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Forge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Google
靠Google S
麦当劳
人满为患
闲鱼
开
google ads
买过
Levels fyi
没有数据库
VibeCoding
twitter
分发渠道
影视飓风
发布视频
黑莓
倒闭的公司
淘宝
做
Tim
某人
vibe coding
市场渠道合伙人
寻找
产品运营合伙人
印度 NITT 毕业的小哥
李想
我
家人
Tony Dinh
开发App DevUtils,独立做产品
妻子
争吵不断
潘天鸿
创业兄弟
香鱼
罗永浩
Dan Koe
在创业初期,许多独立创业者面临零收入的困境,往往感到迷茫和无助。文章强调,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将产品推向市场,而不仅仅是追求完美的代码或功能。创业者需要主动接触潜在用户,快速迭代产品,积累经验。成功的独立创业者通常愿意用半成品启动项目,并在用户反馈中不断优化产品。与其空谈未来,不如将目标明确为实现月入1000元,避免陷入准备过度的陷阱。最终,创业的本质在于将想法变为现实,真正的成功来自于行动和实践。
按照神老师的方法,将我们的7天打卡营及700+人员实践得出的X冷启动手册开源 step1:出发前的准备 step2:伙伴能力定制 step3:伙伴默契训练 step4:确立战斗风格 step5:获取联盟徽章 “评论 回复【X增长】送你这份精心整理神奇宝贝风格的X增长手册!
服务器要钱,数据库要钱,发邮件要钱……在赚到第一块钱之前,独立开发者的每一分成本都是血汗。 穷鬼开发者的“白嫖清单”——是 GitHub 上最著名的“免费层(Free Tier)”资源聚合列表,拥有 8.5 万 Star。 全栈免费:从云主机(Oracle Cloud 永久免费层)、数据库(Supabase/MongoDB 免费额度)、到邮件发送(Resend)、代码托管,它列出了所有能让你“
想知道怎么把自己的热爱和专业本领结合起来, 搞出点成果吗?秘诀就一个: 找到属于你的“好球带”(Zone of Fire),然后在一个特别细分的领域里做到极致。 (好球带是一个棒球术语, 简单理解为擅长的舒适区的感觉) 咱们把这个过程拆成两步,慢慢捋一捋。 第1步:找到你的“远大理想”和“好球带” 通往成功的路,往往都是从一个“大想法”开始的。但这个大想法,不能光靠一腔热血,也不能只靠闷头干活,
假如你非得做独立开发四件套,我建议你做番茄钟,需求量大,成功的案例也多: forest、我的番茄、专注飞机、专注面条、专注旅人、小鸡专注等等。 就算竞品如此多,依然每年都有杀出重围的,可见 focus 这件事的需求量有多大
分享《写给0-1岁的初创公司合伙人-创业入门书》,希望能对大家(尤其是0-1岁的独立开发朋友)有帮助,链接如下。
分享给推特的创业者 当创业中遇到困难,通常意味着你在飞速成长
「卖产品赚钱」不是一件事,是 N 件事 第一层是有人需要这个产品 第二层是有人愿意为这个产品付钱 第三层是有很多人愿意为这个产品付钱 第四层是我可以持续性地获取流量,源源不断地让很多人为这个产品付钱 ---- 以及,可能还会有 第五层:从流量到品牌,从依赖持续获客到依赖客户忠诚 第六层:从单一产品到多产品协同,从「满足一个需求」到「满足一系列需求」 第七层:从依赖企业家个人到依赖组
写了 8 年公众号, 我见过太多人写着写着就不写了。 不是没读者,是太想“写得好”。 写作其实跟创业一样, 你不输出,就永远卡在想象里。
内容创业实战回顾(从0到变现的完整路径) 课代表 做了 5 年内容,从 0 到 8000 人付费社群。 他第 3 年才变现,说这是最大的错误。 听完他分享,整理了 12 条实战方法,每条都能直接上手: 1/ 启动:别等完美 2/ 内容策略:不迎合流量 3/ 变现:别等流量够大 4/ 内容分层:公开 vs 会员 5/ 社群运营:健身房模型 6/ 定价策略:要么免费要么贵 7/ 会员收入怎么花
事事有回应,用户提的建议,不管是1天、1周还是1个月,都要坚持解决并升级,解决后给用户反馈 这就是做产品的最好方法,持续沟通,让用户进入产品的研发流程,这样用户最有参与感和成就感😉
