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用户反馈
关注
Cell 细胞
3天前
感觉很有用的技巧,为啥这么惨的播放, 难道是因为没有提怎么把这个技巧变成钱吗😅
#阶层固化:求变之路,殊途同归· 907 条信息
#实用技巧
#播放量低
#变现难
#内容质量
#用户反馈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3天前
专业能力到底是怎么来的? 我想所有人都会同意这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如果回头去看,这些练习无疑是枯燥,反人性,难以坚持的。但是起始很多练习,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在痛苦和愉悦当中无意间积累完成的。 所以如果你为了练习而练习,起始没有可操作性。比如写程序,保守点说,很多程序员已经累计写了十几万行的代码了。这个时候如果你告诉一个小白,你要写十几万代码,没有人知道写什么,也没有人能坚持下去。事实上,程序员写的十几万行代码,也是在学校,工作,业余时间等等不知不觉,主动或者被动写完的。 所以专业能力怎么来的? 说实话我感觉,真正的分野,在于你是在一个无菌舱里练习,还是在一个菜市场里肉搏。 这就是为什么你发现顶级的专业能力,往往是跨领域迁移的。 因为学习数学和学习音乐,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是在“学”,数学和音乐显然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对于牛逼的人来说,他们是在“习”,无非练习的东西不一样而已。 刘谦说直播间是最好的练习场,因为观众的反馈是瞬时的,弹幕一个「假」字就能让你心态崩溃。这跟挣钱的独立开发者一模一样。他的训练场,就是那些真实的用户群。 用户的骂声,用户的催更,用户用脚投票,这就是最粗粝、最直接的反馈。 成功不是你设计了一艘完美的船,而是你用几块木板拼了个木筏,然后直接跳进了滔天巨浪里,一边划水一边补船。那个在岸上对着图纸精雕细琢的人,永远学不会航海。 那些看起来上不了台面的草台班子,恰恰是通往专业之巅的唯一捷径。你所有关于体面和专业的想象,可能都是错的。
#专业能力
#刻意练习
#实践
#用户反馈
#跨领域迁移
分享
评论 0
0
大帅老猿
1周前
CloudFlare 的 turnstile 机器人验证是不是有缺陷啊,我收到好多用户反馈,把他们给拦住了。这尼玛不是坑人么。但是我一次都没遇到过,是和浏览器插件或是梯子有关么?
#CloudFlare
#turnstile
#机器人验证
#用户反馈
#拦截
#浏览器插件
#梯子
#缺陷
分享
评论 0
0
Y11
2周前
研究产品增长,关键不在于表面的流量来源和推广渠道,而可以先通过类似Ahrefs的分析工具,观察产品的历史迭代轨迹。 每款产品的发展,都能清晰看到其核心价值主张的演变。 很多非个人开发者的产品,初期往往追求“大而全”,要么标榜“世界首个”,要么想做“全能型”工具。 但仔细观察那些增长乏力的产品,会发现它们大多经历过一个“减法”过程:从最初的全面铺开,逐渐聚焦核心价值,通过不断调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定位,最终在特定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占据用户心智,实现爆发式增长。 产品的核心展示区(如首页头部)的标题和Slogan至关重要,这是传递产品价值的关键。 只有先明确了这句话,后续的功能匹配、渠道策略和定价方案才能有的放矢。 真正高效的做法,不是花几年时间闭门造车去验证定位,而是可以用“逆向测试”的思路:通过测试广告素材收集用户反馈,利用待尝鲜列表(Waitlist)了解潜在需求,甚至用众筹等形式预售,快速验证产品的市场接受度。 脱离了这种真实的市场测试,产品很难真正进入高速增长阶段——除非它从诞生起就是一款颠覆式创新,且恰好符合市场空白。 几乎所有成功的产品,都曾在摸索中经历过“聚焦”的阵痛,最终用清晰的价值主张打开了增长的突破口。
