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用户需求
关注
Frank Wang 玉伯
2天前
晚上回家刚看到。快速回复下: 1、公众号编辑器的难用,往往是来自体验过其他产品,被其他产品培养出了新的习惯,新习惯比旧习惯体验要好,两相对照下,就会显得公众号编辑器难用。比如体验过 Markdown 编辑器的爽感,就会觉得不支持 Markdown 的编辑器用着不顺手。本质上是不习惯。 2、有意思的是,一个好的产品,是有机会做到部分兼顾的。比如 Notion 和飞书文档,都在支持富文本编辑的基础上,支持了对 Markdown 语法的部分兼容。这种兼容,不会影响不知道 Markdown 的用户,同时对喜欢 Markdown 语法的用户来说,提供了习惯平移。明明有两全其美的解法,但微信就是不做。我理解这就是张小龙的“痴”。(痴是不懂的意思) 3、有意思的是,微信是有能力做习惯兼容的。比如朋友圈可以发纯文字,这个功能截止今天依旧没下线,我估计用的人群虽然不多(可能也有不少用户,看不到数据),但留着也不妨碍什么。明明有能力去做一些习惯兼容,甚至可以通过一些对新习惯的兼容,来获得部分用户的好感,但微信就是不做。我很佩服微信团队,但同时真觉得在有些地方,微信是真有点傲慢呀。 4、大部分用户用不了的功能,就不值得做。本身也有违背微信的价值观。我印象中,微信做过不少无障碍访问的事情。同样是面向少部分人群,为啥有社会情怀的就值得去做,没什么情怀的就不值得去做。这种价值判断,我个人是存疑的。真是面向大众人群的话,每一个少部分人群,在力所能及之内,是否都值得去做做。 开放是个大话题,等待时间去看吧,这里很难展开聊。群分组的问题,我觉得也类似 Markdown,是可以有解法的,微信选择了不做,能理解。 能理解,但还是难受。微信不少地方,充满了“我是对的,是你用法不对”。比如群分组,我还真咨询过微信产品团队的同学,建议是我用折叠就好。可是我正是因为只有一个折叠群,同时折叠群里,部分群的无法彻底 Mute 而去期待如果有群分组功能就好了。 飞书也没做群分组,但通过折叠,和折叠内的进一步 Mute 功能设置,比较好解决了我这种“挑刺”用户的需求。也没影响其他用户。 明明有合适的解法,但就是不做,真让人很难持久热爱。
#微信
#用户体验
#产品设计
#用户需求
#傲慢
分享
评论 0
0
Fenng
2天前
用户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也是千奇百怪的。老同事的一个需求说了好几年:希望微信同时支持两部手机设备登录,虽然有些独特,但我还可以理解。而他希望同时登录的设备其实得是 6 部。 我在微博上遇到的哭笑不得的一个人问什么微信删除最近使用的小程序的时候不能批量删除。什么样的强迫症会关注这个地方并且吭哧吭哧的删掉最近访问的小程序?这么说还挺冒犯人家。再说这个列表也并不占用空间,超出数量就自动隐藏了眼不见心不烦。但是这样的用户就真有,从总数来说可能还不少。 前几天遇到的另一个类似的情况是,有些用户一直是在自己的关注列表看公众号文章,看完就左滑删掉,表示已读。我看了半天才明白为什么这样用。应该是微信升级的时候引入了 Bug,滑动删除的动作失效,小红书上就真有一波人炸庙了,在那儿骂为什么不允许这样了。 有一点我对微信不再了解了,就不会再参与类似话题讨论了。
#微信
#用户需求
#小程序
#公众号
#bug
分享
评论 0
0
Yangyi
6天前
