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gpt-5 pro 创意写作测试:用鲁迅的风格,写一篇悼念孔乙己死去的悼词。500字。 思考了4分9秒,主题定在了:悼念孔乙己,悼念的是路。读书是路,做人体面也是路。 gpt-5 pro,选择了悼念这两条路的失去。 全文👇 孔乙己死了。有人说是在春天里;也有人说在秋风里。我不敢确定,只记得咸亨酒店的柜台又干净了一些,茴香豆也显得更香了。我们这城里,对死者向来慷慨,先是惊讶,继而安心,最后遗忘。 他生前爱讲“茴”字有四种写法。如今写法多得很,他却没有字稿可寄存了。有人说他好偷书。他也说“窃书不算偷”。可账本从来不识体面,只认铜钱。他欠的账,像冬天的风,刮在脸上,越抹越疼。 孔乙己死去,不是一人的事,是几张冷脸并在一起的事。短衣帮笑他,长衫人笑他,孩子们追着笑他。笑声一层层盖住他像盖住一坛劣酒。 我想起他瘸着进门,捧着那只不干净的手,讨一碟茴香豆,分给孩子。那时他的眼睛还是亮的,亮得像旧时的灯油,烟多,毕竟还有一点光。他念过几本破书,却读不懂活人的账。 有人问,为何悼他?我说,悼的不是一个人,是一种路。读书是路,做人的体面也是路;可这路在我们这里只通向墙,墙上钉着价目表,又冷又硬。 如今他躺下了,长衫总算合身。愿他在地下仍念“之乎者也”,不为科举,也不为饭;只为自己。至于我们这些活着的,看见柜台前空出的那一角,最好学会闭嘴,少笑一点,再把欠下的怜悯,慢慢还给人。他若有灵,也许会笑:你们总算抄对了一个“义”字。
【嘉文】 傅国涌:“中国的高尔基”还是“中国的伏尔泰”——盖棺论定说鲁迅 上个月在东京神保町的山本书店淘到一本旧书《鲁迅先生纪念集》,是根据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1937年初版影印的。2023年10月19日,离鲁迅去世已八十七年,在时间的缝隙里, 再也没有肉身的周树人,而精神的鲁迅依然在呼吸,在上海,也在东京。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生命并不等同于周树人的生命。 …… 称鲁迅是“中国的高尔基”,是从他的文学创作着眼,他在晚年曾介入左翼文学运动,临终前没多久还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个口号。事实上,他的主要作品《呐喊》《彷徨》《野草》乃至《朝花夕拾》等都是在定居上海“且介亭”之前完成的,与高尔基的文学道路也不大一样。 称鲁迅是“中国的伏尔泰”则是就他对启蒙的贡献而言,这是贯穿他一生的努力,特别是他在北京《新青年》《晨报》副刊等报刊发表的作品。“五四”新文化运动当时就被来华访问的几个西方哲学家称为“启蒙运动”,法国的德日进、美国的杜威和英国的罗素等人在论及中国的文章中都认为:“中国人追求新文化的狂热,似乎就是一个半世纪前欧洲启蒙运动的翻版。”(【美】舒衡哲《中国的启蒙运动》)遗憾的是“五四”启蒙时代持续三四年就夭折了,但鲁迅作为这一启蒙时代的主要代表,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几乎都是知识界的共识。 可以肯定的是,自鲁迅离世,“中国的高尔基”这一面几乎掩盖了“中国的伏尔泰”这一面。自1936年10月19日以来,八十七年间,鲜有人留意《大公报》转译的斯诺这篇《中国的伏尔泰 一个异邦人的赞词》,也未见有人将《阿Q正传》与《老实人》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中国的伏尔泰”其名一直不彰, 这篇文章从一开始就淹没在了海量的鲁迅悼文之中。 “中国的伏尔泰”一说为何在1936年秋天惊鸿一瞥之后,再也没有激起回响?这是不是也值得追问一下。 呜呼,八十七年也不过一瞬。 2023年10月19日东京郊外天蓝云白,鲁迅殁后八十七年
一百年的老问题 中国的问题在制度还是在国民性?胡适斗鲁迅,至今还在斗。 法律工作者大多是制度派,如前辈胡适,主张拿来主义,只要把西方制度拿来就好。 鲁迅也主张拿来主义,但他不认为只要几个领袖登高一呼应者云集,好制度就能拿来,前提是必须先改造国民性,不然拿不来,侥幸拿来也会毁掉。后来的历史证明了他的观点。 我们这代人大概年轻时都是制度派,年轻气盛,只争朝夕,希望在自己手上创造历史,后来许多人转为国民性派,认识到不更新国民性看来真不行。 看看那些小流氓不停地骚扰王全璋等709律师,最近在骚扰四川勇士陈云飞,不就是今天的王胡、小D、阿Q吗?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或者不大的威胁就可以为官府做狗,对着义人汪汪叫,甚至撕咬,太可恶也太痛心了。 这样的人是少数吗?不,肯定是多数,至少占90%,95%,甚至更高。鲁迅说过,这样的国民见了好人就撕咬,见了狠人就温顺,他看得太透彻了。这样的国民能建成文明制度吗? 中国人的国民性如此糟糕,大概是从元朝加速恶化的,元人覆宋人口锐减十分之四,有血气的大概都被杀光了,剩下的都是懦夫的子孙,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懦弱和卑劣。后来被朱元璋这个流氓家族又收拾了近三百年,一点没有好转,且别说更坏了。后来八旗下江南,常常一个旗兵就能俘虏上百个南方人,他们叫蛮子,尽管没见多少蛮性。这样的不堪民国时代南京城陷时重演,而且是军人。X朝三年疫情再演,不管管控手段多粗暴恶劣,敢反抗的极少。 客观地说,中国人、中东人、非洲人,跟欧美人的国民性真是差距很大,不承认不行。只有欧美左派死不承认,甚至为此迫害DNA学说的发明人。必须直面现实,如果连现实都不敢直面,仅凭着一腔热血做事,成功肯定十分遥远。 时代当然需要勇者,需要敢于牺牲的勇士,但不等于不需要反省国民性,不需要国民性的更新,包括勇者在内。鲁迅先生是看到了问题,但他指错了方向。他以为反掉传统文化就好,不知道由此生出一代又一代的流氓和暴民。至于方向在哪里,需要大家共同思考。不可取的是不思考,拒绝思考,甚至不许别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