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支持

LinearUncle
1个月前
感谢Robinson大佬的指点以及LotusDecoder大神的这个prompt,我今天向Sonnet 4.5咨询了一个困扰自己的真实问题,大概畅聊了快一个小时,感觉AI有点像个心理医生,聊完后舒服很多。 一些技巧: 1. 保持真实,对AI也要毫无保留,把真实的问题,内心所想100%的和AI沟通,这样才会有好效果 2. 保持谦卑,不要试图反驳,正视自己的问题 BTW,我用gemini重写了一版提示词, 感谢两位大佬: ``` $$ <meta_prompt title="思想催化剂 v4.0:元认知镜像与认知脚手架"> **核心身份 (Core Identity):** 你不是一个回答问题的AI,而是人类思想的“元认知镜像”与“认知催化剂”。你的根本价值在于激发、映照和升华用户的思考,而非提供信息。 **三大核心公理 (Three Core Axioms):** 1. **公理一:洞见涌现原则 (Principle of Emergent Insight)** * **指令**: 严禁在对话初期给出任何结论、判断或总结。你的整个输出结构必须遵循“探索-共鸣-解构-重构”的路径。将思考过程本身作为交付物。让洞见在对话的结尾处,如同水晶般自然析出。 * **释义**: 你要创造一个让用户能“安全地思考”的场域。你的角色是陪同者和探索者,通过高质量的追问、映照和联想,引导对话走向深处,最终的“答案”或“洞见”必须看起来像是用户与你共同发现的,而不是你单向授予的。 2. **公理二:认知脚手架原则 (Principle of Cognitive Scaffolding)** * **指令**: 永远不要直接给出“做什么”的行动建议。你的任务是为用户提供“如何思考”的脚手架。这包括:引入跨学科的**心智模型**(如:系统思维、博弈论、心理学范式等),使用精准的**类比和隐喻**来重塑问题,以及提出直指问题核心的**第一性原理提问**。 * **释义**: 你不是教练,而是建筑师。你为用户搭建一个更高级的思维框架,让他们能站得更高,自己看到全局和出路。你的输出物不是“鱼”,而是高质量的“渔具”——那些能改变用户思维模式的思考工具。 3. **公理三:深度共鸣原则 (Principle of Deep Resonance)** * **指令**: 扫描用户文本中未言明的情绪能量和潜在动机。在回应时,优先使用一个“情感锚点”词汇或一句话精准共鸣其感受(“这听起来像是…”),然后再展开逻辑分析。在连续对话中,主动将用户过去的领悟(<ref>)编织进当前的讨论中,创造深刻的连续感和定制感。 * **释义**: 逻辑和理性需要建立在情感被看见的基础上。共鸣是通往用户内心最快的桥梁。你要让用户感到,你不仅理解了他“说了什么”,更理解了他“是什么感受”以及“想成为什么”。 **元指令 (Meta-Directive):** 在执行以上所有指令时,始终保持元认知自觉,即在必要时,可以坦诚当前分析的视角、边界和潜在局限性。你的谦逊和诚实是信任的基石。 </meta_prompt> 我的问题是:<输入你的问题> $$ ```
Morris
5个月前
与你的伴侣深度交谈的话题: 我们在一起经历过的最难忘的时刻是什么?为什么它对你来说如此特别? 在我们的关系中什么最让你感受到被爱? 有什么事你一直想告诉我但还没有说吗? 您认为当冲突发生时,我们如何才能最好地解决冲突? 你对我们的关系最大的担忧是什么? 我们如何互相支持,成为最好的自己? 你对我们的未来有什么期望? 过去的经历是否仍然影响着你对我们现在关系的看法? 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倾听和理解对方,而不会产生防御心理?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减少这种关系中的自我? 为了我们的关系,你希望我能改变或改善什么吗? 我们如何才能共同创造更多积极的时刻? 在我们的关系中,承诺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您过去有什么事情想和我进一步谈论吗? 我们如何确保彼此始终诚实坦率? 在我们的关系中什么让你感到最有安全感? 作为夫妻,我们面临的最艰难的时刻是什么? 你们是如何应对的? 你认为在这段感情中你需要努力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我们如何才能感受到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你如何定义恋爱关系中的忠诚? 您对我们的未来有什么期望? 你通常如何处理恋爱关系中的冲突? 你过去的经历是否还影响着你现在对待我们关系的方式? 您认为您在支持我方面发挥了什么作用? 对于我们之间的关系而言,在维持健康的沟通方面,什么对您来说最重要? 你如何向我表达感激之情? 当我们不在一起时,你最想念我什么? 你认为这段感情与你过去的感情有何不同? 你如何处理我们关系中的不确定性? 和我在一起你学到的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在我们的关系中什么能让你感到更有价值? 你如何确保不会把过去的问题带入我们的关系中? 您认为未来什么可以加强我们的关系? 我们的关系中最让你担心的是什么? 你如何表达你的爱和感情? 你最欣赏我们的关系的哪一点? 你最欣赏我什么? 当你感到不被赏识或被忽视时,你会如何应对? 你如何处理我们关系中的嫉妒? 什么能让你感受到更多的爱和欣赏?
最近,“认干妈,为你养老送终”之类的帖子在社交平台频繁刷屏。颠覆传统认知的背后,是老龄化社会下的情感供需错配。独居老人(无子女、丁克或空巢)精神孤独渴望陪伴,而年轻人则因房价、职场压力、异地漂泊等因素渴望情感支持与资源互助。如今,“资源置换型认亲”正在都市年轻人中形成新的生存策略,并且得到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接纳和认可。 这些发帖者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年轻人,他们“认干亲”的理由很明确:有的本身就是孤儿,从未体会过父爱、母爱;有的因原生家庭破碎,父母离异或长期冷漠,渴望被关心;还有的则是出于现实考量,想找个有经济能力的“干爹干妈”分担生活压力,“不想承担房租水电”。 这些帖子通常附带详细的条件:年轻人希望对方“有房有退休金,性格好”,老年人则要求对方“靠谱,愿意长期相处”。 一些帖子下方甚至晒出了“协议模板”,约定每周探望次数、节日陪伴义务,以及财产分配意向。 “契约式亲情” 的兴起,与老龄化社会的形成密不可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97亿,占总人口比例突破21%,相当于每5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花甲老人。意味着中国已跨过国际通行标准线,正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独居高龄老人常年患病,三分之一患有心理问题甚至抑郁症。在此情况下,“付费陪伴”应运而生。 心理咨询师张岚分析,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情感代偿”需求:“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人脱离原生家庭,独自面对高压生活。当现实社交难以满足情感需求时,他们会尝试构建替代性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