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

你面临的问题是HOW还是WHY? 我的朋友H是考证高手,她学的是翻译,读书期间就把该小语种国内能考的证全都考了,毕业后,去了大厂做同声传译。 后来想学健身,约了几个私教不太满意,准备自学,于是自己花了几个月把ACE教练资格证考下来了,线下去学了Heartsaver® First Aid CPR AED。 因为ACE考的英文版,所以之后复习了下英语,顺便又去把雅思考了,4个7,当然在社媒上没过8都不好意思晒。 上面都是大厂工作完后抽空考的。 所以对她来说,基本不存在HOW的问题,她天生就有极强的自学和迭代能力,当目标清晰、规则明确的时候,她能迅速把一件事情做到80分以上。 也因此,她的卡点常常是WHY的问题,大厂收入高所以选择大厂,压力大、领导奇葩没事,即便情绪心理问题躯体化了也能把工作做好。 常常挂嘴边的是:“我要不要做呢?”太多事情,是被社会环境、有限游戏中竞争框架下塑造出来的WHY。 而大多数人遇到的是HOW的问题。 我的另一个朋友大G,他很早就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不想在媒体行业机器般写稿,不想用健康换钱再用钱换健康。他曾辞职了一年多,想自由安排时间,想做真正有意义感的项目。 WHY对他来说,从来不是问题。 但今年大G又回原机构了。 因为有意义的工作没有标准答案,理想的生活方式没有现成的路径可以80分速成。 当他的目标不在主流赛道上,就没有前人总结好的方法论,没有可以对标的KPI,没有能证明你做对了的那张证书。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困境: H活在有限游戏里,规则清晰、目标明确,所以她可以高效达成。但所有的WHY都是这个游戏预设好的——考证是好的,大厂是好的,高薪是好的。 但身体在抗议,情绪在崩溃,她仍然能把工作做好,因为做好工作这件事,不需要你真的想做,只需要你知道规则。 大G想玩的是无限游戏,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但这个游戏没有规则手册,你没法用三个月速成找到人生意义。 说白了,H的问题是:在别人定义的游戏里玩得太好,以至于忘了自己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 大G的问题是:想玩自己定义的游戏,但不知道这个游戏该怎么玩。 前者需要的是觉醒,意识到那些看起来理所当然的WHY,其实都是被框架塑造出来的;后者需要的是创造、试错,在没有地图的地方,自己蹚出一条路。
Rainman
1周前
洗澡的时候想到的: 《为什么要去大公司:见识决定上限》 (Rainman 口述版) 我原本打算在工作四周年那天写一篇长文,回顾自己这四年在软件工程这条路上学到的东西。 但大纲还没列、资料还没翻,事情又多,所以一直拖着。 直到今天洗澡的时候,我突然想通了一件很核心的事—— 为什么我当初一定要去大公司?为什么要去尽可能高、尽可能大的地方? 不是为了光环,也不是为了简历。 真正的底层原因只有一个: 见识会决定一个人的上限。 我的起点:一张从重庆飞到上海的机票 我第一家实习是戴尔 EMC,在上海。 我当时从重庆买了张机票就飞过去,傻乎乎的,什么都不懂。 但就是在那里,我人生第一次看到“真正厉害的人”是什么样的。 我见过最强的老板:风度、气质、领导力的“三位一体” 那位老板负责整个 VxRail 项目,级别很高,但并不端着。 他不会亲自招人,但每个实习生第一天都要到他那儿报到。 他会亲自请你在楼下吃个饭,聊聊项目、聊聊你的兴趣。 我到现在都记得他给我的第一印象: 穿着得体,但不浮夸 工程师的风范,但不刻意 谦逊、自信、自然 气质干净、从容 英文毫不费力 说话不疾不徐 处理事情轻松、稳定 像是随时能 hold 住全局的人 你一看就知道: 这就是常春藤读出来的人,这就是顶级公司里真正的领导者。 他身上那种“见过世界”的质感,就是你在任何培训班、任何草台班子里绝对见不到的。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 原来一个人最顶级的状态,是这样子的。 锚定上限:从那之后,我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后来换了很多老板,也换了很多公司。 有人聪明、有人成熟、有人勤奋,但再也没有见过像他这样“全维度满分”的人。 他给我定了一个锚点: 身材外形得体 风度气质自然 领导力稳定 英文过硬 对世界的理解透彻 强者的底气 + 谦逊的态度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看到“上限”。 从那以后我很清楚一件事: 我要成为这样的人。 不只是技术好,而是整体的“人”的状态要强。 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在整理自己、提升自己。 不是虚荣,是—— 你见过什么,你就会渴望成为那样的人。 大公司真正意义:不是平台,而是“看到顶级人的机会” 很多人以为去大公司是为了: 薪水更高 履历更好看 资源更多 这些都对,但都不是本质。 真正的意义是: 你能看到什么样的人,你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你见过的“顶”,会成为你余生的参照系。 有些团队永远给不出这种参照。 你身边是什么人,你就会把天花板看成屋顶。 但你只要看过一次真正的顶级强者—— 你的“自我标准”就再也回不去了。
本人的自我介绍、写作经历,以及哪里来的时间读书,以及我如何读书写笔记。 我的专业:末流211应用物理系本科,德国物理系研究生、嵌入式相关研究生(退学很早) 现在职业:德国码农和营销人员 写作经历: 1️⃣小学的时候写作文赚稿费 2️⃣初中在百度贴吧有粉丝 3️⃣高中开始混晋江写言情 4️⃣大学写非虚构采访类写作、时事评论、出版小说(赚钱但是心理压力大) 5️⃣毕业后保底新媒体霸总文、短剧(没写出个名堂,反而搞得没法写作了) 中国本科休学一次间隔年,毕业两年没工作全职儿女,德国研究生休学一次。 看书的时间都是从这些痛苦的长时间而来的。 读书是为了寻求答案。 小学初中喜欢历史还有《散文诗》,后者是本杂志,总是讲田野上的乡愁,不知道还在不在。 高中喜欢网文,来者不拒。 大学开始受到社会冲击(因为休过学自己间隔年谋生),为了留学尝试过卖家里的房子没卖出去,开始关注金融和历史类书籍。 本科后期的阅读主要在写作技巧上,《故事》《时评写作十讲》什么的都读过,还上过尼尔盖曼讲如何创作的课程。 这些经历导致我即使讲书也喜欢故事开场。 如今在推特的创作素材,来自于当年的笔记。 笔记有很多渠道: 1️⃣早期是Kindle,可以导出。但是后面我的kindle坏了。 2️⃣然后是多看阅读(这个app是小米自带的,现在不咋行了),笔记也可以导出。 3️⃣然后是苹果软件。我用margin note整理思维导图。 4️⃣纸质书其实笔记不好整理,也没整理。但一般我会看纸质书的书,我都会再看电子版,以及再听。 如何听书? 1️⃣喜马拉雅什么都都行(这不是在打广告,而是这个每次搜听书都排第一我就顺手下载了) 2️⃣安卓系统有讯飞语音,可以导入txt听书(我仍旧思念这个软件,但在iOS没有) 3️⃣苹果系统用朗读屏幕功能(就是总是跳过双引号和书名号内容) 4️⃣任何你想到的地方都能听书:b站、油管、网易云音乐……(这的确是个信息充盈的世界) 如何写书评? 1️⃣先看一遍读书笔记 2️⃣xmind理逻辑架构(这个最重要,不然后期要推翻写) 3️⃣写 4️⃣ai辅助:主要在关键信息验证上面(但是后期会考虑多接入,顺应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