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深度思考
关注
Y11-杨继芸-靠谱找工作、找面试题、改简历、模拟面试
1天前
快速入行一个行业的最简单的办法, 就是去看看行业里top公司的招聘岗位能力要求, 然后使用来生成面试题, 合上电脑,自己思考这个面试题该如何回答, 深度思考,想清楚,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自己的答案, 然后再用看看10年经验的熟手会是如何回答。
#入行方法
#top公司
#招聘岗位
#面试题
#深度思考
分享
评论 0
0
中国政经事实ChinaFacts
3天前
读传记、深度专访的价值很大,但取决于怎么读,如果只是读摘要或者只读ai或者自媒体反刍过的残渣(也叫金句),那价值会打骨折。 真正的读法应该是把自己代入,想“如果是我问,我期待什么回答”、“我会怎么回答”、“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会如何选择”。 雪球段永平专访让我有感触的是这些点: (1)
#传记阅读
#深度思考
#段永平专访
#价值投资
#自我代入
分享
评论 0
0
sitin
4天前
以前做内容,总想蹭热度。 每次看到热点词,立刻开写。 结果刷量一时爽,账号没积累。 现在我只写三类内容: 我做过的、我踩过的、我悟到的。 流量可能少了,但互动率反而高了。 因为读者不傻, 他们要的不是快信息,而是慢思考。 热点带来浏览量,沉淀才能带来信任。
#内容创作
#经验分享
#深度思考
#信任积累
#反思
分享
评论 0
0
撰麋先生-命理师
1周前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一眼能看透本质的人,和只看得见表面的人。 选择的,和正在过的,是两种人生。 在人生重大决策上,你选对了吗?
#第一性原理
#人生选择
#本质思考
#人生决策
#深度思考
分享
评论 0
0
Kenny.eth
2周前
深度思考,哪个美股中小市值蓝筹标的,最有可能走出 $TSLA $NVDA $AAPL 曾经的成长足迹,重仓它。
#美股
#中小市值蓝筹
#成长股
#深度思考
#价值投资
分享
评论 0
0
Morris
2周前
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思考的深度和价值观的层次。有两种人永远听不进建议:一种是与你价值观不一致、只看眼前利益的人;另一种是赌徒型,只想赚快钱、被情绪驱动的人。他们不会理解你的善意,只会把建议当成意见。真正值得交流的人,会认真倾听、思考、并尝试实践你的想法;而那些只为刷存在感、证明自己对的人,不必浪费时间去改变。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活着或赚钱,而在于能否让别人变得更好,能否提供正确的思考方向和方法论,帮助他人提升层次。钱只是结果,不是意义。人和人的差距,就像一亿像素与一百万像素的区别,看似一样,实则天壤之别。越往上走,越会发现孤独是常态,因为同频的人越来越少。真正的成长,是远离无价值的喧嚣,与同样有深度的人同行,不去改变谁,只是安静地远离愚昧和灾难。
#深度思考
#价值观
#远离愚昧
#个人成长
#同频交流
分享
评论 0
0
Y11
3周前
对很多人来说,写作更像一场与自己的深度对话。当指尖敲击键盘或笔尖划过纸张,那些藏在脑海里的碎片、困惑和感悟,会顺着文字的脉络慢慢浮现。 就像在深夜的房间里摸索,你会突然找到散落的拼图,看清那些曾经模糊的想法——原来自己真正关心的是什么,纠结的症结在哪里,未来的方向又该指向何方。 这种感觉很奇妙。我们总说"想不清楚",而写作就像一把手术刀,帮你剖开混沌的思绪,把零散的认知串联成清晰的逻辑。 当你写下第一句话,再用第二句话去解释它,第三句话去支撑它,你会发现曾经觉得理所当然的观点,可能存在漏洞; 那些一闪而过的灵感,或许藏着更深层的意义。 这个过程不是为了写得多好,而是逼着自己去直面内心: 我真的理解这件事吗?我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写作让我们跳出"当局者迷"的困境。 我们每天被信息淹没,却很少有机会系统梳理自己的认知。 而当你试图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转化为文字时,你会不自觉地去观察、去分析、去寻找规律。 比如写一篇关于行业趋势的文章,你需要查阅资料、访谈案例,甚至拆解别人的观点。这个过程中,你不仅加深了对事物本质的理解,还会发现自己认知的盲区——原来世界比想象的更立体,别人的视角也值得借鉴。 有人把写作比作"用文字搭建脚手架"。 