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

Andy Stewart
9小时前
回复一个网友的问题,为什么做操作系统一定要做硬件? 一个做系统的团队,如果不做硬件,长时间来说是活不下去的,为什么? 1. 成本因素:操作系统的发展是需要非常多高级工程师的,高级工程师意味着非常高的研发成本,如果不做硬件,无法赚取利润让操作系统团队正常维持,一般超过5年就要出事。从用户的利益看,如果一个操作系统厂商做了5年就倒闭了,反而是坏事 2. 硬件适配:硬件不光是利润的来源,更是标准化硬件的重要方式,为什么标准化硬件很重要?对于Linux系统来说,CPU + GPU + 网卡固件是非常重要的适配组合,特别是网卡固件,一般要穷举测试后才能知道最稳定的版本,根据我的经验,太老的版本不行,太新的版本也不行,固件版本选错就不稳定。而最新的CPU一般都需要最新的内核。当CPU和网卡驱动对内核的版本不一样时,就会发生非常多奇奇怪怪的问题,这还仅仅是硬件适配的冰山一角。软硬件产品只有两种模式: 一、微软 + 整机厂商模式,硬件适配由整机厂商负责;二、就是苹果模式,硬件自己做,质量做到最好。而操作系统 + 整机厂商这种模式也很难持续了,微软的主要营收现在是 office + 云服务,操作系统基本上都不赚钱 3. 售后服务:操作系统的玩法太多了,如果没有专业的售后服务,很多技术不强的用户,基本上玩到一半就要吃灰。而开放硬件意味着,大多数用户没有享受到产品的乐趣,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在硬件适配上。标准的硬件 + 高品质的售后服务可以给用户带去物有所值的体验。这也是苹果为什么这么成功的原因 很多用户,特别是喜欢那些免费下载的系统,从用户的利益角度出发,免费下载当然好。只可惜这样的模式注定不持久,原因有几个: 1. 软件收费很难,一般用户出个100~200块就顶天了,上1000块的软件费用想都不用想。我原来做deepin linux的时候做过实验,很多用户空喊的时候非常凶,真的要付出时,钱包很诚实 2. 开放硬件没法维护:用户自己的硬件千奇百怪,如果你全免费,用户没啥说,自己折腾,用户也不要期望官方可以保证解决问题,因为官方没有收费。如果在开放硬件的前提下,收取了软件费用那就更惨了,收取的100~200块根本就无法解决开放硬件的适配的问题,工程师一天工资都不够。很多朋友又会说,微软出系统,联想就适配硬件,是的,因为联想赚了你硬件的钱。系统 + 硬件要稳定的逻辑是,谁收了你硬件的钱,谁就负担兼容性适配的问题 3. 叫好不叫座:免费的软件策略会吸引非常多的下载量,但是也导致用户的质量参差不齐。你只要坚持一天免费,用户就叫好,但是,只要你一开始收费,90%的用户都会离你而去,这就是操作系统免费策略的巨大陷阱 我上一次创业做了 deepin linux, 为爱发电了10多年,我太明白 “操作系统免费” 是多么失败的选择,为爱发电的最大矛盾是,很多白P的用户的开心是建立在高级工程师贫穷的痛苦之上的,高级工程师不赚钱的更大影响是家人跟着一起受苦,这种美好乌托邦的商业模式不可持续。
增长狂魔、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森公开课,他提出酒店、KTV、赌场三种商业模式,摘取一些分享: 酒店型:卖“理性服务/时间/功能”。靠性价比与稳定体验取胜,天花板受限,容易价格战。 KTV 型:在基础服务上叠加“社交与舞台”(虚拟礼物、成员等级、道具等),让一小部分人因展示、互动、陪伴而高付费。 赌场型:把“博弈/不确定性/输赢与炫耀”变成核心玩法,用户为期待与刺激付高价,ARPU /利润极高,但风险与监管、伦理要求也最高。 若用户的第一理由是“更便宜/更稳定/更省时” → 酒店型。若大量消费发生在“被关注/互动/社交场景” → KTV型。若用户的兴奋点来自“结果未知的输赢/稀缺掉落/排行榜名次” → 赌场型。 唐彬森说: 不要在赌场门口卖水,要深入核心交易环节!虽然你离这个门只有一步距离,但是你的这个利润是差别是天壤之别的。 他说: 我记得当时我们推出了一个服务,企业服务有个特点,就是老板老喜欢比价,就老板老喜欢比价。 “哎,我今天你这个服务很好啊,明天看到一个更便宜的,马上就换掉。” 所以一定要……我觉得这个事情啊,就是说一定要搞清楚一个事情,就这个行业好不好。如果好的话,要在这个行业里面最核心的位置,不要在边缘去做。 