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自我认知
关注
Morris
1天前
羞耻、自信、勇敢这些词,大概都不必刻意去念叨。它们像一把无形的尺子,我们习惯用来丈量自己:稍有不及,便心生愧意;可真正做到时,却少有人由衷地说一句“我今天很好”。这些原本带着光亮的词,往往成了我们暗中约束自己的绳索,而不是温柔嘉奖的语言。因此,我反倒认为,若想真正拥有这些品质,首先要学会忘记它们。松弛感从来没有清晰的边界,它不是一个可以抵达的刻度,也不是一项能够检验的成就。也许在这里松弛,也许在那里松弛,它像一阵风,你无法抓住它,却能在它掠过时自然放下紧绷。真正的松弛,从不是反复追问“我做到了吗”得来的,而是当你不再盯着那个词本身,身体与心灵才会悄然松开。
#松弛感
#自我认知
#心理状态
#情绪
#生活态度
分享
评论 0
0
Cell 细胞
3天前
发现自己是个复杂的人, 不专注,优柔寡断, 过度谨慎,害怕冲突…… 有些事情,可能真的难以从书里习得, 这部分要获得成长,只一件一件用事来磨
#自我认知
#成长
#克服缺点
#行动
#个人反思
分享
评论 0
0
K1ko妹妹的爸比
3天前
今天有人问我,怎么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就是回到了如何看人,有的人他就是没有契约精神,你不能强求他有。 这些东西要么是先天带来的,要么是后天习来的。 所以你要做的是投资一个人品好的人,而不是投资一个人品不好的人,期待他变好。 这个世界最难的两件事。一个是把自己的想法装到别人的脑袋里,一个是把钱从别人的口袋装到自己的口袋里。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天生不适合创业和做生意,因为他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永远没有把钱从别人的口袋里掏到自己的口袋里的能力。 他自己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有些人不擅长投资,他永远在赌博中亏损,他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你不能逼一个文科生写acm算法题,但是你可以让文科生给你写篇诗歌。 他自己都没有的东西,怎么给?
#契约精神
#人品投资
#信任与尊重
#个人能力
#自我认知
分享
评论 0
0
冰玉IceJade🇺🇦#StandWithUkraine
1周前
关于网络 不是什么都要回复, 不是什么都值得回复, 别人怎么说,跟你是谁,没有关系。把情绪交出去,你就输了
#网络言论
#情绪管理
#自我认知
#人际关系
#保持自我
分享
评论 0
0
Dr.Hash“Wesley”
1周前
所以只有都见过 才有资格自己做选择,没见过天地,没见过众生,哪有资格见自己。
#人生选择
#个人经历
#视野
#自我认知
#感悟
分享
评论 0
0
凉光一现
2周前
我们会下意识的把不同于个人理解的观点进行反驳。 控制自己的情绪输出,保持自己的观点输出。
#观点反驳
#情绪控制
#观点输出
#理解差异
#自我认知
分享
评论 0
0
YC (Yucheng Liu)
2周前
和投资人聊完,收到一个扎心的反馈:“感觉你副业时眼里有光,聊核心业务时反而没有。” 这让我陷入沉思。我真的是更爱“副业”吗?复盘后发现,驱动我兴奋的从来不是“做什么”,而是“做成了什么”。无论是副业从0到1,还是核心产品拿下关键客户,那种攻克难题、拿到结果的成就感才是我的光。 创业果然是一场“见自己”的修行。
独立创业者如何突破零收入困境,迈向月入1000元· 246 条信息
#创业
#成就感
#自我认知
#难题攻克
#积极
分享
评论 0
0
dontbesilent
2周前
我希望成为维特根斯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我的著作只会被误解" 我想用同样的被误解来证明,我没有误解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
#哲学
#误解
#自我认知
分享
评论 0
0
徒步的骑手
3周前
一些神州才俊刚来美国没多久,唐人街还没混熟,就扯着嗓子教我们怎么看奥巴马,怎么看川普,怎么看美国政治。跟幼儿园小朋友教阿姨怎么谈恋爱一样。这不是现场表演杨笠说的“普信男”么?当然,“普信”不分男女。这种”普信女”也不少。用崔健的话说,都是些“红旗下的蛋”。先把自己从那层红彤彤的蛋壳里孵出来,知道美国是什么样,再教别人不迟。
#文化冲突
#中美差异
#政治观点
#自我认知
#批评
分享
评论 0
0
Morris
3周前