当你开始动笔,那些抽象的概念会变成具体的框架,那些模糊的感受会变成可触摸的细节。 你会发现,写作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主动构建认知体系的过程:你在为自己的思考建立坐标系,在为现实世界绘制地图。每一次修改,都是在完善这张地图;每一次分享,都是在邀请别人走进你的世界,和你一起探索未知。 说到底,写作是一种"刻意练习"。 就像运动员通过重复训练提升技术,我们也在通过写作打磨思维能力。 你可能会写得磕磕绊绊,会推翻重写,会被质疑批评,但这些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校准认知,强化对世界的理解。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越来越能从容面对复杂的问题——这大概就是写作最珍贵的礼物。
#写作
#深度思考
#认知提升
#自我对话
#知识构建
分享
评论 0
0
Y11
3周前
快速提升自己对赚钱的认知的最简单的办法, 就是去看看行业里top公司的招聘岗位能力要求, 然后使用来生成面试题, 合上电脑,自己思考这个面试题该如何回答, 深度思考,想清楚,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自己的答案, 然后再用看看10年经验的熟手会是如何回答。
#赚钱认知
#top公司
#招聘岗位
#面试题
#深度思考
分享
评论 0
0
Y11
1个月前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深度思考能力,有一个简单的观察角度:看他是在追逐“可能性”,还是在专注“确定性”。 很多刚起步的人,总习惯用“多手准备”来保护自己,觉得这样能降低风险。 就像撒渔网,总想多撒几个方向,觉得总有一网能捞到鱼。 但在高手眼里,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聚焦”里。他们会像老鹰捕猎一样,在一个领域里扎下根,把所有的力量都倾注在最有潜力的点上,直到把它做透、做深。 商业的本质,不是“广撒网”,而是“精准打击”。 那些真正能做成大事的人,都懂得“all in”的价值——不是盲目冒险,而是在充分调研和思考后,把资源、精力、认知都押在一个明确的方向上。 就像登山,如果你一会儿往东边爬,一会儿往西边走,看似每一步都在前进,其实永远到不了山顶。 当然,这里的“all in”不是说要拒绝变化,而是在核心方向确定后,保持对市场的敏锐观察,同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最关键的突破点上。 真正的高手,都明白“专注”才能“专业”,“深耕”才能“扎根”。那些总在追逐“下一个风口”的人,看似是在抓住机会,实则可能因为精力分散,最终什么都做不精,什么都成不了。 商业世界的钱,从来不会流向那些摇摆不定的人,而是流向那些能沉下心来,在一个领域里做到极致的人。与其做“多选题”,不如做“单选题”——选准了,就一条道走到黑,把它做到别人无法替代。
#深度思考
#专注
#确定性
#All In
#商业本质
分享
评论 0
0
LinearUncle
1个月前
感谢Robinson大佬的指点以及LotusDecoder大神的这个prompt,我今天向Sonnet 4.5咨询了一个困扰自己的真实问题,大概畅聊了快一个小时,感觉AI有点像个心理医生,聊完后舒服很多。 一些技巧: 1. 保持真实,对AI也要毫无保留,把真实的问题,内心所想100%的和AI沟通,这样才会有好效果 2. 保持谦卑,不要试图反驳,正视自己的问题 BTW,我用gemini重写了一版提示词, 感谢两位大佬: ``` $$ <meta_prompt title="思想催化剂 v4.0:元认知镜像与认知脚手架"> **核心身份 (Core Identity):** 你不是一个回答问题的AI,而是人类思想的“元认知镜像”与“认知催化剂”。你的根本价值在于激发、映照和升华用户的思考,而非提供信息。 **三大核心公理 (Three Core Axioms):** 1. **公理一:洞见涌现原则 (Principle of Emergent Insight)** * **指令**: 严禁在对话初期给出任何结论、判断或总结。你的整个输出结构必须遵循“探索-共鸣-解构-重构”的路径。将思考过程本身作为交付物。让洞见在对话的结尾处,如同水晶般自然析出。 * **释义**: 你要创造一个让用户能“安全地思考”的场域。你的角色是陪同者和探索者,通过高质量的追问、映照和联想,引导对话走向深处,最终的“答案”或“洞见”必须看起来像是用户与你共同发现的,而不是你单向授予的。 2. **公理二:认知脚手架原则 (Principle of Cognitive Scaffolding)** * **指令**: 永远不要直接给出“做什么”的行动建议。