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迭代

Y11
1个月前
很多人总在等待最佳时机,在规划中徘徊不前。但现实是,没有谁能等到100%准备好才开始。 就像马云创立阿里巴巴时,面对的是一片未知的互联网蓝海,他不可能预见到后来的淘宝、支付宝等业务如何发展。 他做的只是先迈出第一步,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方向。 同样,张一鸣带领字节跳动从一个小团队到成为全球科技巨头,靠的也不是无休止的讨论,而是快速推出产品、根据用户反馈及时迭代的行动哲学。 与其在规划中消耗精力,不如立刻开始行动。 因为只有迈出第一步,你才能真正了解现实。 就像航海者必须先扬帆起航,才知道风向如何变化,洋流怎样流动。 那些停在岸边的人,永远无法体验乘风破浪的乐趣。 失败是行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伙伴,但每一次失败都在帮你排除错误选项,让你离目标更近一步。就像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经历上千次失败,他却说"我没有失败,只是找到了一千种不能成功的方法"。 在数字时代,速度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张一鸣常说"延迟满足感是成功的关键",但这种延迟不是无限期的等待,而是在行动中不断优化。就像字节跳动的产品策略,总是先推出最小可行产品,在市场中测试反馈,再快速迭代完善。这种"小步快跑"的方式,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迅速崛起。 发布,是行动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很多人总想着"等我准备好了再发布",但实际上,没有完美的产品,只有不断进化的产品。 就像马云当年推出阿里巴巴网站时,功能远不如现在完善,但他没有等到"完美"才上线,而是先让市场来检验。发布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机会,用户的反馈会告诉你哪里需要改进,哪里值得坚持。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行动的价值。 只有亲身投入,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才能体会到行动带来的成长和收获。就像登山者,只有迈开脚步向上攀登,才能看到山顶的风景。那些停在山脚下的人,永远无法知道自己能走多远。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行动比完美更重要。与其在规划中焦虑,不如立刻开始行动;与其在讨论中犹豫,不如用实验证明方向;与其在等待中错失机会,不如用发布让世界看到你的价值。最好的计划永远是"现在就开始",因为没有任何准备能比行动本身更有价值。
Y11
1个月前
假设你发现一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与其停留在阅读和理解,不如先尝试搭建一个简化版的模型,哪怕它在细节上有所欠缺。 这个过程就像孩子学走路,最初的蹒跚、摇晃甚至摔倒,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这个“不完美的版本”可能会有各种漏洞,比如代码不优雅、数据样本少、结论不够严谨,但它有一个无可替代的价值——它是你真正理解的开始。 把这个简化版开源到GitHub上,就像在一个公开的平台上分享你的尝试。 你会收到来自陌生人的反馈,可能是代码的优化建议,也可能是研究思路的启发。 这些反馈会让你看到自己没注意到的问题,也会让你发现新的可能性。这个过程中,你不仅在完善技术,更在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职场上最珍贵的“实战经验”。 更重要的是,写一篇文章解释“为什么它不完美”。 这不是在否定自己的努力,而是在坦诚地复盘:你在搭建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哪些部分是你刻意简化的?如果要进一步完善,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这种反思的过程,比任何证书都更能让你理解知识的本质。就像马云常说的“真正的学习,是从错误中学会正确”,张一鸣也强调“快速验证假设,比空想更重要”。 有人可能会说:“我为什么要花时间做一个‘垃圾’版本?”但事实上,这个“不完美”的版本,恰恰是你突破知识壁垒的阶梯。它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让别人的成果变成自己的经验。当你把它开源、分享、反思后,你会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通过实践获得的成长,远比一张证书更有分量。 所以,与其等待“完美的时机”,不如现在就动手。哪怕只是一个简化版,一个不完美的尝试,也能在你的成长之路上留下清晰的脚印。因为真正的价值,从来不是来自“已经完成的满分答卷”,而是来自“敢于开始,不怕犯错,持续迭代”的勇气。这或许就是那些成功人士给我们的启示:动手去做,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前行。
