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诺贝尔奖
关注
背包健客
4天前
Nature发文悼念杨振宁 全文翻译如下: 就像我们许多人会被自然界与艺术中对称图案的美感所震撼一样,杨振宁对物理学中的美感与对称性的作用有着深刻体悟。正是一项关于对称性破缺的研究为他赢得了声誉。 1956 年,他与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大胆提出,在物理学领域中,左与右存在根本性差异。他们预言,现实世界中的实验结果与镜像世界中的结果有时会有所不同。亚原子物理学实验很快证实了这一理论,1957 年,二人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华裔诺贝尔 laureates。 杨振宁的理论物理学研究跨越六十余年,足迹遍及故土中国与居住近 60 年的美国。他为自己的中国血统感到自豪,也感激美国让他得以发挥潜力,最终促成了两国间的科学合作。他享年 103 岁。 杨振宁对物理学与化学中对称性作用的兴趣,始于他在中国的童年时期。他的父亲拥有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时任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正是父亲将对称性相关的数学知识介绍给了他。1937 年中日战争爆发后,杨家迁居中国西南部的昆明 —— 当时北京清华大学等高校的人员已疏散至此,并临时合并组建了联合大学。 杨振宁在这所联合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分子对称性。随后,凭借清华大学的奖学金,他于 1945 年离开中国,追随父亲的脚步前往芝加哥大学,而吸引他的正是 193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核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的学术声誉。 他尤其推崇费米的理论研究始终以物理观测为导向的治学方式。这一特质贯穿了杨振宁的整个科研生涯 —— 从芝加哥大学到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他始终坚守这一原则。事实上,正是宇宙辐射中发现的不稳定亚原子粒子物理学谜题,让曾在芝加哥大学共事的杨振宁与李政道踏上了通往诺贝尔奖的道路。 他们意识到,若这些短寿命粒子衰变为更稳定粒子的过程违背了一种名为 “宇称” 的对称性(与空间反射和反转相关),这一谜题便可迎刃而解。尽管这一观点与长期以来的主流认知相悖,但两位理论物理学家发现,该对称性从未经过严格验证。于是,他们发表论文提出了验证方法:通过测量放射性原子核或短寿命亚原子粒子的衰变来证实(《物理评论》,T. D. 李、C. N. 杨振宁,104 卷,254-258 页,1956 年)。 1957 年初,三项实验均证实,这类衰变确实违背了宇称对称性,即左右对称性 —— 这一结果令所有人都倍感意外。 但杨振宁后来表示,这并非他最引以为傲的成果。1954 年,他与物理学家罗伯特・米尔斯运用对称性思想推导出一套理论,描述了亚原子粒子的部分基本行为。尽管他们的研究结果看似有趣却不完全符合现实 —— 因为该理论预言了一些不太可能存在的亚原子粒子,但杨振宁无法抗拒其核心思想的美感,最终决定发表这项研究(《物理评论》,C. N. 杨振宁、R. L. 米尔斯,96 卷,191-195 页,1954 年)。在随后的十年间,这项研究的重要性逐渐显现。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杨 - 米尔斯理论成为粒子物理学 “标准模型” 的核心基础 —— 该模型描述了物质基本构成单元的行为规律。 1964 年,离开中国 19 年后,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 —— 这一艰难的决定让他觉得父亲始终未能原谅自己。两年后,他出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1971 年,随着美中关系改善,他自 1945 年离开后首次重返祖国。他会见了周恩来总理,并在两年后的访问中见到了中国国家领导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这标志着他开始为中国的科研规划提供建议,并积极推动美中学术交流,例如在纽约州立大学设立奖学金,资助中国研究人员赴美深造。 1999 年,杨振宁从纽约州立大学退休;2003 年,在妻子去世后,他重返中国定居。2015 年,他放弃美国国籍,重新成为中国公民。他继续为中国的科技政策提供建议,但因反对在中国建造新的大型粒子对撞机(认为这笔资金更应投入社会议题或其他科学领域),与部分物理学家及相关人士产生了分歧。 杨振宁是一位沉静而勤勉的物理学家。他从不盲从热门课题,而是坚守自己的直觉。清华大学在他 90 岁生日时赠送的一份礼物,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他的研究广度:一个大理石立方体,其中四个面镌刻着他在物理学四个领域的 13 项重大贡献。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科学遗产。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63 条信息
#杨振宁
#诺贝尔奖
#物理学
#对称性
#中美关系
分享
评论 0
0
海外爆料
6天前
🔥 杨振宁是领养的诺贝尔奖😂‼️
#杨振宁
#诺贝尔奖
#领养
#争议
#负面
分享
评论 0
0
dontbesilent
1周前
如果我一天中的每一刻都和凌晨 2 点一样 我 tm 能拿 20 个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
