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职业

今年是我被迫独立开发的第二年,头一年做外包赚了 35 万,今年还在为生计发愁。 我想讲讲我的故事,希望对看到这些文字的你有些启发。 2023 年底,我所在的公司因战略变动要将产研部门分拆,软件研发搬到北京,硬件研发搬到深圳,不愿意去的就裁掉。 我和老婆因为厌倦了一线城市的生活,再加上两个孩子快要出生,没有精力跨城搬家折腾,而且最主要的是没有人能帮我们带孩子,父母都年龄大,身体没那么好,就只能依靠我和老婆自己照顾。 最后我们决定搬回我老婆是的潮汕老家,在她父母家附近租套房子。我们自己照顾孩子,平时有个急事儿可以喊她家人过来帮忙。 就这样我们被迫开始了不上班,全职带娃的生活。我最初的想法是做开源项目,然后提供技术服务和商业版的模式。大不了就是一年没收入,等孩子大些了再找个工作。 不过很幸运的是去年 4 月份,我之前一起创业过的供应链合伙人问我有个 app 开发的项目能不能做,他也在一边再创业,一边接点项目活下去。 我想着那有项目,合适就做吧,先活下去再说。就这样我开始了我以前瞧不上的人外包开发,同时一边带娃。 但很快我就改变心态了,外包一点不丢人。我是在将过去积累下来的宝贵的经验,转换成优质的技术服务提供给客户。不仅仅是提供高质量的交付和优质的售后服务,还有我们的创业经验。我会在与客户沟通和评审产品设计时,提供非常多的交互和开发优先级的建议,以及未来产品上市后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来供他们参考。帮助客户节省成本和成功。 客户也因此很信赖我,直到去年底大概 8 个月的时间,我赚了有 35 万。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在第一年的时候就有了现金流。 但是到了今年,做项目只赚了几万块钱,然后独立开发还没有起色,仍然没有上岸。 所以我觉得所谓的独立开发,就是你自己的低成本创业,付出自己的时间。创业是九死一生的,实力很重要,但成功绝大多数是运气。你要做好自己开发了很多个产品,头几年都不会成功的心理准备。 如果你实在受不了上班,要开始自己的创业,开始自由职业,建议从一开始就先想清楚现金流怎么来,什么时候能达到温饱线,并节省开支,这样你才能坚持下去。 活下去永远是最重要的
我终于实现了那个曾经以为很遥远的生活: 一边带娃,一边做喜欢的事,赚着被动收入, 没错过AI时代的红利,也没错过孩子的成长。 三年前,我辞掉了月薪 15K 的产品经理工作。 三年后,我做了 20 个 APP、12 个网站,用户量突破 500 万,单款产品营收超 120000美金。 📈 离职后仅 5 个月,我就把一款产品利润做到 4000 美金/月。 同月,我的小棉袄出生 ❤️。 那几个月,我还拍了十几期创业日记,一直坚持到她出生。 🔥 2023 年 AI 爆火,4月开始,我一边做产品,一边尝试自媒体: •第 3 条视频就爆了,播放 73 万,涨粉 1 万+ •粉丝涨到 10 万,也接过一些大厂商单,单价3500左右 •做过知识库、社群、直播,卖 GPT 账号赚了几万 •但坦白说,始终没有做产品来的踏实 那时特别自由:跑去大学里录视频、蹭饭,真切感受过自由职业的快乐 😂。 👥 23 年中,我拉上小伙伴,招了 4 个实习生,做矩阵账号。 结果账号没流量的没流量,封的封,用产品赚的钱硬生生养自媒体。 🍂 9 月,合伙人找到了铁饭碗,我也解散团队;11 月,自媒体停更,重新专注出海工具。 ⚡️ 从 23 年底开始重新招人,去年 3 月成立公司。 到现在: •用户量突破 500 万 •单款营收超 12 万美金 •基本全靠自然流量,核心优势还是“蓝海选品”。 🎂 去年的我 30 岁,买了一辆奔驰 GLC送给奋斗的自己 🚗, 然后把第一辆车当生日礼物送给了心心念念想买车的老爸。 那一刻,比赚钱更爽。 👉 想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欢迎继续关注。