《从零到500万实操指南》- 落地版本 昨天写了一个简单的框架,今天直接来直接实操版本。 还是先说核心观点: 1、挣第一个100万的时候,最好的策略,是挣,也就是通过劳动换来的——这是最稳的。 我身边身价百万以上的朋友一大把,第一个 100 万 99% 以上都是上班或者创业积累出来了,而不是所谓的投资、炒股、炒币,炒出来了。 2、但从 100 万-500万,如果还是靠以前的路径确实有点慢
有意思的案例:一个 3 小时做出来的小网站,现在每月 MRR 在 $34k 左右。 你大概率已经用过:专门收集、整理各种 Cursor Rule 的站点, 项目是怎么来的? 作者 Pontis 在飞往法国的航班上发现一个小细节,想找 Cursor rule,没有一个统一的地方,只能在 Google、Github Gist 里到处翻。 他琢磨着既然大家都在用 Cursor,那为什么没
如何在考试的淡季,卖掉虚拟产品 这个问题被问了好多回 核心矛盾在于,用户的时间偏好是:现在的钱 > 未来的钱 而产品的时间价值是:未来才需要使用 所以问题转化为:如何让未来价值在现在就被定价 逼单不解决问题,说服用户改变时间偏好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解决方案是:改变产品的时间结构,让价值可以立即实现 比如把一次性产品改成持续服务:将「考试资料」改造为「考试陪伴服务」(至于服务能不能打动用户
做出海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支付收款,其实如果认真做,还是建议注册一家公司,开 stripe, 虽然 creem也能弄,港卡也能开 stripe,也有 N 种方法绕过,但是搞来搞去,也挺浪费时间的,一步到位最好,花钱节约时间很重要。
这周在墨问里看到一篇笔记,讲的是 Reddit 上一个独立开发者,在经历了 8 个失败的副业项目之后,终于搞清楚为什么大多数独立开发者都穷困潦倒了: 其实原因也不复杂,独立开发者早期做东西比较随意。翻独立开发者的动态就知道,全是做登录页搭建工具、海报生成、信息聚合、AI logo生成器等等——目标客户全是其他想辞职搞副业的独立开发者。这就像一群饿肚子的人,开的餐厅只做给彼此吃。 真正赚钱的地
以前我觉得赚钱靠项目, 现在发现赚钱靠组合。 内容、流量、产品、私域、口碑, 单个都没啥威力, 组合起来就成体系了。
看到一个很棒的独立开发案例,一个哥们做了个应用,专门用来省停车费 现在很多停车场,多停一分钟,就得多交一个小时的钱。这个痛点不大,但扎人。 老哥就做了个app,输入停车场信息,就在计费周期结束前,通过灵动岛和锁屏提醒你。就这么一个小的功能。 他这个发现小痛点的思路,是最值钱的逻辑 现在太多人聊,动不动就是颠覆行业。但有所收获的,往往就是这种停车费级别的小机会点 AI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工具
请教一下各路高人,假如你现在只有1万存款,无工作、无流量,纯路人从零开始,你要赚到第一个500万,你会怎么做? 评论区我先打个样谈一下我的方案。
为什么很多大厂高P离开大厂养不活自己? 为什么很多大厂在推新范式的时候停滞不前? 最近身边做独立开发的朋友越来越多。 但聊下来发现,大部分人还在用"做项目"的思维做产品,用"接外包"的逻辑跑商业模式。 在范式转移面前,你的能力圈可能就是你的陷阱。 AI把所有人拉到同一起跑线,比的不再是谁代码写得好,而是谁先想明白三件事: 用户要什么 市场缺什么 我能持续做什么 段永平错过特斯拉的故事。放在
分享一下做为创业者,35岁以后明白的很多事情 1. 真正在乎的人:只有客户、家人和朋友,其他人不用在乎,客户拿钱支持你,家人和朋友是真正关心,爱护你的人。其他的人,赞美穿心过,诋毁穿心过,不用在意。创业者有时候太在乎陌生人的感受,其实是一种自我消耗,而且还没什么作用,因为陌生人不关心你 2. 减轻压力的方法:好好睡觉、好好吃饭、好好看书,其实就这么简单。心情不好的时候睡觉很管用,不知道怎么办的
最近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创业者们总喜欢走极端。 一类人信奉"憋大招",觉得产品不完美不能见人。花半年时间闭门造车,把每个细节打磨到极致,结果上线后发现根本没人用。 另一类人陷入"空想循环",天天开会讨论产品该做成什么样。今天觉得应该做社交,明天觉得要加游戏化,后天又想做AI。几个月过去了,PPT做了几十版,代码一行没写。 看起来是两个极端,但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都在逃避验证。
