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偏差

相比川普第一届的华川粉,这一届的他们表现得更低智商,更无脑,还有更低龄化和底层化的趋势,他们的一些观点让人哭笑不得,怪不得户晨风遇见这类人群就先问收入学历在哪里。有点理解。 自从川普上任以来, 没有任何一家美国主流媒体泄露过军事机密。 唯一一次“泄密”,是他的国防部长自己手滑,把记者拉进了装满空袭计划的群聊。 可笑的是,华川粉却在那儿高潮 “主流媒体泄露国家机密!美国第四权没人监督!” 他们张嘴就来,却连“第四权”是什么都没搞明白。 新闻自由从来不是让政府去监督媒体, 那叫审查,那叫独裁。 媒体的权力来自人民, 由公众舆论和市场竞争监督, 不是由某个总统、某个党派来发牌。 而他们这些人,一边嚷着要自由, 一边幻想一个能关掉所有异见声音的强人。 他们不懂新闻,不懂宪法, 只懂膜拜偶像,攻击真相。 川普政府任期内,没有起诉过任何新闻机构泄密。 他唯一真正愤怒的,是记者写了他和爱泼斯坦的关系。 所以,泄密的不是记者,是权力; 被蒙骗的不是美国,是他们自己的脑子。 华川粉的世界,是一个荒唐的宗教。 在那儿,媒体揭露事实就是叛国, 新闻问责总统就是“通共”, 而撒谎的政客,反而成了“被迫害的圣人”。 他们看见谎言,就膜拜; 看见真相,就愤怒。 他们喊着要“监督媒体”, 其实是想让权力永远不被监督。
在币圈牛市为什么更容易巨亏? 推特上分析牛市亏钱的内容,多聚焦操作层面 —— 比如追涨土狗币、合约爆仓、踏空后乱加仓。 这些确实是亏钱的直接原因,但更深层的根源,依然是认知偏差。 币圈的牛市逻辑与股市相通,但因自身无实体支撑、杠杆更极致、监管更空白的特性,会把 “认知不足” 的后果放大十倍,最终让巨亏来得更快、更狠。 1. 币圈是 “极致零和游戏”,比股市更残酷的财富转移机 股市的零和属性,在币圈会升级为 “极致零和”。股市至少还有企业业绩、分红作为价值锚点,而币圈绝大多数项目没有实体业务、没有盈利模式,甚至连完整的技术落地都没有,本质就是 “用新入场者的钱,给老入场者买单” 的纯资金博弈。 目前阶段的币圈不创造任何财富,只加速财富转移。你赚的每一分钱,都是其他投资者亏的钱;而你亏的钱,要么被鲸鱼(大资金持有者)赚走,要么被项目方通过 “解锁砸盘”“rug pull(卷款跑路)” 直接抽走,连股市里 “留一点本金” 的底线都没有,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归零。 推动币圈牛市的唯一动力,是 “FOMO 情绪(错失恐惧)” 带来的增量资金。不管是马斯克喊单、某 KOL 推 “百倍币”,还是某交易所上线新币,本质都是吸引更多散户进场。2021 年牛市时,单是 “元宇宙”“Web3” 概念就能让山寨币暴涨几十倍,背后没有任何价值支撑,全靠资金堆起来的泡沫。 币圈的 “资金转移效率” 远超股市。币圈 24 小时无休市、无涨跌停,部分山寨币一笔大资金砸盘就能让币价暴跌 30% 以上,散户连止损的时间都没有。更不用说合约市场的 “插针”(极端行情下价格瞬间波动),直接让杠杆玩家爆仓,连反应机会都没有。 2. 牛市越疯,投入越狠,杠杆比股市疯狂 10 倍 股市牛市里,投资者会加仓、用融资融券,但币圈的 “加钱” 更无底线 —— 因为门槛更低、杠杆更高、诱惑更直接。 低门槛放大投入欲望。股市开户至少需要身份证,而币圈几十块钱就能买主流币,甚至几分钱就能买 “土狗币”。 牛市里看到别人买 “空气币” 都赚了钱,散户会从 “投几千” 变成 “投几万”,再到挪用信用卡、借网贷,甚至抵押房子 —— 毕竟币圈流传着 “一把梭哈,单车变摩托” 的神话,这种诱惑比股市的 “稳健盈利” 更刺激。 