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

Y11
1个月前
我慢慢发现,那些真正能做成事的产品,都不是靠“灵感”或“技术堆砌”,而是把复杂的商业逻辑拆解成了一个个可落地的认知支点。 分享几个我总结的核心思考,或许能帮你看清产品的本质。 一、价值的真相:双方都觉得"赚了"才算交易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杯咖啡在便利店卖20元有人买,在星级酒店卖50元也有人买单? 答案很简单:价值从来不是客观的数字,而是每个人心里的"划算感"。 就像有人愿意花高价买限量款球鞋,不是因为它材质多好,而是它满足了"社交货币"的需求。 所以做产品时,别总想着"我能提供什么",要先琢磨"对方为什么需要这个"——当双方都觉得自己占了便宜,交易才会真正发生。 二、认知决定一切:别试图教育用户 我见过太多产品经理陷入"自嗨":明明自己觉得功能很厉害,用户却不买账。 后来我明白,每个人的认知就像一个筛子,你说的"事实",可能根本没通过对方的筛网。 比如早期有人推广扫码支付,很多老年人觉得"不安全""麻烦",强行教育反而会把用户推走。 真正聪明的做法是:要么找到认知水平匹配的人,要么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呈现价值。记住,帮一个人补齐认知的代价,比你想象的高得多。 三、用户不是抽象概念,而是需求的集合 我们总说"服务用户",但"用户"这个词其实很虚。你见过的"宝妈",可能有人只想买便宜奶粉,有人追求进口品牌,有人更在意售后服务。拼多多和京东的用户重叠度很高,但前者满足"低价刚需",后者主打"品质信任",这就是不同的需求集合。做产品时,别试图讨好所有人,要学会把模糊的用户画像拆解成具体的"需求场景"——比如"在地铁上刷短视频"和"在家看电影",需要的产品逻辑完全不同。 四、产品是做权衡,不是做创意 很多人把产品经理等同于"设计师",觉得天马行空的创意最重要。但我发现,真正的高手都在做"取舍":这个功能加进去,会不会增加用户学习成本?那个数据指标提升了,会不会让用户体验变差?就像盖房子,你不能只追求"外观好看",还要考虑结构安全、成本预算、居住便利性。产品的本质,是在"用户想要的"和"企业能做到的"之间找平衡点,这需要理性,更需要对人性的洞察。 五、技术是工具,交易才是价值 我见过不少技术出身的产品经理,总觉得"只要技术够牛,产品就一定好"。但现实是,技术本身不会创造价值——一个再复杂的算法,如果没人愿意用,就是一堆代码。就像当年的VR技术,概念很火,但因为硬件成本高、内容少,最终没能普及。真正的价值创造,是让技术通过产品被交易,被用户接受。就像微信,核心不是"社交软件",而是"连接了10亿人的交易平台",每一次转账、每一笔支付,都是价值的落地。 六、降低交易成本,就是创造财富 互联网公司为什么能做到千亿市值?本质上是因为它们帮用户节省了"交易成本"。你在美团点外卖,不用出门、不用带现金,这就是降低了"直接成本+时间成本";你在淘宝比价,不用跑遍实体店,这就是降低了"信息成本"。根据经济学原理,当相对价格(直接成本+交易成本÷效用)降低时,用户的需求量就会上升。所以产品经理的终极目标,就是用技术或设计,让用户在付出更少代价的情况下,获得更优质的体验——这不仅是在做产品,更是在创造更高效的社会协作方式。 最后想说的话 产品经理这个职业,最有价值的不是写PRD文档,也不是画原型图,而是具备"发现机会"的敏锐。当你能从用户的抱怨里看到需求,从行业的痛点里找到缺口,从数据的波动里预判趋势,你就已经赢了。记住,好产品不是"想出来"的,而是"权衡出来""迭代出来"的——在认知的边界里找突破,在商业的逻辑里做优化,这大概就是产品的魅力。
Y11
1个月前
深入理解用户需求往往是产品成功的关键。对于忙碌的产品经理而言,如何高效挖掘真实用户痛点,曾是一大挑战。 但随着AI技术的发展,一种人机协同的用户研究新路径正在形成,尤其在Reddit这类充满真实讨论的社区中,潜力巨大。 Reddit就像一个开放的用户需求“宝藏库”,这里聚集着不同领域的爱好者和问题解决者。 产品经理可以从具体问题入手,比如“how do you...”(你如何做...)或“what product do you use to...”(你用什么产品做...),通过AI工具快速检索相关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最初的问题像一颗种子,而Reddit的讨论则会让它生根发芽,衍生出更多值得关注的方向——比如用户在解决问题时遇到的新困难,或是他们对现有产品的不满,这些都是宝贵的需求线索。 接下来,需要深入浏览那些互动频繁的讨论。这些讨论往往是用户真实表达的“晴雨表”,其中既有对产品的吐槽和建议,也有自发形成的解决方案。 AI工具可以帮助快速梳理这些信息,提炼出用户的核心需求、普遍痛点,以及他们正在使用的应对方法。 当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被汇总后,AI还能通过分类归纳,形成更清晰的用户画像——比如用户的年龄、职业、使用习惯,以及他们对产品的具体抱怨和推荐理由。