90天从0干起来一个品牌独立站,收入$400万 这里面的秘密是什么? 答案: 没有秘密,搞清楚受众,做好红人+投放+SEO这几个关键渠道
不过度追求于'一人公司'的概念,这几年炒的火热的一人公司,其实并非适合于80%以上的人。 大部分是不适合创业和一人去做事儿的,有太多不确定性和持续性。 被自媒体叠加AI的BUFF导致一堆人要让大家一人公司,大家其实要正确看待这个概念和真正的内核。 不然,最终你会发现你很可能被其概念而坑。
是不是为脑袋里钻不出个商业想法焦虑呢?还在想拿n8n抓reddit每日热点修改提示词呢? 是的,我之前就是这样的,直到我跟着YouTube博主学习了这个流程后。。。。。。 写到这,我告诉你,我写的文章不是套脚本,套文案的,是我作为一个非技术Vibe Coder,或者希望有朝一日成为一个成熟的Vibe Coder 摸着石头过河摸过来的经验。分享给一路通行的伙伴们。对我有用,我相信对很多人同样受用
接商单这几年,有几点经验想分享下。 第一,别急着报价。 先让对方写清楚需求,讲不清的,就别聊了,省时间。 第二,对方模糊不清、反复改, 我直接说:“需求咨询费 888 / 小时,成交可抵扣。” 这一步能刷掉 80% 的白嫖党。 第三,报价 = 正常价 ×1.5,时间 ×1.5。 因为你承担了不确定性。 我一直记得一句话: 你现在的时间不值钱,但你将来的时间很值钱。 早点立规则,收费不是
写文案的时候,假如你能准确描述对方的痛点 别人会觉得你经历过,并且解决过 更可能看完你的解决方案并购买
如果你用过 Flomo 或者买过小报童, 或者看过《产品沉思录》, 那你大概率知道这些小而美背后的人 —— 少楠 昨晚听了期他关于一人公司的访谈,3 小时信息量巨大。 少楠是典型的产品经理出身,创办了多个项目,包括美食分享应用“食色”、动画门户网站 Anime Taste、便签工具 Evermemo 和二手书平台“摆摆书架”等,也在丁香园做过首席产品官,后来出来做了多年一人公司。 Flomo
不知道大家做了很多站之后有没有发现,谷歌会给新站一些流量,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如何解决 #独立开发者 #buildinpublic
以前我也想过搞“睡后收入”,后来才发现,这词挺骗人。 写作、出海、自动化…… 哪一条“被动流水线”,不是前期主动拼命搭出来的。 系统搭起来,流程跑顺,你才有机会躺着赚钱。 所谓被动,只是你把主动那段干得够久。
大部分产品死于没用户,不是产品不够好。 花 6 个月打磨产品,上线后发现就几个注册,不是朋友就是亲人、还有一些误点进来的。这可能不是你的问题,是方法错了。 看完《拉新》这本书,我尝试整理了一套更有效的实战手册。适合独立开发者和自媒体,都是具体打法,没废话! 先说个反直觉的事实:
最近和几个做内容的朋友聊,发现大家都有个共通点—— 能写、能拍、能做产品,但就是不太敢“卖”。 不是不会,是不好意思。 怕别人觉得功利,怕自己看起来太“想赚钱”。 但其实很多项目没跑起来,真不是模式不行,就是你一直没卖出去。 我认识的那些广告多的大号,都不是被动等合作的,是一个个主动谈回来的。 放低点姿态,主动去谈、去卖,很多事反而顺了。
这周因为过于忙碌,以至于我感觉只工作了一天就到周末了。还好,该自己干的事都干完了,产品进展和商务都不错。离构建独立的循环系统,又进了一步。
创业这么难吗,卖得这么好的软件快半年没更新了。
这几年看下来,副业能不能做起来,很多时候和项目没太大关系。 真正拉开差距的,是你选的那条路有多长。 我自己试过的几种: 写作接广告,AI卖工具,出海收美元。 路径短的时候,反馈来得快,人也更容易坚持下去。 但很多人做到一半就放了,闭环没跑完,结果自然也没了。
这个公司的头几年不准写代码,跑了生意后,也没啥事情做,就给投资人当技术顾问 给投资人看了很多项目,下面是我对靠谱创业者的第六感,供各位投资大佬参考 什么是靠谱的创业者? 1. 比较朴实:就是你一看就知道是干活的,干净整洁但不装扮,很多创始人一看,全身上下都是顶级名牌,男人的脸比女人还精致,头发梳的特别讲究。不是说创始人消费不起,而是你把精力用错了地方 2. 不懂就说不知道:创业是靠谱的团队
