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

反脆弱之父塔勒布 Nassim Nicholas Taleb箴言录 一、关于知识与语言 古希腊文中没有“蓝色”一词,反映古人对颜色的认知局限。 荷马时代的色彩词汇仅限于黑、白及模糊的红黄类颜色。 语言对世界的感知有很大影响,缺词就难以区分事物。 二、生活方式建议 不读过去100年内写的书。 不吃最近1000年培育的水果。 不喝最近4000年发明的饮料(只喝水和红酒)。 不与40岁以上的普通人交谈。 三、过度补偿与行为悖论 长途飞行后最好锻炼而非休息。 紧急任务应交给最忙或第二忙的人,他们更高效。 四、关于演讲与交流 有效演讲应轻声细语,而非声嘶力竭。 音量大不等于影响力,沉默的人往往更强大。 注意力反论:“不流畅”反而能增强听众思考。 最有力量的演讲风格是让人“努力倾听”。 五、身体训练与极限锻炼 极限训练胜于重复训练:挑战自己记录,然后彻底休息。 自己变成“保镖”比雇保镖更划算。 六、关于财富与风险 财富的关键在于“不在乎财富”。 拥有稳定收入常常掩盖了潜在风险。 债务是借贷双方的错误,双方都应受惩。 不接受有薪工作的投资建议。 七、对社会的讽刺与洞察 企业家是社会英雄,他们为他人承担失败。 智力测验是书呆子为标榜自己而设计。 心理学界的“发现”往往早被骗子掌握。 科学失败往往被掩盖,成功被夸大。 八、行动原则与人生态度 真正的勇气无法伪装。 从不妥协,实话实说。 不为自己的意见承担风险的人一文不值。 将焦点放在未发生的事上,而非已发生的。 所谓“浪费时间”,往往是最佳投资。 唯一衡量智力的标准:是否能识别“维特根斯坦的尺子”情形。 如果你能自由打盹,你就掌控了生活。 九、写作与表达 写作是“不被察觉地重复自己”的艺术。 写文章要让读者完全猜不到下一页内容。 从不读能被总结的书,也不读不会重读的书。 十、关于人性与社交 不要向人请教意见,只看他们持有什么资产。 别与比你富有的人频繁社交,除非在你能承受的场所。 真正的敌人不会自称“我的朋友”。 先对人友好,但若有人想操控你,就反击。 衰老的标志:停止学习、过度谈论衰老、记错该记的事。 十一、关于自由与反抗 你只有在能无目的行动时才真正存在。 拒绝 NGO 式“救世”,去承担风险、创业才是真正改变世界。 十二、关于思维方式 数学是思考方式,不只是数字游戏。 心理学使复杂问题更复杂,物理学则使之更简单。 医药应为重病者准备,对健康人有害无益。 知识的增长更多来自“删减”而非“添加”。 十三、杂项警句 最好的调味料是饥饿。 冥想是一种不会伤人的自恋方式。 被称为“被高估”的书、房子、市场,往往值得投资。 若你需要边走边听音乐,请别走路。 人类缺乏想象力,甚至无法预见明天重要的事物。 人喜欢在水边吃鱼,即使那鱼是卡车运来的。 ——整理自 Nassim Nicholas Taleb 语录
📍新西兰带娃记 Day7|在教堂、海边和孩子身边,我重新感受到“柔软的力量” 一周的时间其实还是挺快,孩子还在适应,于我而言,却感觉已经慢慢被这个国家的节奏吸引了。 偶尔会生出一种“愿此刻常驻”的幻觉:不急不躁,不疾不徐;有美好的风景、有爱与和平,这种感觉在国内比较难找到; 1️⃣选择权的自由! 如果家人在这边,电脑在手上,每天有那么一些安静的时光,可以让我码字、散步、听音乐、喝咖啡,最好再养几只小猫,就是最大的满足。 比如现在我在海边看着潮水退掉,背后是一片翠绿草地和花圃,周遭却无人纷扰;想写东西的时候,就写一下,不想写了,就靠在这边,看着大海或者草地发呆,也没什么不好。 节奏的自由,其实来自选择权的自由! 很多人羡慕这种数字游民的生活——边工作边旅行,看海发呆、喝咖啡养猫。 但其实这种“松弛感”的本质,并不是“轻松”,或者装的很轻松,而是“选择权”的自由:我今天可以写字,也可以不写;可以走路,也可以坐下。不是时间变多了,而是生活的主动权更多地回到了自己手中。 更多是一种心态的变化! 这边大家很多人都这样,环境可以造就人,所以可能更容易到达这种状态,但是我们在国内其实也可以如此,我们需要更多去思考:我能不能给自己一点选择的余地? 一位兄弟说:这个世界很大,多看看别人怎么生活,我们也有很多可能性。而不受限于工作场地,这可能就是我们这类数字游民最大的好处吧,短暂的安宁,美好的体验,永久的记忆,你可以在记忆里挖掘到最那个最好的自己! 2️⃣万公里的相聚: 上周结束,我想给孩子更多的还是一种体验吧,这边的孩子是如何上学,世界上其他地方和他同龄的小伙伴们都在做什么,也让他看到一种不同的可能性,或许可以在成长的某个关节回想起来,会更多的治愈他的内心。 周末是个很棒的体验,见了一些在国内很难相聚,但是在万公里之外的异国他乡的好友,这种感觉很奇妙,甚至有点超现实主义,感觉像是平行世界发生的事情一样。 物以类聚,能感觉到所有人的真诚,就是不可言喻的缘分,在那一刻发生的化学反应。 另外周日带着他去了教堂,学习英语,也感受了一下教会和宗教的魅力; 一上午的时间孩子能坚持下来,我觉得还是从内心觉得欢喜的,英语课程稍微有些难度,他也听不是太懂,但是在交流环节,在引导老师的带领下,偶尔还是能用单词表达一些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其实还是不错的。 3️⃣信仰的 LOVE AND PEACE: 我很喜欢教堂的氛围,第一次体会这种形式,更多能从心底感受到爱和包容,也大概能理解为什么这些东西可以让世界慢慢变好,我们应该从心底去感激这些美好的事物。 好友在教会给我祷告,我也是第一次接受别人的祷告,我想那种感觉还是深受震撼的,我无法形容,但是那个时候从内心流淌出的东西和眼泪,都是真切的出现的,我可能会永远记住那个瞬间, 我突然理解,信仰并不一定是某种固定的神学认同,它更像是一种姿态:在你愿意被世界温柔触碰的那一刻,信仰就出现了。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成为无神论者,我们生活在一个信仰缺失的地方,或许并不需要强迫自己信仰什么,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就应该封闭我们的内心,更不该封闭内心对善意与神圣的感知。 世界流淌的每一样文化和世界观,都可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我想我会永远感谢自己敞开的内心! 多年前我的低谷之时,看到季羡林老爷子的一本散文写着:我心柔软却有力量,我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都能够成为这样的人,我们会有自己的认知和感知,但是我们也要做一个敞开怀抱去迎接世界的人,毕竟世界那么美! 愿我们能永远保留这种“被世界温柔触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