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

宝玉
17小时前
转译:也许你并没有真正尝试——能干的人,也会选择性地无能为力 作者:Cate Hall 转译:也许你并没有真正尝试——能干的人,也会选择性地无能为力 作者:Cate Hall 五年前的假期里,有两件事情同时发生在我身上:我去了戒毒康复中心,并且遭遇了一名网络跟踪者。这两件事并非完全没有关联。那个跟踪我的人来自印度,他是在我玩扑克牌时开始关注我的。他逐渐认定我们之间存在某种亲密关系,并坚信我的每条推特都是专门发给他的暗号。当我连续两个月停止发推后,他确信我一定出事了,于是找到我的邮箱和电话号码,开始疯狂给我发消息,逼问我的下落。 当我意识到这一切时,情况已经失控了。我明确地知道,自己永远不会回应他。我开始不断拉黑他的账号,但他总能换个号码、注册新账号或用其他方法找到我。他每天给我发几十条消息,从威胁到哀求都有。半年后,他甚至找到了我的公司申请职位,我由此得知了他的真实姓名,试图通过他的一位旧友来寻求帮助。然而,那位朋友却因为害怕惹祸上身而拒绝帮忙。我感觉自己束手无策,只好寄希望于他迟早会放弃。 但他从未放弃。数年过去了,我从未回复过他,他却每天依旧给我发数条消息。这些消息越来越恐怖,越来越色情,甚至威胁称会来伯克利伤害我。去年11月,情况终于到了极点:短短几天内,他向我发来了他刚办好的护照和签证申请的照片,并宣称即将前往美国。同时,他通过伪装我的电话号码向我哥哥勒索了一笔钱,声称绑架了我。 「受够了!」我愤怒地想,我决定立刻行动起来。但事实上,我什么都没做。我只是蜷缩成一团哭泣,朋友们劝我报警,我却绝望地认为,自己在美国,他在印度,报警根本没用。 可我的丈夫并不这样想。他坚持认为一定有更好的办法,并请求我允许他代我处理此事。他迅速联系了FBI和美国驻印度领事馆,并在他朋友Govind的帮助下(Govind在印度有亲戚),成功联系到当地警方。短短几个月后,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那个跟踪者再也无法踏上美国的土地。 这件事最有意思的一点是,我丈夫采取的策略并不特别新颖。他所用的方法,和我帮别人处理类似问题时能想到的几乎一模一样。那么,为什么非得另一个人介入,我才明白自己并没有真正尝试过? 我想原因可能是这样的:当跟踪者进入我生活时,我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孤独、迷茫又穷困潦倒。当时我采用的唯一应对办法,就是忽略并寄希望于他自己放弃,这似乎是当时我唯一有能力做的事。但问题在于,我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从那时起就被固定住了。后来,我的生活状况逐渐改善,我的能力也增强了,可我从未重新评估过当时的做法是否正确。 我想,我们所有人都是如此。 人并非简单地高能或低能,而是选择性地拥有行动力(selectively agentic)。 假设我们把生活分成三大领域:工作、与他人的关系(包括所有人际关系)、以及自我关系(身体健康、自我探索、情绪成长等等)。事实上,每个人可能都有至少一个领域,仍然停留在早年未成熟的阶段。在那个领域,我们面对问题时就像十几岁的孩子一样幼稚和无助,而事实上我们早已成年。 在我所处的圈子里,有许多工作领域的高成就者。他们在科学、技术和政策领域不断创新,改变世界。但他们中的不少人,却没有将同样的聪明才智应用到内心的成长和人际关系中。他们能在异国他乡成功推出新产品,却抱怨在约会软件上找不到有趣的人。 默认情况下,我们面对一个曾经失败过的问题时,总是停留在最初尝试并失败的那种无助状态。 比如,假设你20岁时曾尝试过心理治疗,但并未有效缓解焦虑。你逐渐认定这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接受焦虑就是你性格的一部分。但现在,你可能已经32岁了,是一家创业公司的技术主管。当工作中遇到难题时,你总能竭尽全力,尝试各种方法,不断学习。可对待自己的焦虑问题时,你却不再尝试了。 