#产品增长
#核心价值
#市场测试
#用户反馈
#聚焦
分享
评论 0
0
今日澳洲App
2周前
近日多名iPhone用户反映称,手机更新至iOS 26.0.1版本后,夜间会在锁屏状态下会自动拨号给陌生人。苹果客服回应称,目前暂未收到大批量用户反馈iPhone自动拨号的情况。 #iPhone #ios #苹果手机
iOS 26 Beta 2:流畅优化难抵卡顿发热· 186 条信息
#iPhone
#iOS 26.0.1
#自动拨号
#苹果客服
#用户反馈
分享
评论 0
0
sitin
2周前
试过各种早起方法, 闹钟、打卡、找人监督...都没用。 后来发现,早起不是靠意志力, 是因为有件事让你迫不及待想做。 现在早上6点自然醒, 因为想赶紧看产品数据、回用户反馈。 动力比纪律管用多了。
#早起
#动力
#产品数据
#用户反馈
#积极
分享
评论 0
0
YC (Yucheng Liu)
2周前
客户:“付费用户调研很 low,影响我们品牌调性。” 我:“...” 早期产品验证,到底是维护虚无缥缈的“调性”重要,还是拿到真实的用户反馈重要?如果用户画像确实匹配,付费调研又如何? 创始人最易陷入的陷阱之一:用“品牌”作借口,逃避直面市场。
独立创业者如何突破零收入困境,迈向月入1000元· 245 条信息
#用户调研
#品牌调性
#用户反馈
#市场验证
#创始人陷阱
分享
评论 0
0
有故事的NPC
3周前
初见不识图中意,再遇已是图中人。 曾经火币手机app的主页,后来大量用户反馈这个背景不好 然后团队修改之后 楼还在,楼上的人却没了。。。
币圈“1011”六倍崩盘:高杠杆爆仓潮,谁在裸泳?· 6090 条信息
#火币
#App
#用户反馈
#背景修改
#物是人非
分享
评论 0
0
汤光头
3周前
为了解决视频出海翻译的难题,我亲手打造了一款工具。 不废话,直接看效果 👇 够不够“丝滑”? 我的网站 现在开放【免费试用】,我想听听大家的真实评价:你觉得它能打几分?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我会认真看每一条评论! #视频翻译 #AI工具 #出海
#视频翻译
#AI工具
#出海
#免费试用
#用户反馈
分享
评论 0
0
sitin
3周前
1.最近两款小工具 PayForChat() 陆续上线了,看着大家各种各样的问题。真的是哭笑不得,本来一个两三天搞出来的产品,但是优化各种细节又要花几天, 你永远不知道大家会在哪一个步骤上面出现卡点。你以为很简单的事情,但别人面前就是一个很复杂的事物,这就是知识的诅咒。还好有 AI 在。 2. 自从有了 AI 在,可以折腾好多好多玩具,每天都在创造新东西,太有意思了。做产品之后,会因为一个 bug 的改进而兴奋,也会因为一个 bug 迟迟不能解决而沮丧。 3. 做产品最怕的就是自己花了很多时间优化,结果压根没有人用,最近出海的兄弟说自己这个网站不太好意思发在我们 上面。觉得做的不好,怕丢人, 其实不管这个产品做的怎么样,先丢出来让大家可以看到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够经受住最真实的反馈,而不是自己闭门造车。 4. 程序员最容易陷入产品开发泥潭,认为产品开发是一切,但是除了开发还有需求挖掘,营销推广,而后这两样要占据 80%
独立创业者如何突破零收入困境,迈向月入1000元· 245 条信息
#PayForChat
#AI
#产品开发
#用户反馈
#知识的诅咒
分享
评论 0
0
dontbesilent
3周前
小红书的管理还是混乱到离谱 之前我发了视频说小红书的问题,100 多万播放,小红书不投诉,不下架,还派人联系我访谈 结果访谈完了,不知道哪个部门又接到任务了,后知后觉,要去投诉我的抖音和视频号 投诉也就算了,我也懒得申诉,我主动隐藏视频 可是我把视频号和抖音的视频隐藏了之后,发现在小红书上,这条 diss 小红书的视频竟然是不违规的,可以正常播放,还在推流 你们在搞什么呀
