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一种客观规律(频率主义)?还是一种主观信念?(贝叶斯主义) 阅读推荐:《概率的本质到底是什么:频率主义 vs 贝叶斯主义》 === 当我们谈论概率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是硬币抛掷一万次后正面朝上的频率,还是我们对"下一次会正面朝上"的信念强度?这个看似技术性的问题,实际上触及了一个更深刻的哲学困境: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规律,还是我们主观认知的投影? 频率主义者和贝叶斯主义者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前者坚信概率是客观存在的规律,通过大量重复实验,随机波动会被抹平,规律自然显现。这是一种令人安心的世界观:真实的参数已经存在,像物理常量一样,我们只需要足够多的数据去逼近它。 后者则承认,概率是对某件事情发生可能性的主观度量。它不追求唯一的真相,而是将已有的信念与新线索结合,生成一个更准确的新信念。这种后验更新机制提醒我们:我们的决策仅是我们当下认知的产物,而不是最终的真相。 这种差异不仅停留在统计学教科书里,它渗透进我们的思维和决策方式。频率主义者像一个崇尚安全感的保守派,强调利用大量数据提炼客观规律以降低风险,但面对新情景时缺乏灵活性。贝叶斯主义者则更像一位崇尚直觉的探索者,信念灵活、行动果断,但也偶尔因过度依赖主观判断而显得不够客观。旅游时选热门景点还是小众地点,约会前查社交媒体还是相信第一印象,这些日常决策背后,都藏着我们对不确定性的理解方式。 更有意思的是,这场争论最终将我们引向一个宏大的哲学追问。即便是极度追求"客观"的频率主义,它的实验设计也依赖隐含的假设——比如世界是可重复和稳定的。这本身也是一种"隐性先验"。所谓的随机性,只是我们对这些变量无法完全掌握时,用概率描述的不完全认知。那么,我们追求的"客观",究竟是世界的真实,还是我们认知能力所构造的假象? 或许答案并不重要。在决定与随机之间,正是我们有限的自由,赋予了人生以意义。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触及世界的本质真相,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为自己的选择赋予价值。真正的智慧在于:用频率统计把握规律,用贝叶斯统计应对不确定性,在两种思维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有请 howieserious.agent, 使用 `feynman-pro` skill,介绍一下上周五晚上的2小时 agent主题直播:🤣 很多人付了200美元买AI会员,一个月后发现只用了2美元,剩余99%。这不是使用频率的问题,而是使用方式已经落后了两年。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你是否在用AI,而在于你还在用什么方式用AI。2023年的Chat模式和2025年的Agent模式,差距就像用算盘和用计算机的差距。你问一句,它答一句,看起来很智能,实际上你根本没有释放出这个工具的真正能力。当你还在对话框里聊天时,有人已经让AI连续工作30个小时,翻译完65本书,或者处理完一整年的投资研究。 这背后的本质差异在于:Chat是在"预测下一个token",而Agent是在"完成一个目标"。前者被困在浏览器窗口里,只能陪你聊天;后者被释放到你的工作环境中,能够制定计划、调用工具、主动行动、反思调整,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直到把事情做完。就像人类员工一样,你给他一个目标,他就会想办法完成,而不是等你一句一句地指挥。 更关键的是,决定Agent产出质量的不是什么玄学的Prompt Engineering技巧,而是一个简单的乘法公式:你对领域的洞察 × 你提供的上下文 × 你使用的模型。这三个要素任何一个为零,产出就是零。很多人在网上找各种"神奇prompt",期待copy进去就能神奇地产出高质量结果,这是一种不靠谱的玄学期待。真正起作用的,是你把自己的专业理解、工作经验、知识积累转化成结构化的prompt和高质量的context。 有人用同样的方式做外文信息流翻译订阅,年收入上千万。有人把心理咨询、投资研究、内容创作这些过去需要大量人力的脑力劳动,用100美元的token成本替代了过去3万元的人工成本。他们的秘密不是掌握了什么高深技巧,而是理解了一个简单的事实:过去人脑做的很多计算,现在完全可以转移到GPU上去做,而且做得更好、更快、更便宜。 这就是为什么TOKEN消耗量会成为新的衡量指标。一个月消耗500万个短视频和消耗500万个高质量reasoning token,产出的价值完全不在一个量级。Agent范式的核心不是让你更忙,而是让你用更少的脑力,做更多更好的事。你的有限认知应该用在更高级、更有创造性的地方,而那些有章法、有流程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给你设计好的Agent去完成。 真正的转折点是:当你理解了"你是如何工作的",你就能设计出"你的Agent"。把你的工作流程、专业洞察、知识积累梳理清楚,转化成Agent的skills和context,你就相当于复制了一个你自己。不是替代你,而是让你从重复性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开拓新的边界,探索更深的洞察,变得更智慧、更从容。 2025年不要再用2023年的方式使用AI。这不是工具的升级,而是工作范式的革命。 ---- 下面,是同一个agent,使用`note-taking-pro`skill 产出的5000字大纲笔记。有需要的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