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11
14小时前
今天中国经济GDP增长5.3%,同我们看到的预期一样。 目前中国就业市场上属于‘结构性失业’,随着AI的发展,很多传统的工作岗位不再需要那么多人,被自动化替代掉,而另外一些新型岗位冒出来,这些岗位知道的人少,竞争少,要求低,工资很高。 那么,有哪些新型岗位的例子呢? 1. 最近的外卖大战,闪购大战催生出好多产品和研发需求、闪购产品经理、风控策略运营(防羊毛党)、即时零售站长、面向即时零售的招商这些都需要人才; 2. 随着AI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很多从前看起来很复杂的项目可以使用AI来实现,成本降低99%,各行各业都需要会用AI的人才,就如同之前的 移动 + X 一样,现在流行AI + X。财务、医疗、法务、营销 ,这些都是AI的新应用场景。 3. 随着人形机器人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汽车厂商里很多设备维修,手机维修,也需要招募大量的人才。 4.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很多公司都在发展自己的私有云,而不限定必须在那几个云计算的大厂的资源。devops的概念重新兴起,也需要这部分能够从0-1建设云技术设施的人才。 5. 由于1-4的很多技术没有足够的普及,人们通常会通过听播客、看短视频、看长视频教程,线下听课来学习和成长,由此也催生了知识付费领域的蓬勃发展,已经内容产业生产率工具的蓬勃发展。 那么,如何更快的找到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呢? 答案是:上就好了。 建议大家不管在职还是看机会,都要不定期刷一刷 ,看看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基础能力,确定自己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学习方向,避免自己信息茧房。
Y11
1周前
为什么互联网大厂明明说实习转正率高达七成,仍然在全年不停“捞人”?真相很扎心 最近,有同学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美团、百度、字节跳动等大厂都说暑期实习转正率大约有70%,甚至更高,但为什么到了5、6月份,暑期补招早已结束,这些公司还在不停地“捞人”面试呢?这看起来很矛盾。 其实,这种现象并非今年才有。根据观察,从前年开始,即使秋招结束后,11月、12月甚至次年1月,大厂的部分部门依然在进行“捞人”面试,说明他们确实没有招满预期人数。 这就产生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矛盾: • 一方面,大厂部分岗位空缺,持续“捞人”; • 另一方面,面对海量的简历投递(动辄十几万份),很多来自985高校的毕业生却难以拿到大厂offer。 于是,有人怀疑:大厂宣传的高实习转正率是否有水分?是不是借实习生的低成本(实习生薪资大约是正式员工的20%-30%)来填补人力缺口? 实际上,虽然节省成本是企业使用实习生的一个原因,但实习转正率数据一般不会大规模造假。原因有两个: 1. 大厂本身品牌吸引力强,即使没有“高转正率”的宣传,也能吸引大量学生投递; 2. 对学生来说,哪怕最终没能转正,拥有大厂实习经历本身就非常有价值,大家都愿意争取。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深入了解后发现,核心矛盾其实在于那些拿到offer的学生身上。 大厂校招有个特点——“一波流”。几家头部企业几乎同时启动招聘,导致招聘时间高度集中。比如秋招一般在8月初开始,8月底基本结束主要流程。结果是,很多优秀学生同时拿到多家大厂offer,有的甚至有三四个甚至七八个选择。 对企业来说,发出offer就算完成招聘任务了,但学生只能选择一家入职,这就造成了“招聘完成”背后有大量“虚位”——即学生最终不来报到。 企业曾试图通过签订两方或三方协议来约束学生,但效果有限。现在的学生更理性:只要有更好的机会(核心业务、更高薪资),就会选择跳槽。尤其是大厂月薪普遍2万+,几千元的违约金对他们几乎没有压力。 因此,HR们常常面临“指标完成,人到一半”的尴尬局面。明明招聘指标达标,实际入职率可能只有一半左右。 今年情况尤为明显:7月集体入职前夕,6月中下旬大规模“捞人”,这不是零星毁约,而是大量offer被学生放弃的结果。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近两年大厂越来越重视暑期实习转正渠道。通过长达三个月的实习和多轮评估,企业希望更准确地判断学生能力和匹配度。 但学生也更聪明了。即使拿到某大厂的转正offer,他们仍会积极寻找更好的机会,尤其是拥有大厂实习经历后,竞争力提升,“跑路”也更果断。 所以,结论是: “实习转正率七成”这个数据本身不一定虚假,但大量学生拿到转正offer后选择放弃,导致企业通过实习渠道的实际入职人数远低于转正率所反映的数字。 这正是为什么大厂高转正率和持续“捞人”现象同时存在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