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创作

新手自媒体人如何修复心理障碍的一个BUG? 这是我见到最多人的问题,每天都纠结写什么,好像发出去的东西就一定要很完整,逻辑无懈可击,让别人看的很爽。结果写了几天,一篇也没发。 修复这个心理毛病,就是先假装自己已上路。 其实也是用了原子习惯的原则,每天先迈一小步。我总结方法如下: 1 每天告诉自己,我写的东西只给自己看,这样就没压力了。 2 每天坚持记录一点,输出一点,清晨日记是个好方法。那时候思维敏捷,写写东西思路快 3 用AI,特别是元宝里面有个录音总结的,每天对他说一点,他会录下来,并形成总结,然后发到自己微信上的文件助手哪里做保存。 4 视频博主,开始可以每天自己录一点自说自话的自拍,先告诉自己不用发,这时候就是你最自然状态,如果哪一条觉得有感觉,再编辑发出去。 5 多发,多记录,总有流量爆的一天。慢慢会有创作效果的感知,通过持续写作和内容输出,你能逐渐感知平台流量变化。随着创作的深入,对作品发布后的反馈会有更敏锐的直觉。能大致判断何种内容受关注,何种需改进。这种直觉判断有助于调整创作方向,更好地适应自媒体平台和受众需求。 发给众多新人分享,同时我也是新人,共勉。 最近也在研究一款适合自媒体人用的AI,发现用的太爽了,各位关注这篇文章等我写好会推荐。
我亏了12万广告费后 才真正明白: 做自媒体失败,不是你不够努力—— 而是你同时改了太多变量。 新人之所以难,只有一个原因: 平台不懂、内容不懂、打法也不懂。 三盲盒同时开,必炸。 后来我用了一个最朴素、最笨、但最有效的办法: 控制变量法。 也是这套方法,让我从疯狂亏钱到第一次扭亏为盈。 你有没有发现这些现象? 1.新人做第一个账号特别难。 2.但一个平台火过的人,换个平台也容易火。 3.新的热点一来,有的人很快起来。 为什么? 因为想要一个账号跑通做好, 你必须同时做对三个环节: A平台 + B内容 + C打法 但大部分人,三个都瞎改。 今天学小红书,明天学B站,后天又学TikTok。 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控制变量法,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你要保证: 三个环节中,有两个是确定的, 剩下那个才能被你放心测试。 写成公式就是: 1)平台(已验证)+ 内容(已验证) → 测打法(创新) 2)平台(已验证)+ 打法(已验证) → 测内容(创新) 3)内容(已验证)+ 打法(已验证) → 测平台(创新) 只改一项,你才看得出“到底谁背锅”。 举个例子: 假设你是一位英语老师,抖音玩了很多年,从来没碰过B站。 那最优解是什么? 平台选择抖音(你熟),内容选择英语(你熟) 只需要测试打法 是教口语?教单词?讲阅读?还是用段子来讲课? 这样成功率会高很多。 因为你只需要调一个环节,其它都是你熟悉的。 但绝大多数新人怎么做? 选个自己没玩过的平台 ❌ 做个自己不懂的内容 ❌ 用一套别人讲的“神奇打法” ❌ 三盲盒叠一起开。 结果自然是: 结果错了,也却不知道错在哪。 我的惨痛经历,就是证据。 刚开始做广告投放时,我犯了最典型的错误: 产品(offer)没验证 策略(Lander)没验证 却连换了7个广告平台 每个平台上都花了几百刀到几千刀, 总亏了16,000美金(折合12万人民币)。😭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怀疑人生: 到底是平台不行?产品不行?策略不行? 还是我脑袋不行?我不知道 后来我冷静下来,用了最笨的办法:控制变量法 把两个固定死,只测一个。 我选了: 1平台——业内口碑最好的那个(已验证) 2内容/Offer——调查类大众品(已验证) 3然后我只测打法:国家、出价、策略…… 几周后,我第一次从亏损变成盈利。 不是因为运气变好了, 而是我终于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回到开始的三个问题: 1、为什么新人从零开始做账号很难? 因为三个环节都没经验,全部从零起步。 2、为什么一个平台火过的人换平台也容易火? 因为他只换了“平台”,内容和打法都是成熟的。 3、为什么AI热点一出来,有的人能迅速起势? 因为他平台熟、打法熟,只是内容换成AI。 最后一句大白话总结: 做自媒体不是拼努力, 而是拼: 你能不能把整个环节拆开来,每次只有一个变量。 记住一句话: 你不是不行,你只是同时改了太多东西。 希望这篇能帮你少走一些弯路。 加油,继续干。 你之前有用这种方法吗?欢迎评论区讨论交流
冰河
1周前
据悉:抖音精选计划,有红利期,大概是一年!400多万浏览量,大概能给分3.8万左右。 选定后,有流量扶持,分润也不错,还配有带货资源。(底部有入选博主表格,自行查找) 长视频,做粘性,是这个阶段抖音内容的倾向。开通抖音精选,现在是需要官方邀请。(也有推荐渠道) 考虑几个条件,看看自己能不能以后做 1,内容需要做到5分钟以上。 2,内容可以长期更新。 3,近期作品不低于10个。 4,可能有的号需要加入MCN会更容易通过(我个人判断) 建议下载个抖音精选APP,看看都是些什么样的内容类型。 这样的账号非常值得做,因为一个内容可以多处分发。在油管,在B站,在头条,都可以! 一家多吃!而且现在正是力推抖音精选期,红利刚来,一般这样的好事,也就半年到一年,如果你有这样的内容能力,一定不要错过。 不知道做什么? 一,你选好领域,让AI产出内容。 二,选好一种表现形式,是露脸,还动画,还是二创类素材内容。 三,内容密度要有,不能粗剪 。一个视频做一周都应该是值得的。时间久了,有复利效应。 四,内容和领域确定了,可以去油管找头部的频道,看选题,然后把多种选题重新组合,做成适合国人的内容。 这只是我想到的一些方法。 我们是会尝试的,反正 以前做油管的内容,也可以转成中文重复使用。 有个官方的精选表格,里面有很多入选的帐号,大家可以根据分类,来看对应的是哪些博主,他们的内容为什么入选。 领取表格,搜索公众号“钱来有道”,输入“抖音精选”自行认领!
