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的格局来看,我还是比较看好 Gemini 的,主要可能还是在生态这块,注意来说下我的感受: 最近一直在和 Claude 4.5 Sonnet 聊天,聊出来很多很有价值的思路和脉络也受到了很多精神层面的洗礼,可以说之前的版本是做不到的,哪怕它现在还是以总结为主(可控制),但是,很多主客观点、思考方式、辩证想法、都像和一个更像启发者的角色在对话。Anthropic 前瞻性尤其针对企业的商业价值还是有比较深度的思考。 OpenAI Sora2 以及 昨天的 Dev Day,一如既往的往 C 端去覆盖以及更多的算力合作,不过从很多用户的截图,Sora 2 生成的视频有抖音的残影,有即梦的残影来看,如果是这样训练的话,那在视频这个赛道未来的几个月肯定也会群魔乱舞,拼的还是抢占入口。Agent 这个赛道就不重复了,成为基础建设这个是必然的。所以一直也有说,在 AI 这个赛道,千万不能下车,下车以后再想上来,太难了。 Google 这侧还是期待 Gemini 3,大家可以尝试,把一些需要联网推理的问题,直接丢给 Gemini 2.5 Pro,它可以通过世界数据硬推出来,当然在 API 这个层级路由有没有其他处理就不得而知了,但是,从众多测试来看,直接世界数据可能性比较大。从整体商业闭环来说,还是更看好 Google,毕竟多模态的语料全部自己闭环了,自有算力,而且,全部玩的是内网,还有强大的入口(搜索引擎、硬件设备)如果不受反垄断制约,这是可预见性的可怕!
今天是第四季度的第一天,在这个季度里,我们会发布全新的产品 CelHive,它会传承 Juchats 的优点,也会朝着的新的目标去努力,大家要的都会有! Say Hi to productivity and creativity! 思考: 我们之前想了很多名称,也想了很多域名,也和大家征集了很多,很多人体验 Agent 这个方向这么火,而且新产品也朝着这个方向去做,应该往这个方向去靠。我们的思考是:Agent 的确是方向,但是对于未来 AI 这个赛道来说,它可能只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足以完全影响这个赛道的方向,通用 Agent 是必经之路,未来它会朝着真正的用户现实场景任务或落地个人用户PMF做基础建设!而创建这个闭环的基础就是:从生产力转向创造力!没有生产力,没有边界认知,创造力会受到巨大影响! 含义: CelHive = Cell + Hive 从细胞转向丰巢! Cell: 生命基本单元,具有独立功能,协同构成复杂有机体 Hive: 蜜蜂社会性昆虫典范(Intelligence),蜂巢象征高效协作(Collaboration)、分工明确(Productivity)、共同创造价值(Ecosystem)。 方向: 在新的产品设计中,并没有摒弃传统的对话窗口,在和很多用户讨论及观察中,我们发现对于生产力来说,传统对话窗口虽然不像画布那么有延展性,但是,整体的输出更趋向于信息阅读,配合三栏结构,可以产出更多的一目了然的结构信息,当然在交互体验方面产品面向于多元,更倾向于什么场景做什么事儿,这样才是相对符合和友好的状态。从生产力到创造力的转变,是 尝试 → 积累 → 沉淀 → 使用 的完整闭环,我们会着重的努力! 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依稀记得,2023 年,我们第一次给王川总介绍产品的时候,他问我:“这个产品的方向是如何的”我说:“AI + Human 让 多模态 产出 可用” 这一句话中的每个字,每个词,从 AI 真的发展阶段到现在,想做好都是非常艰难的,可以这么说!我们会持续努力的,我们也会更尊重用户的想法! 核心: 在 CelHive 中,曾经大家需要的,在我们的 Issues List 里面都有记录。 产品侧:我们会用更适合的模型来完成 Hive 体系,多模态模型也会根据生产力,通过我们自研网关接入(文 / 图 / 视频)模型,及完善的知识库体系,让产出更丰富。同时,也会控制产出结果,是时候为产出的最后 100 米做努力了! 运营侧:运营这个方向一直在尝试,之前也没有做的很好,新的产品中,我们会融入更多的用户社区、用户帮助、以及开放我们的 Roadmap,可以让大家来共创起来! 价值: 我们认为这个赛道,商业化是让用户安心的基础,同时行业价值才是根本,CelHive 会不断的产出领域或者核心功能的「最佳实践」,把这些最佳实践变成对行业真正有落地性、推动力的产出!也会做一些开源方向。这个赛道本来就没有护城河和所谓的壁垒,它的发展之快,让世界每天都发生变化!
