解新的宇宙奥秘和难题! 其实这本质有点像周期,经济周期跟太阳黑子运动有极强的相关性,就“像程序一样的规律”,既然是模拟宇宙,一定有高能量体,他们能感知这种规律,并获得了较大的成就,这就很好理解我们看到的一些牛人,在危机或者大机会临近时,仿佛有超越现世的感知,来获取巨大的机会。因为一切本质是信息和能量体,而信息规律存储在质量中!🧐很有趣的宇宙观!
#虚拟现实
#量子力学
#宇宙计算机
#模拟理论
#物理学
分享
评论 0
0
背包健客
5个月前
什么是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
#物理学
#电磁感应
#法拉第定律
分享
评论 0
0
环球猎奇🏅
5个月前
宇宙中最强大的发电机:合并中的黑洞。 首次直接观测到的两个黑洞合并,释放出 36 亿亿亿亿瓦(3.6×10⁴⁹ 瓦)的能量,超过了可观测宇宙中所有恒星辐射光的总能量。 与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的太阳不同,黑洞碰撞通过引力波释放巨大的能量。当两个黑洞合并时,它们巨大的引力会扭曲时空,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定律E=mc²,将部分质量转化为能量。例如,在 2015 年观察到的 GW150914 黑洞合并事件中,大约相当于 3 个太阳的质量被转化为引力波,释放出 36 亿亿亿亿瓦的能量。 像 GW150914 这样的黑洞合并释放的能量高达 5.3 × 10⁴⁷ 焦耳,远远超过了在高端 PC 上运行《孤岛危机》所需的 300 至 1,000 瓦。相比之下,一台 1,000 瓦 PC 一年的能耗约为 1.3 × 10¹⁰ 焦耳。然而,目前的技术还无法利用引力波,因此利用引力波为《孤岛危机》提供动力纯粹是理论上的。 动画: SXS simulation
#宇宙
#黑洞合并
#引力波
#能量释放
#爱因斯坦
#质能转换
#GW150914
#天文学
#物理学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