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规模化
关注
Y11
3周前
在创业初期,企业的规划方向会因目标不同而有巨大差异。 如果你的目标是实现1000到10万美元的营收,那么重点在于快速验证市场需求; 但当目标转向100万美元到1亿美元的增长时,前期积累的市场认知需要重新审视和验证。 大多数初创公司在起步阶段,首要任务是聚焦1000到10万美元的营收目标。 这个阶段不需要追求复杂的商业模式,而是要通过最小化的投入去测试市场反应——比如用最小可行产品(MVP)收集用户反馈,验证产品是否真正解决了用户痛点。 这个过程中积累的市场认知,比如用户偏好、付费意愿、渠道特性等,都是未来规模化的基础,但这些认知必须在后续阶段重新验证。 当企业营收达到100万美元规模时,就需要进入中期发展阶段,此时要思考如何实现从100万美元到1亿美元的突破。 这个阶段最大的挑战是,之前驱动企业从0到1的策略在规模化过程中往往不再适用。例如,早期依靠创始人个人关系拓展的客户,可能难以支撑百万级订单的交付和服务;小规模的运营模式在扩大规模后会面临效率瓶颈;单纯依赖早期获客渠道的增长也会遇到天花板。 中期增长需要建立系统化的运营能力:在产品端,要确保可复制性和标准化;在销售端,需要搭建专业的销售团队和渠道体系;在供应链端,要实现成本优化和规模化采购;在组织管理上,要建立更完善的流程和制度。这不是简单重复之前的成功经验,而是要基于新的市场规模和竞争格局,重新设计增长引擎。 无论是从1000到10万美元,还是从100万到1亿美元,创业的本质都是持续探索市场规律。不同阶段的目标不是割裂的,而是通过不断验证和迭代,逐步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创业者而言,重要的是在每个阶段都清晰认知目标差异,既不盲目追求短期数据,也不因路径依赖错失规模化机会。
独立创业者如何突破零收入困境,迈向月入1000元· 238 条信息
#创业初期
#营收目标
#市场验证
#规模化
#增长策略
分享
评论 0
0
Y11
1个月前
我总结了一套筛选标准,希望能帮你避开常见的坑,把精力投入到真正有潜力的方向上。 这些建议更偏向“基础功课”,毕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1. 选对“赛道”:市场必须在增长 创业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打磨,千万别做“孤芳自赏”的产品——市场消失了,再好的创意也没用。 先问自己:这个领域未来3-5年的用户需求会持续增长吗?比如当下的AI、新能源、银发经济等,都是明确的增长赛道。 避免选择“小众刚需”或“即将被替代”的领域,这是基础中的基础。 2. 产品要有“复利效应”:用得越久越值钱 好的产品应该像“滚雪球”,用户越用,产品对他的价值就越高。 比如社交平台,你加的好友越多、分享的内容越丰富,平台对你的吸引力就越强;工具类产品同理,数据沉淀越多,用户迁移成本就越高。 反之,“用一次就忘”的产品,很容易面临用户流失的“死亡螺旋”,这是最让人头疼的“ churn (流失)”问题。 3. 建立“增长飞轮”:让用户自己带来用户 一个好的产品应该有天然的“自增长能力”——用户在使用时,会主动帮你带来新用户。 比如早期的微信,用户想联系朋友,朋友必须也在微信;现在的支付工具,你给好友转账,对方得注册账号才能收款。 这种“用户带用户”的循环,比砸钱做广告更高效,甚至能实现指数级增长。 4. 必须“可规模化”:别把自己困在“体力活”里 警惕“人力密集型”或“定制化服务”的模式。 比如做传统 agency(广告/咨询),你接一个单就得投入时间精力,规模永远受限于你的时间,天花板很低。 相反,SaaS、工具类产品,一旦技术架构搭好,服务100用户和100万用户的成本差异不大,这才是能跑通的规模化路径。 5. 验证价值:“用户愿意付费”是终极答案 创意可以天马行空,但必须落地验证。 哪怕是解决个人痛点,也得看看市场上有没有同类产品在做,或者能不能先收到用户的预付款、试用费。 现在AI很火,随便就能做出一个“看起来很智能”的工具,但用户愿不愿意为它买单,才是检验价值的唯一标准。 我曾花了三年做一个没人付费的产品,现在看来,提前验证能省无数时间。 6. 找人:“找不到顶尖合伙人”就是风险信号 创业不是单打独斗,顶尖人才比好点子更重要。 我会去接触身边最聪明的朋友,问他们愿不愿意加入。 如果连你尊重的人都不愿意,要么是你的想法没讲清楚,要么是机会本身有问题。 当然,有些颠覆性创意可能一开始不被理解,但如果多数人都不看好,就得警惕了——你可能忽略了某个关键问题。 7. “轻启动”:用最少资源跑通模型 早期别急于融资,尤其是AI时代,LLM、云服务等工具唾手可得,1000块就能开始验证想法。 我宁愿自己先垫钱,或者让合伙人小额投入,也不轻易出让股权。除非行业本身需要重资产(比如芯片、航天),否则找VC的事,等你跑通最小可行性产品(MVP)再说。 8. 认清自己:你是“CEO的料”吗?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CEO。 问问自己:如果在这个领域遇到最顶尖的对手,你有信心赢吗?