从今天开始,我会把PMF抛到脑后,只谈论MPF 产品市场契合度,听起来很合理 但它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我们把马车,放在了马的前面。 我们应该做的,是先专注于问题和市场,然后再去寻找解决方案。 这个常见的错误,就是为什么我更喜欢用“市场-产品契合 (Market-Product Fit)”,而不是“产品-市场契合”。 语言,会塑造我们的思维。 当你把“市场”放在前面时,你会强迫自己先去思考那个存在于市场和用户脑海中的、真实的问题,而不是那个存在于你产品里的、臆想出来的解决方案。
#市场-产品契合
#MPF
#PMF
#用户需求
#解决方案
分享
评论 0
0
Shawn Pang
1周前
创业要静下来心不要过多关注投资人和竞品友商们的变化,不要关注vanity metrics,狠狠扎进用户需求里。 一切恐惧都来自于客户不够多和增长不够快。
#创业
#用户需求
#增长
#客户
#商业
分享
评论 0
0
凡人小北
1周前
在 OpenAI 最新那篇《How People Use ChatGPT》的研究报告里,可以看到一个很多技术人不愿意承认的事实。 我们天天讨论 AI 的未来、模型的能力、Agent 的协同,但普通人真正反复在用的确是最不起眼、最没技术含量、但最能偷懒的那一类小脑力动作。 很多的创业方向都是 AI 重构操作系统,但在报告里能看到的基本都是这样的提问场景: “我懒得写,你帮我润色下” “这事我大概懂,但你能快速解释一下吗” “我脑子卡住了,你先给我几个思路我再改” 就是这类小到不能再小、但一天下来会出现无数次的轻认知需求。 要说这些任务值钱吧,好像也不大值钱;但要说不值钱吧,每一次都真想掏出点什么东西来换时间、换注意力、换一口气不费脑的轻松感,于是,这反而成了 ChatGPT 用得最频繁的几个场景。 报告里有个特别关键的数据点:写作、实用建议、信息查询这三类用途,加起来占了用户对话的大头。 注意!!! 不是图像生成、代码开发和多模态探索之类的,就是字面意义上的“你帮我想点内容”、“你帮我写点东西”、“你告诉我这个怎么做”,极其朴素、但极其高频的脑力协助。 更有意思的信息是,真正把这三类用法用在工作场景中的人占比也很高,尤其是在教育程度高/收入水平高/日常脑力劳动密度大的人群中。也就是说大量的高认知人群的低成本输出策略,用 AI 省点脑子,完全不是因为不会做,单纯的不想做或者不想做得那么费力。 我意识到一个很本质的判断转变,AI 应用不应该去比谁更智能,而应该去比谁更懂人类和人类不想动脑的那一瞬间。 很多技术人一个很大的错觉,以为大家想要一个能回答所有问题的 GPT,其实大家更想要一个能帮他们免于思考前5分钟的小工具;以为用户要的是全链路智能流程,其实用户更需要的是一个“我脑袋转不动了你先帮我垫一脚”的认知助理;以为大家要构建的是一个 super agent,但现实中能留下来的产品,很多时候可能只解决了一个问题,比如:懒得写。 也正因为这样,我现在看“做什么 AI 应用能赚钱”这个问题,视角已经完全变了。别去想还能不能做一个内容平台、一个垂直模型、一个 SaaS 系统。应该反过来去问自己:我有没有办法,找到一个特别具体、特别细分、但特别常见的人类偷懒瞬间,然后围绕这个瞬间,去设计一套轻决策路径 +提示词模板 + 好的 UI 输出,让用户在最不想动脑的时候,最快拿到可修改的半成品。 而当这个偷懒动作被频繁触发,它就自然变成了习惯性的AI 肌肉记忆,而我们所做的应用,也就从一个工具变成了大脑外挂。 那 AI 产品的商业价值又该如何定义,可能有一类不在于能不能模拟一个人类专家,而在于能不能替用户做掉那些明明可以做但就是不想做的动作。 真正的市场不应该只盯着智能的天花板,往下看看,再懒惰的地板上也有大量的机会。 那再 AI 革命的宏大叙事下,我们追求的就不只是让人更强,让人更轻也应该进入视野。 人类会为强大而敬畏,但也会为轻松而掏钱。 思考下自己的日常,再环顾下市场,一个值得做的 AI 应用,不一定惊艳,但一定能替人类懒一次。 所以, 你想不想做一款 AI 产品,能替用户少动一次脑? 你能不能用 prompt、memory、数据和一点点贴心,帮人类多偷一秒懒? 如果可以,那它可能比我们写出一个能做十种事情的智能体,还更容易被买单和留存。 这类的机会还有很多。
