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莫言
关注
德潤傳媒
4天前
【莫言:文学艺术真正的意义不是一味的唱赞歌 -】
#莫言
#文学艺术
#意义
#唱赞歌
#批判
分享
评论 0
0
T神
1周前
莫言说: “退休后才发现, 什么同事、同学、朋友, 都是人生过客, 最终都会全军覆没, 什么攀比、计较、面子, 都越来越没有意义, 都是些折磨人的东西。” 人生就像一趟列车, 有人上车,就会有人下车, 这中间没有一个人, 能够一直陪你走完全程, 真正到达终点的那一刻, 往往车上只剩下你自己。 任何关系都是阶段性的, 同事关系再好, 一旦分开去到不同的公司, 也会慢慢断了联系。 朋友关系再好, 一旦产生利益冲突, 或者各自结识了新的朋友, 曾经的友情, 也会慢慢被时间冲淡。 昔日年少的同学, 当初哪怕关系再好, 回头看看,他们也只存在于回忆里, 不信你看同学聚会, 所有关系都变了味。 人生匆匆几十年, 所有来到你生命里的人, 不过都是时间的过客, 有些人不用挽留, 有些人想留也留不住。 来时欣然接受, 去时亦不强求, 人走茶凉才是社会常态。 经历的越多, 你会慢慢发现, 什么攀比、计较、面子, 除了折磨自己, 没有其他任何意义。 人比人气死人, 一个人如果攀比心太重, 就容易变得烦躁、焦虑, 甚至变得越来越自卑, 内心填满了物质和欲望, 就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一个人如果总是斤斤计较, 不但会败光人缘, 还会到处得罪人, 为难别人的同时,也在折磨自己。 一个人如果太在乎面子, 不自觉的就活成了别人眼里的样子, 而忘记了最初的那个自己。 什么同事、同学、朋友, 都是人生过客, 父母和家人才是你的全部, 什么攀比、计较、面子, 没有任何意义, 活的开心洒脱,活出自己, 才是人生该有的样子。
#莫言
#人生感悟
#人际关系
#放下执念
#活出自我
分享
评论 0
0
海外爆料
3周前
🔥 户晨风的结局应了莫言的话: “动上层人的利益如同要他们的命;改变底层人的观念如同撅他们的祖坟;然而底层人的观念正是上层人利益的来源,试图说透这一切的人,却成了双方共同的敌人”‼️
#上层人无耻言论引发社会愤怒与反思· 236 条信息
#户晨风
#莫言
#阶级矛盾
#利益冲突
#社会批判
分享
评论 0
0
iPaul
1个月前
10月13日,莫言自曝刷短视频成瘾,经常一刷一两小时。有时候,他会提醒自己,一天只能刷半小时视频,如果遇到好的就延长到一小时,结果等放下手机一看,三小时过去了。
#莫言
#短视频
#成瘾
#自律性差
#娱乐
分享
评论 0
0
背包健客
1个月前
莫言自曝刷短视频成瘾
#莫言
#短视频
#成瘾
#负面
#自曝
分享
评论 0
0
德潤傳媒
1个月前
是真的话,莫言说的,吃煤怎么没人信?不受饿,不是三天,三月,不知道饿的滋味,!
毛泽东时代:罪行揭露与历史反思· 406 条信息
#陈露文揭露毛泽东私生活内幕,权力与情感交织的复杂关系· 450 条信息
#莫言
#吃煤
#饥饿
#不相信
#质疑
分享
评论 0
0
德潤傳媒
1个月前
我最深的孤獨,是站在不明真相的人群中啞口無言…… ——莫言
#莫言
#孤独
#人群
#无言
#消极
分享
评论 0
0
德潤傳媒
1个月前
对于煽动民族情绪的幕后,莫言有话说👍
#莫言
#民族情绪
#煽动
#争议
#观点
分享
评论 0
0
班昭姐姐
1个月前
莫言的《蛙》小说揭开强制计划生育的一角。是当时计划经济濒临崩溃,农业国无法解决7亿人的生活物资,中共不想改变经济制度,只能强制节育人口。它们把人当成机器,根本不在乎人有人权。观察中共所有的政策造成对人的伤害,从不承担责任,从不承认。没人敢问责它们,也没人敢追责它们,历史除外!