其他一些观点: 与大公司竞争,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都想用钱解决,创业公司一定要养成一个用没钱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公司能赢大公司 —— 因为幂率世界不讲线性,大公司靠的是资源叠加、预算砸流量(线性增长);小公司靠的是产品、创新、效率(提高系数的非线性增长)。 “100×1.4 > 50×1.2 + 50×1.2” 你把 100% 的资源集中到一个点上,让它增长率从 1.2 提到 1.4,远比你做两个平庸的项目(各1.2)更有价值。 如果这个产品不具备调动人的情感因素的话,你最后就是一个价格战的漩涡,很惨。 人类他有个毛病,他在认知上他就有个毛病,就喜欢动不动就总结一下。因为他想把事业搞简单,他觉得认知(很)累,他喜欢总结。 每一个团队、每一个人,他过去都有各自的一些经历,这个经历呢让他有经验主义,他就非执着于这东西。这是最可怕的。 你跟用户沟通沟通,你还能真的能发现东西。你老是天天自己在想这个是有问题。所以建议就是大家走到用户中去,去跟用户多沟通,才能真正了解用户。不要认为自己了解用户,这是最可怕的。 全文:
Y11
2周前
番茄小说的崛起,是互联网时代产品创新与市场洞察的典型案例。 作为字节跳动旗下的免费网文平台,它在短短几年内实现月活近2亿的成绩,不仅颠覆了传统付费阅读模式,更重新定义了用户的阅读习惯。 从“下沉市场”切入,重构阅读价值 当晋江、起点等平台聚焦付费阅读时,番茄小说敏锐地捕捉到一个被忽视的市场——对价格敏感但阅读需求旺盛的下沉用户。 通过“免费阅读+广告变现”模式,它打破了“阅读必须付费”的固有认知。 用户无需花钱购书,甚至可以通过签到、阅读、看广告获得“番茄币”兑换现金,这种“零门槛获取价值”的设计,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 平台的核心是算法推荐——基于用户阅读行为,精准推送玄幻、甜宠、热血等强“爽感”题材,让用户在最短时间内沉浸其中,实现“杀时间”的需求。 “爽点”设计与降本增效的结合 番茄小说的产品逻辑很清晰:用免费降低用户决策成本,用算法提高内容匹配效率,用“广告+流量”模式反哺平台。例如,其封面标题刻意突出“无敌”“王妃”“重生”等关键词,内容节奏快、冲突密集,完美契合下沉用户对“即时满足”的偏好。同时,依托字节跳动的技术优势,番茄小说将信息流推荐的精准度做到极致,用户打开APP就能看到“猜你喜欢”的内容,几乎无需主动选择。这种“懒人式”体验,让用户黏性远超传统平台。 从“内容生意”到“流量生意”的破局 传统网文平台依赖用户付费,作者则需投入大量时间打磨内容。番茄小说则通过“低价策略”聚合流量,再反哺广告主,形成新的商业闭环。广告不仅是变现手段,也成为用户体验的一部分——例如听书功能中,广告与内容自然融合,用收益提升兑换金额,形成“用户-平台-广告主”的正向循环。这种模式降低了用户门槛,也让平台得以快速扩张,甚至倒逼行业向“免费化”转型。 AI争议背后的行业焦虑 近期的AI训练补充协议引发争议,本质上是平台与创作者利益的博弈:平台希望用AI降低内容生产成本,创作者则担忧作品被滥用。这也暴露了免费模式的隐患——当用户习惯免费,平台若无法持续提供优质且低成本的内容,增长便会停滞。番茄小说的优势在于流量与算法,但长期发展仍需平衡“效率”与“价值”。毕竟,真正能留住用户的,永远是有温度、有创意的故事,而非冰冷的技术。 总结 番茄小说的成功,是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用免费打破壁垒,用算法提升体验,用流量反哺生态。它的崛起不仅改变了网文行业格局,更印证了互联网产品“效率优先、体验为王”的底层逻辑。未来,如何在技术创新与人文价值间找到平衡,将是包括番茄在内的免费阅读平台需要持续思考的课题。
Y11
2周前
最近观察到一个现象: AI热潮下,"用AI开发App搞副业""打造一人公司"的说法很火,不少人被吸引。 特别是去年年底"小猫补光灯"这类AI应用爆火后,一些有技术背景的朋友开始跃跃欲试,觉得这是个好时机。 今天就来聊聊,用AI开发App到底靠不靠谱。 首先要明确,真正的难点从来不是写代码。 现在的AI大模型确实能帮程序员提升效率,让写代码这件事简单了不少。但整个App开发流程里,写代码实际只占不到30%,剩下70%都是"软成本": 比如国内所有能上架的App都需要ICP备案; 备案必须用公司主体,还得处理工商注册和财务记账; 如果涉及支付、社交、教育等领域,还需要相关行业许可证; 只要涉及用户数据和交流,就得做安全评估报告。 等这些合规问题都解决了,App才算是具备上架的基础条件。 