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

Morris
4天前
与找到自己的人同行,是你今生最划算的自我投资。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和某些人相处后,你感到能量充沛、思路清晰,而和另一些人在一起,却只觉得疲惫不堪、自我怀疑。这其中的分水岭不在于对方的身份地位,而在于一个关键特质,他是否已经找到自己。什么是找到自己的人?他们往往具备这些特质,拥有稳定的内核,不因外界评价而轻易动摇。清晰的边界感,懂得拒绝,也知道如何尊重他人。持续成长的心态,把挑战当养料而非威胁。真实的自洽状态不再需要伪装或讨好任何人。这些特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无数次自我审视后的沉淀。那些尚未找到自我的人,往往是情绪的黑洞,会因小事陷入内耗,需要你不断提供情绪价值,容易把你拖入负面情绪的漩涡。而找到自己的人,自带情绪调节功能,能给你中肯的建议,而非单纯负荷。当你焦虑时,他们一句话就能让你看清本质。 观察需要自我认知清晰的人,永远在探索新的可能性。失败对他们来说是数据收集,而非打击。他们的存在本身就在提醒你,人生还有更多活法。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会嫉妒你的成长,因为他们的价值感不来自于他人的比较。与这样的人交往,你会透过他们的从容看到自己的焦虑,透过他们的清醒,看到自己的盲区。这种照见开始时可能不舒服,但最终会让你停止自欺欺人,看清内心真正的渴望,有勇气面对最真实的自己。 如何识别这样的人?看三个关键细节,一、听他们如何评价他人,是客观冷静,还是充满情绪化关系。二、看他们独处时的状态是充实自在,还是急需找人来填补空虚。三、观察他们面对冲突的反应,是就事论事还是人身攻击。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先成为这样的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能量场的共聚,焦虑吸引焦虑,清醒吸引清醒。当你开始真正认识自己,你会自然而然的疏远消耗性关系,吸引同样清醒独立的灵魂。好的关系不是两个半人互相依赖,而是两个完整的人彼此见证。从今天起,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留给那些找到自己的人,他们不会让你失望,更不会让你迷失。
宝玉
1周前
马修·麦康纳的设想:用一个专属的 AI 来认识自己 最近,知名演员马修·麦康纳 (Matthew McConaughey) 分享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想法:他想拥有一个完全私人的 AI。这个 AI 不是用来上网冲浪或者写代码的,而是用来帮助他更好地认识自己。 他是怎么设想的呢? 麦康纳说:“我对拥有一个私人的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非常感兴趣。” 他想把关于自己的一切都“喂”给这个模型。 “我可以上传我写过的三本书,我最喜欢的那些书,还有过去十年里我剪贴收藏的所有文章,把它们一股脑儿地全输进去。” 不仅如此,他还会上传自己所有的日记,以及那些对他意义重大的人的资料。 他说:“把所有这些都加载进去之后,我就可以向它提问,而它的回答将完全基于这些我自己的数据。说白了,就是为了更深刻地了解我自己。” 这个想法听起来,可能有点像一个功能超级强大的 Word 文档。麦康纳也承认这一点,但他强调,这远不止于此。 “它能存储的信息可比普通文档多太多了。你不是简单地问它‘帮我找找这个词’,而是跟它进行真正的对话。” 他想象着,这个 AI 能够提醒他那些早已被遗忘在岁月里的想法和感悟。 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个 AI 的知识边界将被严格限定。 “我要用我希望它了解的信息去填充它,”麦康纳解释道,“甚至可以把我对信仰的看法、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个理想中的我……把这些愿景和志向都灌输给它。” 他想看到的结果是,当他向这个 AI 提问时,得到的反馈是纯粹基于他个人世界的。 “它不会像其他 AI 那样,通过和我的聊天慢慢‘学习’我,然后猜测说‘哦,根据我们的对话,我猜你喜欢这个’。” “不,”他强调,“我想要的答案,必须仅仅基于我上传给它的那些资料,完全隔绝于外部世界。” 这个想法,本质上是想创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数字镜像”。