性格好其实就是认知高的表现。如果一个人总是待人和善,情绪稳定,并不是因为他天生脾气就好,而是他们对自我、对人性有着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在烂局里面证明自己,对外表现出来的脾气好、情绪稳定,并不代表妥协,而是在心里早就评估过这个事儿值不值得出手,他们从不在低价值的人和事儿上浪费高价值的情绪。那些看似温和无争的性格,是认知清晰后的主动选择。
#高认知
#情绪稳定
#人际关系
#自我认知
#价值判断
分享
评论 0
0
Yueya|月牙 Ⓜ️Ⓜ️T
3周前
你眼中的你不是你,他人眼中你的不是你,你眼中的他人是你
#自我认知
#人际关系
#主观视角
#认知偏差
分享
评论 0
0
Morris
3周前
一定要大量记录自己平凡的记录,记录真的能改命。我发现它背后藏着一个颠覆性的认知逻辑,叫做显性化思维。什么意思?就是你脑子里那些模糊的、飘忽地、一闪而过的念头,全部变成白纸黑字,变成可以被看见、被检视、被修正的东西。大部分人活得浑浑噩噩,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们从来不知道自己到底想什么,做了什么,为什么失败。他们的人生就像一团迷雾,走了十年还在原地打转。问题出在哪?出在从不记录。你不记录,就永远看不清自己的真实状态,看不清就没法改,没法改就只能继续烂下去。记录的本质是什么?是把隐性的思考变成显性的数据,是给自己的人生装上导航系统。你想想开车没有导航会怎样?迷路绕圈浪费时间。人生也一样,不记录就等于闭眼开车,撞了南墙还不知道为什么撞。
#记录
#显性化思维
#人生导航
#自我认知
#避免浑噩
分享
评论 0
0
砍砍@标准件厂长
3周前
我日 我怎么变 ENFJ 了
#MBTI
#人格测试
#ENFJ
#自我认知
#情绪波动
分享
评论 0
0
Bruce
3周前
最难的事是“不要装逼,认清自己”
#认知
#自我认知
#反思
#态度
#个人成长
分享
评论 0
0
Morris
3周前
有人悄悄跟我说啊,他说,你知道别人在背后,都是怎么议论你的吗?我说,我不需要知道,但是此刻我很想知道,当时你替我说了什么。
#人际关系
#背后议论
#自我认知
#情绪表达
#反思
分享
评论 0
0
三秋十李 Sergio
4周前
我原本是 ENFP 的,用这个软件学习我的文章风格显示竟然是 ENTP。
#ENFP
#ENTP
#MBTI
#性格测试
#自我认知
分享
评论 0
0
iGeekbb
4周前
你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是AI的
#AI
#自我认知
#人工智能
#身份
#探索
分享
评论 0
0
Morris
1个月前
当别人发现无法拿捏你的时候,往往就会开始对你产生敌意,而当你的见识和格局逐渐超出他们的认知时,你也会逐渐变得不合群。不是你不好,而是你让他们感到不安了。别人是否能伤害到你,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你若太看重一个人,他的冷淡就足以让你心乱,你若太在乎一段关系,一点忽略就可能让你胡思乱想,越在意就越脆弱。
#人际关系
#自我认知
#情绪管理
#心理
#成长
分享
评论 0
0
卫斯理
1个月前
刚和一位好朋友聊到自己的一些想法 他跟我说 “其实你内心深处一直有那个想法,只是你不够坚定自己的想法....” 的确如此啊
#朋友建议
#内心想法
#不够坚定
#自我认知
#情感交流
分享
评论 0
0
卫斯理
1个月前
今日memo 很多30-40岁的人真的不知道自己看起来有多老,很多人还觉得自己很年轻…
#年龄焦虑
#30-40岁
#外貌认知
#衰老
#自我认知
分享
评论 0
0
Colin Wu
1个月前
精神分析学家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欲望的本质不在于被满足,而在于永远维持未被满足的状态。 他认为,人类欲望的真正对象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那种“让我产生渴望的感觉”。 比如:我们追求爱情,不是为了“得到某个人”,而是为了体验“我被点燃、被吸引、被看见”的自己。我们想成功,不是为了钱本身,而是为了“我被肯定、有意义”的感受。 所以真正的欲望是一种镜像行为—— 我们通过外界对象,去确认“我还活着、我还有感受”。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需要(need)”与“欲望(desire)”。需要是生理层面的:饿了要吃,冷了要暖。欲望是象征性的:想被爱、想被认可、想要意义。 