民生维艰:欠薪蔓延,底层挣扎· 2132 条信息
中共统治下: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 1494 条信息
多地欠薪维权频发,底层民生困境难解· 2623 条信息
民生凋敝:欠薪潮激化社会矛盾,底层陷生存危机· 2166 条信息
#莫言
#《蛙》
#计划生育
#强制节育
#人权
分享
评论 0
0
澎湃新闻-文艺范
1个月前
莫言郭文景北师大谈歌剧《红高粱》
#莫言
#郭文景
#北师大
#歌剧
#红高粱
分享
评论 0
0
小芸
1个月前
莫言的 #诺贝尔颁奖词 为什么在中共国看不到? 来看看原文。
#莫言
#诺贝尔奖
#中共国
#言论审查
#文化
分享
评论 0
0
海外爆料
2个月前
🔥 莫言有点来头‼️
#莫言
#文学
#争议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那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的思想非常单纯,每天想的就是食物和如何才能搞到食物。我们就像一群饥饿的小狗,在村子中的大街小巷裡嗅来嗅去,寻找可以果腹的食物。许多在今天看来根本不能入口的东西,在当时却成了我们的美味。我们吃树上的叶子,树上的叶子吃光后,我们就吃树的皮,树皮吃光后,我们就啃树干 。那时候我们村的树是地球上最倒楣的树,它们被我们啃得遍体鳞伤。 1961年的春天,我们村子裡的小学校里拉来了一车亮晶晶的煤块,我们孤陋寡闻,不知道这是什麼东西。一个聪明的孩子拿起一块煤,咯嘣咯嘣地吃起来,看他吃得香甜的样子,味道肯定很好,於是我们一拥而上,每人抢了一块煤,咯嘣咯嘣吃起来。我感到那煤块愈嚼愈香,味道的确是好极了。 看到我们吃得香甜,村子裡的大人们也扑上来吃,学校裡的校长出来阻止,於是人们就开始哄抢。至於煤块吃到肚子裡的感觉,我已经忘记了,但吃煤时口腔裡的感觉和煤的味道,至今还牢记在心。不要以為那时候我们就没有欢乐,其实那时候我们仍有许多欢乐,我们為发现了一种可以食用的物品而欢欣鼓舞。 这样的饥饿岁月大概延续了两年多,到了六十年代中期,我们的生活好了起来,虽然还是吃不饱,但每人每年可以分到两百斤粮食,再加上到田野裡去挖一点野菜,基本上可以维持人的生命,饿死人的事愈来愈少了。 当然,仅仅有饥饿的体验,并不一定就能成為作家,但饥饿使我成為一个对生命的体验特别深刻的作家。长期的饥饿使我知道,食物对於人是多麼的重要。什麼光荣、事业、理想、爱情,都是吃饱肚子之后才有的事情。因為吃我曾经丧失过自尊,因為吃我曾经被人像狗一样地凌辱,因為吃我才发奋走上了创作之路。 ---莫言: 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
毛泽东时代:罪行揭露与历史反思· 406 条信息
#陈露文揭露毛泽东私生活内幕,权力与情感交织的复杂关系· 450 条信息
#饥饿年代
#1960年代
#食物匮乏
#童年记忆
#莫言
分享
评论 0
0
Silent Bird
2个月前
真的不知道,除了莫言還有誰?
#莫言
#文学
#作家
#争议
#文化
分享
评论 0
0
猫神
3个月前
莫言小说:井河眼里的白月光女神,到头来是什么结局?😂
#莫言
#小说
#井河
#白月光女神
#悲剧结局
分享
评论 0
0
德潤傳媒
3个月前
在邪惡的國度裏, 莫言說: 人品越好, 朋友越少; 人越踏實, 混得越差; 心越善良, 苦難越多; 做得越對, 活得越累。 中國從不缺叢林法則, 缺的是善良。現實告訴我們, 做個好人難, 做個老實人更難, 這就是中共國人的真正悲哀!