这两年看太多出海项目,一上线就死。 功能全、设计好、还花了几千美元上广告。 最后问题只有一个——没人付钱。 出海不是“上架”,而是“收钱”。 没打通支付,就谈不上商业化。 我现在每次做新项目,都先跑这四步: 收款方式 → 最小功能 → 首个用户 → 留存反馈。 顺序反了,成本就爆炸。
终于把工作室 MRR 做到了 $37k 设计和品味就是你的护城河
我亏了12万广告费后 才真正明白: 做自媒体失败,不是你不够努力—— 而是你同时改了太多变量。 新人之所以难,只有一个原因: 平台不懂、内容不懂、打法也不懂。 三盲盒同时开,必炸。 后来我用了一个最朴素、最笨、但最有效的办法: 控制变量法。 也是这套方法,让我从疯狂亏钱到第一次扭亏为盈。 你有没有发现这些现象? 1.新人做第一个账号特别难。 2.但一个平台火过的人,换个平台也容易火。 3.新
没想到,求助帖收到大量朋友支招,每个都很真诚、专业。 比如陈言linkc-chen(小红书9.8w关注)dontbesilent(去年20w关注增长)。 还有多位上万关注的朋友分享了自己的实战经验。 还有热心推友,帮我做账号诊断,给了不少中肯建议。 基于推友的经验分享,我让AI写了一篇汇总文章。 分享给想做小红书的朋友。 --- 小红书增长方法论:一些真正有用的经验 看完大家的实战
很多人一听大量上站,就觉得是垃圾站,就觉得域名费用赚不回来,现在部署数据库都不花钱,连域名都不舍得花钱,真的就等躺赚吗? 在我看来大量上站也是一个刻意练习过程,一个站很难覆盖多个场景,收益也很难一下起来 和做副业项目一样,一个项目 all in 很容易挂,多个项目,虽然分散了精力,但是活下来概率大!
刚开始卖课的时候,我只敢卖 9.9。 我怕太贵没人买。 结果报名的人一大堆,忙到爆,利润却不高。 后来我把价格改成 399。 奇怪的是,销量没掉多少,但客户质量高了, 留存也更好,复购更高。 那一刻我明白: 低价吸引流量,高价筛选用户。 真正愿意付费的人,永远是那1%。
创业公司的数据管理:是请个专职运维,建立完美的流程?还是先“草台班子”跑起来?我们内部也纠结过。大厂那套方法虽好,但对于需要快速迭代的初创团队来说,可能有点重。草台班子的好处就是快,先跑起来再说。虽然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有时速度就是你的唯一优势。
虽然没钱请托,但是一样有办法造成顾客盈门的感觉。
如果想卖铲子,我建议把铲子包装成服务 服务有三种: - 比如公众号AI矩阵系统,可以卖课教搞流量的人弄,课程是一种服务 - 再比如,可以把它包装成一种公众号代运营服务,也会有溢价 - 再比如你做Reddit痛点挖掘工具的,就可以把它包装成一个付费Newsletter或者付费的信息社群 只要铲子变成了服务,人们的使用门槛就会下降,铲子就会变得好卖,且出现更高的溢价 这也是一种简化的方式,客户希
做一个 MRR $10K 的网站难不难? 对于新手来说肯定是难的,但是对于做过几个网站,懂得怎么找需求,怎么搞流量的人来说,就不难了,甚至可以说是手到擒来。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变成了,怎么从新手成长为那个可以手到擒来的人呢? 这就得学卖油翁了,无他,惟手熟尔! 也就是说,得练,不断的上站练习。 第一个网站一定是不赚钱的,但你不可能不做第一个网站,直接做那个赚钱的网站。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你吃到第
这个讨论贴下面一些回帖也很有价值的,下面是我用 AI 帮忙提炼的,提示词一会放评论: --- 今天,Reddit 社区被一个“反思帖”点燃了。一位自称连续失败了 8 个“副业项目”(Side Projects)的开发者发帖自问:“为什么我们大多数独立黑客都穷得叮当响?” 他的“靶子”——也就是这篇引发热议的原文——观点极其辛辣: > “我们都在为彼此制造工具。这就是问题所在。 > > 刷刷
开始看这本书 zero to sold
我怎么做到大量上站的! 我提供核心需求 idea给 AI,让 AI 自己发挥,引导我(因为细节我也没想清楚),没有设计,没有产品,只有我一个人,扮演产品经理,研发,运营,3 个角色,一气呵成!