考虑了一天了,到底要不要写,团队小伙伴劝我还是别写了,这里是推特,不是微博,我干啥不写呢?我不写我来推特是干啥呢?我从我的视角来说一说。 首先,我觉得啊,没必要纠结微信公众号排版这个事儿,他就是不好用啊,没啥好说的,你要问我,到底哪里不好用:「我对产品理解能力为零」,对于用户而言,感觉不好就一切不好,这个不是正常的事儿嘛,那为什么感觉不好呢?相信意见建议官方团队自己也看了很多,也可能没 KPI 在这里。不过我就没想明白,宝玉老师只是在我们大辉老师下面随口提了一嘴「用户诉求」,我想用户诉求和用户需求是有本质区别的吧,咱们大辉老师就盯着不放了。你必须说,你不说我没法给微信团队反馈,我的妈呀。这是凡尔赛 + PUA 嘛?我想说:“包龙星,你好大的官威啊!” 然后,最可恨的来了!!!突然,我们池大跳出来了,评论区和风月色,我理解是给我们大辉老师评论区礼仪了?然后,暗搓搓回去开始写小作文,按照池大说的社交礼仪,我觉得没必要再写小作文了吧,直接点名啊,这不是你的社交原则嘛?结果没有。你这不是妥妥的双标么?另外,我觉得不可理解的是,你在你评论区爆粗口?这就是所谓,你的地盘你说了算么?我都感觉我回到打土豪分田地的时代了。昨天大辉老师视频号说:“骂人是素质问题,你要是每天在家都是和家里人这么说话,那正常了”,你们俩一起在双标么?至于什么你做多少年技术,你抛弃 Markdown 了,这些事儿吧,我个人觉得好汉不提当年勇,你那破公众号不用 MD 也是正常的,你懂什么是视觉传达不?视觉传达和内容的层次的关系?当然不懂没关系,因为,大辉老师说过「你对设计传达能力理解为零」,一切都可以往这个新兴的网络热词里面套! 最后,我想说:“每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英雄,也有这个时代红利带来的效应,咱们不能红利吃完了,开始倒退吧”从 AI时代的来临,我一路看着宝玉老师对 AI 这个赛道的分享,思考,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翻译,当然你们也可以说,这些你们也能。但是,并没有!