民生维艰:欠薪蔓延,底层挣扎· 2132 条信息
中共统治下: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 1494 条信息
多地欠薪维权频发,底层民生困境难解· 2623 条信息
民生凋敝:欠薪潮激化社会矛盾,底层陷生存危机· 2166 条信息
#莫言
#人品
#善良
#苦难
#中共
分享
评论 0
0
Daniel Fang
4个月前
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亲切接见了著名文艺工作者李子柒,莫言等
#习近平
#李子柒
#莫言
#文艺工作者
#亲切接见
分享
评论 0
0
Journeyman
5个月前
别被莫言的这个视频的标题迷惑了 他的话让我咋舌, 这应该是妖风刮的最厉害的那几年吧? “ 1.什么都可以否定,那他的实践论矛盾论你能否定得了吗?论持久战你能否定的了吗? 2.现在肯定毛泽东,是要冒着很大风险的 ” 这种人拿文学奖, 我觉得, 只能说明, 诺贝尔奖发挥的很稳定, 毕竟给和平奖的都是什么货色
#莫言
#妖风
#实践论
#诺贝尔奖
#和平奖
分享
评论 0
0
德潤傳媒
5个月前
莫言的 #诺贝尔颁奖词 为什么在中共国看不到? 来看看原文。
#诺贝尔奖
#莫言
#中共
分享
评论 0
0
Daniel Fang
5个月前
莫言讲过一个故事《破庙躲雨》: 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有8个人在破庙里躲雨。狂风暴雨铺天盖地,大家都很害怕。 有人说如果他们中间那个恶人没有出去,大家都别想活了。当然没人敢走出去,有人又提议把草帽都丢到外面,谁的草帽被风吹走,他就是恶人。 有一人帽子被风吹走。大家要他出去,当然不愿意,7个人就把他扔出去,刚扔出去后,庙就垮了。
#莫言
#故事
#破庙躲雨
#伦理困境
#人性本恶
#群体压力
分享
评论 0
0
谷风
6个月前
莫言生于1955年,1960年他五岁。这是他关于饥饿的刻骨铭心的回忆。我与他的年龄相差不大,亲眼目睹了共产统治的残酷。我觉得今天的中国人比“文革”时更冷漠,更恐怖的是已非当年的“民智未开”,而是人人奉行胆大有官做!
#莫言
#饥饿
#共产统治
#文革
#民智
#社会冷漠
分享
评论 0
0
背包健客
6个月前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表示,母亲教会他与人为善。
#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
#母亲
#善良
分享
评论 0
0
Silent Bird
6个月前
這是莫言説的嗎?
#莫言
#言论
#真伪
#辟谣
分享
评论 0
0
岁静小能手
7个月前
小说红高粱里有日军胁迫中国人剥共产党人皮的描写,那时的日本人认为共产党非人类(有文献记载日本人原话),只能说莫言对共产党和日本人的观察颇为细致,没有瞎鸡巴乱写,也难怪他能拿诺贝尔文学奖。现在看远有绑票杀人方志敏今有传奇助攻跳楼王建刚,感叹当时日本人的眼光毒辣到位。
#红高粱
#莫言
#小说
#共产党
#日本人
#诺贝尔文学奖
#方志敏
#王建刚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8个月前
《北京日报》文艺周刊编辑李静发表在2006年的《红豆》杂志上的散文《名字的怨尤》。 作者李静写到: 莫言是好笔名的范例,他的题词也是好范例。去年我们一干人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他被请求在纪念簿上留下墨宝。只见他挥毫写道:“炮火连天,只为改朝换代;尸横遍野,俱是农家子弟。” 文章中还写到: 莫言题罢,他看见了,我们也看见了:馆长毫无表情的脸。 ---晨风细雨:也谈“莫言在辽沈战役纪念馆的留言”
#莫言
#辽沈战役
#北京日报
#红豆杂志
#名字的怨尤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