#小红书
#管理混乱
#内容审核
#平台投诉
#用户反馈
分享
评论 0
0
Y11
4周前
构建最小可行产品(MVP)的核心,是用最快的方式把产品推向市场,在与用户的真实互动中学习和迭代,而非在闭门造车中追求完美。 很多创始人担心,第一次做产品会走弯路,或是怕推出不完美的产品让用户失望。 其实,早期使用者往往是那些有真实痛点、愿意尝试新事物的人。 就像有人告诉我一个“助产士模因”:有经验的创始人和新手创始人,在面对问题时都可能做出正确决策,关键是别让空想和过度准备消耗宝贵的启动时间。 与其花一年调研或筹款,不如先把产品“生”出来,哪怕它一开始不完善,也能让你真正听到用户的声音。 乔布斯的传奇产品背后,也有无数次迭代。 初代iPhone没有应用商店,iPod的滚轮曾频繁卡顿,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改变行业的产品。 因为真正的用户不会因为产品“不完美”而拒绝尝试,他们更在意能否解决自己的“燃眉之急”。 所以,别害怕“不完美”——当你告诉用户“我们在不断改进”,他们反而会愿意陪你一起成长。 看看那些成功的MVP案例: Airbnb最初只是让创始人在气垫床上接待参会者,解决的是“没地方住”的小问题; Twitch从24小时直播单主播的单页应用起步,慢慢才聚焦到游戏领域; Stripe最初连正式名称都没有,靠手动处理文件为初创公司提供支付服务。 这些产品的起点都很简单,但正是通过快速上线、收集反馈,才一步步成长为如今的模样。 构建MVP时,记住几个关键点:设定明确的截止日期,比如一个月内完成;只保留最核心的功能,问自己“没有这个功能,用户会觉得无法使用吗?”;最重要的是,别对最初的产品产生执念——它会随着用户反馈不断进化。你要做的,是把精力放在“真实用户”身上,哪怕一开始只有一个客户,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远比追求“所有人都喜欢”的模糊目标更有价值。 创业的本质是学习,而学习的最快途径,就是把产品放在市场上。别让“我还没准备好”成为拖延的借口,因为当你真正开始行动,你会发现,每一次用户的反馈,都是让产品变得更好的养分。
独立创业者如何突破零收入困境,迈向月入1000元· 245 条信息
#MVP
#产品迭代
#用户反馈
#快速上线
#解决用户痛点
分享
评论 0
0
ginobefun
4周前
#BestBlogs小更新 听用户群里两位朋友的反馈,BestBlogs 文章列表使用分页组件替换了滚动加载,增加筛选项的自动记忆功能,便于使用之前偏好的筛选项。播客、视频、推文列表也同步做了修改。
#BestBlogs更新
#用户反馈
#分页组件
#筛选项记忆
#体验优化
分享
评论 0
0
Y11
4周前
找到确定的方向比固守不变的计划更重要。 传统软件开发那种用一年半载打基础的方式,现在已经跟不上技术迭代的速度了——新技术可能几个月就出来一波。 面对这种情况,聪明的做法不是抗拒变化,而是主动适应,把周期压缩到两个月,小步快跑,随时根据反馈调整方向。 这样做的团队,迭代速度往往能比对手快五倍,而速度,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生存密码。 具体到执行上,AI公司的节奏快得让人惊叹:第一天就把目标和要达成的效果说清楚,第二天就能拿出最小可行的产品,三到五天就敢让一部分用户试试,第二周就根据反馈调整。 这种快速试错的方法,很多AI公司都在用,但有个特别的方法——"两人法则":每个原型只需要一个产品/设计师加上一个工程师。 不追求所有人都完全同意,而是用快速决策来验证想法。这种精简的协作方式,效率自然就高了。 工程师能多出三倍力,得力于AI代码助手的帮忙;设计师的核心任务是"让连奶奶都会用",如果连老年人都觉得难用,就得马上改。 