拉康继承并深化了这点:“欲望不是对对象的渴求,而是对他者(the Other)认可的渴求。” 也就是说,我们要的不是真的“那个人、那份成功、那件物品”,而是它背后所代表的——我在他者眼中被看见、被理解、被承认的自己。 拉康早期提出“镜像阶段”理论:婴儿第一次在镜子里看到自己,会误以为镜中那个完整的形象就是“我”。但实际上,那只是外部的映像。 从此以后,人类的“自我”就永远通过外界确认:我需要别人看我一眼,我才知道我是谁;我需要有人爱我,我才觉得自己可爱;我需要社会承认我的成就,我才确信我有价值。 于是我们的欲望,总是通过“他者”的目光被激活。我渴望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被对象激起的自我镜像。 拉康说,人的欲望像一个被切开的圆环,我们永远在追寻能让自己完整的“另一半”,但无论得到多少对象,这个裂口都不会被真正弥合。原因是——那种“被看见”的感觉,只在瞬间成立。一旦我们得到它,就失去了它。于是我们会不断寻找新的对象、关系、目标,希望再一次感受到那种“我被点燃”的自己。 拉康并不是让人“放下欲望”,恰恰相反,他认为——欲望是唯一让我们保持活着的力量。人一旦彻底满足,就会陷入精神性的死亡。生命要持续,就必须维持那种“未完成感”。
#拉康
#欲望
#精神分析
#自我认知
#未满足感
分享
评论 0
0
Y11
1个月前
人的自我认知,往往像一棵在成长中逐渐盘根错节的树。前20年的环境、家庭和社会,是土壤和阳光,让这棵树慢慢有了固定的形状——我们习惯称之为“我是谁”。 成年后,我们总在追逐幸福,本质上是想让这棵树的枝叶更繁茂,果实更饱满。 可当遇到新问题时,我们常常第一反应是“我该怎么改造世界,让它更符合我的期待?” 但生活的真相往往是:我们以为自己在“掌控”世界,其实是被“自我”的惯性推着走。 就像佛说的“有求皆苦”,当我们把所有期待都寄托在“我应该怎样”的执念上,就容易陷入痛苦。 我们每天的很多行为,其实是习惯的重复——早上起床先刷手机,遇到困难先抱怨,这些习惯像无形的线,把“现在的我”和“过去的经历”牢牢绑在一起。 比如有人会说:“我就是这样的人,改不了。”可“这样的人”真的是天生的吗?或许这个习惯是小时候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或许是学生时代为了应对考试养成的,又或许只是某个偶然瞬间的模仿。当我们开始问自己:“这个习惯现在还需要吗?它让我更快乐,还是更疲惫?”就能慢慢剥离那些不再需要的“自我束缚”。 我见过很多人,他们的“自我”像个坚固的壳。贴上“前民主党人”“自由主义者”“某行业专家”的标签后,就把自己框在了里面。可真正的成长,是学会撕掉标签,从最基本的逻辑出发重新思考。比如我曾坚持某些“正确”的立场,后来发现那只是因为它们属于某个“主义”,而非我真正思考后的结论。如果所有信念都能被“打包”进某个理论,反而可能是失去独立思考的开始。 痛苦其实是个好老师。它会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曾经以为的“全部”,可能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曾经以为的“不可改变”,其实有重新开始的可能。就像一个运动员受伤后,不得不接受自己无法再驰骋赛场的事实,但也可能因此开启对哲学、对人生的新思考,找到更广阔的“自我”。 这个世界就像一个不断更新的系统,没有永远不变的答案。脸书和推特都在不断迭代,人也一样。真正的“自我”不是一个固定的终点,而是一场持续的“重新设计”。当我们敢于打破习惯的惯性,撕掉身份的标签,承认自己的局限,反而会发现:世界的真相,其实一直都在那里,等我们用更开放的心态去看见。而那个不断成长的“自我”,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有力量。
#自我认知
#成长
#习惯
#改变
#痛苦
分享
评论 0
0
Y11
1个月前
找到自己真正擅长的事,这比什么都重要。 销售是很多人眼中的专长,有人天生就像为销售而生。 创业公司里,或者在投资圈,这样的人总能让人眼前一亮。 他们的销售能力确实厉害,但很少是在书本上学来的。 可能是小时候跟小伙伴玩游戏学会了怎么说服别人,也可能是帮家里买东西时练出了讨价还价的本事,甚至可能有一点点天生的特质在里面。 当然,销售技能也能通过学习提升,比如读《影响力》这样的书,参加销售培训,或者去做上门推销——后者虽然辛苦,但绝对能让人快速成长。 不过,专长这东西,老师教不了,只能自己悟。 怎么找到它呢?可以回想一下小时候,哪些事是你做起来特别轻松,甚至没怎么费劲就做好了的? 有时候,连你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有这本事,但身边的人可能看得很清楚。