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成本

Y11
1个月前
我慢慢发现,那些真正能做成事的产品,都不是靠“灵感”或“技术堆砌”,而是把复杂的商业逻辑拆解成了一个个可落地的认知支点。 分享几个我总结的核心思考,或许能帮你看清产品的本质。 一、价值的真相:双方都觉得"赚了"才算交易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杯咖啡在便利店卖20元有人买,在星级酒店卖50元也有人买单? 答案很简单:价值从来不是客观的数字,而是每个人心里的"划算感"。 就像有人愿意花高价买限量款球鞋,不是因为它材质多好,而是它满足了"社交货币"的需求。 所以做产品时,别总想着"我能提供什么",要先琢磨"对方为什么需要这个"——当双方都觉得自己占了便宜,交易才会真正发生。 二、认知决定一切:别试图教育用户 我见过太多产品经理陷入"自嗨":明明自己觉得功能很厉害,用户却不买账。 后来我明白,每个人的认知就像一个筛子,你说的"事实",可能根本没通过对方的筛网。 比如早期有人推广扫码支付,很多老年人觉得"不安全""麻烦",强行教育反而会把用户推走。 真正聪明的做法是:要么找到认知水平匹配的人,要么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呈现价值。记住,帮一个人补齐认知的代价,比你想象的高得多。 三、用户不是抽象概念,而是需求的集合 我们总说"服务用户",但"用户"这个词其实很虚。你见过的"宝妈",可能有人只想买便宜奶粉,有人追求进口品牌,有人更在意售后服务。拼多多和京东的用户重叠度很高,但前者满足"低价刚需",后者主打"品质信任",这就是不同的需求集合。做产品时,别试图讨好所有人,要学会把模糊的用户画像拆解成具体的"需求场景"——比如"在地铁上刷短视频"和"在家看电影",需要的产品逻辑完全不同。 四、产品是做权衡,不是做创意 很多人把产品经理等同于"设计师",觉得天马行空的创意最重要。但我发现,真正的高手都在做"取舍":这个功能加进去,会不会增加用户学习成本?那个数据指标提升了,会不会让用户体验变差?就像盖房子,你不能只追求"外观好看",还要考虑结构安全、成本预算、居住便利性。产品的本质,是在"用户想要的"和"企业能做到的"之间找平衡点,这需要理性,更需要对人性的洞察。 五、技术是工具,交易才是价值 我见过不少技术出身的产品经理,总觉得"只要技术够牛,产品就一定好"。但现实是,技术本身不会创造价值——一个再复杂的算法,如果没人愿意用,就是一堆代码。就像当年的VR技术,概念很火,但因为硬件成本高、内容少,最终没能普及。真正的价值创造,是让技术通过产品被交易,被用户接受。就像微信,核心不是"社交软件",而是"连接了10亿人的交易平台",每一次转账、每一笔支付,都是价值的落地。 六、降低交易成本,就是创造财富 互联网公司为什么能做到千亿市值?本质上是因为它们帮用户节省了"交易成本"。你在美团点外卖,不用出门、不用带现金,这就是降低了"直接成本+时间成本";你在淘宝比价,不用跑遍实体店,这就是降低了"信息成本"。根据经济学原理,当相对价格(直接成本+交易成本÷效用)降低时,用户的需求量就会上升。所以产品经理的终极目标,就是用技术或设计,让用户在付出更少代价的情况下,获得更优质的体验——这不仅是在做产品,更是在创造更高效的社会协作方式。 最后想说的话 产品经理这个职业,最有价值的不是写PRD文档,也不是画原型图,而是具备"发现机会"的敏锐。当你能从用户的抱怨里看到需求,从行业的痛点里找到缺口,从数据的波动里预判趋势,你就已经赢了。记住,好产品不是"想出来"的,而是"权衡出来""迭代出来"的——在认知的边界里找突破,在商业的逻辑里做优化,这大概就是产品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