在增长方面,他们的增长团队就像"实验引擎",遵循"工程是手段,效果才是目的"的原则,把80%的精力集中在能出成果的20%实验上,确保每一步都踩在关键的地方。 最让人关注的是AI公司对"质量"的理解:快速行动和卓越品质可以同时做到。 当别的公司一个月推一个功能时,AI公司能同时推进五个实验。这看起来有点冒险,但通过快速学习积累经验,反而能持续优化产品。 AI公司相信,用户选产品的核心不是界面漂不漂亮,而是能不能用最好的品质解决问题。 对于AI公司,有七个常见的致命错误,特别值得警惕:一是"完美架构症",还没多少用户就先设计百万级的架构,把规划做得太复杂;二是"研究瘫痪症",聊了几个月用户需求,产品却还没发布,光空想不行动;三是"稳定基础幻想",总等着AI技术"成熟"了再动手,结果错失机会。这些都是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最容易犯的错。
#AI公司
#快速迭代
#试错
#用户反馈
#精简协作
分享
评论 0
0
Lex Tang
1个月前
好几个网友说 SwiftyMenu 的 AI 生成的图标太丑,我改成这样的蓝色 SM 标有没有好一点?
独立开发者手搓新Logo,MarkTodo即将上线新版本· 101 条信息
#SwiftyMenu
#AI图标
#用户反馈
#蓝色SM标
#图标美观度
分享
评论 0
0
卫斯理
1个月前
学过的都说好🤣🤣🤣
#好评如潮
#表情符号
#积极
#用户反馈
分享
评论 0
0
比特傻
1个月前
收到币安赔付的小伙伴,在傻哥这里冒个泡 让社区看看赔付进度咋样了
虚拟货币交易狂潮:BTC与ETH短线盈利引发热议· 624 条信息
#币安赔付
#傻哥
#社区
#赔付进度
#用户反馈
分享
评论 0
0
Y11
1个月前
在追求产品与市场的契合点时,或许我们不必过度依赖数据科学家的角色,而应多像人类学家那样去观察。 每周都会看到一些团队,他们仿佛是在扮演科学家的角色,对着几百个用户的数据进行分析。 但这些用户往往来自一些奇怪的渠道,比如Discord社区或者朋友熟人,这根本不能代表更广泛的目标人群。 其实,保持简单就好。 你的分析仪表盘上,只需列出这样几列信息: • 用户姓名 • 注册日期 • 最后活跃时间 • 会话次数 然后按照这些步骤: 1. 把用户名单按最后活跃时间排序 2. 找到在Instagram或LinkedIn上最活跃的用户 3. 通过他们的网络身份,去解读他们在你的产品中的行为 4. 如果有Intercom这样的消息渠道,可以给他们发一条通用的消息,问问他们的反馈(或许可以提供一张25美元的礼品卡) 你需要定期这样做。这当然不是什么高深的科学,但比起那些统计上毫无意义的数据,它能更真实地告诉你产品中哪些地方真正引起了用户的共鸣。
#产品与市场契合
#用户观察
#用户反馈
#数据分析简化
#活跃用户
分享
评论 0
0
bmwmengwei
1个月前
群晖认怂!用户狂喷半年后,最新 DSM 7.3 终于低头:取消专用硬盘限制
#群晖
#DSM 7.3
#取消硬盘限制
#用户反馈
#妥协
分享
评论 0
0
Y11
1个月前
有些公司可能正用更直接的方式快速盈利,而你却在第十次重构代码时,连一分钱的收入都还没有? 别再纠结于代码的完美了,先把产品推出去。 创业初期,我们总容易陷入“准备过度”的陷阱。 就像学游泳,与其反复研究动作要领,不如先跳进水里试试。代码重构和系统优化固然重要,但它们应该是为产品目标服务的工具,而不是拖延产品上线的借口。 想想那些成功的企业,没有谁一开始就做到尽善尽美。 他们都是在一次次“试错-调整-迭代”中找到正确的方向。第一个版本可能有很多缺陷,但它能帮你验证想法,收集反馈,这才是最宝贵的资产。 记住,产品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完美,而在于它能否为用户解决问题。与其在0到1的阶段追求100分,不如先拿到一个60分的版本,然后用用户的反馈把它变成80分、90分。 毕竟,没有用户验证的完美,只是自嗨。 行动永远比空想更有力量。现在就放下对“完美”的执念,把你的产品推出去。 哪怕只是一个最小可行产品,也能让你在真实的市场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因为只有走出去,你才能知道下一步该往哪走。 别让“准备”变成“停滞”。 代码会不断优化,功能会持续迭代,但只有产品真正触达用户,你的努力才有意义。现在,就去“造船”吧,哪怕它一开始只是一艘小舢板,也能带你驶向更远的地方。