杠杆比股市极端得多。股市融资融券门槛最低 10 万,杠杆普遍 1-2 倍,而币圈合约杠杆随便就能开到 10 倍、20 倍,部分平台甚至有 100 倍杠杆。10 倍杠杆下,币价跌 10% 就爆仓;100 倍杠杆下,跌 1% 就归零。2021 年牛市末期,很多散户用 50 倍杠杆追涨,结果一个 2% 的回调就亏光本金,比股市的 “巨亏” 来得更快。 场外配资更无监管。股市场外配资还受政策限制,而币圈的 配资 就是合约, 信用炒币不用抵押就能加杠杆。这些资金费率高不说,还会在行情波动时直接 “强平”,连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3. 错把运气当神技,币圈的 股神更盲目 股市牛市里,投资者至少还会看 PE、ROE 等指标,而币圈牛市里,绝大多数人连项目白皮书都没看完,就敢喊自己 “懂币圈”。 牛市里 “闭眼买都赚”,错把行情当能力。 币圈牛市的特点是 “普涨”,尤其是山寨币 —— 可能一个连名字都很奇怪的 “土狗币”,仅凭社群里的几句 “喊单”,就能涨 5 倍、10 倍。 散户买了赚钱后,不会觉得是 “行情好”,反而会觉得是自己 “眼光准”“懂热点”,甚至有人连 K 线都看不懂,就敢自称 “币圈大神”。 KOL 和媒体放大自负。而币圈的 KOL 可能前几个月还是普通人,靠 “晒收益图” 就能圈粉。 牛市里,他们会推各种 “预测删贴”“潜力币”,散户跟着赚了钱,就会对其深信不疑。 直到熊市来临,KOL 删号跑路,散户才发现自己信的不是 “大神”,而是 “镰刀”。 忽视 “归零风险”。币圈的项目随时可能 “跑路”。牛市里,散户觉得 “只要涨了就卖”,却忘了很多项目方会在高位 “解锁砸盘”—— 把早期持有的大量代币抛向市场,直接让币价跌 90% 以上,连止损的机会都没有。 4. 24 小时 “过山车”,比股市更迷惑的 “回调陷阱” 在币圈 24 小时无休市、无涨跌停,牛市里的 “回调” 更具迷惑性,也更易让人踩坑。 习惯 “大波动”,错把 “崩盘” 当 “回调”。 币圈牛市里,单日涨 50%、跌 25% 很常见,散户会逐渐适应这种 “过山车”—— 今天跌 10%,明天就涨 15%,久而久之会觉得 “跌了就是加仓机会”。 但当熊市真正来临时,比如 2022 年 LUNA 崩盘,单日跌 99%,散户还以为是 “正常回调”,想着 “抄底”,结果直接归零。 机构和项目方 “跑更快”。 鲸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出货。 牛市末期,项目方会先通过 “利好消息” 拉涨币价,吸引散户接盘,然后悄悄把手里的代币全部抛出;交易所甚至会在极端行情下 “拔网线”,让散户无法平仓,只能看着自己爆仓。 频繁交易放大风险。币圈手续费比股市高,而且 24 小时交易让人 “停不下来”—— 散户会觉得 “多交易就能多赚钱”,每天追涨杀跌、换币操作。但币圈的波动更快,100 次交易里,前 99 次都赚了,只要最后 1 次遇到 “插针” 或 “崩盘”,就能把之前的收益全亏光,甚至倒欠平台钱。 最后:币圈牛市的巨亏,是 “认知不足” 的极致放大 有人说币圈牛市亏钱,是因为追涨杀跌、合约开太多、买错了币。但这些都是表象 —— 真正的原因,是币圈的特性把 “认知不足” 的后果无限放大。 币圈牛市从来不是 “普通人的造富场”,而是 “高认知者收割低认知者” 的战场。 越是牛市,越要清醒 —— 你以为的 “幸运”,可能是别人设好的 “陷阱”;你以为的 “机会”,可能是别人准备好的 “镰刀”。 几百年的金融规律,在币圈同样适用:繁荣的背后是收割,兴盛的结果是 —— 用你的钱,为比你更懂规则的人服务。 共勉!