比如妈妈或者好朋友,可能早就发现你在某方面特别有天赋。 举几个例子吧:有人天生就有销售的直觉,跟谁都能聊得来,几句话就能让人明白自己的意思; 有人学乐器特别快,上手就能弹; 有人能长时间专注做一件事,看一遍就能记住;有人对科幻小说特别着迷,学新知识的速度比别人快很多;还有人玩游戏时总能看穿对方的策略,对“怎么赢”特别有感觉。这些都是不同的专长。 其实,每个人的专长都是由基因、成长环境和自己的选择共同造就的。 它就像你个性和身份的一部分。一旦找到自己喜欢又擅长的领域,就可以一直往这个方向走——在“成为自己”这件事上,没人能比你更清楚自己的路。 我自己就是个例子。 我从小喜欢看书,也对科技很感兴趣,学东西不算慢,但有个特点是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有点“喜新厌旧”。 如果让我一辈子研究一个问题,我肯定做不好。后来我选择做风险投资,正好能让我快速接触各种新技术——我的这个“小毛病”反而成了优势。 不过,我最初的理想是当科学家。 那时我觉得科学家是最伟大的,因为他们的突破能实实在在改变世界,没有科学,我们可能还在过原始生活。但后来我发现,自己花更多时间在和人打交道、研究怎么赚钱、处理数据这些事上。妈妈其实早就看出了我的天赋,十几岁时我跟她说想当天体物理学家,她却说:“你以后会去做生意的。”现在想来,她是对的。 积累专长的关键,不是选一个热门专业,而是找到自己真正好奇的领域,发挥天赋和热情。那些处于发展初期、研究难度大的领域,反而更容易产生专长。如果你不够投入,别人一旦全身心投入,很快就会超过你——创意领域的竞争,就是这样,一旦被拉开差距,想追回来就很难了。 互联网给了我们更多机会。现在,每个人都能在网上找到自己的受众,表达自己的独特想法。哪怕你的兴趣很特别,只要你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最好,就能通过网络积累影响力,甚至赚钱、创业。 最重要的是,要成为终身学习者。以前的模式是“读四年大学,学个专业,干一辈子”,但现在知识更新太快,可能一个专业学完四年就过时了。所以,快速学习新东西的能力,比选对专业更重要。当然,打好基础是前提。比如,生活中,基本的算术和简单的英语表达,可能比复杂的微积分和七门外语更有用。能把话说清楚,比写华丽的诗更重要。 最后想说,最好的工作,往往不是靠学历或证书,而是你对自己的热爱和能力的创造性表达。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总有一两件事能让你做到别人无法替代的程度。找到它,然后全力以赴。
#职业发展
#个人专长
#终身学习
#自我认知
#兴趣
分享
评论 0
0
Kay Capital
1个月前
出门在外,身份是自己给的。
#身份
#自我认知
#生活感悟
分享
评论 0
0
Yangyi
1个月前
快速赚钱指北: 1、所有你认为无法投产使用的玩具,都是有市场需求的生意,人们付费时靠的是自我认知的突围假象,而不是实实在在的效果 2、越简单,受众越多,越能叫卖。忽悠傻子可比服务聪明人容易太多了 3、所有上来你想做个产品的想法,都应该在闲鱼和小红书上通过搜索来磨灭它 4、信息差就是把东边的货卖到西边去,把聪明人的文字压缩成大白话吐给笨蛋,把英文的翻译成中文,把视频的转成文本 5、很多时候你满足的不是效果需求,而是人的收集癖 6、很多时候你满足的不是效果需求,而是人的幻梦,是提供了人们逃避自我的死胡同 7、不论你是不是真的赚钱,即便你真的成本价给别人,人家依旧会认为你赚钱,即便水落石出,别人也会觉得你是傻子而不是感恩戴德 8、当你放下面子,你就会收获金钱,当你有了金钱,你就有了面子,哪怕你很有里子,这世界上80%的人也不会关注你的灵魂 9、如果你能把握人们的注意力,你自然就会赚到钱,不论是做演员还是当小丑,殊途同归 10、如果一个局里别人都在赚钱,请你多想想,他们赚的到底是谁的钱 11、要么制定游戏规则,要么当裁判,再次当运动员熟悉游戏规则利用游戏规则,最差的就是当一个遵守规则的运动员;如果你是当观众的,那你肯定买了门票和爆米花 12、如果你阅读了赚钱指北,还是心甘情愿不为所动去做一个自我的人,那么恭喜你,你不是精神有洁癖,也不是不热衷于赚钱,而是你的底线还没有被吞噬,你可以继续保持,当你看清真相又坚定自我的时候,你要么穷困潦倒一生,要么你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游戏
#阶层固化:求变之路,殊途同归· 910 条信息
#快速赚钱
#信息差
#人性
#游戏规则
#自我认知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