昨天张哥来和我们讨论产品,午饭的时候讨论到一个话题:《鸡娃不如鸡自己,反正他们未来也找不到工作》哈哈哈,卧槽,我感觉这个话题太好了,我们娃都小,也都在考虑这个问题,我觉得他说的是对的,于是我开始看和 AI 共生的话题。张哥又给我补了一句,他说:“本来现在很多 Leader 都不把人当人了,那后面人机共生了,那人更不是人了,擦!”直到晚上睡觉,我还在想这个事儿,于是我拿起手机和 Juchats 聊,无意间看到了华为的这篇《智能世界2035》。刚想关掉,的确是对华为写的东西不感冒,扫了一眼目录,感觉还行,就读了起来,我先说我觉得还可以的地方,关于: - 算力技术革命(解决算力是根本问题) - 仓储和物流(我个人觉得这个方向可能是结合最快速的,它拥有强大的历史基础以及成熟的闭环体系) - 推动 AI 向善(安全是人工智能的风口浪尖,输入、输出、记忆都会产生安全问题,我个人觉得 AI 向善这个话题是全人类的。虽然,目前脑机、类脑方向也在蓬勃发展,但是,共生方向还太遥远) 这是看到还不错的,其他的方向感觉依然会出现落地问题比如说什么《设计即制造,制造即服务》 还有就是:引用的数据有点杂乱,有些非常老旧,当然也需要某些历史数据支撑,但是,从别的地方复制过来,Unicode 格式编码没修改,导致英文字符联结链接,原始链接无法访问,这个问题有点太低级了。
最近在和很多企业深度对话中,如果想达到目标,我们深刻发现 DRI(Directly Responsible Individual) 直接责任人,这个角色的重要性,该角色最终对项目成功或失败负责的那一个人。他们是状态更新、决策制定和克服阻碍的核心成员。 这个概念起源并在科技界获得了突出地位,特别是在史蒂夫·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公司,它成为了他们组织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正如《福布斯》所述:"在苹果,对于谁负责什么从来不会有任何混淆。内部苹果用语甚至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即'DRI',或直接责任人" DRI最终对项目的成功(或失败)负责 ○ 无论团队规模或复杂性如何,他们都拥有最终结果 ○ 当事情陷入困境时,他们负责推动进展 ○ 当事情陷入困境时,他们负责推动进展供答案 DRI角色的一个关键方面是决策制定权力。 DRI不必解释他们为什么做出决定,他们绝对不必说服其他人。这赋予他们权力来: ○ 对项目方向做出最终决定 ○ 打破分析瘫痪 ○ 在不需要过度共识建设的情况下推进倡议 有效的DRI应该具备这些8个关键特征 : ○ 注重细节 - 同时不失去战略视角 ○ 在压力下保持冷静 - 在实施和截止日期期间 ○ 强大的倾听技能 - 具有出色的提问能力 ○ 适应性强 - 能够巧妙地调整项目方向朝着目标 ○ 主动性 - 善于预见和早期解决问题 ○ 多才多艺的沟通者 - 能够在所有组织层级有效互动 ○ 有韧性 - 能够从挫折中恢复 ○ 一致性 - 对类似情况的响应可靠 写在最后,这也是困局,很多人和我说的很直接,想干,但是不能干,本来应该是「砖」最后变成了「枪」这也是现状!
上次给大家分享了 Slide 产出在线排版!今天给大家分享利用 Juchats 新功能(直接 Artifact 选择对话内生图)产出 Bento Grid 宫格排版。还是纯 Prompt 控制,目前测试模型稳定的情况下,成功率 80%,大家也可以通过编码严格控制,我 Case 里面垫了我的设计稿,大家也可以不垫,或者用 Axure 画个框架图也可以,单纯为了识别布局。 你是世界顶级设计师和前端开发,你非常注重细节,完美完成设计稿内容,请深度思考后再执行! 请根据图中的布局和样式 1:1 还原!需要注意的细节: 1. 每张卡片渐变是从 #000000 100% 到 #000000 0% 向上渐变 2. 渐变区域文字右一行大字(24px) 和 一行小字组成(14px)文字始终保持在渐变区域上 3. 引用 Inter Webfont 4. 所有图片可以使用<Img>标签先随意填充图像(Logo 和标题 在一行 Logo 样式 210*100px;标题样式:Formula 1 Inter Bold 64px ) 5. 渐变颜色覆盖,不能影响我选择图片<img>标签 6. 每张卡片内图片上下居中展示在卡片内,最好能支持到手动拖动位置 7. 卡片位置描述(请严格遵守卡片位置): - Card1:280*400px - Card2:600*400px - Card3:280*160px - Card4:280*400px(在 Card3 下面) - Card5:380*160px(在 Card4 左边) - Card6:500*160px(在 Card5 左边) - 所有卡片间距是 20px - 所有卡片圆角 20px 8. 背景色:#FFFFFF 9. 卡片展示区域控制在区域内排列(不能超出) 10.页面内容区域整体和窗口保持上下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