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反馈

今天看到这位大佬的私信,莫名的感动 我想跟很多做产品,特别是技术出身的大佬分享一下产品冷启动的方法。 比如懒猫微服去年才发布的时候,说真的社交媒体的声音很难听,我们花了4年时间从头写一个面向未来的私有计算的操作系统,很多人看都不看,就看一个BOM表,就说很难听的话,比如割韭菜,小众品牌,不知名杂牌厂商,甚至很多恶毒的话,我就不说出来了。 但是当时我和团队内部沟通,我说,产品才发布,有这样的评价很正常,这是市场发展的规律,不要往心里去。 为什么我去年发布的时候,会这么淡定?我想这也是很多新产品发布时都会面临的问题。下面就分享我的一些看法 首先说一下我为什么这么淡定,因为懒猫微服才出来收到的攻击我觉得相对于我15年前创建 deepin linux 的时候已经好太多了,那时候我们天天被人吐槽只会做UI,是国产垃圾。但是当我们把DDE和一票原创软件做出来,还搞定了搜狗输入法、网易云音乐、微信和QQ的时候,并且在全世界70个国家都排名靠前的时候,舆论会变化,甚至现在在一些技术人心中,现在的 deepin linux 还是国产之光呢 好,那做为一个新产品发布的时候,做为创业者,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下面是我的心法分享给你: 1. 品牌之所以叫品牌,从经济学上的意思是品牌减少了消费者购买东西的决策成本,因为一个品牌常年做好事,做好产品,客户相信它了以后,消费者买东西就会无脑入,就像大家现在买手机无脑入苹果,买拍摄手机无脑入Vivo,买无人机无脑入大疆一样。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品牌的力量可能有一些虚无缥缈的文化和喜好在里面,但是做为创始人来说,你要知道品牌的本质是降低消费者的决策成本,即使品牌像苹果那样有很高的溢价,本质上还是帮消费者省钱的,因为时间才是世界上最贵的东西 2. 初创期没有品牌,这是创始人要学的第二课。很多创始人都期望一战成名,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幻想就是一战成名,所有的成功都是时间的积累。才发布产品,别人认为你的品牌没知名度,不行,这是很正常的。你想想,如果你角色换成买家以后,你会不会买你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牌子?你估计比你现在质疑你的人的态度还不好。所以,初期没有品牌和口碑的时候,不要着急,你就正常宣传你的理念、你产品的价值,坚持做好事,不要去管那些质疑,一切交给时间。当你坚持做好事时,质疑声音会慢慢的减少,大家会更加理解你和你的产品 3. 天使种子用户是你的宝库,像懒猫微服最开始受到质疑的时候,依然有很多我的朋友和推特陌生的朋友愿意相信我们。这些最早就买你东西的人就是你创业最宝贵的财富,而不是那些不买你东西天天挖苦你的人。你要做的是节省你的注意力,把所有注意力都在这些付费的用户身上,他们反馈的问题要一个一个的记录下来,细心的改善产品,你把种子用户服务好,他们自然就会推荐好朋友来买你家的产品。而且你在服务的过程中,产品越来越好,那些陌生的用户规模也会越来越大,因为他们会从质疑慢慢的变成看懂你,最后愿意相信你 所以,最后总结起来,不要怕被喷,初期很正常,坚持做好事,一切交给时间。 在我的理解,品牌的作用是降低消费者的决策成本,品牌的形成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坚持十年如一日的做好事,好事做多了,口碑自然就形成,最后慢慢的就变成了品牌。 看到网友的私信,有感而发,希望我的文字能给正在创业的孤独的你带去一丝慰藉
Fenng
6天前
社交网络上经常能看到骂微信产品体验的,在推特和微博上尤其戾气重。每次看到类似内容,如果不是骂得特别难听,我总是忍不住解释几句,如果存在具体问题,也会转给微信团队。骂得难听的内容就算了,我也不好意思把骂人的话发给人,即使反馈的问题是存在的,但话说那么难听,也没有对话的可能性了。 当然这就会被很多人质疑:拿了微信多少好处,你怎么不骂微信……相对于同体量的产品,我只是对微信的产品细节更了解一点而已,其他体量比较大的应用,抖音、小红书、支付宝…… 我就没那么了解,和这几家公司的朋友也很少交流,越少交流就越不了解。 一款产品做到国民应用级别,有如此广泛的使用度,必须要兼顾大多数人的使用体验,微信做到了让视觉障碍人士、中老年用户,尤其是父母辈的用户都可以无负担地使用,我认为再用挑剔的眼光去看他就没太大必要。我也对这样的应用即使不是心存敬意和感激,也会足够欣赏。 我所经历的第一次对用户体验的认知,来自 2010 年年初支付宝的用户体验危机,年会上播放了很多条用户来电录音,甚至有些上了年纪的用户是在哭诉,没有人不会被触动,马云在公司年会上怒批「烂,太烂,烂到极点」,那次会议我在现场,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能始终在改进用户体验的产品并不多见。 