#医保 #养老金 #公积金 #延迟退休 看到很多自由职业的朋友,还在主动自费缴纳社保,感到悲痛惋惜。来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医保 1. 大部分缴纳医保的年轻人,从未真正使用过医保。 这是一个恶意的文字游戏,自费是自己掏钱,医保支付大部分情况下依然是自己掏钱。 不妨检查一下付款的详单,大概率用的是个人账户支付,而非统筹账户 —— 也就是自费。 但在所有医院付款环节中,这里被特意的设计成 让你误以为是医保报销。 如果你想真正看病报销,推荐查看这个视频《2023最清晰实用医保指南》,足够清晰易懂,也足够让你头昏眼花。 2. 自由职业者可以选择只缴纳居民医保,这是全中国唯一尚存的“老百姓福利”。 门诊报销比例,实际使用中占比很小,医保重要的是重大疾病、尤其是住院手术时的报销能力。 这一点居民医保性价比很高,虽然需要通过层层关卡(申请转院),但操作得当是可以真实落地报销的。 3. 商业险,须知保险的本质是杠杆。 购买保险,是你本人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对赌,对赌一定有输赢。对方一堆精算师算出来的价格,你只要接受了,毫无疑问是你输。 那为什么必输还得买呢 —— 因为你还不够有钱,也承担不起重病的风险,所以不得不接受这个必输的交易,来获取一定杠杆。这个杠杆就是,你用每个月相对少量钱的付出,加杠杆,获取重大疾病发生时的医疗费用兜底。 换句话说,如果你有一些资产,比如应急现金留够了 100 万,那就不用考虑额外买商业保险了。以国内保险从业者的素质而言,条款里每一项细则都可能是坑,完全可以选择不参与这种必输的游戏。 👴养老金 已经退休的公务员,到手工资比重点大学的毕业生高很多,这不是段子而是现实。养老金是非常简单的问题:你到底是哪一边的? 公务员、国企、私企、自由职业(打零工),身份不同,实际到手的养老金差异巨大,网上可以搜到足够多的数据。有多少人考公,就有多少人想明白了这一点,选择努力做被供养的那一边。 看到很多年轻公务员抱怨工作强度大,收入低,被 PUA。那你为啥不来另一边 😆 没有谁是傻子,大家都会为自己的利益努力。作为既得利益者,当然是希望更多人缴纳养老金,更晚退休。如果你不幸在另一方,唯一能做的抵抗就是尽量不交,尽量少交。 至于能不能可持续发展,这根本没有讨论价值,如果还在纠结这个问题,我收回上一句话“没有谁是傻子”。 🏠 公积金 这个部分没有坑,或者说坑不在这里… 住房公积金是实打实能提取,能到手的真钱,算收入的时候考虑进去。 据我观察,愿意冒风险给员工避税的公司越来越少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风险远大于收益,而且能把账算明白的也是少数,吃力不讨好。 以前我上班的时候,有一份工作税前是 4 万,到手是 5.3万。—— 还真就有人选择不要到手 5.5,选择要到手 2.7 + 全额缴纳的。 当然企业是为了自己省钱,还是为了给你也省点,要具体情况具体计算。不要先入为主拒绝,一切以自己到手为准。 🎫 社保的额外价值 也就是落户和房票。 在我辞职之后的一段时间,还继续保持着上海的社保。当时还没做决定,未来会不会在上海生活,买房,落户。所以付费保持着连续社保,断了这些就没资格了。 当决定定居日本之后立刻停了,止损。放今天看,落户和房票 显然越来越不值钱了,更加没有维持的必要。 公积金早已提取完毕了,养老金我放弃,医保还有钱。所以我依然保持着,回国时顺带找三甲医院做的检查的习惯,尽量把医保的钱花掉。不报销,仅医保个人账户自费,不给国家添麻烦。 —— 我想说的说完了 ~ 大部分人也许还没有选择,但理应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有选择的时候才能选对。 祝早日退休,领到自己应得的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