什么时候该放弃一个产品? 最近感悟:23 年初做的视频总结工具,因为没立刻看到效果就关了,现在回想,属于典型的放弃太早。如果留着,靠SEO也能自增长。 而今年另一个没啥收入的产品,几个月后却成了新项目的关键数据支撑。 结论:对于维护成本极低的项目,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花 2000 块钱买的 淘宝无货源创业全流程课程 免费分享给大家
有一些的学员问在推特上不知道如何定位,我刚开始起步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既然不知道怎么定位或者没有定位, 那么就不要定位了, 想想自己喜欢什么的, 先发再说。 很多时候定位不是自己想出来的,而是在一次次尝试中, 逐渐找到的。
有特别我的学员问在推特上不知道如何定位,我刚开始起步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既然不知道怎么定位或者没有定位, 那么就不要定位了, 想想自己喜欢什么的, 先发再说。 很多时候定位不是自己想出来的,而是在一次次尝试中, 逐渐找到的。
这几年看太多独立开发者做项目,从兴趣到压力,只用了半年。 他们一开始热血满满,做博客、做工具、做SaaS。 结果三个月没收入、六个月没反馈、九个月放弃。 我问他们:为啥? 答得最多的是:“太慢了。” 其实问题不在速度,而在反馈。 你需要能看到进度的正反馈系统。 我现在每做一个项目,只跑四步: 选题验证 → 原型搭建 → 收款打通 → 增长闭环。 这4步搞清楚,再小的项目也能活下来
前几天和一位还没找到方向、但很想创业做AI的朋友聊天,谈了不少话题,有几个点我觉得挺值得记录的: * * * 第一:非技术的人,学编程还是找技术合伙人? 我觉得这不是非此即彼的二选一,两件事都要做。 1. 先自己写一个 demo 出来。哪怕是用 vibe coding 拼一拼、糙一点,也能验证思路。可以发给朋友、社媒上看看,有没有人感兴趣,有没有反馈。 2. 再找合伙人解决后续的技术挑战
在 AI 时代做产品,脏活累活,确实就是壁垒。 取巧的东西,总是最容易被抄走。 脏活累活,他人看不上,或闻不得臭,不愿意去做的,低级得像是 Web 1.0 的东西,才是好东西。
很多时候,约束的消除是等出来的。潜在竞争对手自己作死或者火拼玩完了,很久找不到工作突然某个行业严重缺人然后就发财了,等等。你破解约束的方法,不是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路径去用蛮力,而是把自身消耗最小化,自己的信息和人际网络的触角最大化,这样真正突破约束的机会降临时,就能毫不费力。等待的时候有大把时间练站桩,把身体练好后还可以不计前嫌,去参加几十年前老对头的葬礼。:)
推特变现总结与思考分享 我从九月开始做推特,虽然获得了1000多万总曝光量,但最终收入只有一百多美元。 时间投入上,初期每晚花1-2小时,到后期文章爆火后的两周,我基本上从下午5点写到凌晨2-4点。 这样的付出换来的收益极低——作为对比,德国的最低时薪约13欧元,而且两个月后还会上涨。 我在推特上的时薪,连德国洗碗工的1/2到1/3都不到。 更关键的是,推特的打款机制是按时间段的总流量计
接 1000 条广告我就能买保时捷了,请多找我打广告,谢谢
分销功能做成一个产品应该挺赚钱的,rewardful最便宜的一个月也要49美元。
工具型产品创业,有个共识是:上手要简单,要让用户尽快达到 aha moment 并付费。 这个共识没错,但对创业的用途并不大。就和有人跟你讲:饮食要健康,睡眠要充足。 这共识还有个陷阱:容易把产品直接简单化。比如做成在特定场景下,非常简单好用的小工具。如果推广渠道合适,也有机会快速获取到第一波用户。 然后,用户会开始提各种需求,好用的小工具,会开始复杂。到一定阶段,甚至需要推翻重来。这过程中
创业心法 你们收藏一下…
这个站点也稳稳地站上了每日100个uv的小目标,我又开始想要打磨下一个App了。 分享一下经验: 1. 做站点没必要那么内耗,觉得有价值,那么就先去做。当你开始做第二个站点,第三个站点时,多行动,少焦虑。 2. 没必要天天盯着数据。只要产品有价值,你做的细心。总会有回头客,总会有用户每周回来。 3. 也没必要担心别人抄袭。很多人确实跑得快,但是粗枝大叶。他们的产品缺乏维护,最后还是留不住人。
我在X 上有了第一位订阅用户,欣喜若狂,我必须1v1 给你服务好。