Y11
1个月前
找到确定的方向比固守不变的计划更重要。 传统软件开发那种用一年半载打基础的方式,现在已经跟不上技术迭代的速度了——新技术可能几个月就出来一波。 面对这种情况,聪明的做法不是抗拒变化,而是主动适应,把周期压缩到两个月,小步快跑,随时根据反馈调整方向。 这样做的团队,迭代速度往往能比对手快五倍,而速度,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生存密码。 具体到执行上,AI公司的节奏快得让人惊叹:第一天就把目标和要达成的效果说清楚,第二天就能拿出最小可行的产品,三到五天就敢让一部分用户试试,第二周就根据反馈调整。 这种快速试错的方法,很多AI公司都在用,但有个特别的方法——"两人法则":每个原型只需要一个产品/设计师加上一个工程师。 不追求所有人都完全同意,而是用快速决策来验证想法。这种精简的协作方式,效率自然就高了。 工程师能多出三倍力,得力于AI代码助手的帮忙;设计师的核心任务是"让连奶奶都会用",如果连老年人都觉得难用,就得马上改。 在增长方面,他们的增长团队就像"实验引擎",遵循"工程是手段,效果才是目的"的原则,把80%的精力集中在能出成果的20%实验上,确保每一步都踩在关键的地方。 最让人关注的是AI公司对"质量"的理解:快速行动和卓越品质可以同时做到。 当别的公司一个月推一个功能时,AI公司能同时推进五个实验。这看起来有点冒险,但通过快速学习积累经验,反而能持续优化产品。 AI公司相信,用户选产品的核心不是界面漂不漂亮,而是能不能用最好的品质解决问题。 对于AI公司,有七个常见的致命错误,特别值得警惕:一是"完美架构症",还没多少用户就先设计百万级的架构,把规划做得太复杂;二是"研究瘫痪症",聊了几个月用户需求,产品却还没发布,光空想不行动;三是"稳定基础幻想",总等着AI技术"成熟"了再动手,结果错失机会。这些都是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最容易犯的错。
Y11
1个月前
“精益创业”理念和“最小可行产品(MVP)”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创业者用更高效的方式验证商业假设,而非简单地“快速推出产品”。 真正的问题往往出在对这一方法论的片面理解——当“尽快上线”变成唯一目标,而忽略了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和产品价值的打磨时,确实可能导致“推出一堆不解决问题的东西”,最终得出“没有市场”的错误结论。 事实上,“精益创业”的本质是“用最小成本试错”。 它强调的“快速迭代”,前提是基于对用户真实痛点的洞察和清晰的验证逻辑。 比如,一个电商平台如果没有先明确用户“为什么需要这个平台”“核心需求是什么”,就仓促上线一个功能简陋的版本,用户自然不会买账。 但这并非MVP本身的问题,而是执行过程中对“验证目标”的偏离——MVP本应是测试“用户是否愿意为某个解决方案付费”,而非为了快而快地把半成品推给市场。 张一鸣曾说,“好的产品是迭代出来的”,但迭代的起点必须是对价值的判断。 如果一个产品连“解决用户某个具体问题”的核心价值都没搞清楚,再快的迭代也只是在错误的方向上重复劳动。同样,马云也强调过“客户第一”,真正的客户导向,是在MVP阶段就深入用户场景,用最小的成本(比如一个简单的原型、一次深度访谈)去验证需求是否真实存在,以及用户是否愿意为这个价值买单。 “没有市场”的结论,往往源于对“市场”的误读——市场不是“发现”的,而是“创造”和“满足”的。 当我们只追求“快”,而忽略了对用户需求本质的思考,推出的自然是“凑数”的产品。这时候,问题不在方法论本身,而在于创业者是否真正理解“精益”的核心:不是为了快而快,而是为了用最小的代价找到“产品与市场的契合点”。 所以,与其批判“精益创业”和“MVP”,不如反思:我们是否在执行中只抓住了“快”的表象,而忽略了“验证”的本质? 真正的创业者,应该把“快速试错”和“深度洞察”结合起来——用MVP的思路去验证假设,用对用户的敬畏心去打磨价值,这样才能避免“推出一堆 crap”,真正找到市场的机会。毕竟,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能创造真实的价值”。
Y11
1个月前
如何将你的想法转化为盈利业务(不浪费一年时间) 一位朋友最近告诉我,他花了一年时间开发一款应用,但还没有实现盈利。 “我想先加一个功能,”他说。我当时很震惊。 十年的产品开发经验让我明白,最快的盈利方式并非无休止的迭代,而是挖掘用户真正看重的东西。 以下是我给他的简单建议。 1. 设置付费墙(不是以后,而是现在) 许多创始人不愿过早收费,担心他们的产品“不够好”。这正是你需要付费墙的原因:测试用户是否在乎你开发的产品。 如果你等到添加某个功能“是为了提升价值”,那你就是在盲目猜测。我们团队曾经推出过一款臃肿的应用,里面全是“锦上添花”的功能。 我们花了18个月的时间才将其精简为一个核心功能——到那时,我们已经浪费了时间。 从最基本的功能开始,收费,然后迭代,这样速度更快。 只需选择一个时机(例如,在7天免费使用后选择“高级模式”),看看会发生什么。 