你可能从没认真想过自己是否能: - 仔细检查自己的营养和睡眠状况; - 了解各种补剂或药物; - 投资改善自己的休息与恢复; - 问问朋友们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寻找最优秀的治疗师或教练; - 研究一些专为你这样的人开发的新疗法。 你没做这些事,只是忍受,或者用最初学到的需要极大意志力的方法来抵抗焦虑。这种挣扎让你觉得自己很努力。然而感受到辛苦,并不意味着你真正尝试过了。 这让我想起了亚历山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的一个相关概念:“感知失真”(faulty sensory appreciation)。长久习惯的身体紧张会扭曲你的感官,让你误以为僵硬的姿势才是“良好的体态”。同理,那些选择性无能的人可能也有感知失真的情况。比如你觉得人际关系总是困难重重,需要不断付出意志力,这种辛苦甚至成了你努力的证明。然而,不断地挣扎可能只是说明你的生活结构存在问题。 我建议你假设,在你的生活中肯定存在某个领域,你不自觉地被冻结在了过去的某个状态。这非常值得你仔细排查。仔细审视一下工作、与他人关系和自我关系这三个方面,找出你面对的最大问题。有时候,它可能看起来并不像个具体问题,而只是一种悲伤或愤怒,比如没人理解的悲伤,或工作缺乏意义的挫败感。 找到它们后,问问自己:“我真的已经尽了全力、用尽了所有资源去想办法了吗?如果换成朋友遇到同样的问题,我能否给出更好的建议?我如何确定自己是真的尝试过了?” 注:作者的新书《You Can Just Do Things》即将出版。 --- 来源: 五年前的假期里,有两件事情同时发生在我身上:我去了戒毒康复中心,并且遭遇了一名网络跟踪者。这两件事并非完全没有关联。那个跟踪我的人来自印度,他是在我玩扑克牌时开始关注我的。他逐渐认定我们之间存在某种亲密关系,并坚信我的每条推特都是专门发给他的暗号。当我连续两个月停止发推后,他确信我一定出事了,于是找到我的邮箱和电话号码,开始疯狂给我发消息,逼问我的下落。 当我意识到这一切时,情况已经失控了。我明确地知道,自己永远不会回应他。我开始不断拉黑他的账号,但他总能换个号码、注册新账号或用其他方法找到我。他每天给我发几十条消息,从威胁到哀求都有。半年后,他甚至找到了我的公司申请职位,我由此得知了他的真实姓名,试图通过他的一位旧友来寻求帮助。然而,那位朋友却因为害怕惹祸上身而拒绝帮忙。我感觉自己束手无策,只好寄希望于他迟早会放弃。 但他从未放弃。数年过去了,我从未回复过他,他却每天依旧给我发数条消息。这些消息越来越恐怖,越来越色情,甚至威胁称会来伯克利伤害我。去年11月,情况终于到了极点:短短几天内,他向我发来了他刚办好的护照和签证申请的照片,并宣称即将前往美国。同时,他通过伪装我的电话号码向我哥哥勒索了一笔钱,声称绑架了我。 「受够了!」我愤怒地想,我决定立刻行动起来。但事实上,我什么都没做。我只是蜷缩成一团哭泣,朋友们劝我报警,我却绝望地认为,自己在美国,他在印度,报警根本没用。 可我的丈夫并不这样想。他坚持认为一定有更好的办法,并请求我允许他代我处理此事。他迅速联系了FBI和美国驻印度领事馆,并在他朋友Govind的帮助下(Govind在印度有亲戚),成功联系到当地警方。短短几个月后,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那个跟踪者再也无法踏上美国的土地。 这件事最有意思的一点是,我丈夫采取的策略并不特别新颖。他所用的方法,和我帮别人处理类似问题时能想到的几乎一模一样。那么,为什么非得另一个人介入,我才明白自己并没有真正尝试过? 我想原因可能是这样的:当跟踪者进入我生活时,我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孤独、迷茫又穷困潦倒。当时我采用的唯一应对办法,就是忽略并寄希望于他自己放弃,这似乎是当时我唯一有能力做的事。但问题在于,我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从那时起就被固定住了。后来,我的生活状况逐渐改善,我的能力也增强了,可我从未重新评估过当时的做法是否正确。 