独立创业者如何突破零收入困境,迈向月入1000元· 245 条信息
#创业
#产品迭代
#用户反馈
#最小可行产品
#行动力
分享
评论 0
0
Y11
1个月前
如何将你的想法转化为盈利业务(不浪费一年时间) 一位朋友最近告诉我,他花了一年时间开发一款应用,但还没有实现盈利。 “我想先加一个功能,”他说。我当时很震惊。 十年的产品开发经验让我明白,最快的盈利方式并非无休止的迭代,而是挖掘用户真正看重的东西。 以下是我给他的简单建议。 1. 设置付费墙(不是以后,而是现在) 许多创始人不愿过早收费,担心他们的产品“不够好”。这正是你需要付费墙的原因:测试用户是否在乎你开发的产品。 如果你等到添加某个功能“是为了提升价值”,那你就是在盲目猜测。我们团队曾经推出过一款臃肿的应用,里面全是“锦上添花”的功能。 我们花了18个月的时间才将其精简为一个核心功能——到那时,我们已经浪费了时间。 从最基本的功能开始,收费,然后迭代,这样速度更快。 只需选择一个时机(例如,在7天免费使用后选择“高级模式”),看看会发生什么。 2. 强制100+真实用户进入你的漏斗 你不可能打造一款“不针对特定人群”的产品。你需要数据——用户数据——来了解哪些功能有效。 所以,别再过度思考营销了。 创始人会抱怨:“我怕镜头”或“网红太贵了”。 没错,但没有什么比浪费一年时间添加用户不关心的功能更昂贵的了。 方法如下: - 网红:用你的个人账户(而非公司账户)给他们发私信,并附上手写便条。提供免费访问权限并收取少量费用。大多数人会拒绝,但那些不这样做的人会给你诚实的反馈。如果粉丝讨厌你的产品,那就不值得你花时间。 - 内容:在TikTok/Instagram上发布简单、粗制滥造的视频。用户不在乎完美的制作——他们在乎的是解决问题。 最终,你会找到1-2个人愿意为你推广。这就是你开始所需要的一切。 3. 注意你的漏斗是否存在漏洞 一旦你有了用户,绘制你的漏斗图: 落地页 → 注册 → 试用产品 → 点击付费墙 → 付费(或不付费) 用户流失是正常的——预计90%的首次访问者都会离开。但你需要找到原因。 假设并测试: - 没有人注册?也许你的落地页内容模糊。添加用户评价:“使用X的人说它每周为他们节省了10个小时。” - 没有人点击付费墙?也许你的入门流程令人困惑。简化前三个步骤。 - 没人付费? 他们是否达到了“顿悟时刻”?向他们展示你的产品是如何解决他们的问题的(例如,“现在你可以导出这些数据了——这就是专业人士使用的”)。 4. 访谈用户(秘诀) 你会获得10-20个注册用户。立即给其中两个用户打电话——提供咖啡、礼品卡或演唱会门票。这一点至关重要: 与他们共享屏幕:观察他们使用你的应用的过程。让他们吐槽你。“这太让人困惑了”或“我看不出有什么价值”是金玉良言。 询问竞争对手:“你现在用什么?”让他们在通话中注册竞争对手的产品。注意他们不喜欢它的地方——在你的产品中解决这个问题。 以测试结束:“如果我修复了用户引导流程,你愿意每月支付10美元吗?”如果他们同意,就发送一个 Stripe 链接。如果不同意,就问问原因。 5. 发送修改并重新互动 不要在没有用户反馈的情况下添加新功能。只修复他们要求的功能。然后回复他们:“你说过这个功能会让你付费——这是链接。” 如果他们犹豫,就说:“我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创始人。我需要 3 个付费用户来继续开发。”大多数人都会同意。如果没有,那就说明他们实际上并不重视这个——继续前进。 6. 