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今天刚发布的pulse,本质上是一个内容策展/curation agent。 pulse,作为 curation agent,解决一个基本但关键的需求:人的日常信息获取。 人的大脑每天都要获取信息,就像人的胃每天都要吃饭。但算法驱动的社交媒体和信息流,在很多时候,在某种意义上某种程度上像在给人喂粪水。(尤其是简中垄断平台搞的恶心算法) pulse的价值:为你每天私人定制信息流,与你有关的,有用的,重要的;让信息为你服务,为你的目标服务。 运行过程: pulse 会基于chatgpt对你的了解(全部历史对话、memory、已连接工具如google calendar中的个人信息),每天晚上异步执行研究任务,然后定制出一份“晨报”/个性化信息流,呈现给你。 每天只有一次,看完就没了。chatgpt认为这个功能的作用是帮助你,给你提供更相关、更有用、更重要的信息。而不是让你一直scrolling,一直划手机。 你的反馈,对pulse的优化非常重要:好的内容点赞,不好的内容点踩。想了解什么?想深入研究什么?想持续关注什么?直接对pulse说。说的好坏不那么重要(你的表达再含糊,对chatgpt都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多反馈。 sam altman认为,pulse的一小步,是ai应用范式转换的一大步:从被动的回答问题,转向主动研究——计划——行动的agent。pulse是这一范式转换的最简单形态。目前还属于实验阶段,后续会逐步优化。 我录了一个视频,对着手机给你demo一下,一方面获得第一手的直观体验,另一方面聊一聊我对这个agent的理解和思考。
gpt-5 thinking 是有名的“不说人话”,但是,只要prompt到位,清晰准确地约束其语言风格(用词、表达、文章构思的核心流程),就能释放其强大的agentic 能力,写出说人话的好文章。 下面是让gpt-5 thinking 写的演讲视频推荐,大家看看效果如何? ===让“放牛娃”也吹起牧笛=== 中考放榜那天,走廊里有人欢呼,也有人低着头。我们习惯为几个尖子的成功击掌,却很少问一句:教育到底该为几个学生的成功而欢呼,还是为更多同学的失败而反思。李果校长给出的回答很直接——把教育的价值取向,从知识、分数、升学,挪回到一个个鲜活的人。 这篇演讲的要义不在反应试,而在重排证据:知识不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通向素养、品格与能力的平台。与其在初三“分流”,不如从初一开始就让孩子研究自己的可能与长项。于是有了综合中学,把种植和养殖搬进义务教育;有了目标形成教育,让每个学生写下长远、阶段与近期目标;还有体育的系统普及,人手一球,大课间排球、足球“十分钟品牌赛事”,运动、愉悦、健康、幸福被摆成了顺序。愉悦牵引,比说教有效。 李果的勇气在于“以情怀逆势而为,廿年不爽”。没有师资就土法上马,把身上有泥的老师改造成专业教师;没有经费就自己焊排球架,把场地叠加到极致;招生难就带家长和孩子一路看企业、看高职,让他们确证“除了上高中之外还有路子”。当适合的目标被看见,应试的阴霾就散了,放牛娃也能吹着牧笛去放牛,甚至把牛越放越多、越放越肥,走到牧场主的路径上。 更重要的是,他并不否认考试,而是克服应试以应试:质量重心回到课堂与教材,用精准而适量的训练替代刷题,用体育减轻身心负担。三个题能解决的不用五个,能用一张卷子的不用两张卷子。结果是成绩上去,失败者心态却退场。底层逻辑清楚:多元智力提示扬长而不补短,《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教育就是成全那个被天赋点亮的方向。 读到最后,你会发现他讲的其实是执行学:方向大于努力。一学期也许只做到20%,但二十年就能改写一所学校的命运。对家长与教师,这篇文章提供两道实操题:当你拿起教案或报名表,你脑海里出现的是分数,还是那个具体的孩子;当你为孩子安排时间,能否把一小时卷子换成一颗球、一张目标卡。读完全文,再回到你的班级或客厅,去试着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条可走得通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