#凌晨2点
#效率
#自信
#幽默
分享
评论 0
0
我是梦嫣❤️
2周前
日本拿了快30个诺奖,却登不了月球火星; 英法德,加起来300多个诺奖,也登不了火星。 而我们科技诺奖几乎为0,却登上了月球和火星,还建造了唯一一个单一国家拥有的空间站,并且从月亮上取回了月壤。 这是为啥呢? 🙄
中国科技创新成就引发全球瞩目,重大成果频现!· 35 条信息
#中国航天
#科技成就
#诺贝尔奖
#登月
#空间站
分享
评论 0
0
iPaul
2周前
一个被西南财大解聘的人居然获得诺贝尔奖,果然是粪坑啊
#西南财大
#解聘
#诺贝尔奖
#粪坑
#负面
分享
评论 0
0
小弟调调
3周前
现在看啥都感觉像是假的。🤯 AI 说,居里夫人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1911 年化学奖)时,并没有出席颁奖典礼。 这段“领奖演讲”其实出自 1943 年的电影《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
#诺贝尔奖
#电影《居里夫人》
#AI
#虚假信息
分享
评论 0
0
纽约时报-GEORGE JOHNSON
3周前
物理学家杨振宁逝世:诺奖“双星”的合作与决裂
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共同获得诺贝尔奖,但两人在1960年代关系决裂。杨振宁称两人的分道扬镳为“悲剧”。2015年他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63 条信息
#杨振宁
#李政道
#宇称不守恒
#诺贝尔奖
#关系破裂
#放弃美国国籍
#中国公民
#悲剧
分享
评论 0
0
日月小楚 |Building AI Agents
3周前
沉痛悼念!杨振宁先生! 他是每个华人的骄傲,是华人科学家的顶峰人物。 人们可能只知道他的爱情趣事。却不知道,他的成就是可以与爱因斯坦,牛顿等相媲美的科学家。 也是20世纪后期开始,这位华人科学家是科学界最牛逼的存在。 主要工作: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超越诺奖级别的成果。 在这个世界,存在这四种力量。而能够数学描述的是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和麦克斯韦描述的电磁场力。而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它统一提供了数学工具,直接催生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 —— 人类迄今最成功的基础物理理论。美国富兰克林学会评价其 “已跻身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 宇称不守恒:打破百年科学教条 它直接打破了物理学界普遍相信一个“常识”——宇称守恒。以至于提出第二年就被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是杨振宁先生仅35岁,是历史上最年轻的诺奖得主之一。 除了上述两项“封神”之作,杨振宁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也有大量开创性工作,例如: 杨-巴克斯特方程(Yang-Baxter Equation): 在统计力学和量子场论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程,它开创了“可积系统”这一庞大领域。 非对角长程序(ODLRO): 深刻影响了凝聚态物理中对超导和超流的理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63 条信息
#杨振宁
#科学家
#诺贝尔奖
#物理学
#华人
分享
评论 0
0
今日澳洲App
3周前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杨振宁1922年生于合肥,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与米尔斯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现代粒子物理基础。 #杨振宁 #诺贝尔奖 #NobelPrize #YangZhenning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63 条信息
#杨振宁逝世
#物理学家
#诺贝尔奖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北京
分享
评论 0
0
BBC News 中文
3周前
诺贝尔奖得主、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周六(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被视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之一。1956年,他与同是华裔物理学家的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 他还与罗伯特·米尔斯(Robert Mills)提出了知名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成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科学家》(The Scientist)称该研究“重塑了现代物理学和数学”。 他所在的清华大学在一份讣告中称赞他“毕生心系家国,为祖国的科教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讣告写道。 