我想,我们所有人都是如此。 人并非简单地高能或低能,而是选择性地拥有行动力(selectively agentic)。 假设我们把生活分成三大领域:工作、与他人的关系(包括所有人际关系)、以及自我关系(身体健康、自我探索、情绪成长等等)。事实上,每个人可能都有至少一个领域,仍然停留在早年未成熟的阶段。在那个领域,我们面对问题时就像十几岁的孩子一样幼稚和无助,而事实上我们早已成年。 在我所处的圈子里,有许多工作领域的高成就者。他们在科学、技术和政策领域不断创新,改变世界。但他们中的不少人,却没有将同样的聪明才智应用到内心的成长和人际关系中。他们能在异国他乡成功推出新产品,却抱怨在约会软件上找不到有趣的人。 默认情况下,我们面对一个曾经失败过的问题时,总是停留在最初尝试并失败的那种无助状态。 比如,假设你20岁时曾尝试过心理治疗,但并未有效缓解焦虑。你逐渐认定这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接受焦虑就是你性格的一部分。但现在,你可能已经32岁了,是一家创业公司的技术主管。当工作中遇到难题时,你总能竭尽全力,尝试各种方法,不断学习。可对待自己的焦虑问题时,你却不再尝试了。 你可能从没认真想过自己是否能: - 仔细检查自己的营养和睡眠状况; - 了解各种补剂或药物; - 投资改善自己的休息与恢复; - 问问朋友们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寻找最优秀的治疗师或教练; - 研究一些专为你这样的人开发的新疗法。 你没做这些事,只是忍受,或者用最初学到的需要极大意志力的方法来抵抗焦虑。这种挣扎让你觉得自己很努力。然而感受到辛苦,并不意味着你真正尝试过了。 这让我想起了亚历山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的一个相关概念:“感知失真”(faulty sensory appreciation)。长久习惯的身体紧张会扭曲你的感官,让你误以为僵硬的姿势才是“良好的体态”。同理,那些选择性无能的人可能也有感知失真的情况。比如你觉得人际关系总是困难重重,需要不断付出意志力,这种辛苦甚至成了你努力的证明。然而,不断地挣扎可能只是说明你的生活结构存在问题。 我建议你假设,在你的生活中肯定存在某个领域,你不自觉地被冻结在了过去的某个状态。这非常值得你仔细排查。仔细审视一下工作、与他人关系和自我关系这三个方面,找出你面对的最大问题。有时候,它可能看起来并不像个具体问题,而只是一种悲伤或愤怒,比如没人理解的悲伤,或工作缺乏意义的挫败感。 找到它们后,问问自己:“我真的已经尽了全力、用尽了所有资源去想办法了吗?如果换成朋友遇到同样的问题,我能否给出更好的建议?我如何确定自己是真的尝试过了?” 注:作者的新书《You Can Just Do Things》即将出版。 --- 来源:
Morris
1天前
骨子里很坏的人,往往身上有这八个特征。真正骨子里很坏的人,从来不会把坏写在脸上,但他们身上有一些非常隐蔽却致命的特征,只要你懂得识别,就能提前规避掉90%的人际陷阱。第一个特征,过度热情,但从不谈实质。这种人,见面就跟你称兄道弟,饭局上把你捧上天,各种承诺张口就来。第二个特征,擅长制造信息不对称。这类人永远在暗处观察你,却从不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会不断套你的话,了解你的底线、你的需求、你的弱点,但他们自己的情况永远是个谜。第三个特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到了极致。这不是简单的情商高,而是压根没有立场和原则。第四个特征,习惯性推卸责任和甩锅。出了问题永远是别人的错,永远能找到外部原因。这种人混职场,混得越久,破坏力越大,因为他们会把所有人都拖下水。第五个特征,对弱者冷漠甚至残忍,对强者卑躬屈膝,这是最容易识别的特征之一。第六个特征,喜欢挑拨离间,制造矛盾。他们不会直接跟你起冲突,但会在各种场合暗示你跟某人有问题,在那个人面前又暗示你对他有意见,慢慢的原本没矛盾的两个人就真的产生了隔阂。