如果没有,那就别硬扛——可以去做CMO、技术负责人,或者干脆加入一家你认可的公司,让更合适的人当CEO。 当CEO意味着要承担所有压力,90%的时间都在解决麻烦,“能者上,不能者别硬上”,这不是妥协,是对自己和团队负责。 9. 孤注一掷的决心:你愿意“赌上一切”吗? 创业是“九死一生”的事,你必须做好“失去现有一切”的准备——时间、金钱、个人生活,甚至部分人际关系。 我见过太多人因为“舍不得放弃稳定工作”“怕失败被嘲笑”而犹豫,结果错失机会,或者中途放弃。 真正的创业,是“破釜沉舟”的勇气,想清楚“最坏的结果能不能承受”,再决定是否开始。 10. 别“死磕一个想法”:允许试错,但方向要对 “想法不重要,执行才重要”这句话没错,但“好的执行”建立在“好的方向”上。 比如你打 poker,好的牌型(方向对)能让你赢面更大,烂牌硬打只会输得更惨。 所以,你需要先花1-3个月验证这10个维度,觉得方向靠谱再投入。过程中可以调整产品形态(比如功能、模式),但核心逻辑不能偏离“市场增长、复利效应、规模化”这些底层准则。 最后想说:好的开始,是“少走弯路” 创业不是“凭感觉”的冒险,而是“用逻辑筛选”的理性决策——以上10点,就像给创业方向做“体检”。 当然,没有绝对完美的选择,每个行业都有特殊性,这张清单可以作为参考,但别被它束缚。 如果你想做一家真正能“长大”的公司,花时间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如果只是想试试水,那也没关系,但要做好“及时止损”的准备。 祝大家都能在正确的方向上,用对的方法,少走弯路,最终“跑通”自己的创业路
#AI掘金:知识付费新机,流量为王时代· 239 条信息
#创业
#增长
#规模化
#风险
#市场
分享
评论 0
0
Mr Panda
1个月前
在我看来, 独立开发者、独立创业者最大的优势就是能为用户提供不可自动化的、不可规模化的、极致体验的服务。 这是最大的竞争壁垒,但是很多开发者却总是以为,个人精力有限,一定要不能做过于消耗精力的事。 家人们,你想一想,你除了能为用户提供超出想象的服务以外你还能提供什么, 你一个人开发的产品早期一定是粗糙的、一定是bug很多的、一定是不完美的,但是你是CEO,你可以用你变态的对用户的「好」来迷补这个优势。 你根本不用担心, 自己精力不够, 你现在用户也不多, 你完全可以以照顾好他们, 等到你用户变多的时候, 你才应该去考虑规模化的问题, 那个时候你有用户、有活跃度,拿融资还是找合伙人, 都会比较容易的。
#独立开发者
#用户体验
#CEO
#早期产品
#规模化
分享
评论 0
0
10xMyLife
2个月前
独立开发真的好难 每天赚1000块钱,一个月三万块 比老老实实上班赚得少很多啊 而且独立开发很多产品都是没办法scale的
上海哥飞分享会:年轻创业者的出海故事与挑战· 51 条信息
#独立开发
#收入
#规模化
#困难
#不如上班
分享
评论 0
0
rick awsb ($people, $people)
2个月前
“IonQ与哈佛的最新突破,其深远的意义在于,它为量子计算的规模化制造提供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清晰的路径。 这使得构建由大量组件构成的大规模量子计算机,从理论上的可能变为了工程上的现实。” 纵览不同科技板块,我们每月都在见证原来每10年才能见证一次的,划时代的技术突破 加速正在被加速
#IONQ
#量子计算
#哈佛
#技术突破
#规模化
分享
评论 0
0
中新网-中国新闻网
3个月前
中国国家发改委: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中国
#国家发改委
#人工智能
#规模化
#商业化
分享
评论 0
0
dontbesilent
7个月前
做生意的第一步是要先找到买家 找买家的两种有效方案 方案一:直接验证需求 我现在的生意启动很简单 - 通过直播和小红书后台私信,有人主动告诉我他们想付费购买什么。这是最直接的市场验证,买家自己找上门来。 方案二:模仿成功者(benchmarking) 我以前的方案是模仿同行。当你看到同行做某件事情很成功,这已经帮你验证了买家是存在的。只要按照类似模式执行,你也能获得相应回报。 下一阶段:从需求到规模化 我现在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 我已经知道什么产品有人付费,每天都有人告诉我他们想买一对一咨询或推特运营指南等 但问题是:这些产品难以规模化。 我正在重新寻找能购买可规模化产品的买家。 这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 - 比如前段时间我推出的智能体产品就没人购买,但这次尝试很有价值,因为它验证了一个可规模化产品的市场接受度。 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
独立创业者如何突破零收入困境,迈向月入1000元· 238 条信息
#生意
#买家
#需求验证
#规模化
#市场接受度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