我们每个人总希望自己这条河能够更宽一点、更深一点、更长一点,就像我们的账号一样,做有价值的内容输出。要做到更深,是靠自己的修行和对世界的理解;而要做到更宽,则是要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同做一些事情,苏联文豪高尔基讲过一句话 “给总比拿要快乐的多” 至于一种思想能否流传得更远,则要靠思想和价值,而这一点其实在短期内是很难知道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做自媒体的人: 1. 只要你坚持下去,其实就已经超越了90%的人了,无论哪个平台都是如此。 2. 只要你持续输入、消化过后大方的输出高质量内容,你就已经超越剩余10%里面的一半了。 3. 在之前坚持创作是做自媒体的关键,但在AI时代下,创作成本已经不再需要那么高了,但恰巧也突出了有创意性、有底蕴的内容更为难得。因为主观在于“你、我”、其次才是AI工具(至少目前看来依然是如此) 所以在当下,我们更应该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因为工具都是公开的,谁都可以使用,对人人都是公平的,而导致最终结果上的差异来源于每个人的认知和努力程度。 比如我刚才刷到的一条推,原来如果需要为企业创建一个3D形象代言非常难,而现在,只要有一个原型3D图,那么就可以根据这一个3D图通过自然语言获得各式各样的,打篮球的,捧火炬的,送外卖的等等的形象。 设想:那么如果有一个人把整个链路综合起来,帮助一些还不了解的企业主来制作这些东西,就是赚钱的机会。 碎片化信息以手指刷屏幕的速度迭代的当下,如何排除杂音、保持专注、整理可以武装自己的内容,并且找到舒服的方式输出。这个链路就尤为关键了。
最近看到不少中文账号在 Twitter 上做品牌推广,然后评论区一片"取关潮"。 有人说"看不下去""又开始恰饭了"。 做推广并没有错。 对我来说,只推荐自己用过、觉得确实不错的产品。 内容创作者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成本,有价值的内容被品牌买单,这没什么丢人的。 反而我更好奇:为什么很多中文用户对"付费推广"这么敏感? 后来我想,可能跟文化背景有关----我们是高语境文化。 所谓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就是人们说话时很多意思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语气、关系、上下文去理解。 比如"不太方便"其实是拒绝,"再看看"其实是没兴趣。 中文社会讲究含蓄、讲面子、讲关系;而"低语境文化"(比如英语世界)更强调信息透明、表达直接。 所以在英文社交平台上,人们会明确标注"This is an ad"或"Sponsored"。 在中文语境里,反而觉得这样太"赤裸",会显得功利。 于是我们用更委婉的说法,比如"分享一个好用的工具",但其实这就是广告。 问题是,在互联网时代,这种"高语境沟通"越来越不适用了。 你没法靠上下文、表情、关系去猜一个人。 屏幕背后是什么人、什么动机,你根本不可能完全知道。 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新时代沟通方式的一种转变。 少一点揣摩,多一点直说。 不管是创作者还是读者,透明和真诚反而更省力。
80%的人第一眼看到YouMind的时候就觉得和NotebookLM很像 我一开始也是这样觉得,后来仔细研究后发现,它们有很多的区别 如果你是内容创作者,请注意:它们的核心路径完全不同。 结论先行:NotebookLM更偏向于学习,而YouMind更适合创作 先说插件:YouMind 胜在“辅助阅读” NotebookLM 插件: 只能保存文章到源。 YouMind 插件: 不仅保存,还有 AI Assistant。它可以将文章段落结构化、重点摘要,极方便区分阅读。 小遗憾:AI Assistant 暂无“保存为笔记”功能,但已在开发中。 核心区别:“修改和编辑” 这一点决定了其用户属性。 NotebookLM源是不可以编辑和改写的,但是它可以根据思维导图不停生成新“源”,脑风暴的概念(我的最爱) YouMind的源叫做Materials,它是可以编辑和修改,不停的添加,这个非常适合创作者 并且NotebookLM偏重于笔记形式有时候比较零散,而YouMind则可以对文章进行group分组。 细节区别:通过文章生成思维导图,语音,视频等。 NotebookLM可以生成视频,并且可以选择视频风格。 而 YouMind除了视频暂时不能生成,但是它的Craft区可以更多的自定义, 这个功能相当适合创作者,在这里生成简报摘要,博客文章,研究指南等, 更完美的是可以自定义自己的风格, 实际上是定义自己风格的Prompt,其实就是让你的AI模版代替你输出 设想一下,当你的 Prompt 完全囊括你的风格时,它的输出会有多像你? 最后夸奖一下YouMind的Pick功能:Pick what matters to you. "剪存与分组":快速捕捉信息 "动态注释":标记卡壳点 "知识复利引擎":每次标记都在积累资产 简单说:边学边存,化被动消费为主动建构! 创作者还不快来用?我怕你会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