第七个特征,永远在算计小利益,却从不考虑长期关系,这种人吃饭永远不主动买单,合作永远要占便宜,小事上斤斤计较到令人发指的地步。第八个特征,擅长包装自己,营造人设,但经不起推敲。这类人的朋友圈永远光鲜亮丽,各种成功学,各种高大上的活动,各种名人合影,但你真去了解他的实际情况,会发现全是虚的。最后,识别坏人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保护自己。这个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人,他们把算计别人当成生存技能,把伤害他人当成向上爬的阶梯。但你要记住,真正的强者,从来不需要通过伤害别人来成就自己。那些骨子里很坏的人,短期内可能占点便宜,长期来看一定会付出代价,因为没有人愿意跟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长期合作,没有人愿意给一个满身负面口碑的人机会。从今天开始,擦亮你的眼睛,不要被表面的热情迷惑,不要被表面的人设欺骗,更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绑定就放松警惕。观察一个人,要看他怎么对待比他弱的人,要看他在小事上的选择,要看他在利益冲突时的反应。这个世界很复杂,但规律很简单。好人不一定立刻有好报,但坏人一定走不长远。你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远离那些消耗你的人,靠近那些真正值得信任的人。你的时间和信任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不要浪费在错的人身上,看清一个人的本质,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Morris
2天前
能当老板的人90%都抑郁过,反正没有一个是正常人。因为你生意做的越大越极端,有时候有时候感觉就是跟疯子一样。为什么?因为正常的人你根本就创不了业。创业不仅仅需要的是勇气和魄力,有的时候是要赌上你全部的身家和所有的时间,还要把一家老小稳定的生活都押上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那做生意的秘诀有哪些? 第一,做过搬砖的都在明白,当倒爷是最舒服的。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有人靠技术赚钱,有人靠资源赚钱,有人靠钱挣钱。可是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左手进右手出,当个二道贩子赚钱是最直接高效的。可能有些人听到这个词儿觉得有点刺耳,觉得有点土啊,有点low,拿不上台面。见过很多人就是盲目的去追求高大上的项目,最后最后亏的裤衩子都不剩。其实,刚开始做生意一定要选轻资产、少人员、低成本、高利润、多客户,这才是好的生意模型。 第二,共情不共财,共财不共情,这是生意大忌。如果说有人跟你借钱,普通人首先考虑的是我和这个人的关系如何,不借的话会不会失去这个朋友,会不会被人说不仗义。高手只考虑我借给他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不借有什么风险,从来都不会考虑什么朋友关系,只计算利害得失。 第三,这个社会上有一条残酷的定律,财富总是会流向不怎么或缺他的富人,而苦难总会找到最能忍受他的穷人。所以在这个社会上混,姿态永远不要太卑微,可以谦虚,但不漏怯,可以礼让,但是不要软弱。有的人就是遇见大佬说话都要发抖,其实你想一下啊,大佬上厕所,不也是光着屁股的样子吗?想想就没什么好怕了,对不对嗯。你越卑微,别人就会觉得你越弱,倒不如挺直腰杆,勇于表达自己,这更容易赢得尊重。 最后,个做生意最重要的一个是胆量。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不是智商,不是情商,而是你在关键的时候敢不敢上,能不能扛。大多数人被眼前80%的风险给吓瘫了,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盯紧那个20%的机会,哪怕拼一次也绝对不会退缩。虽然也许有不少人失败了,但是骨子里的勇气绝对不会消失。人生最怕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你在一边喊苦,一边认命。最后,和善良的人深交养福,和乐观的人生交养心,和优秀的人生交养智。人品好、心地正,再加上一点聪明才智,那么成功是早晚的事情。