最近,刷到很多人用某报童做付费专栏, 但看了下审核麻烦、平台税过高, 找了一个功能丰富、低手续费的平替! 但是,由于功能过于丰富,上手有点门槛, 简单录制了一个如何从 0 到 1 开专栏的视频! (如果有人想看更多功能如何用,评论区留言后面再更👀
之前看到一个分享说,就是说 “你的创业公司首先是一个媒体公司” 这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是你自媒体做得好的话,你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初始流量的
📈 回想我的第一个挣到钱的小产品,其实是无意识地“蹭”了个热点。当时 AI QR Code 刚火,我快速用无代码工具上线了一个网站,几天就收集了1000+邮箱。对于新手,蹭热点完全没问题,就应该去好好蹭
永远要接受事与愿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今天特别开心,一个在 5 月份接触的客户,突然决定签单。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我是典型的INFP,容易在工作和人际中陷入内耗。创业、做副业这几个月的时间里,经历了太多事与愿违的事。原本以为会顺利的合作落空,是常态。 早期,我会花很多时间去想:这个客户到底在想什么?为什么投资人还不 follow up?那些深夜的自我拷问,现在想来并没什么意义。 很多线下
最近一有空就在读Tony Dinh的这本书,启发很多,我还没看完,Tony Dinh是独立开发者的天花板,只用20个月就让AI套壳软件Typingmind做到了100万美元的收入。 用微信读书的AI总结了一下,如下: 🧭 Part 1 — Tony’s Indie Journey 1. 0 → $83K/mo in 3 Years (TL;DR) - 4 个成功产品 - 100K+ 推特粉丝
仅仅有好产品是不行的 昨天开会我也讲了,互联网的转化率只有 1%,能做到 3% 就非常牛逼了
独立 开发/工作者 如何赚到第一个一百万? 1)构建一个 产品 or 服务,标价 100万,如果卖掉了,那你就赚到了; 2)如果卖不掉,不要紧,你可以多 Vibe 几个项目,然后标价 100 块 或 200 块,然后一直 Vibe,一直卖; 3)一直 Vibe,一直卖; 4)一直 Vibe,一直卖… 5)直到卖够 100 万为止!🦄
上周连续三天睡不着, 一闭眼就是各种事,越想越慌。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 就逼自己"别瞎想,明天继续干就行了"。 这次实在撑不住了, 凌晨4点爬起来算了笔账,一笔笔看支出。 看着余额一点点变少, 但用户数据在涨,方向应该是对的。 就是这个过程, 比想象中慢太多了。
🧠 想卖东西?先别急着推销。 (建议收藏🔖) 我要早点知道这套东西,早特么成销冠了! 创业者真正有效的销售流程, 不是“话术”,而是6个认知动作。 这套内容来自 Alejandro Cremades—— 总结了顶级创始人都在用的销售底层逻辑👇 我把他设计为了一套销售底层逻辑角色 1️⃣ 提问(Ask Questions) 不是推,而是问。 开放式问题 深入挖掘 复述确认 保持好
作为独立开发者,要实现商业成功,核心在于将“技术能力”转化为“用户价值”并实现商业闭环。 以下是关键思维与实操路径,帮助你从“开发者”转型为“可持续盈利的创业者”: 一、颠倒思维:先有“买单者”,再有“产品” 生意的本质是“有人愿意为你的价值付费”。不要先开发产品再找用户,而是先找到“愿意买单的人群”,再为他们解决特定需求。 - 反常识案例:不是先有打车软件才有打车需求,而是当人们需要“快速
认真一点, 开始写人生中的第一份商业计划书。
失败的一天... 今天副业只赚了300元,闹心
抛开变现目标谈流量是没有意义的 不想赚钱,流量如天河决堤,万马奔腾 赚钱的枷锁往头上一套,那就是涓滴如泪,石上惜水
对于初创企业而言,病毒式营销和大规模付费推广往往是需要谨慎对待的选择。 很多时候,企业可能收获了大量关注,却没能吸引到真正契合产品的目标用户。 真正的早期用户,往往是那些愿意接纳尚在打磨阶段产品的人。 而依靠营销噱头吸引来的用户,往往抱着好奇尝试的心态,一旦发现产品还不够成熟,便会迅速流失。这不仅会导致用户留存率骤降,还可能让团队陷入沮丧,甚至因为错误的判断而被迫调整方向。 我认为,盲目追
为什么要marketing "if I stop doing marketing, the revenue stops. Simple as that."