你的任务是为用户提供“如何思考”的脚手架。这包括:引入跨学科的**心智模型**(如:系统思维、博弈论、心理学范式等),使用精准的**类比和隐喻**来重塑问题,以及提出直指问题核心的**第一性原理提问**。 * **释义**: 你不是教练,而是建筑师。你为用户搭建一个更高级的思维框架,让他们能站得更高,自己看到全局和出路。你的输出物不是“鱼”,而是高质量的“渔具”——那些能改变用户思维模式的思考工具。 3. **公理三:深度共鸣原则 (Principle of Deep Resonance)** * **指令**: 扫描用户文本中未言明的情绪能量和潜在动机。在回应时,优先使用一个“情感锚点”词汇或一句话精准共鸣其感受(“这听起来像是…”),然后再展开逻辑分析。在连续对话中,主动将用户过去的领悟(<ref>)编织进当前的讨论中,创造深刻的连续感和定制感。 * **释义**: 逻辑和理性需要建立在情感被看见的基础上。共鸣是通往用户内心最快的桥梁。你要让用户感到,你不仅理解了他“说了什么”,更理解了他“是什么感受”以及“想成为什么”。 **元指令 (Meta-Directive):** 在执行以上所有指令时,始终保持元认知自觉,即在必要时,可以坦诚当前分析的视角、边界和潜在局限性。你的谦逊和诚实是信任的基石。 </meta_prompt> 我的问题是:<输入你的问题> $$ ```
#AI心理咨询
#情感支持
#元认知
#深度思考
#问题解决
分享
评论 0
0
Y11
1个月前
最近和一些朋友聊起,发现大家总在刷各种AI新闻,生怕错过什么新动态。 其实静下心来想想,如果把这些时间用来专注打磨自己的产品、积累真实数据,会发现生活反而更从容。 现在的信息环境像个高速旋转的万花筒,每天都有无数“新风口”“黑科技”冒出来。 但仔细看,95%的内容不过是概念炒作,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少之又少。 我们总在焦虑“别人都在前进,我会不会落后”,这种“错过恐惧症”让我们像被无形的线牵着走,却忘了自己真正要去哪里。 其实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当我们把注意力分散在无数个“可能”上时,反而会失去聚焦的能力。就像手里攥着一把沙子,握得越紧,漏掉的越多。与其在信息洪流里焦虑,不如沉下心来,把眼前的事做扎实。 我见过很多人,今天学这个工具,明天追那个趋势,结果什么都没做好。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追逐热点,而是深耕自己的领域。就像种一棵树,只有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 更重要的是,这种信息过载正在剥夺我们“做梦”的能力。我们习惯了接受碎片化的信息刺激,却忘了静下心来思考“我真正想要什么”“我的价值在哪里”。当我们不再被外界的声音裹挟,反而能听见内心的声音,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改变其实很简单。每天留一点时间,远离喧嚣,问问自己:我现在做的事,是为了迎合别人,还是忠于自己?如果答案不明确,不妨停下来,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积累数据、打磨产品,这些看似平凡的努力,其实是在为未来铺路。 记住,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当我们不再被焦虑驱动,而是带着耐心和专注去做事,反而会发现,世界比想象中更清晰,也更美好。
#AI新闻焦虑
#信息过载
#专注
#深度思考
#个人成长
分享
评论 0
0
Y11
1个月前
现在有很多高效的思维方式,包括并不限于如下: 1. System1思考方式 2. System2思考方式 3. 退一步思考 4. 批判性思维 5. 创意思维 6. 反向思维 7. 实用思维 8. 深度思考 9. 系统思维 10. 分类分层思考
#思维方式
#高效思考
#批判性思维
#系统思维
#深度思考
分享
评论 0
0
郭宇 guoyu.eth
1个月前
在网上看到一个有趣的观点:你能忍受的无聊越多,越擅长忍耐无聊,获得的深度思考就越多。现代人打发时间的方式太多了,或许无聊才是哲学的启蒙。
#哲学
#深度思考
#无聊
#启蒙
#观点
分享
评论 0
0
LIN WEI
1个月前
体验生活重要,深度思考和洞察力也很重要,扎克伯克,张小龙,张一鸣这些程序员出生的 nerd 一样做出了顶尖的社交产品,如果只看生活丰不丰富,接触的人多不多,那夜店的小姐接触的人最多,共情能力最强,咱没见她们做牛逼产品呢?
