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5 thinking 是有名的“不说人话”,但是,只要prompt到位,清晰准确地约束其语言风格(用词、表达、文章构思的核心流程),就能释放其强大的agentic 能力,写出说人话的好文章。 下面是让gpt-5 thinking 写的演讲视频推荐,大家看看效果如何? ===让“放牛娃”也吹起牧笛=== 中考放榜那天,走廊里有人欢呼,也有人低着头。我们习惯为几个尖子的成功击掌,却很少问一句:教育到底该为几个学生的成功而欢呼,还是为更多同学的失败而反思。李果校长给出的回答很直接——把教育的价值取向,从知识、分数、升学,挪回到一个个鲜活的人。 这篇演讲的要义不在反应试,而在重排证据:知识不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通向素养、品格与能力的平台。与其在初三“分流”,不如从初一开始就让孩子研究自己的可能与长项。于是有了综合中学,把种植和养殖搬进义务教育;有了目标形成教育,让每个学生写下长远、阶段与近期目标;还有体育的系统普及,人手一球,大课间排球、足球“十分钟品牌赛事”,运动、愉悦、健康、幸福被摆成了顺序。愉悦牵引,比说教有效。 李果的勇气在于“以情怀逆势而为,廿年不爽”。没有师资就土法上马,把身上有泥的老师改造成专业教师;没有经费就自己焊排球架,把场地叠加到极致;招生难就带家长和孩子一路看企业、看高职,让他们确证“除了上高中之外还有路子”。当适合的目标被看见,应试的阴霾就散了,放牛娃也能吹着牧笛去放牛,甚至把牛越放越多、越放越肥,走到牧场主的路径上。 更重要的是,他并不否认考试,而是克服应试以应试:质量重心回到课堂与教材,用精准而适量的训练替代刷题,用体育减轻身心负担。三个题能解决的不用五个,能用一张卷子的不用两张卷子。结果是成绩上去,失败者心态却退场。底层逻辑清楚:多元智力提示扬长而不补短,《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教育就是成全那个被天赋点亮的方向。 读到最后,你会发现他讲的其实是执行学:方向大于努力。一学期也许只做到20%,但二十年就能改写一所学校的命运。对家长与教师,这篇文章提供两道实操题:当你拿起教案或报名表,你脑海里出现的是分数,还是那个具体的孩子;当你为孩子安排时间,能否把一小时卷子换成一颗球、一张目标卡。读完全文,再回到你的班级或客厅,去试着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条可走得通的路。
llm幻觉的分类、根本原因与解决方案 |openai 最新blog 《Why language models hallucinate》 === 信心满满张嘴就来、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人类如此嘲讽llm的“幻觉” (Hallucination) 。 (其实,人类自己在这方面也相当不差🤣) 作为用户,以及有大量学习经验的人类学习者,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经验,把 llm 幻觉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预训练阶段,llm学习并记住了错误的知识,然后把错误信息当作正确知识,用于回答中(人也一样);第二种是guessing,而不是直接说“我不知道”,或者给出多种可能性的不确定回答(人也一样)。 openai 分享了对llm幻觉的研究。llm 幻觉的根本原因,不只是模型本身,而在两个地方: 一个是llm的预训练阶段,数据局限性导致的幻觉;llm通过学习海量文本来“预测下一个词”,对于有规律的模式(语法、编程、通用知识),llm可以学得很好;但是,对于低频的事实(例如,路人甲xxx的宠物狗的生日),这些信息在训练数据中无规律可循,导致了llm的第一种幻觉; 另一个是以准确率得分为主的评估机制(accuracy-based evals),错误地奖励 llm的“战略性猜测”/瞎猜行为,错误地惩罚llm 放弃回答/“我不知道”的行为,这导致了第二种幻觉; gpt-5 的一大提升,就是在消除llm幻觉上。gpt-5,学会了“谦卑”,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某种程度的“元认知”:减少了“战略性猜测”行为,而选择“放弃”,直接说自己不知道。 这篇文章很有趣,值得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