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需求

晚上回家刚看到。快速回复下: 1、公众号编辑器的难用,往往是来自体验过其他产品,被其他产品培养出了新的习惯,新习惯比旧习惯体验要好,两相对照下,就会显得公众号编辑器难用。比如体验过 Markdown 编辑器的爽感,就会觉得不支持 Markdown 的编辑器用着不顺手。本质上是不习惯。 2、有意思的是,一个好的产品,是有机会做到部分兼顾的。比如 Notion 和飞书文档,都在支持富文本编辑的基础上,支持了对 Markdown 语法的部分兼容。这种兼容,不会影响不知道 Markdown 的用户,同时对喜欢 Markdown 语法的用户来说,提供了习惯平移。明明有两全其美的解法,但微信就是不做。我理解这就是张小龙的“痴”。(痴是不懂的意思) 3、有意思的是,微信是有能力做习惯兼容的。比如朋友圈可以发纯文字,这个功能截止今天依旧没下线,我估计用的人群虽然不多(可能也有不少用户,看不到数据),但留着也不妨碍什么。明明有能力去做一些习惯兼容,甚至可以通过一些对新习惯的兼容,来获得部分用户的好感,但微信就是不做。我很佩服微信团队,但同时真觉得在有些地方,微信是真有点傲慢呀。 4、大部分用户用不了的功能,就不值得做。本身也有违背微信的价值观。我印象中,微信做过不少无障碍访问的事情。同样是面向少部分人群,为啥有社会情怀的就值得去做,没什么情怀的就不值得去做。这种价值判断,我个人是存疑的。真是面向大众人群的话,每一个少部分人群,在力所能及之内,是否都值得去做做。 开放是个大话题,等待时间去看吧,这里很难展开聊。群分组的问题,我觉得也类似 Markdown,是可以有解法的,微信选择了不做,能理解。 能理解,但还是难受。微信不少地方,充满了“我是对的,是你用法不对”。比如群分组,我还真咨询过微信产品团队的同学,建议是我用折叠就好。可是我正是因为只有一个折叠群,同时折叠群里,部分群的无法彻底 Mute 而去期待如果有群分组功能就好了。 飞书也没做群分组,但通过折叠,和折叠内的进一步 Mute 功能设置,比较好解决了我这种“挑刺”用户的需求。也没影响其他用户。 明明有合适的解法,但就是不做,真让人很难持久热爱。
在 OpenAI 最新那篇《How People Use ChatGPT》的研究报告里,可以看到一个很多技术人不愿意承认的事实。 我们天天讨论 AI 的未来、模型的能力、Agent 的协同,但普通人真正反复在用的确是最不起眼、最没技术含量、但最能偷懒的那一类小脑力动作。 很多的创业方向都是 AI 重构操作系统,但在报告里能看到的基本都是这样的提问场景: “我懒得写,你帮我润色下” “这事我大概懂,但你能快速解释一下吗” “我脑子卡住了,你先给我几个思路我再改” 就是这类小到不能再小、但一天下来会出现无数次的轻认知需求。 要说这些任务值钱吧,好像也不大值钱;但要说不值钱吧,每一次都真想掏出点什么东西来换时间、换注意力、换一口气不费脑的轻松感,于是,这反而成了 ChatGPT 用得最频繁的几个场景。 报告里有个特别关键的数据点:写作、实用建议、信息查询这三类用途,加起来占了用户对话的大头。 注意!!! 不是图像生成、代码开发和多模态探索之类的,就是字面意义上的“你帮我想点内容”、“你帮我写点东西”、“你告诉我这个怎么做”,极其朴素、但极其高频的脑力协助。 更有意思的信息是,真正把这三类用法用在工作场景中的人占比也很高,尤其是在教育程度高/收入水平高/日常脑力劳动密度大的人群中。也就是说大量的高认知人群的低成本输出策略,用 AI 省点脑子,完全不是因为不会做,单纯的不想做或者不想做得那么费力。 我意识到一个很本质的判断转变,AI 应用不应该去比谁更智能,而应该去比谁更懂人类和人类不想动脑的那一瞬间。 很多技术人一个很大的错觉,以为大家想要一个能回答所有问题的 GPT,其实大家更想要一个能帮他们免于思考前5分钟的小工具;以为用户要的是全链路智能流程,其实用户更需要的是一个“我脑袋转不动了你先帮我垫一脚”的认知助理;以为大家要构建的是一个 super agent,但现实中能留下来的产品,很多时候可能只解决了一个问题,比如:懒得写。 也正因为这样,我现在看“做什么 AI 应用能赚钱”这个问题,视角已经完全变了。别去想还能不能做一个内容平台、一个垂直模型、一个 SaaS 系统。应该反过来去问自己:我有没有办法,找到一个特别具体、特别细分、但特别常见的人类偷懒瞬间,然后围绕这个瞬间,去设计一套轻决策路径 +提示词模板 + 好的 UI 输出,让用户在最不想动脑的时候,最快拿到可修改的半成品。 而当这个偷懒动作被频繁触发,它就自然变成了习惯性的AI 肌肉记忆,而我们所做的应用,也就从一个工具变成了大脑外挂。 那 AI 产品的商业价值又该如何定义,可能有一类不在于能不能模拟一个人类专家,而在于能不能替用户做掉那些明明可以做但就是不想做的动作。 真正的市场不应该只盯着智能的天花板,往下看看,再懒惰的地板上也有大量的机会。 那再 AI 革命的宏大叙事下,我们追求的就不只是让人更强,让人更轻也应该进入视野。 人类会为强大而敬畏,但也会为轻松而掏钱。 思考下自己的日常,再环顾下市场,一个值得做的 AI 应用,不一定惊艳,但一定能替人类懒一次。 所以, 你想不想做一款 AI 产品,能替用户少动一次脑? 你能不能用 prompt、memory、数据和一点点贴心,帮人类多偷一秒懒? 如果可以,那它可能比我们写出一个能做十种事情的智能体,还更容易被买单和留存。 这类的机会还有很多。
Y11
2个月前
分享近期独立开发的感悟与经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 分清真实与虚幻:我们听到一些急功近利的PR文(譬如3个人,1年内ARR达到1000万美元,估值10个亿), 很多都只是瞎编故事(或者是神仙坐骑下凡享受生活)而已.真实情况是,在做SaaS系统的第一年基本不会有收入(至少不会立即盈利)。误信一些虚假信息,只会平添烦恼。 2. 流量的第一性原理:SEO(和流量)的第一性原理还是创作对别人有帮助的内容,而不是为了欺骗搜索引擎获得更多推荐。第一印象(调性)很重要,人们会对你的产品的感觉产生刻板印象,这个印象长期存在,不易改变。 3. 本份:创业不是为了打败别人(竞争对手),而是提供稳定、持久、可靠、有保障、效果可预期的基础服务和基础能力。关注自己的能力提升,关注我们的客户的投诉以及我们自身的能力改进,比关注竞争对手有价值。 4. 长期主义:很多时候产品所带来的回报不是立竿见影,有的产品回报甚至3年后才能看得到。不能以赌博和打彩票的心态做产品,而应像农民一般春耕秋收的心态。 5. 视人为人:创业期如果我们关注太多数字(如pv、uv、gmv),这将是大错特错。应该去关注数字背后这些活生生的人,他们有什么需求没有被现在的成熟产品满足。早期用户量不多时,我们与尽可能多的朋友联系,理解他们的需要,以确定产品上有什么还可以改进。好话和贬低的话我们都要听得进。如果过早像大喇叭一样只关注数字增长,创业必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