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

蔡慎坤
1个月前
再次“爆冷”,这是纯文学的盛宴!10月9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以表彰他引人入胜且富有远见的作品,在世界末日的恐怖中,再次证明了艺术的力量”。 拉斯洛,是匈牙利当代最重要的作家,匈牙利文学奖的大满贯得主,并于2014年获得美国文学奖、2015年获得英国布克奖,论得奖已经足够了。2015年的布克奖评审委员会称其是“卡夫卡和贝克特的混合”(卡夫卡也是其唯一文学偶像)。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其首作《撒旦探戈》,是文学史上最神秘的作品之一,改编的同名电影亦是影史经典。 《撒旦探戈》充满神秘而冷酷的隐喻,带着强烈的音乐性和史诗感,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具体表现在复杂的长句,有的长达四页,长句与长句接力、缠绕、连篇累牍,文字所到之处,如火山爆发后熔岩在大地涌动,流到哪里,哪里就是死亡、阴郁和荒诞。打个不准确的比喻,这是一位暗黑美学大师。 在一个破败的小村庄,十几个无处营生的村民在阴雨连绵、泥泞不堪的晚秋季节里上演了一出酗酒、通奸、偷窥、背叛、做梦与梦破的活报剧,直至两个骗子的出现如同救世主,点燃了所有人的希望,最后却发现救世主实际就是魔鬼撒旦。可悲的是,人类的智力追不上撒旦,因为他们不会醒悟。
今天晚上7点,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匈牙利作家,《撒旦探戈》作者 拉斯洛·克拉兹纳霍尔凯(László Krasznahorkai),以表彰他"在末世恐惧中重申艺术的力量”。他的代表作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时长7小时(是的,你没看错) 绝望而诗意的力量,这正是克拉斯诺霍尔凯作品的精髓——他不回避黑暗和绝望,反而通过极致的文学形式来对抗虚无。这种选择比起那些更"易读"的作家,显示出诺贝尔文学奖还在坚持对文学严肃性和艺术性的追求。 《撒旦探戈》这部时长7小时的电影,7年前我加入待看清单,到现在都没有勇气试一下🤣。或许,2026年前有希望?下面,用500字费曼一下这次的作者: ===500字费曼=== 我们身处的世界,似乎总有一种缓慢崩塌的质感。它未必是好莱坞式的末日奇观,而更像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精神熵增——意义在流失,宏大叙事已然瓦解,个体在无尽的泥淖中打转。我们常常问,出路何在? 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克拉兹纳霍尔凯用他那迷宫般的作品回应了这个问题,但答案或许令人不安。他告诉我们,或许根本没有出路。因为末日不是一个遥远的、未来的事件,而是我们当下的生存形态。我们早已生活在废墟之上,每一个瞬间都是末日化的。这正是理解他作品的钥匙:他并非预言未来,而是诊断现在。 一旦接受这个前提,我们对“希望”的看法就会动摇。在克拉兹纳霍尔凯看来,希望往往是一种与未来捆绑在一起的幻觉,而未来从不降临。它诱使我们忍耐当下,以换取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明天。这种对希望的根本性质疑,解释了他笔下人物为何总是被困住,就像《撒旦探戈》那“六步向前,六步向后”的绝望舞步,看似前进,实则在宿命的循环中徒劳挣扎。 那么,在一个末日已然降临、希望纯属徒劳的世界里,艺术的力量又在何处?这正是克拉兹纳霍尔凯思想中最深刻的悖论,也是瑞典学院将诺奖授予他的理由:“于末日恐怖之中,重申了艺术的力量”。 他认为,艺术并不提供救赎。巴赫的音乐也无法根除我们的愚钝。然而,艺术创作与欣赏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抵抗。它是在混乱现实中,通过人类极度的专注、技艺和精神,强行建立起一个短暂的、脆弱的、但却具有“更高秩序”的结构。当一位修复师耗费心神去重现佛像的神圣微笑,当一位读者沉浸在他那令人窒息的长句所构筑的宇宙里,我们便短暂地触碰到了某种完美与神圣。 这是一种形而上的抵抗,是对抗腐朽的力量。艺术的力量不在于它能“解决”末日,而在于它证明了,即使在末日之中,人类依然有能力创造出超越末日的东西。它是一声“呐喊”,是在一片虚无中顽固地寻找意义的行为本身。这或许就是我们唯一的答案:在缓慢崩塌的世界里,找到并投身于那个能让你全神贯注、创造秩序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