我的父亲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创业。 他深谙人性,也早早告诉我一个道理—— “人和人之间的本质,是价值交换。” 当然,他没有说得这么直白。 他只是说,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这样,别人就会爱你。 于是从小到大,我都在证明: 我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 我努力学习,成为班里的好学生, 考上名校,后来去到一家基本全员都是牛津剑桥毕业的初创公司, 再到后来,选择创业。 这条路看起来很漂亮—— 每一步都踩在前沿、稳步向上。 可我知道,这背后是因为我始终相信: 只有有价值的人,才配被爱。 我也因此习惯在关系中“证明自己”。 总是有意无意地展示我的能力, 或主动为别人提供帮助。 我希望别人觉得: “她是有用的,她值得被留在身边。”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些朋友—— 他们能毫无心理负担地去麻烦别人, 让别人无偿地帮助他们。 我很震惊,也很不解。 在我看来, 没有“价值交换”的关系,是不会长久的。 可他们却告诉我: “有时候,真心本身就是价值。”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 也许我太习惯用理性去衡量关系了。 确实,在生意、在创业中,价值交换没错。 但在人与人之间, 人心终究是肉长的。 当有一天, 你真的被人无条件地喜欢、被温柔地对待, 你会发现—— 这个世界不仅靠交换在运转, 也靠温度在延续。 有价值的人会被尊重, 但有温度的人,才会被真心喜欢。
Morris
6天前
如果一个人他喜欢社交,唯一的原因是因为他擅长释放攻击性。社交的本质是主体间的权力战争,我们通过他来释放攻击性,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一个人只有在关系中表现真实的自我,善于树立边界,可以应对适度的冲突和对抗,这个人才会喜欢社交。相反,如果一个人他不擅长释放攻击性,那么他就不喜欢社交。那些在饭局上敢开玩笑,在会议中敢提出不同意见,在朋友聚会中可以去主导节奏的人,都是因为他内在有足够的力量去释放攻击性,他们不回避冲突,也不回避张力,反而在张力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所以这种人是最享受社交的。 为什么你有的时候外向,有的时候内向?外向的时候可以侃侃而谈,滔滔不绝,而内向的时候却什么话都不想说。是因为有一些场合你是可以释放攻击性的,可以完全做自己,所以你看上去很外向。而有一些场合你是等着被别人下决定,被别人凝视评判的,所以你会显得非常的紧张内向。攻击性在心理学中,不是指你真的去攻击别人,而是一种内在的心理能量,是一种确立自我,是一种敢于表达自己需求的心理能量。荣格说,一个没有对抗性的人,他是无法抵挡生活中的精神污染的。如果你永远妥协压抑情绪,你的内在是模糊脆弱的,那你就容易讨好所有人,但是你的内在是空洞的,容易被他人吞噬。而真正健康的攻击性,恰恰是主体性的来源,它让你知道你有说不的权利,一种我能我在,我可以的感觉,这才是健康的人格稳定的基础。能够在社交场合中释放攻击性的人会更有魅力,他有情绪、有立场、有锋芒,别人被他吸引,是因为他展示出的是一种力量感和生命力。 那为什么有些人他无法释放攻击性呢?原因有三个,第一,原生家庭要求听话懂事,压抑了攻击性的表达。第二,自我意识模糊,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第三,害怕冲突,表达不同意见会破坏关系。那要怎么改变呢?就是温和坚定的表达,去问问自己当下最真实的感受是什么?你想表达什么?不要关心对方高不高兴,把别人怎么看的注意力转向为我是怎么想的,你就开始建立真正的自我了。