2. 强制100+真实用户进入你的漏斗 你不可能打造一款“不针对特定人群”的产品。你需要数据——用户数据——来了解哪些功能有效。 所以,别再过度思考营销了。 创始人会抱怨:“我怕镜头”或“网红太贵了”。 没错,但没有什么比浪费一年时间添加用户不关心的功能更昂贵的了。 方法如下: - 网红:用你的个人账户(而非公司账户)给他们发私信,并附上手写便条。提供免费访问权限并收取少量费用。大多数人会拒绝,但那些不这样做的人会给你诚实的反馈。如果粉丝讨厌你的产品,那就不值得你花时间。 - 内容:在TikTok/Instagram上发布简单、粗制滥造的视频。用户不在乎完美的制作——他们在乎的是解决问题。 最终,你会找到1-2个人愿意为你推广。这就是你开始所需要的一切。 3. 注意你的漏斗是否存在漏洞 一旦你有了用户,绘制你的漏斗图: 落地页 → 注册 → 试用产品 → 点击付费墙 → 付费(或不付费) 用户流失是正常的——预计90%的首次访问者都会离开。但你需要找到原因。 假设并测试: - 没有人注册?也许你的落地页内容模糊。添加用户评价:“使用X的人说它每周为他们节省了10个小时。” - 没有人点击付费墙?也许你的入门流程令人困惑。简化前三个步骤。 - 没人付费? 他们是否达到了“顿悟时刻”?向他们展示你的产品是如何解决他们的问题的(例如,“现在你可以导出这些数据了——这就是专业人士使用的”)。 4. 访谈用户(秘诀) 你会获得10-20个注册用户。立即给其中两个用户打电话——提供咖啡、礼品卡或演唱会门票。这一点至关重要: 与他们共享屏幕:观察他们使用你的应用的过程。让他们吐槽你。“这太让人困惑了”或“我看不出有什么价值”是金玉良言。 询问竞争对手:“你现在用什么?”让他们在通话中注册竞争对手的产品。注意他们不喜欢它的地方——在你的产品中解决这个问题。 以测试结束:“如果我修复了用户引导流程,你愿意每月支付10美元吗?”如果他们同意,就发送一个 Stripe 链接。如果不同意,就问问原因。 5. 发送修改并重新互动 不要在没有用户反馈的情况下添加新功能。只修复他们要求的功能。然后回复他们:“你说过这个功能会让你付费——这是链接。” 如果他们犹豫,就说:“我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创始人。我需要 3 个付费用户来继续开发。”大多数人都会同意。如果没有,那就说明他们实际上并不重视这个——继续前进。 6. 重复,直到你成功 一旦你有了一个付费用户,就重复这个循环:获取更多用户,采访他们,修改他们的反馈,然后再次测试付费。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漏斗会越来越强大。用户会来自自然增长(SEO、推荐),开发者会免费推广你的应用,你的应用会感觉像是在“自我增长”。这就是产品与市场契合。 最终想法 最大的风险不是过早收费,而是等待。如果你不断添加功能,却从不进行真实用户测试,你将在无人区浪费数年时间。 发布。被拒绝。学习。重复。迭代的痛苦终将消退,而看到用户为你的产品付费的喜悦将永远持续。 你已经构建了一些东西。现在,去让它变得有意义吧。
Y11
1个月前
很多人都盼着收入数字往上走,但走着走着,就容易被各种“重要”的事带偏,忘了最初的方向。 分享几个实在的建议,帮你把产品从0做起来,最终拿到结果。 第一步,先问问自己的想法到底靠不靠谱。在社交媒体上(比如Twitter、LinkedIn)、技术论坛(Hacker News、Reddit这些地方),或者直接问问身边的朋友、甚至路上遇到的陌生人,至少找10个人聊聊你的创意。 也可以用个简单的登陆页面放个等候名单,或者用Stripe做个支付链接,看看大家愿不愿意为这个想法买单。多验证,少空想,方向对了才有力气跑。 有了靠谱的想法,就赶紧做个最小可行的产品(MVP)。不用追求完美,用无代码工具快速搭个超简单的版本,推给那些之前说感兴趣的人。然后认真听他们说,根据反馈改,这叫“小步快跑”。 如果无代码工具不够用,就找个Next.js的模板,逼自己一个月内把产品做出来。为了赶时间,把所有不影响核心功能的东西都先砍掉,先让产品“能用”,而不是“完美”。 产品做出来了,就赶紧推出去,然后用最快的速度改。用户更在意产品能不能快速解决他们的问题,哪怕有点小bug也没关系,总比放着不动强。记住,速度比完美更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每天都要写点东西。不用写得华丽,就分享你真实的故事——遇到的困难、怎么解决的,甚至产品没做好的经历。这种真实的分享就是最好的营销,像跟朋友聊天一样自然就好。 另外,花一天时间写10篇文章,把SEO做起来。不用自己硬扛,有ChatGPT或者一些SEO工具能帮你加快进度。现在多花点功夫在内容上,以后会慢慢看到效果,不用急着求回报。 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的:别停,一直迭代。如果事情没做好,别回到一开始那种“瞎忙”的状态,而是继续改。如果某个功能怎么都做不好,说明你还没掌握这个技能,那就继续练,继续试。创业不是靠想的,是靠在“战场”上打出来的。要么做出结果,要么发现自己不适合,至少你试过了。 创业这条路,没有什么捷径,但把这些事做扎实了,就离成功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