重复,直到你成功 一旦你有了一个付费用户,就重复这个循环:获取更多用户,采访他们,修改他们的反馈,然后再次测试付费。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漏斗会越来越强大。用户会来自自然增长(SEO、推荐),开发者会免费推广你的应用,你的应用会感觉像是在“自我增长”。这就是产品与市场契合。 最终想法 最大的风险不是过早收费,而是等待。如果你不断添加功能,却从不进行真实用户测试,你将在无人区浪费数年时间。 发布。被拒绝。学习。重复。迭代的痛苦终将消退,而看到用户为你的产品付费的喜悦将永远持续。 你已经构建了一些东西。现在,去让它变得有意义吧。
#产品盈利
#用户反馈
#付费墙
#市场契合
#快速迭代
分享
评论 0
0
卫斯理
1个月前
这个图很生动的描述这几天我收到的回复 “Mac比Windows要好用”
#Mac
#Windows
#对比
#好用
#用户反馈
分享
评论 0
0
Y11
1个月前
GitHub作为全球最大的开源社区,其Issue板块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反映着开源项目的真实状态——用户的困惑、未被满足的需求,以及产品迭代的方向。 很多时候,我们想做一款基础设施产品,第一步往往是竞品分析。 但竞品分析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功能对比,更要深入到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中。 这时候,GitHub Issue就是最直接的信息来源。 你可以看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痛点:是操作复杂导致学习成本高? 还是某些功能缺失影响了效率?甚至是产品稳定性偶尔出现问题,让用户头疼不已。 这些零散的抱怨和建议,其实是用户用脚投票的真实反馈,是最有价值的“市场调研数据”。 进一步想,我们不仅要知道“竞品做得怎么样”,更要思考“现有产品还有哪些可以提升的空间”。 开源项目的Issue中,常常会有用户提出的功能建议、bug报告,或者对性能优化的期待。 这些内容就像一个个路标,指引着我们去发现市场的空白点。比如,当看到多个用户抱怨某个核心功能“不够直观”或“响应太慢”时,这可能就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如果我们能针对这个痛点进行优化,打造出更易用、更高效的产品,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但直接从GitHub上手动筛选、整理这些Issue数据,效率太低,而且容易遗漏重要信息。 这时候,一个Issue爬取工具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自动化地收集目标项目的Issue数据,按照关键词、时间、状态等维度进行筛选,然后将结果导出成Excel表格。 有了这份清晰的数据,我们就能更有条理地进行梳理:哪些是高频率出现的问题?哪些是用户明确提出的功能需求?哪些是行业内普遍存在的痛点?通过对这些数据的优先级排序,我们就能找到自己产品的切入点,实现局部创新。 基础设施产品的关键在于解决“卡脖子”问题,而用户的真实反馈正是我们找到这些问题的钥匙。从GitHub Issue中挖掘这些隐藏的需求,用数据驱动决策,不仅能让我们的产品更贴近市场,还能让我们的创新更有针对性、更具价值。毕竟,最好的产品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用户的真实困境中生长出来的。
#GitHub Issue
#开源项目
#用户反馈
#竞品分析
#数据驱动
分享
评论 0
0
Y11
1个月前