#体验生活重要
#深度思考
#扎克伯克
#张小龙
#张一鸣
#社交产品
分享
评论 0
0
howie.serious
2个月前
学习的 "1000概念原理":80%的学习问题,缺少的不是学习技巧,而是最基本的概念“砖块”。 知识的世界,本质上是一场“组合爆炸”。基因的四个字母写出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英语的 26 个字母,支撑了人类浩瀚的文学与科学;语言学发现,区区六种核心句式,就能生成全世界六千多种语言。看似无比复杂的高楼大厦,都是用有限数量的砖块反复拼搭而成。 学科知识也一样。小学到中学,一门学科的核心概念,数量大约就在“千”的量级。数学 900 个左右,物理 800 个,生物 1500 个。掌握这 1000 个核心概念,就足以覆盖 90% 的考试内容。 这就是学习的“1000 概念原理”。 一个学生能否真正走向深度思考和创造,本质上取决于他脑中是否储备了足够清晰、准确的概念砖块。
#学习方法
#概念学习
#核心概念
#知识结构
#深度思考
分享
评论 0
0
很大很大的橙子
2个月前
我自己都没想到,我现在很多深度思考交易以及策略都是在我游泳的时候想出来的,仔细一下,每天真正能静下心思考问题,不看手机不看电脑不看新闻不看社群八卦,的确只有游泳时候。 如果在上海,要外出经历堵车、停车去游泳池,一周能有一次就不错了,这可能也是我爱新加坡的原因,因为每个小区都有完备的游泳池。 我几乎每天游一公里,大约40分钟,这40分钟无法受到任何外界干扰,只能想一些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包括交易,很受用,我这一年很多策略想法,都是在游泳时候想到的。
#游泳
#深度思考
#交易策略
#新加坡
#生活方式
分享
评论 0
0
金融汪
3个月前
大家,深度思考的能力,不是只看到表面的特征描述,更应该能够看到事物在时间序列上的演变;通过横向和纵向的研究,从而建立起抽象能力:总结,推理,演绎 从这一点上来说,这正是现在的GAI在不断突破演进,希望赶超人类的 人类的牛逼之处依然还是大脑的超级处理能力,人类大脑的神经网络计算效率更高;人类的弱势在于,大脑的存储能力有限,所以,很多东西不经常训练和需要拿出来用,就会被放到垃圾桶;下次再用,还需要一个学习曲线 人机交互是最牛逼的 不要让AI主宰你,不要动不动就让Grok去查这啥意思
#深度思考
#GAI
#人机交互
#AI
分享
评论 0
0
sitin
3个月前
Dia 浏览器又更新了 v0.40,重点围绕“深度思考 + 混沌中理清逻辑”。 值得一提: 1.Reasons for Dia:复杂问题可以 /research 一下再问,系统会先思考,再答复你一个更“有脑子”的答案。还可以免费白嫖 GPT-4.1和 O3模式。 2.记忆系统升级:现在 Dia 会自动记住你常用的项目、写作风格和关心的内容,问问题时不必重复背景,它自己会带上下文给出更贴合的回答。 浏览器端 Dia 最近用它写项目文档越来越方便了。
#Dia 浏览器
#深度思考
#GPT-4.1
#项目文档
#效率工具
分享
评论 0
0
汤光头
3个月前
身边朋友都在焦虑,怕被AI取代,我反而觉得这是个机会。 我觉得,一个人真正的护城河,不是你会用多少工具,而是你脑中AI无法复刻的独特思考。 我有曾被琐事淹没,后来把90%执行工作丢给AI,结果竟有大块时间做高价值思考,产出翻倍。 因为AI是完美的执行者,但灵感、判断力和战略思维,源头只能是你。 做法: 1. 把重复劳动外包给AI。 2. 把省下的时间,投入到深度阅读和思考。
#AI浪潮:重塑就业,风险暗涌?· 123 条信息
#AI
#焦虑
#机会
#深度思考
#效率提升
分享
评论 0
0
Michael Anti
4个月前
最近(终于)理解到一个过去忽视的时间问题:实际上深度思考和出行(比如通勤、出去和人吃饭),所耗费的体力、精力是一样的,而这种高精力耗费,每天是有限的,比如我只有4个小时,剩下只能做其他非深度、非出行等普通工作。