OpenAI GPT-5发布引发用户不满,阿尔特曼回应质疑· 79 条信息
#ChatGPT
#AI应用
#用户需求
#偷懒
#轻认知需求
分享
评论 0
0
dontbesilent
2周前
被骗是用户需求 你可以选择尊重用户需求,或者不尊重用户需求
币圈KOL“秋雨老师”陷阱:跨国诈骗与韭菜收割· 142 条信息
#用户需求
#被骗
#尊重
#负面
分享
评论 0
0
Mr Panda
2周前
找到PMF的判断标准 - 用户自发推荐你的产品。 - 你不用教育用户,他们立刻理解价值。 - 有用户催促你加功能、提升性能。 - 自然增长超过营销拉动。
#PMF
#用户推荐
#产品价值
#自然增长
#用户需求
分享
评论 0
0
indigo
3周前
为了让 iPhone Air 足够轻薄,Apple 这次把包括 A19 芯片、主板等全部元件都集成到了机身头部的摄像头附近,下方全部的空间用来放电池!这就是在秀自己的设计与硬件实力⚡️ 但现在的用户是要更薄的手机?还是要更聪明的手机呢🤔
#iPhone Air
#轻薄设计
#A19芯片
#电池容量
#用户需求
分享
评论 0
0
Jackywine
3周前
物质稀缺的时代,我们珍视工具,物质丰富的世界里,我们珍视品味 当第一辆汽车横空出世,消费者不会关心它车身上的清漆颜色,甚至不关心它的一切,只关心它能不能跑起来,因为它的竞争对手是马 软件也如此,你做出一个能用的工具,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你需要做出有差异化的品牌、设计、直观的交互以及整体体验,甚至还有有趣的社区 推荐阅读:开发的品味
#物质稀缺
#物质丰富
#品味
#用户需求
#品牌
分享
评论 0
0
DN-Samuel 🧑💻
3周前
搞不明白,为啥剪映没有倍速预览功能,难道不是每个人都会用到的功能吗😂,有没有懂的哥们科普一下。
#剪映
#倍速预览
#用户需求
#功能缺失
#疑问
分享
评论 0
0
独立开发者|欧维Ove
4周前
做产品有2个思路,一个思路是追逐流量,什么词有热度,我就做什么产品。快速拿到排名,获取自然流量,然后快速变现。 另一个思路是先有了1个idea,然后去研究用户的需求,最终确定产品的方向,从0开始搭建MVP然后持续迭代。 条条大路通罗马,2个思路都有很多人拿到了大结果。
#产品思路
#追逐流量
#用户需求
#MVP
#迭代
分享
评论 0
0
币圈吹哨人
1个月前
传统金融自2009年以来从未认可比特币——称其为骗局、庞氏骗局或“已死”无数次。然而,市场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他们错了。 某事物是“垃圾”还是“创新”,不是由一个开发者的判断决定的——而是由市场决定的。如果用户愿意为铭文、BRC-20支付费用,那就是需求。 比特币的精神从来不是关于审查或过滤交易,而是关于尊重自由市场的选择。 👉 金融界以前不接受比特币,但市场接受了——而且将继续如此。
币圈:山寨币盼涨,机构牛再现?· 4417 条信息
#比特币
#金融市场
#用户需求
#自由市场
#创新
分享
评论 0
0
𝙩𝙮≃𝙛{𝕩}^A𝕀²·ℙarad𝕚g𝕞
1个月前
找痛点还是爽点?