一个不被外界信息干扰、只反映我们自身思想、经历和愿望的工具,帮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更好地看清自己。 --- > 不过,我真正感兴趣的,是一种私人的大语言模型(LLM)。我可以把东西上传给它,对它说:“嘿,这是我写的三本书。这些是我最喜欢的其他书籍。还有这些是我过去十年里剪切粘贴收藏的文章。” 我要把这些都灌输给它。还有我所有的日记、我欣赏的人……把所有这些都喂给它,这样我就可以基于这些信息向它提问,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 > > 比如,我在政治光谱上到底站在什么位置? > > 对,这就是我想做的。这东西听起来可能像一个“超级升级版”的Word文档,但它能承载的信息,远比“哦,你能帮我找到这个词吗?”这种简单的指令要多得多。 > > 我会向它提问,而它会根据那些我早已遗忘的过往想法来回应我。完全用我想让它学习的资料来训练它。没错,就是这样。 > > 甚至,就像我说的,还可以把我的信念、我努力想成为的那个人、我渴望的那个自己,也一并灌输给它。把那个“理想中的我”也加载进去。然后,我再向它提问,当它给出答案时,我会惊叹:“哦,原来是这样……” > > 我可不希望它通过跟我聊天来慢慢了解我,然后猜测说:“哦,根据我们的对话,我猜你大概喜欢这个。” 不,我想要的答案,必须 *只* 来源于我上传给它的资料,而不是来自外部世界。
Yangyi
2周前
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可能在某一个时段被某一个事情激发了多巴胺,于是开始行动,然后遇到困难,解决问题,慢慢的没了多巴胺,就暂停或是放弃 我放弃过很多东西,绝大部分东西还都是由0做到了1,2,甚至10的 但我知道,这些都不属于我,或者短暂的时间内不属于我,它只是一段你在寻找定位的路途 真正属于你的东西,你是不会放弃的,这就是心力 就像我一直创造,不论是文字还是产品,这件事从未停止 我有过几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个阶段是想,自己想做一个产品 第二个阶段是想了去尝试,然后失败 第三个阶段是开始学会模仿,像素复刻,但还难以突破 第四个阶段是把失败原因错误的归因于没有流量,然后做seo 第五个阶段是发现流量只是杠杆,要匹配市场需求和产品,要靠内容,要定位,才能最终有转化 第六个阶段是做内容营销,终于匹配上了,但产品往往不给力,留不住用户 第七个阶段是继续回来做产品,但开始思考,要怎么构建一个我擅长的产品 经历过这些之后,我开始慢慢意识到我做不了什么,我开始理解ADHD的边界,识别短板,分析自己是否愿意改变它,有很多短板你可能很难改变,当你尝试过你就知道,当下这个阶段你想改变短板是非常艰难的 所以不如想办法去发挥长板,因为我不断地折腾,我可能拥有很多相对长板,但这些长板在真正那2%的高手面前,也没有那么长 我开始聚焦分析,开始把所有我不想做的事情排除掉,慢慢我找到了一件位于下图交汇点的事情 这件事现在就是AI营销 我就只能围绕聚焦这个事情持续投入 将他再细分一下,我就聚焦到了海外AI内容营销,而且是靠Agents半自动化的方式来做 当你意识到这个定位后,你就会发现 我的推特也不需要迎合谁,或者为了聚焦某个东西而发表观点,我只需要一些奇思妙想来想办法涨粉就够了 当你能涨粉时,你的工具自然就会得到价值证明 很多事情都能得到和解,而不是内耗 人不必去纠结自己哪里不行 找到那个长板反而更重要 我可以快速获得大量信息差,我就适合干套利,不论是流量套利,还是模式套利 当然,这个特征也很适合卖课,但我知道,那件事暂时不属于我,也适合咨询,但这件事杠杆效应也差,除非把我自己做成Agent 我觉得重要的事情是要不断地认识自我 在和现实世界交互后不断反思 不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 从这个过程里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边界和优势地带 把自己放在一个能发挥长板的环境里 这个过程其实和AI的RLVR是类似的 AI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自己的提示词 假如有一天,Agents可以选择自己热爱的事情 它也一定是从现实交互中获得的reward反思自己 这是一回事 如果你还没认清自己,也不要着急 有些人认识的很早,有些人认识的晚 且这个认识是动态变化的 你只需要不断折腾,不断和现实世界碰撞,早晚有一天,你也会找到自己的那个优势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