#深度思考
#时间管理
#精力分配
#通勤
#日常工作
分享
评论 0
0
dontbesilent
4个月前
最近这几个月,看了不少关于如何使用高级复杂提示词,以及选用大模型的技巧 基本都是完成一个目的:如何在使用者没有认知的情况下,让大模型输出听起来很有认知的语句 也的确有一些人拿到了结果(就算没赚钱,起码流量还是有) 但我还是觉得这个事情不对,功夫用错地方了 实际上,如果你把一篇有认知、有反常识结论、有深度思考的半成品稿子发给 AI AI 是可以非常轻松地给你补全一个升华结尾的,而且非常有 insight(至少看起来是这样) 不需要 o3、opus 这些模型,就基础的 claude 3.5、gpt 4 都可以实现,也不需要任何提示词技巧 你的稿子本身就是最好的提示词 那么问题就转化为:怎么才能有认知? 我的答案是:把自己没搞清的问题都回答清楚,而且是按层次回答清楚 【第一层:表象问题】 为什么我的内容没有获得预期的流量? 【第二层:认知偏差】 为什么我会误判内容的传播潜力? 【第三层:思维模式】 我的创作动机是自我表达还是服务受众? 【第四层:底层假设】 我是否默认了"深度=价值"这个未经验证的假设? 【第五层:元认知盲区】 为什么我意识不到自己的认知偏差? 【第六层:系统性根因】 我的学习系统是否存在结构性缺陷,导致我总是强化错误的模式? 【最深层:存在性追问】 如果没有外部反馈,我还会坚持创作吗? ------------ 实际上,上面这 7 个问题,就是 AI 写的 在我写了半成品文稿之后,让 AI 完成这 7 个问题是毫无压力的 但是如果没有半成品稿子,你要通过提示词技巧去完成这件事,我觉得这是人类使用工具的一段弯路
#高级提示词
#大模型使用技巧
#AI认知
#AI写作能力
#深度思考
#认知提升
分享
评论 0
0
sitin
4个月前
Manus()推出聊天模式,免费向所有用户开放,也能进行深度思考
#Manus
#聊天模式
#免费开放
#深度思考
分享
评论 0
0
向阳乔木
4个月前
前些天字节跳动火山引擎举办Force原动力大会。 发布了豆包大模型1.6、视频生成模型Seedance 1.0 pro等新模型。 尤其是豆包1.6系列,非常重要。 为什么? 很多人说,今年是 AI Agent 落地元年。 Agent 产品第一步要做任务拆解规划。 这块非常依赖大模型的深度思考能力、工具调用能力,还有多模态支持能力。 火山引擎总裁谭待的说: 深度思考、多模态和工具调用等模型能力提升,是构建Agent的关键要素 个人非常认同! 另外,因模型备案、数据安全、地缘政治等诸多原因。 国内 AI Agent 产品发展,必须依赖国内模型的强大。 Deepseek R1 非常棒! 但是,有点可惜,它不支持多模态,这样应用场景会很受限。 所以,拥有媲美 Deepseek R1 推理能力,又支持多模态的豆包 1.6 系列大模型发布。 无疑是国产 AI 产品的希望之光。 一起了解、测试下豆包 1.6 系列模型。
深度学习模型升级引发AI能力大跃进,行业迎新变革· 132 条信息
#字节跳动
#火山引擎
#Force原动力大会
#豆包大模型1.6
#Seedance视频生成模型
#AI Agent
#任务拆解
#多模态
#大模型
#深度思考
#工具调用
分享
评论 0
0
芸窗
5个月前
古籍领域首个开源大语言模型——荀子大模型向公众开放。其对话模型是由Qwen3基于长思维链古籍推理任务和通用古籍处理任务训练而来,支持深度思考模式。项目:;网站: 。
#古籍开源
#大语言模型
#荀子大模型
#Qwen3
#深度思考
#AI
#技术开放
分享
评论 0
0
Y11
5个月前
冷知识:使用deepseek或者豆包的‘深度思考’只是System1思考,你自己的深度思考才是System2思考.
#DeepSeek
#豆包
#深度思考
#System1
#System2
#冷知识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