Y11
1个月前
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就像我们摄入的食物,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埃文·威廉姆斯说过:“我们所消费的信息,就像我们摄入的食物一样,对我们至关重要。 它塑造我们的思想、指导我们的行为,影响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如何理解他人。” 在这个时代,有一种特别珍贵的“知识”,它能像一把钥匙,打开新的思维大门, 甚至改变人生轨迹。我把它叫做“突破性知识”。这种知识可能来自一本好书,一句良言,或者一次深刻的思考。 比如,沃伦·巴菲特19岁读了《聪明的投资者》,奠定了他的投资哲学;埃隆·马斯克受《银河系漫游指南》启发,开始思考更宏大的问题。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读《穷查理宝典》让我第一次系统了解“心理模型”,并借此转变了职业方向。 突破性知识的力量在于,它可能只需要几分钟就能抓住你,但影响却能持续一生。 如果我们能每年都遇到几次这样的时刻,而不是十年才一次,那成长的速度将不可想象。但问题是,在海量信息中,我们如何才能找到这些“改变生活的知识”? 我研究了很多顶尖企业家和领导者的学习方法,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三个关键策略,希望能帮助你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真正的“宝藏”。 第一个策略:用一个简单问题筛选信息 不是所有信息都值得我们投入时间。我习惯问自己:“这能否根本改变我的生活?” 这个问题能帮我过滤掉那些只是“热闹”却无实质价值的信息。突破性知识的特点,往往是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或者提供全新的视角。 就像哥白尼用“日心说”推翻“地心说”,一条能颠覆你现有观点的信息,往往比一百条证实你观点的信息更有价值。 第二个策略:选择“高价值密度”的信息形式 信息过载不是新问题,古人也有类似困扰。 罗马哲学家塞涅卡就说过:“拥有海量书籍和图书馆有何用?其拥有者终其一生也难以一一阅读。” 我们要学会从“信息垃圾”中找出“精华”。 比如,社交媒体的短内容更像“零食”,书籍则是“正餐”,而书籍摘要或行业经典课程则是“精华套餐”。像Masterclass这样的平台,能让你直接向罗恩·霍华德、马丁·斯科塞斯等大师学习,这比自己摸索快多了。还有一种更精炼的“知识”,叫“心智模型”,比如“二八法则”“机会成本”,它们跨越不同领域,能帮你更高效地思考和决策。 第三个策略:掌握“学习”这项核心技能 学习本身也是一种需要不断打磨的技能。它包括辨别高质量信息、理解知识价值、识别并克服认知偏差(比如“确认偏误”,总喜欢听和自己观点一样的话)。 最后想说的是,互联网给了我们无限可能,但也可能制造新的“信息鸿沟”。 一部分人困在信息冗余中,一部分人却能在信息中找到天堂。真正的差距,可能就在于你是否掌握了筛选、吸收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在信息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诺亚方舟”。毕竟,在这个时代,主动驾驭信息,才能让信息为你所用,而不是被它裹挟。
Y11
1个月前
我们总容易把成功都归功于自己,其实这时候得小心点。人啊,脑子有时候会“骗”自己,这种认知偏差就像戴了有色眼镜,看东西总不那么客观。 我这几年常提醒自己,要试着跳出过去的经验和习惯。就像开车遇到突发情况,不能光靠老本能,得停下来想想新办法,这样才能做出更清醒的判断。 生活里很多“偏见”其实是帮我们快速做决定的。 比如看到一个人说话直接,我们可能立刻觉得他“不好相处”,这其实是大脑为了省事儿,用有限的信息下了结论。 但遇到重要的事,就得把这些“预装程序”关掉,别让过去的记忆或者身份标签影响判断,就事论事才最靠谱。 我为什么总说真话? 因为我想活得自由。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能对自己说实话。 诚实和自由这两样东西是连在一起的,心里藏着事儿,就像背着石头走路,怎么可能轻松?物理学家费曼说过一句话,我特别认同:“不要欺骗自己,你自己才是最容易被欺骗的人。” 对别人撒谎,其实是先骗了自己,慢慢就会活在自己编织的谎言里,离现实越来越远。所以我从不问自己“喜不喜欢”,只问“事实是什么”——就像解数学题,只有先确定已知条件,才能算出正确答案。 做人,我觉得诚实是底线。 那些耍小聪明、走捷径的事,我做不来。除了诚实,我从巴菲特那里学到个小技巧,一直记着:具体地表扬,泛泛地批评。比如团队里谁做得好,我会说“你昨天那个方案里,数据统计的方法特别清晰,帮我们省了很多事”,而不是笼统地说“你做得不错”。如果要提意见,就说“这个流程可能可以优化一下”,而不是说“你怎么连这点事都做不好”。这样一来,大家既能感受到被重视,又不会觉得被否定,团队才能往一个方向使劲儿。 说到底,做人和做事的道理都差不多:对自己诚实,对别人真诚,做决定时多想想长远,遇到问题就事论事。这些听起来简单,但要一直做到,其实挺难的,不过每一次坚持,都会让我们离真实的世界更近一点,离想要的结果也更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