杨振宁于1922年出生于中国合肥,父亲是一名知名的数学系教授。二战爆发后,他跟随父亲前往昆明并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这是日本入侵中国期间,中国知识分子在避难时建立的临时学府。李政道当时亦在该校读书。 二战结束后,杨振宁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来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在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奖时,杨振宁年仅35岁。在美国长期定居后,杨振宁于1964年加入了美国国籍。 杨振宁在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后首次访问中国大陆,此后致力于帮助中国物理学界重建研究遭到文化大革命破坏的研究氛围。1986年,他推动在南开大学成立了理论物理研究室。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并加入中国国籍。他曾称,他的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他放弃中国国籍的行为。 杨振宁曾在1950年与国民党名将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结婚,育有两子一女。杜致礼在2003年病逝。 2005年1月,时年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研究生翁帆结婚。两人的年龄差距曾引发热议。 更多新闻: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63 条信息
#杨振宁逝世
#诺贝尔奖
#物理学家
#中美关系
#爱国
分享
评论 0
0
China in Pictures
3周前
Yang Zhenning(杨振宁)), famous Chinese theoretical physicist passed away in Beijing, on October 18 at the age of 103. Yang shared the 1957 #NobelPrize in Physics with Tsung Dao Lee for investigating the parity laws, which led to discoveries regarding the elementary particles. R.I.P.🙏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63 条信息
#杨振宁逝世
#物理学家
#诺贝尔奖
#北京
#R.I.P.
分享
评论 0
0
蓝点网
3周前
新华社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逝世。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63 条信息
#杨振宁逝世
#物理学家
#诺贝尔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
分享
评论 0
0
外汇交易员
3周前
杨振宁逝世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新华社)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63 条信息
#杨振宁逝世
#物理学家
#诺贝尔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
分享
评论 0
0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4周前
10月16日,《北京日报》客户端发表评论文章《拿没拿洋奖项不是定义中国发展水平的指标》,明确提出不能以是否获得“洋奖项”(如诺贝尔奖)来定义中国的发展水平。 文章指出,中国科技发展的目标是通过探索攻坚解决发展挑战,为中国创造繁荣未来,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实际贡献,而非以获得洋奖项为目的。 还有网友整理了北京日报的诺贝尔和平奖文章合集,并配音《没出息》。
#北京日报
#洋奖项
#科技发展
#务实贡献
#诺贝尔奖
分享
评论 0
0
多伦多方脸
4周前
一个诺奖 两份表述
#诺贝尔奖
#表述差异
#争议
#学术
#关注
分享
评论 0
0
联合早报 Lianhe Zaobao
4周前
今年度诺贝尔系列奖项公布,中国科学家又一年与诺奖无缘。中国官媒《北京日报》发文提出,拿没拿洋奖项,不是定义中国发展水平的指标。
#诺贝尔奖
#中国科学家
#中国官媒
#发展水平
#负面
分享
评论 0
0
海外爆料
4周前
👉 一个连诺贝尔奖官方网站都打不开的国家,竟然想得诺贝尔奖⁉️😂
一个连诺贝尔奖官网都打不开的国家,竟然想得诺贝尔奖?· 3 条信息
#诺贝尔奖
#官方网站
#国家
#反讽
#负面
分享
评论 0
0
德潤傳媒
4周前
這才是金句:一個連諾貝爾獎官方網站都打不開的國 家,竟然想得諾貝爾獎? 説的好👍
一个连诺贝尔奖官网都打不开的国家,竟然想得诺贝尔奖?· 3 条信息
#诺贝尔奖
#官方网站
#国家
#反讽
#负面
分享
评论 0
0
徒步的骑手
1个月前
#114 今天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增长文化”决定国运;中国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昙花一现的例外时段?中国的新科举...