更重要的是,AI能识别出那些尚未被满足的需求,为产品差异化定位提供关键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AI的作用是高效处理信息、拓展思考边界,而人的价值则在于判断和决策。 AI可能会给出多个潜在用户画像,但需要产品经理基于经验和行业认知,判断哪个画像更具切入市场的可行性。随后,共同制定产品的核心功能和开发优先级。当AI初步完成报告后,人工审核必不可少——确认画像是否准确,差异化定位是否有足够的市场支撑,这一步能避免技术工具可能带来的偏差。 最后,AI还能进一步分析这些目标用户常活跃的渠道,结合社区讨论的特点,制定初期的获客策略。比如,Reddit本身就是重要的推广阵地,而用户提到的其他社交平台或论坛,也可能成为触达目标群体的关键节点。这种人机协同的模式,让产品经理从繁琐的信息收集和整理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深度思考和战略判断上。 可以说,当AI成为高效的“信息处理助手”,产品经理的有限时间和精力将被放大,能够更深入地洞察用户需求,更精准地把握市场机会。这种协作模式不仅提升了效率,更重要的是让产品设计更贴近真实用户,让创新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Moby
1个月前
作为一个中古产品经理,针对最近很多人说产品经理要被淘汰了,或者 产品经理部重要的观点,说两句个人认识: 1 产品经理角色和产品经理岗位,还是要区分开。 2 做软件产品,一直都是场景为王。场景需要洞察,找到场景下的用户痛点,设计功能,解决痛点。这个事是产品经理角色干的事,一个公司的老板往往在初期都担当了这个角色。 3 找到场景,要找切入点,往往是用户高频行为、用户感知力强的点,有时候也是老板来做。比如优化windows系统垃圾提升运行速度这个,当年windows优化大师和超级兔子做了很多年,清理注册表,扫描几分钟,清理了多少文件,结束。普通用户感知不到好处,专业用户才懂,所以用户量上不去。(作为专业产品来说用户量也比较可观了)360收了团队后,做了开机小助手,原理还是清理注册表和系统垃圾,但感知点放在了开机速度上。因为普通人觉得系统慢主要是在开机速度上感知,这个功能成为360安全卫士的爆款,被广大普通用户接受,然后在这基础上又做了开机时间排名,你这次开机多少秒,打败了多少用户。这个爽点,让很多用户没事就重启电脑,而且大大提升了对安全卫士的价值感知。(可能很多人不认可360,我们只说产品上的事实,不讨论是非) 当时的用户,对windows系统的速度的焦虑是很强的,我看到一个办公室文员,会在桌面上不停地点右键-刷新,魔怔了一般。 4 当产品获得认可,要持续围绕场景做深挖和扩展,要保持功能竞争力,提升易用性,就需要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做程序化的工作,按照一定产品专业方法论展开工作,不断迭代,一定需要产品经理这个岗位。这里面还是有大量工作要做,要做用户研究,市场分析,竞品分析,demo预演测试,产品设计,核心用户运营等大量事务性工作。 5 产品经理是否能被研发人员替代,我觉得独立开发者一定得是产品经理,公司化团队,肯定是无法替代的。除开上面说的以外,产品经理工作不确定性很强,开放性工作多,研发工作不确定性低,封闭性工作多。从两个岗位的做决策的数量,就能看出来。两种人的能力特质差别很大。 6 AI时代,现在最大的问题之一,还是在场景上,产品经理的用武之地非常大。当然水货产品经理排除在外,这个领域在国内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大量写不了代码、做不了UI的人,来做产品经理,主要工作是画原型图,这些的价值越来越低。 7 产品经理未来会怎么发展,我觉得还是回到核心上:洞察人群,了解人性,研究市场和用户行为,像老板一样判断思考。
WY
1个月前
优秀产品经理这件事是很难说的,即便过往成功过,下一次也未必行。有些人都出过书了,但之后似乎也没搞出大名堂来。 在前司的时候我们研究院出过不少产品,但我不算一线产品经理出身,我不认为我对产品的理解约等于零,但也不觉得自己懂多少,在自己做成功之前。 相对来说,张小龙确实是比较佩服的,不仅是因为微信能从最开始的发个语音经历摇一摇、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做到现在这个大格局,还因为当年张小龙带团队做QQ邮箱的时候给我们带来极大压力。他的战斗力是真的强,这里也包括他在腾讯内部争取资源的战斗力。 大家讨论的时候比较关注细节的体验,但我认为优秀产品经理的优秀更多的来自于他的格局和架构能力。刚已经说了张小龙的例子,我认为乔布斯的大成也是因为他从iTunes到iPod、iPhone、App Store、iPad、iCloud等几个重大的战略或者架构。 如果说细节体验的话,Mac也有不少可以吐槽的地方,比如为什么连个Ctrl + X都没有,为什么装软件不能双击一下,还得拖到Application。但这不影响Mac的销量。 我没有资格,也没有精力去评价别人哪里做的不好,有精力学习到别人哪里做得好就不错了。因为好的是少数,不好的或不知道好不好的是多数,学习到一个好的就是学到了,避免了一个不好的可能还是会掉到另一个不好的里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