#痛点
#爽点
#用户需求
#产品分析
分享
评论 0
0
比特进
1个月前
之前智能手机刚出来的时候,每年都会出来很多功能,音乐,拍照,视频,游戏,商务办公,很多人说太花哨了,手机就是打电话,发信息。坚持这种看法的厂商都倒闭了,坚持这种看法的用户慢慢的也换成了智能手机。 现在智能汽车也是类似的情况,大家都在骂,智驾,冰箱彩电大沙发有啥用,汽车就是从A到B,做好安全就行了。 你可以觉得没用,但是必须要有。所以最近越来越多的油车厂商倒闭,被收购,不断裁员。 这是大势所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我还是会拥抱新能源智能汽车。
中国新能源车:狂飙突进与隐忧并存· 119 条信息
#智能手机
#智能汽车
#功能创新
#用户需求
#行业变革
分享
评论 0
0
61
1个月前
昨天半夜方块小子用户群突然有个用户提了个需求,我准备现在 Vibe 了它。这个群已经几年没动静了
#方块小子用户群
#用户需求
#vibe
#半夜
#社交互动
分享
评论 0
0
Ming Yin
1个月前
callback 一下这里的 1. 贴近用户,让他们想要的东西呼之欲出,然后认真做好产品和服务,让用户顺其自然的买单 最近看了太多 AI 创业产品,抢着 world’s first XXX,没有一句话是用户呼之欲出的,都是一种假设,一种定义,充满了虚伪和不真诚 谁在为这样的“叙事”买单?谁买单谁就是泡沫,要亏钱的
#AI创业
#用户需求
#产品服务
#虚假叙事
#泡沫
分享
评论 0
0
AI进化论-花生
1个月前
一些事实和计划。 1/ 已经发布10个月,且在很久没做产品迭代和任何营销的情况下,「小猫补光灯Pro」前两天又冲到了国区AppStore付费应用总榜第一的位置。 是的,这个产品很简单,很多人对这个产品也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看法。 但事实是这是个切中很多用户需求的好产品,有自己的生命力。 2/ 下个月计划多花些时间做新产品,有信心在不花一分钱营销的情况下,做个10万+用户量的产品出来。 当然这10万的概念也很宽泛,希望能逐步从10万下载,到10万月活,再到10万日或。
#小猫补光灯Pro
#AppStore付费应用
#产品迭代
#用户需求
#新产品计划
分享
评论 0
0
dontbesilent
1个月前
我现在逐渐摸清一个概念,就是使用 AI 产品和使用大模型应该是分开看的两件事情 让用户写元提示词,做出智能体,然后再去改善自己的 sop,是可以代表一类人的需求 但是更大的需求是他想直接用一个工具(不管这个工具和 AI 有没有关系无所谓),来帮助自己建立 sop 抛开 AI 不谈,仅凭常识判断,让所有人都去给自己做工具,这个事儿听起来不对 豆包智能体商店 搞几万个应用 我觉得没有意义,有些人搞一个通用智能体,想解决所有问题,那个是骗傻子 基于某一个细分需求,比如我只用来写文案的标题,去做三五十个智能体,目前从逻辑上判断 我认为是正确的 目前还不知道怎么赚钱,但我认可这件事情的价值,以及希望验证我这个判断 呈现方式是一个网站,用户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不是在使用智能体,只需要知道有这么一个功能就行
#AI产品
#大模型
#用户需求
#智能体
#商业价值
分享
评论 0
0
orange.ai
1个月前
上个月录了个 ListenHub 自由编辑播客脚本的视频教程 当时录完就忘记发了,还扔掉了垃圾箱里 没想到来问这个功能问的用户越来越多 刚刚从垃圾箱里找回来了,还是发一下吧
#ListenHub
#播客脚本
#视频教程
#用户需求
#教程发布
分享
评论 0
0
Steven W.
1个月前
看到大家分享了很多做新词,快速获取大量流量的案例。 但是,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这种网站流量一般来的快去的也快。尤其是谷歌对于用户交互数据不好的网站会快速下调排名的。 关键还是要做好产品细节,要做用户需求大的产品。这种产品竞争难度很大,但这才是有价值的产品。 找好当前自己的资源或技术水平可以做的方向,前期可能举步维艰,但是只要是能够坚持下来,才会获得丰厚的收获。 PS. 找好方向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平时需要多思考、方向是可以随时调整的。
#流量
#用户需求
#产品细节
#长期价值
#方向调整
分享
评论 0
0
𝗖𝘆𝗱𝗶𝗮𝗿
1个月前
请各位大佬指点我一下,我有一个小问题,关于 PDF View 这个事情,我个人觉得 输入页码翻页从某种角度来说,它怎么看都是个伪需求,这个有没有大量阅读 PDF 的推友现身说法一下,我的理由如下: - 如果是第一次阅读,我理解这个条件根本不会触发手动去改页码进行快速翻页。 - 如果是长期阅读并且很熟悉这个 PDF 的,可能会有这样的场景,毕竟太熟悉了,什么内容在什么地方,大概都知道。 - 再或者就是,有人有专门记录的习惯,好的内容会记录页码?
