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分享我个人高效的学习方法: 1. 硬啃学习法:很多大部头的书,比如经济学,历史,科幻的书,要耗费数月才能看完。我的方法就是随时丢沙发上,回家没事就翻几页,持续啃,往往这些大部头的书看完后,你会感受到书中的脉络和规律,看完后会具备更大的视野和认知提升。大部头的书千万不要像找宝藏那样着急的寻宝,这些书的知识在背后,在作者庞大的叙事故事中领悟 2. 实践学习法:很多很有深度的书往往都很薄,比如传习录,心理学的书。这些书的内容太过于深刻,读快了肯定不懂,而且要结合实践才能明白。比如我头两年在深圳跑硬件的时候,每天晚上12点回到酒店都看一页传习录再睡觉,白天开车的时候反复思考和实践。最后在实践中才知道知行合一道理很容易懂,难的是要在事情中磨,入世磨才知道自己学会没学会,沉没沉住气 3. 链式学习法:很多传记类的书,比如查理芒格的书,分享人生经验,非常睿智。一旦作者在书中分享什么书,肯定就有用,我都会随手记录方便以后阅读,这些顺藤摸瓜的资料,你不读书是不会知道的,都是我的隐形财富 4. 分享学习法:一些技术类的书,讲的非常好,看完就醍醐灌顶。这类书,我通常是通过博客或者事例的方式记录下来分享给别人。分享给别人的过程中会反复梳理修辞和逻辑,怕别人看不懂。而这个过程往往让我自己深刻的学习了第二遍,第一遍学习懂了50%,第二遍教人过程是融会贯通120%。所以,我经常和朋友说,不要把知识捂着,分享有时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5. 类比学习法:有时候你在某个领域做开创性的工作,没有借鉴的地方。这时候就要跨学科的去思考,因为答案往往在于别的学科。 我举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我从技术人转换成销售人最大的启发是科斯说的社会公平不是绝对的,社会本身运作要考虑效率,要懂得比较优势,懂得这个道理后,做销售就不会像研发那样,觉得做100分才卖。因为你的产品和别人的不一样,所以一定卖的出去,因为不同人喜欢不同东西,每个产品一定会有比较优势,关键在于你怎么找到喜欢你产品的用户?通过什么方式筛选他们?而不是一定要卖给所有人,要让所有人满意 第二个例子,我一个软件高手硬件新手在深圳跑硬件供应链。最难得是我不知道厂商在哪里,所以每天就网上搜索信息,看各种展,每天我跑300公里,拜访5家厂商,我一年拜访了1000家供应商,不耻下问,终于跑通了整个供应链。而这个过程激励我的恰恰是毛选,我把毛选中糟粕洗脑的部分都丢了,我看到一个人为了做成一件事,选择了最难得也是最快的穷举法,这种穷举法帮助了我攻克硬件供应链,当然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执行力 第三个例子,成为企业家路上,事情太多,诱惑太多,很多事情做起来道理相互冲突,心里内耗很严重。总想找到一条核心准则,坚持这个准则去做事,中间看了很多书,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年听了罗大伦老师讲道德经,知道企业家的准则是无我利他,克制自己的欲望,多给用户创造价值,给员工多赚钱。坚持这样做,很多事情就再也没有内耗过了,放下投机走大道,企业也越走越顺 感谢您读到这里,买一台懒猫微服吧,因为你买一台微服后可以加到我微信。创业路上有啥困难,我可以分享我的创业经历给你。 买懒猫微服送创业课程,不要太划算呀。😆 京东: 评论区扣1给你大额优惠
宝玉
3周前
推荐阅读:《高效学习:构建知识的20条黄金法则 (Effective learning: Twenty rules of formulating knowledge)》 我们都曾是知识的“囤积症”患者。 我们习惯于收藏长文、划下整段的重点、将密密麻麻的定义复制粘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一种“已经学到”的虚假满足感。然而,当需要调用这些知识时,大脑却一片空白。我们以为是记忆力出了问题,但真相可能恰恰相反:问题不在于我们记不住,而在于我们试图记忆的“知识”本身,就是无法被记忆的。 这听起来像个悖论,不是吗?我们总以为学习是“合并同类项”,是构建宏大的知识宫殿。但这篇文章将彻底颠覆这个预设。它提出了一个近乎于物理定律的观点:真正高效的学习,不是“加法”,而是“除法”——一种将知识进行原子化拆解,直至其不可再分的精密切割。 这篇文章的作者,Piotr Wozniak,不是一位空谈理论的教育家,他更像是一位认知的“工程师”。作为记忆软件SuperMemo的创造者,他从海量用户的记忆数据中,窥见了大脑记忆与遗忘的底层代码。他发现,知识的“形态”远比我们投入的“努力”更重要。一个臃肿、模糊、充满干扰的知识点,就像一个设计拙劣的程序,无论你运行多少次,都只会不断崩溃。 文中那个关于“死海”的例子,就是一面能照出我们所有人学习误区的镜子。它会逼你直面一个残酷的事实:你以为的“融会贯通”,很可能只是“囫囵吞枣”;你引以为傲的“知识体系”,或许只是一堆无法被大脑精准调用的松散素材。 在你下一次打开笔记本、准备划下长长的重点之前,你需要先阅读这篇文章。因为它所提供的,不是20条技巧,而是20把思想的手术刀,帮你剔除知识中所有无效的“脂肪”,只留下坚实的“肌肉”。这关乎的,不只是学习效率,更是你与知识之间最底层的关系。
sitin
1个月前
一大早就有小伙伴来说,涛哥这个自己的进度太慢了,感觉有点焦虑。那这里给我们正在学习AI编程出海课程的同学总结一点我的思考经验: 1.目前的出海行业: ①关于技术难度:AI 编程(即利用 AI 工具辅助编程)已经大大降低了出海项目开发的技术难度。 ②关于支付体系:搭建面向海外用户的支付体系也变得更加简单,不再像以前那样必须注册国外公司。 ③关于账号问题:对于需要使用的海外服务账号(如 OpenAI 等),如果觉得官方付费有压力,解决方案是去海鲜市场(闲鱼)等平台购买,社群内也有渠道。 2.核心学习方法与工具: ①每日高强度提问:提出一个非常具体的学习指标——每天坚持向 AI(如 ChatGPT)提问 20~50 个问题,并承诺坚持 1 个月效果显著。 ②AI 作为第一解释器:遇到任何不懂的技术名词或概念,第一时间丢给 AI,让它用大白话解释,这是课程第一天就强调的方法。 ③打卡复盘:通过每日打卡(如知识星球)来复盘进度,将焦虑转化为可执行的动作。进步体现在具体的小任务上,例如: 做一个小网站 学一个小技巧 接入一个功能(如注册登录) 3.学习心态: 给大家说的一个事情就是咱们学的慢其实是常态,这个很正常,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 比如说咱们群里面有些同学就直接赚到钱了,但有些同学可能还在刚起步,我觉得这里面核心是要跟自己比,每天你在这个群里面有没有进步。 心态调整的建议: 只和自己比:进度慢是常态,核心是关注自己每天的进步。 专注执行:将焦虑转化为可执行的动作(Less is more)。 时间投入:建议投入两个月的时间专心做好这件事。 其实出海领域的天花板高、机会也贼多,每个人的变现路径和玩法都不同,大家可以多去挖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