#诺贝尔奖
#经济学家
#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
#长期停滞
分享
评论 0
0
海外爆料
1个月前
🔥 中国大陆有近2000名院士,没有一个得过诺贝尔奖的,中国院士哪里去,都在干什么呢?看看院士金振民和翟金平们就知道了,他们在搞政治,而不是搞学问。本来就智力平平,却又不花时间于科研,结果可想而知,白浪费老百姓纳税钱‼️
#中国院士
#诺贝尔奖
#金振民
#翟金平
#科研
分享
评论 0
0
多伦多方脸
1个月前
墙内诺贝尔奖的牛逼程度,是和中国拿不拿奖挂钩的 中国拿奖(和平奖除外)了,那诺贝尔奖牛逼! 中国没拿奖,诺贝尔奖垃圾,评的没有道理,具有滞后性😡
#诺贝尔奖
#中国
#评价
#情绪
#和平奖
分享
评论 0
0
退休在台灣🇨🇦🇹🇼
1个月前
光绪二十年,诺贝尔60大寿,慈禧太后早就为诺内尔奖指明了方向。
#光绪二十年
#诺贝尔60大寿
#慈禧太后
#诺贝尔奖
#指明方向
分享
评论 0
0
悉尼閑人
1个月前
今日金句:一个连诺贝尔奖官方网站都打不开的国家,竟然有脸谈论诺贝尔奖,谈论也就算了,竟然还想得诺贝尔奖!转
一个连诺贝尔奖官网都打不开的国家,竟然想得诺贝尔奖?· 3 条信息
#诺贝尔奖
#官方网站
#国家
#负面
#讽刺
分享
评论 0
0
Petrichor
1个月前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本庶佑说:【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间,有一种倾向,认为文章发表在有名的刊物上就是一流的工作。确实,以前日本的学者在顶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不多。但是,与许多人的想象不同,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没有在顶级刊物上发表。这是因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定论,因此不受人待见,评审员会给你提很多负面的意见,你的文章也上不了顶级刊物。迎合时代风向的文章比较容易被接受,否则的话,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获得认可。 如果你的研究不能推翻定论,科学也就不能进步。当然,你的研究也不会载入史册。学术的世界是保守的。如果你不按现有的定论来写论文,你的论文就很难获得肯定,你也会吃到不少苦头,但能够载入史册的研究都是这种研究。】 【我认为,发表在《细胞》《自然》和《科学》上的工作未必就是好研究,倒是被《细胞》《自然》和《科学》拒绝的时候,你的研究或许才是真正一流的工作。你既然选择了做一名研究者,就应该力争打开新的局面,做别人从没有做过的工作,或力争将现有的定论推翻。研究者要认识到,这才是第一流的研究。我认为,为了让论文更容易被知名刊物接收而做的研究,绝不会是很好的工作。 我认为《自然》《科学》这些杂志上的观点有九成是不正确的,论文发表十年之后,还能被认为是正确的只剩下一成。首先,不要相信论文里写的东西。对于研究,要一直钻研到眼见为实、让自己确信为止。这是我对科学采取的基本做法。也就是说,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一直做到自己完全想通、完全认可为止。】 我倒建议对在所谓的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后来证明是错误特别是伪造数据、篡改数据的作者予以惩处,这方面据网络报道中国大陆有人靠伪造数据发了一篇《自然》短文而做上院士的,始终没有惩处,尔后继续浪费上亿科研经费,做出几篇无法别人重复的垃圾文章。
#本庶佑
#诺贝尔奖
#顶级期刊
#学术保守
#科研诚信
分享
评论 0
0
Daniel Fang
1个月前
朋友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中共国某大专院校的教授获得了诺贝尔奖。
#中共国
#大专院校教授
#诺贝尔奖
#好消息
#积极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