marc lou太会赚钱了 刚看一帖子,有同学说自己的网站比marc lou上线还早,为什么赚不到那么多钱? 答案并不难探究 1、你没流量,没流量也就没有用户关注和使用 2、没影响力,marc lou的trustmrr越来越有product hunt的味道,可以背书
请教大家一个问题:当你看到一个独立开发者的新网站并觉得比较好时,你会做以下哪些事情?
I will have my own business. 给我两个月的时间,我将不用再靠上班(只工作,不上班)养活自己。 我会尽可能详细的记录我所尝试的一切,欢迎关注我。 这条推文永远不会删,所有评论永远保留!!!
分享一篇干货文章《写给创业者新手:什么是MAU指标,什么是ARR》给大家, 如果你不在创业公司也不在创业,这个可能只能解决你的好奇。 如果你在创业,这个一定对你有帮助。
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很多账号虽然流量很高,却难以变现,究其原因,往往是陷入了“告知型内容”的误区。 这类内容只是简单地传递信息,比如单纯分享“闲鱼赚钱的信息差”,看似在教别人赚钱,实际上却可能因为缺乏深度,让读者停留在信息接收层面,最终无法转化为实际价值。 要突破这个瓶颈,我以之前在小红书运营的爆款内容为例,分享几个关键方法。 当时这个选题的核心是“和小红书工作人员的通话内容”,这类内容很容易
做了两三个月AI产品的KOL市场投放,分享一些亏钱经验,希望能帮到行业中的各位朋友们。(这是一篇吐槽干货贴,也找合作) 做这个工作很大一个挑战就是:如何把钱高效率的花出去,以及如何不被买平台数据的假KOL诈骗。 市场在投放时的主要职能是:如何高效的花钱,这包括了时间效率和经济效益。 即时间单位内的花钱带宽,和每一分钱带来的可量化的收益,例如:CPC、CPA等。并对增长侧最关心的指标进行持续优化
绝大多数 空有流量不赚钱的内容,都是在干一件事情,叫做:告知 当你做“告知”类的内容多到一定程度,你就会变成工具人账号,就没有人愿意给你付钱 很多人天天分享闲鱼赚钱信息差,以为自己在聊赚钱,实际上你在聊的是如何让自己赚不到钱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拿我最近的小红书爆款当个例子 这个选题是我和小红书的工作人员打了一个小时电话,我给大家当做一个传话筒。这种内容是最容易沦为“告知”内容的 但是我
一个没人明说的创始人困境:融完资后,该给自己发多少薪水?这是一个微妙的平衡游戏。你需要权衡: 1. 保证个人生活,从而能100%投入。 2. 投资人的观感(不能显得贪婪)。 3. 团队士气(创始人动力)。 4. 税务效率。 没有完美答案,只有取舍。
我越来越觉得,很多技术人创业失败,不是栽在能力上,而是栽在了思路上。 他们一上来就想:我有技术,怎么基于技术赚钱? 听起来没毛病,但本质上——这就是打工人思维。 打工人的逻辑很直接: - 我有什么 - 怎么用它赚钱 创业者的逻辑截然相反: - 市场上有什么需求 - 怎么搞定这个需求 - 需要什么东西去搞定它 张一鸣有次说的,我一直记得: "很多时候,小朋友都能发现设计中有违直觉的部分。为什
创业是孤独的旅程!