我观察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阿里的老同事们对微信普遍有很大的偏见和敌意。即使有些老同事以前就是在支付宝,他们不理解我为什么对微信这样的态度,我其实也不理解他们 -- 我认为在我们这个年纪,大家都应该有足够的同理心了。 至于更年轻的用户有戾气,张口骂人,或许他们再经历一些事情,就能不再那样了吧。 有些网友反馈问题的时候,如果把最后那句骂人的话去掉,并不影响他们的内容的表达。就好比我们日常跟亲人或朋友吵架的时候,最后那句表达情绪的话是最愚蠢最伤人的,根本没必要说。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囗~
宝玉
2周前
针对最近一个月用户吐槽Claude“降智”的事:有时候回答问题莫名其妙,有时候还会冒出奇怪的文字,比如英文句子里蹦出泰文字符"สวัสดี"。 Anthropic官方刚刚做了详细说明,确认Claude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三个基础设施的bug,而不是人为降级模型或因为流量太大导致的。 这三个bug到底是什么? Bug 1:请求被送错地方 8月初,有部分短上下文请求被错误地送到了专门处理超长上下文的服务器。一开始只有0.8%的请求受影响,但到了8月底一次负载调整,让错误率猛增到16%。而且,因为服务器路由有记忆功能,同一个用户反复遇到问题的概率很大。 Bug 2:莫名出现奇怪字符 8月25日,一次优化引发了模型输出混乱。一些用户发现,Claude回答英文问题时,中间居然冒出“สวัสดี”(泰文)或中文字符。这种错误出现得很突然,问题持续了一周左右。 Bug 3:隐藏极深的TPU编译器问题 同样是在8月底的一次优化,让谷歌TPU芯片的底层编译器XLA的一个隐藏bug被激活。这个bug会导致Claude偶尔丢掉本来概率最高的词,导致回答质量忽高忽低,极其不稳定。 由于三个问题叠加出现,每个问题表现也不同,给排查和修复带来了巨大困难。Anthropic直到9月初才逐步修复完成。 今后的改进措施 Anthropic表示,这次故障暴露了一些测试不足的问题。未来会提高监控敏感度,并且持续收集用户反馈,以更快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他们也鼓励用户,如果发现Claude表现异常,可以随时在Claude界面上反馈。 Anthropic承诺,Claude服务的质量始终是他们最优先考虑的事情。
sitin
1个月前
这几个月的AI出海实践,让我总结出几个关键点: 1. 从小切口开始 不要想着做平台,先做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小工具。比如专门帮设计师生成特定风格的图片,专门帮程序员生成测试用例等。 有很多人一开始就想做"中国版的ChatGPT",结果陷入无穷无尽的功能开发中。相反,那些专注于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产品,往往更容易获得用户认可。 小切口的好处显而易见:开发周期短、用户需求明确、容易做到极致、更容易获得第一批种子用户。 2. 重视用户反馈 海外用户很愿意给反馈,要善于倾听并快速迭代。就有一些产品因为固执己见而错失机会。 这一点和国内用户差别很大。海外用户,特别是欧美用户,他们习惯于主动表达意见,会告诉你哪里好用,哪里不好用,甚至会建议你应该加什么功能。 这种反馈是金矿,要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用户提出合理建议,争取在一周内就能看到改进。 3. 营销同等重要 好产品也要会吆喝。Reddit、Twitter、Product Hunt这些平台的运营策略,和技术开发同等重要。 很多程序员朋友觉得只要产品做得好,用户自然会来。这在AI出海领域是行不通的。 海外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习惯与国内不同。Reddit上的相关社区、Twitter的话题讨论、Product Hunt的产品发布,这些都需要精心运营。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没有营销,再好的产品也无人问津。 4. 现金流优先 不要追求完美产品再收费,先让产品产生现金流,再持续优化。 这一点对程序员来说特别重要,因为我们天生有完美主义倾向,总想着功能再完善一点再上线。 但在AI出海领域,MVP(最小可行产品)思维更重要。先让产品产生哪怕1美元的收入,证明商业模式可行,然后再持续迭代。 有了现金流,你就有了持续优化的动力和资源,也有了与用户对话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