Morris
6天前
人际关系不内耗的关键就在于看行为,不要猜心思。那些在人际关系里面从来不会自我内耗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看对方做了什么,不去猜对方怎么想。简单点说,就是用对方的行为来决定你怎么对待这段关系,而不是用关系去容忍对方的不好行为。你怎么对我,那么我就怎么对你。容易在关系里面纠结内耗的人,总是喜欢过度的猜测别人的动机。比如他不回我的信息,肯定是讨厌我了。平时关系挺好的,他应该不是故意的,我要是说不满,他会不会觉得我小气。我们总是执着于猜对方的想法,却从来不在意自己的感受,这种用关系去包容行为的模式,会让你在他应该对我好和他实际对我一般之间反复纠结。而看行为就能够让你回到事实,他既不会让你被对方的伤害找借口,也不会让你被自己的灾难化想象拖垮。 那怎么做呢?第一步,根据对方的行为调整你对关系的投入。比如你觉得朋友或者对象对你冷淡了,不要纠结他为啥这么对我,而是看他做了什么,比如说重要的消息不回,约见面总是找借口推脱,这些行为就说明他对这段关系没那么上心了,那么你也该减少投入,不要因为他的冷淡而熬夜纠结。第二步,关注行为本身,别猜动机。比如朋友当众开你不舒服的玩笑,不要纠结他是不是故意的,是不是不尊重你,就算你表达的不满,对方可能会说我不是故意的,你误会了,但是这样只会让你更加内耗。正确的做法是尊重自己的感受。你可以理解为他可能没有恶意,但是行为让你不舒服,就要明确的表达。或许你没有恶意,但是我不喜欢被评头论足。又或者说我知道你压力大,但是你冲我发脾气的时候我很不舒服。第三步,分清楚谁的事儿,别人的行为和情绪那是他们的事,你怎么反应那是你的事。比如你拒绝了别人不合理的请求,对方不高兴了,不要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你要明白,他需要帮忙,那是他的事情,你有权利拒绝他不高兴,需要他处理的问题,跟你无关。记住,论技不论心,不是让你变得冷漠,而是让你清醒,他能够帮你过滤掉消耗你的关系,把真诚留给值得的人。
T神
1周前
莫言说: “退休后才发现, 什么同事、同学、朋友, 都是人生过客, 最终都会全军覆没, 什么攀比、计较、面子, 都越来越没有意义, 都是些折磨人的东西。” 人生就像一趟列车, 有人上车,就会有人下车, 这中间没有一个人, 能够一直陪你走完全程, 真正到达终点的那一刻, 往往车上只剩下你自己。 任何关系都是阶段性的, 同事关系再好, 一旦分开去到不同的公司, 也会慢慢断了联系。 朋友关系再好, 一旦产生利益冲突, 或者各自结识了新的朋友, 曾经的友情, 也会慢慢被时间冲淡。 昔日年少的同学, 当初哪怕关系再好, 回头看看,他们也只存在于回忆里, 不信你看同学聚会, 所有关系都变了味。 人生匆匆几十年, 所有来到你生命里的人, 不过都是时间的过客, 有些人不用挽留, 有些人想留也留不住。 来时欣然接受, 去时亦不强求, 人走茶凉才是社会常态。 经历的越多, 你会慢慢发现, 什么攀比、计较、面子, 除了折磨自己, 没有其他任何意义。 人比人气死人, 一个人如果攀比心太重, 就容易变得烦躁、焦虑, 甚至变得越来越自卑, 内心填满了物质和欲望, 就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一个人如果总是斤斤计较, 不但会败光人缘, 还会到处得罪人, 为难别人的同时,也在折磨自己。 一个人如果太在乎面子, 不自觉的就活成了别人眼里的样子, 而忘记了最初的那个自己。 什么同事、同学、朋友, 都是人生过客, 父母和家人才是你的全部, 什么攀比、计较、面子, 没有任何意义, 活的开心洒脱,活出自己, 才是人生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