3种页面,让SaaS产品9个月天流量提升50万+,月入增加3X 大家好,我是大罗。 今天要分享一个非常牛逼的SaaS SEO打法。 先看数据,用结果说话 这是我们一个SaaS产品的真实数据: 📊 月自然流量: 从0到50万 💰 月经常性收入: 增长300% ⏰ 时间周期: 9个月 💸 广告费: 0元 核心认知:流量是虚荣指标 📷 很多人一上来就问我: "大罗,我怎么能把流量做到一个月10
在完善线下课的 PPT,我说去小红书找一些卖虚拟产品的,看看定价当做案例吧 随手一搜,一塌糊涂,几乎看不见能有效定价的 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是一上来就定一个 10 块钱以下的产品 这种看着像引流款,但实际是自杀款的东西一出来,这生意基本就凉凉了 一种典型案例,是挂俩产品,一个¥199,一个 ¥0.1 是个人都会选择 ¥0.1,然后得到一大堆资料,这个资料大部分又是不看的 那我第一批资料
Are navigation sites profitable? Some earn as much as $5,000 a month, while others make a few hundred dollars a month.#独立开发者 #buildinpublic
我发现了一个,还是蓝海的赚钱新思路: 把“长内容”拆成“短内容”,利润翻 10 倍 一条高质量长文 = 10 条爆款图文 = 1000 次曝光机会 🧵🧵🧵 🧪 用 AI 把任何长内容拆成 30 条爆款素材 举个例子: 我用 Flowith OS ,自动抓取了罗永浩 & 李想这期访谈。 AI 提炼出了整段的高能片段: ✅ 罗永浩的复盘逻辑 ✅ 李想的产品哲学 ✅ 两人的冲突点与金句 全流
还是月底入账多一点,目前为止赚了1094元 - 卖了一份咨询 129元 (欢迎大家前来咨询) - 一份推广的入账 310元
多少钱可以创业? 被问到这个问题 我试着回答一下 0 元创业的几种模式,当然我也是瞎扯淡 1、父母模式:创业自然是需要本钱的,如果有可能的话找父母要点,也就有钱了创业了,比如不知道家有钱的Tim哥 2、代码模式:自己手搓一个产品出来,然后拉投资,比如远古时期的张小龙龙哥,用pascal手搓了一个foxmail,获得了 100 万用户, 卖了 1500 万,最近几年大火的man
真的非常鄙视那些标榜自己是独立开发者, 但产品一个不搞,只知道搞流量卖课的 KOL。 我真想反手就—— 丢你一个超级涨粉+接单神器 💣 Go Viral X。 流量真的那么好使吗? 我认为,在 AI 时代,搞流量绝对是一个捷径。 有了流量,你就有上桌的机会。 不管你是独立开发、卖货,还是博主, 流量和影响力能让你—— 拿 X 分成、接商单、推广项目、卖产品、搭社群。 更现实的是: 做任何事真的
以前当程序员的时候写代码,输入什么指令就会有什么结果,一切都能掌控。 创业后发现,很多事不是 “努力就有回报”—— 比如投了推广没转化,优化了功能没数据。 慢慢学会接受了 “不可控”,把精力放在能掌控的细节上,心态反而平和了很多。
和投资人聊完,收到一个扎心的反馈:“感觉你副业时眼里有光,聊核心业务时反而没有。” 这让我陷入沉思。我真的是更爱“副业”吗?复盘后发现,驱动我兴奋的从来不是“做什么”,而是“做成了什么”。无论是副业从0到1,还是核心产品拿下关键客户,那种攻克难题、拿到结果的成就感才是我的光。 创业果然是一场“见自己”的修行。
vibe coding赚到第一笔钱,感恩的❤️
国内普通生意人的认知是啥样的? 1.瑞幸旁边开手冲咖啡 2.蜜雪隔壁卖现做鲜果酸奶 这不是荒诞的笑话,是我在实体餐饮创业连麦里看到的真实案例。。。
我最近发现 让技术人员先搞营销,搞自媒体,搞流量,而不是先搞技术,搞产品 本质上可能不太对 很显然,这是让技术人员直接面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挫败感那是必然的 实际上,从我个人惊艳来看,最优先的是搞产品 为啥?因为,产品是营销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