很多人都盼着收入数字往上走,但走着走着,就容易被各种“重要”的事带偏,忘了最初的方向。 分享几个实在的建议,帮你把产品从0做起来,最终拿到结果。 第一步,先问问自己的想法到底靠不靠谱。在社交媒体上(比如Twitter、LinkedIn)、技术论坛(Hacker News、Reddit这些地方),或者直接问问身边的朋友、甚至路上遇到的陌生人,至少找10个人聊聊你的创意。 也可以用个简单的登陆页面放个等候名单,或者用Stripe做个支付链接,看看大家愿不愿意为这个想法买单。多验证,少空想,方向对了才有力气跑。 有了靠谱的想法,就赶紧做个最小可行的产品(MVP)。不用追求完美,用无代码工具快速搭个超简单的版本,推给那些之前说感兴趣的人。然后认真听他们说,根据反馈改,这叫“小步快跑”。 如果无代码工具不够用,就找个Next.js的模板,逼自己一个月内把产品做出来。为了赶时间,把所有不影响核心功能的东西都先砍掉,先让产品“能用”,而不是“完美”。 产品做出来了,就赶紧推出去,然后用最快的速度改。用户更在意产品能不能快速解决他们的问题,哪怕有点小bug也没关系,总比放着不动强。记住,速度比完美更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每天都要写点东西。不用写得华丽,就分享你真实的故事——遇到的困难、怎么解决的,甚至产品没做好的经历。这种真实的分享就是最好的营销,像跟朋友聊天一样自然就好。 另外,花一天时间写10篇文章,把SEO做起来。不用自己硬扛,有ChatGPT或者一些SEO工具能帮你加快进度。现在多花点功夫在内容上,以后会慢慢看到效果,不用急着求回报。 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的:别停,一直迭代。如果事情没做好,别回到一开始那种“瞎忙”的状态,而是继续改。如果某个功能怎么都做不好,说明你还没掌握这个技能,那就继续练,继续试。创业不是靠想的,是靠在“战场”上打出来的。要么做出结果,要么发现自己不适合,至少你试过了。 创业这条路,没有什么捷径,但把这些事做扎实了,就离成功近了一步。
#创业
#产品开发
#MVP
#快速迭代
#用户反馈
分享
评论 0
0
Y11
1个月前
在讨论产品和服务时,理性客观的态度往往能带来更有价值的思考。 以12306为例,这个承载着无数人春运出行需求的平台,近年来通过技术优化和服务升级,确实有了显著进步,比如候补购票功能的完善、界面交互的简化,以及在高峰期的稳定性提升。 但如果有人完全否定其价值,却又说不出具体的改进方向,这样的讨论就容易陷入空泛。 产品的迭代需要基于真实的用户反馈,而不是模糊的“吐槽”。 如果觉得购票过程仍有不便,不妨具体说说:是余票查询的实时性不够,还是支付流程存在卡顿,或是退票改签规则有优化空间? 12306背后是全国铁路系统的复杂调度,要在高峰期处理海量订单,做到零失误几乎不可能,但每一次优化都是在用户需求与系统承载能力之间寻找平衡。 我们可以对产品提出更高的期待,但这种期待应该建立在对实际情况的了解之上。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很快,但真正有价值的观点往往来自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就像任何一个大型平台,都难免会有用户的不同声音,关键在于这些声音是否能推动产品进步。 如果我们能多一些建设性的讨论,少一些情绪化的指责,或许能让产品在用户与开发者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成长。 毕竟,无论是12306还是其他产品,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让用户的生活更便捷,这需要我们共同的耐心和智慧。
民航版“12306”上线引发市场期待与争议· 10 条信息
#12306
#春运
#购票体验
#产品优化
#用户反馈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