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开发者

最近一有空就在读Tony Dinh的这本书,启发很多,我还没看完,Tony Dinh是独立开发者的天花板,只用20个月就让AI套壳软件Typingmind做到了100万美元的收入。 用微信读书的AI总结了一下,如下: 🧭 Part 1 — Tony’s Indie Journey 1. 0 → $83K/mo in 3 Years (TL;DR) - 4 个成功产品 - 100K+ 推特粉丝 - 10K+ 邮件通讯订阅 - 抓住 AI 浪潮,年营收达 100 万美元 2. Indie Hacking 与我 - 定义:独立在线产品创业者(单人/小团队) - 目标:自由、可持续现金流 3. 第一次尝试:日志查看器 App - 六个月投入,功能不足,心态未转变 - 教训:代码是工具,不是目的 4. DevUtils —— 首个稳定现金流 - 一年爬坡至 $5K/月 - 体会:好产品 ≠ 赚钱 → 分发渠道决定增长 5. 在 Twitter 建立受众 - 2020.11 起帖 → 2021.03 系统运营 - 增长阶段:1K → 10K followers - 四个关键策略:内容节奏、互动、透明分享、持续学习 6. Black Magic (Browser Extension) -2021.05 实验产品 → 峰值 MRR $14K - 复盘要点: PMF × PLG(产品主导增长) 营销重要但非决定性 用户体验即增长引擎 7. TypingMind —— 抓住 AI 波潮 - 2023 周末项目 → 20 个月达 $1M 收入 - 验证了 B2B 订阅的“自下而上”增长路径 8. 三年反思 4 年总结公式: ① 能造出产品 ② 能建受众 ③ 能靠产品自增长 9. 未达预期的其他产品 - 如 Simple API 等案例 - 失败原因:缺乏 seriousness、定位模糊、获客乏力 ☕ Part 2 — Coffee Chats(思考篇) 1. The Indie Mindset - 不只是读成功故事,要打造 自己的“不公平优势” - 兼职 vs. 全职:找到最匹配状态 - 社群与伙伴:互助、反馈、持续动力 2. Finding & Validating Ideas - 创作者心态:关注“痒点”、洞察用户问题 - 研究竞争者,打造更优替代方案 - 验证手段:用户访谈 / MVP / 公开迭代 3. Building the Product - 做 全栈 Generalist,快速迭代 MVP - 重视设计与体验 - 同时试验多产品,快速淘汰 4. Marketing & Distribution - 先建分发渠道,个人品牌即首发市场 - 14 种免费获客方法 - 持续发布节奏与受众维护 5. Growing the Business 公司化运作:合规、SOC2、安全与信任 是否融资?是否退出? 保持盈利与自由的平衡
Y11
1周前
作为独立开发者,要实现商业成功,核心在于将“技术能力”转化为“用户价值”并实现商业闭环。 以下是关键思维与实操路径,帮助你从“开发者”转型为“可持续盈利的创业者”: 一、颠倒思维:先有“买单者”,再有“产品” 生意的本质是“有人愿意为你的价值付费”。不要先开发产品再找用户,而是先找到“愿意买单的人群”,再为他们解决特定需求。 - 反常识案例:不是先有打车软件才有打车需求,而是当人们需要“快速移动”时,才催生了出租车、网约车等解决方案。 - 落地逻辑:独立开发者最容易犯的错是“凭技术热情开发产品”,却忽略了“用户是否真的需要且愿意付费”。先验证需求的真实性,再投入开发,比闭门造车效率高10倍。 二、核心步骤:从“需求挖掘”到“商业闭环” 1. 精准定位“买单人群”与“真实需求” 从自身痛点出发:记录工作/生活中高频遇到的“未被满足的麻烦”。例如:你在写报告时是否需要快速生成图表?如果多数人都有此需求,这就是潜在商机。 观察熟人群体:与身边人(同事、朋友、行业圈子)深度沟通,直接问:“你最近遇到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如果有工具能解决,你愿意花多少钱?” 追热点但不盲目:风口(如AI、短视频、跨境电商)是机会,但需聚焦“细分场景”。例如:ChatGPT热潮中,与其做通用AI工具,不如针对“跨境电商卖家写英文邮件”这类具体需求开发工具。 2. 开发产品时同步设计“盈利模式” 独立开发者没有“烧钱换增长”的资本,必须在产品上线时就明确“如何赚钱”: - 付费模式:基础功能免费+高级功能付费(如会员订阅)、一次性买断、按使用量付费(如API调用)。 - 非付费模式:通过广告(如工具类App插屏广告)、用户数据(合规前提下)、注意力(如内容社区打赏)变现。 - 关键原则:让用户“用脚投票”——如果用户愿意付费,说明你的产品解决了真实问题;反之,需重新评估需求。 3. 用最小成本触达目标用户 独立开发者无需依赖大规模推广,聚焦“小而精准”的渠道即可: - 垂直社群:在知乎、小红书、行业论坛(如GitHub、掘金)分享你的产品,用“解决具体问题”的案例吸引目标用户。 - 种子用户测试:先找10-20个精准用户免费试用,收集反馈迭代产品,让他们成为“口碑传播者”。 - 数据驱动迭代:通过用户留存率、付费转化率等数据判断产品是否“真有用”。如果多数用户用3天就卸载,说明需求或盈利模式有问题。 三、避坑指南:独立开发者的常见误区 “我先开发,用户会来”:技术能力≠商业能力,没有需求的产品是“自嗨”,90%的独立开发者倒在这一步。 “免费是王道”:免费产品难以盈利,且无法验证用户付费意愿。即使初期免费,也需设计“付费钩子”(如高级功能、专属服务)。 “单打独斗必败”:老板的核心能力是“整合资源”——技术不足就学习,设计不懂就外包,营销不行就请教同行,别因“全能情结”耽误时间。 四、关键心态:“试错”而非“完美” 成功的独立开发者不是“一次做对”,而是“快速试错迭代”。记住:第一个产品是用来验证需求的,不是用来盈利的。哪怕失败,你也会积累“用户洞察”和“商业直觉”,这些才是长期竞争力。 总结:独立开发的本质是“用技术解决问题,用商业实现价值”。先找到“愿意买单的人”,再用最小成本验证需求,最后用精准渠道触达用户——这才是从“零到一”的正确路径。记住:赚钱的逻辑很简单,难的是“看透规律并坚持执行”。
Justin
2周前
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是程序员,而这个角色,是十五、六年前,从经营个人工作室开始的 在此之前,我是两桶油的员工,由于工作不饱和,所以上班期间,通过把视频教程下载到 U 盘带到办公室,用公司的电脑开发练习的方式,自学了前端编程(那时候还没有这个分工,大家直呼美工,所以工作职责还包含网页设计、切图等等,制作页面后还要扮演 QA 的角色,不断调试从 IE 6-10 各个版本的兼容性) 后来,朋友听说我学会了编程,就介绍项目给我做,我跟我老婆(大学同学,跟我一起进的两桶油,当时还没结婚)她设计、我开发,兼职完成,逐渐积累经验和口碑,直到有一天,兼职收入已经稳超工资,我们就都从两桶油出来了,全职做项目 技术的实现并非难事,在中国,做项目最大的风险在于回款。除了现实中非常熟的朋友以外,无论什么样的客户、多么顺畅的合作,到了付账时,进度就会异常缓慢,有些老板甚至开始拖字诀 在此期间,也积累了不少的讨债经验 还记得有一次我剃了光头光着膀子,去客户公司大厅坐下来、大声疾呼还钱,奉劝每一个路过的员工赶紧跑路; 也记得有一次,通过社工手段查到一位老板母亲的电话号码,春节钟声响起的时候打电话过去拜年,陈述了她儿子没有支付尾款的事实; 讨债讲究刚柔并济,背调也很重要。如果是底蕴深厚的狠角色,终究是不太敢这么去讨债的,所以上述方法虽然最后都要到了钱,但终归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后来还是回到故乡找了份班上,正式从独立开发者,变成了牛马程序员。上班的优势在于,所有事务性工作以外的风险,都由公司承担了,并且出现变故,自己抽身而退的成本是最低的;弊端是处处受制于人、被迫把大量时间精力花在跟企业价值观绑定但不见得对自己是最大收益的事情上 后来我也经历过几家最终倒闭的公司,根本原因大多也是回款问题。但是公司到了一定规模,讨债就很难再通过过激方式了,毕竟数额巨大,一旦撕破脸,欠债的一方随便拿出点什么来,就足以形成互相伤害的局面,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23 年底我启动了全家移居日本的计划,选择的路径是通过创业获得经营管理签证,核心是要在日本创办一家公司,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我又成了小微企业的老板 但是日本的经营体验截然不同。这一年多来跟各种客户的合作,结款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最常见的情况是,客户默默打了款,不跟你说,银行的系统邮件来了才知道 这种被动收款的体验,对于曾经剃过光头坐在客户公司大厅讨债的我来说,刚开始还蛮震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