#PDF阅读
#用户需求
#页码翻页
#阅读习惯
#产品建议
分享
评论 0
0
汤光头
1个月前
管住嘴,迈开腿。 如果你告诉别人这样减肥,那你活该不赚钱。 不是因为这句话不对,也不是因为它没效果,是因为他违反人性。 既然它违反人性,那么当你说出这个解决方案的时候,你的用户就直接后退了,你怎么可能赚到他的钱。 换句话说,用户要的就是在不需要管住嘴,不需要迈开腿的前提下也可以减肥的方案。 你作为一个价值提供者,你就应该提供这种方案,这才是你的价值所在。
#减肥方案
#人性
#用户需求
#价值提供
#不节食
分享
评论 0
0
汤光头
1个月前
每天忙到飞起,却总感觉一事无成? 你可能不是没有执行力,而是没有洞察力。真正的执行力,不是把事做完,而是把事做对。 我曾疯狂模仿大V,每天更新,流量却惨不忍睹。直到我开始深度分析用户,才明白关键在于【问题洞察】。 缺乏洞察是因为: 1.看不到本质; 2.抓不住重点; 3.找不到关联。 怎么办? 1.多问为什么,深挖需求; 2.用第一性原理,拆解目标; 3.坚持复盘,小步快跑调整。
#执行力
#洞察力
#问题分析
#用户需求
#第一性原理
分享
评论 0
0
梨子酱🍐
1个月前
商业是人性、是买卖、是销售,核心的业务能力其中一定包括cx的能力。 所以“了解用户需求”,是极其极其关键的。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例子是,之前一个投资人来我们社团做讲座时说,他们投的一些出海企业,创始人为了深刻了解当地,直接移居他国扎根,甚至在当地娶妻生子。 当然最好的,也最直观的洞察往往是从自己开始。当我成为消费者,成为服务对象的时候,我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究竟哪些外在因素、哪些细节打动了我?我是如何被“拿下”的? 你需要无比客观、坦诚地分析自己做出购买行为的决策路径,再由己推人。这其实挺考验人的洞察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的。
#AI掘金:知识付费新机,流量为王时代· 195 条信息
#商业
#用户需求
#投资人
#出海企业
#购买行为
分享
评论 0
0
Y11
2个月前
分享近期独立开发的感悟与经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 分清真实与虚幻:我们听到一些急功近利的PR文(譬如3个人,1年内ARR达到1000万美元,估值10个亿), 很多都只是瞎编故事(或者是神仙坐骑下凡享受生活)而已.真实情况是,在做SaaS系统的第一年基本不会有收入(至少不会立即盈利)。误信一些虚假信息,只会平添烦恼。 2. 流量的第一性原理:SEO(和流量)的第一性原理还是创作对别人有帮助的内容,而不是为了欺骗搜索引擎获得更多推荐。第一印象(调性)很重要,人们会对你的产品的感觉产生刻板印象,这个印象长期存在,不易改变。 3. 本份:创业不是为了打败别人(竞争对手),而是提供稳定、持久、可靠、有保障、效果可预期的基础服务和基础能力。关注自己的能力提升,关注我们的客户的投诉以及我们自身的能力改进,比关注竞争对手有价值。 4. 长期主义:很多时候产品所带来的回报不是立竿见影,有的产品回报甚至3年后才能看得到。不能以赌博和打彩票的心态做产品,而应像农民一般春耕秋收的心态。 5. 视人为人:创业期如果我们关注太多数字(如pv、uv、gmv),这将是大错特错。应该去关注数字背后这些活生生的人,他们有什么需求没有被现在的成熟产品满足。早期用户量不多时,我们与尽可能多的朋友联系,理解他们的需要,以确定产品上有什么还可以改进。好话和贬低的话我们都要听得进。如果过早像大喇叭一样只关注数字增长,创业必败。
#独立开发
#经验分享
#长期主义
#用户需求
#避免浮躁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