所以你会发现,市面上大多数独立开发的项目,要么不联网,要么不收集用户数据,大多是简单的工具类应用,比如记账、日程管理、闹钟等。 这些应用能避开复杂的备案和合规要求,降低了开发门槛。 其次,有没有App不重要,有没有人用才是关键。 AI能帮你快速写出App代码,这没问题。 但做App的核心从来不是"能不能做出来",而是: 你有没有找到一个值得解决的真实需求? 有没有一群愿意使用甚至付费的用户? 目前App的变现方式主要有两种: IAA(插广告)和IAP(用户付费)。这两种方式都需要一个前提——足够的用户量。 很多人开发App时,功能堆得很满,结果上线后没人用、没人付费,广告也烧不起钱,最后只能让App"躺"在应用商店里。 最后,你能写,别人也能抄。 以前做App还需要懂技术、组建团队,现在AI工具普及后,别人可能用一下午就能复制你辛苦开发的功能。 而且大公司有预算优势,能投流推广、铺渠道,你一个人既要做开发,又要拉用户,还要考虑盈利,很难在竞争中胜出。 所以,如果你只是想通过开发App练手,体验构建产品的过程,那可以尝试。 但如果指望靠这个实现稳定收入,建议你先冷静下来,想清楚: 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如何高效、低成本获取用户? 商业模式如何跑通? 毕竟在AI时代,能解决真实问题、持续服务用户的人,才能真正走得远。
Coco.AI
3周前
有个关于播客的观察分享一下 播客招商看起来跑通了 实则非常不好 播客行业的招商成功 往往依赖特殊资源 而非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第一,播客头部效应明显,数据真实性存疑,罗永浩等名人播客确实招商成功,但核心驱动力是个人IP,而非播客这个载体。我们在平台上看到的播放数据,与品牌方实际获得的转化效果之间,可能存在巨大落差。 二、腰尾部播客的招商困境,普通播客主的招商途径有限: •平台批量合作:依赖平台B端资源,本质是”打包销售” •自主寻找品牌:成功率低,且面临新的平台限制 •真正靠内容和数据:少数中的少数 据了解,小宇宙等平台开始对自主植入广告的内容进行限流,这迫使播客主要么付费购买流量,要么对数据进行包装,才能向品牌方”交差”——这本身就说明转化效果不理想。 三、评估标准的错位 问题的根源在于: •品牌方的期待:希望看到曝光、互动甚至转化 •播客的现实:作为小众内容形态,受众规模和转化能力都有限 •行业的包装:各种报告强调增长百分比,但绝对值和ROI不透明 四、结论 播客商业化的真正挑战不是”能否招到商”,而是: 1.可持续性:去除个人IP后,播客本身能否持续吸引广告主? 2.可衡量性:除了GMV类效果广告,品牌广告的价值如何证明? 3.可规模化:成功经验能否复制推广? 只有解决这三个”可” 播客的商业模式才算真正跑通
跟猫姐不熟,但昨晚看到关于收费群的讨论有感。我在进币圈之前看了六七年的企服,一开始在投行看,后来转到买方看,那时候笃定中国也能像美国一样跑出来万亿级别的to b企业,到后来看着这个赛道苟延残喘十多年,就是起不来。 也归结过很多原因,比如人均gdp还不到爆发的阈值,中小企业存活周期太短,竞争太激烈等等。但最重要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中国人普遍厌恶为服务付费”。 做并购那会儿听到最离谱的一句话,CEO跟我说,“哎呀,不就是给我介绍点资方吗,帮帮忙,事成了请你吃饭”。 所以中国最成功的生意要么是卖产品的,要么是能把用户当产品卖的,越是用户付费制的模式越难做。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互联网圈一直有一句调侃:“羊毛出在猪身上”。因为真金白银的给你交换羊毛,你不愿意,那只能把你当猪宰了。 你想要免费配送的外卖,那外卖平台可以引导你去买加满科技与狠活的小黑作坊;你想用免费的软件,那平台给你转成广告模式,顺便再把你的个人数据卖了;你想用低价甚至免费的bot,那工具只能给你交易里参杂点插针,或者直接跑路了。 你很少会在英文CT看到谁在喷收费群或者卖课的,有几个我喜欢且买过课和群的交易博主很坦然的说过自己交易赚的钱没有卖课多,但这不就是个生意吗?不赚钱为什么要做? 你不是想要免费群吗?有大把啊,就是小白OTC入金之后商家会推过来的群,或者小红书抖音刷到的那些,全部是跟二级做市商合作的买盘社区,当退出流动性用的,你要进吗? 别底层人思维了,你都这么有钱了为什么还要收费?也尊重买卖自由,你自己如果有受众能做的起来你也可以做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