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创业失败
关注
勃勃OC
5天前
我记得立党2021年的创业项目 就是拉低全世界普通人用Python编程的门槛,让全世界所有人用他的Hedgehog Lab编程, 哪怕是商学院的学生都可以轻轻松松的写好Python,用Python做矩阵计算 结果没想到 2年之后 立党全家祖坟都被AI一锅端了 当然也包括天天吹自己精通AI,给立党投资50万的陆奇博士 整个人都傻不拉几的,真不知道是美国哪个三本毕业的 。。。
#立党
#Python编程
#AI
#陆奇博士
#创业失败
分享
评论 0
0
Gab Bowie
6天前
"I failed at 3 businesses by 28. At 31, I finally hit $2M ARR. Here's what nobody tells you about the "overnight success" myth.” ------28岁前创业3次全败,31岁终破200万ARR;没人会透露给你的‘一夜成功’真相 Three years ago, I was sleeping on my sister's couch, $47,000 in debt, and convinced I was just another wannabe entrepreneur who'd never make it. My first business? A meal prep service that burned through $12K in 6 months. Turns out, people in my small town weren't willing to pay $15/meal for "gourmet" chicken and rice. Second attempt was a dropshipping store. Made $200 total revenue over 8 months. The ads cost me $3,400. Third failure was an app I spent 14 months building. Got 23 downloads. My mom accounted for 3 of them. I was ready to give up. My girlfriend (now wife) was supporting both of us on her teacher's salary. The shame was crushing. Every family gathering felt like an interrogation: "So... how's the business going?" But here's the thing nobody talks about: Those failures weren't wasted time. They were expensive education. The meal prep business taught me about unit economics and local market research. The dropshipping disaster showed me the importance of product-market fit. The app failure? That one hurt the most, but it taught me to validate ideas BEFORE building. In late 2022, I stumbled onto a problem I actually understood: Small construction companies struggling with invoicing and payment collection. I'd worked construction summers during college, so I knew their pain points intimately. Instead of building first, I spent 3 months just talking to contractors. Went to supply stores, job sites, industry meetups. Asked questions. Listened. Built an MVP in 6 weeks. Nothing fancy - just a simple invoicing tool that automatically sent payment reminders and tracked outstanding balances. First paying customer came in month 2. Then 3 more. Then 10. Today we are at $2.1M ARR with 340+ contractors using our platform Teamcamp. We have 7 employees, and I finally moved out of my sister's house (she's probably relieved). But here's what I wish someone had told me at 25: Your first business probably won't work. Neither will your second. That's normal, not a character flaw. Solve problems you actually understand, not problems you think are cool. Talk to customers obsessively. Build solutions, not features. Most "overnight successes" took 5-10 years of invisible grinding. The media loves the college dropout billionaire story, but that's not reality for 99% of us. Real entrepreneurship is messy, slow, and full of false starts. I'm sharing this because three years ago, I desperately needed to hear that failure isn't the end of the story. It's just expensive tuition for the school of hard knocks. To anyone grinding through their first, second, or fifth failure right now: Keep going. Your breakthrough might be closer than you think.
#创业失败
#200万ARR
#建筑行业
#MVP
#坚持
分享
评论 0
0
Yachen Liu
2周前
罗永浩喜欢到处怼人,和创业总是失败,我觉得应该是有因果关系的。 绝大多数情况我觉得老罗都占理,并非胡搅蛮缠搞流量,就为争口气,但确实得罪人。 得罪太多人,难免创业路上各种人明里暗里报复使坏,别说创业公司,大公司可能都扛不住。所以现在只能做些直播类的小生意才能做好。(这里小生意指的是企业复杂度而非流水) 所以各种老板 CEO 甚至说绝大多数公众人物,公开场合一般都预制人,两面逢源,全是客套话,没意思。 希望多一点老罗这样活人感强点的大 V。
罗永浩怒批西贝预制菜,消费者愤怒直言“太恶心”· 355 条信息
#罗永浩
#创业失败
#性格
#人际关系
#直播
分享
评论 0
0
iOSRE
3周前
创业失败,开启地狱生活第 11天 昨晚本来是想坚持到最后一丝清醒,把记录发出来的,但最后还是没坚持住倒下了。 今天补上
#创业失败
#地狱生活
#情绪低落
#坚持
#记录
分享
评论 0
0
海外爆料
1个月前
🔥 中共国一对80后夫妻的辛酸创业之路:美食城惨败成为负二代❗️ 💥 虽然负债了,还有一个好老婆,加油‼️
民生维艰:欠薪蔓延,底层挣扎· 1726 条信息
中共统治下: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 1250 条信息
多地欠薪维权频发,底层民生困境难解· 2151 条信息
民生凋敝:欠薪潮激化社会矛盾,底层陷生存危机· 1756 条信息
#80后夫妻
#创业失败
#负二代
#美食城
#情感积极
分享
评论 0
0
阑夕
1个月前
听不明白播客采访还不上网贷的年轻人,一个比一个难绷。 第一个嘉宾最高也就欠了5-6万的贷款,年入水平差不多在10万左右,怎么看都不像是还不上的样子,结果听他说为了省钱把个人开支压到极限的其中一条是「每顿饭的开销不超过30元」……大哥你是真没穷过啊。 第二个嘉宾更离谱了,已婚无娃,有房无贷,十年前两口子年入50万+,自认为是突破阶级固化的样本,结果靠自己的努力把钱全还回去了,创业+炒币,老婆赚钱的速度赶不上自己亏钱的速度,现在欠了160万。 🙃
#播客采访
#网贷
#年轻人
#消费观念
#创业失败
分享
评论 0
0
卫斯理
3个月前
“创业一年还没成功,没想到身体顶不住了....” 有时候,强撸真的会灰飞烟灭啊 不要强求
#创业
#身体健康
#压力管理
#创业失败
#心理调节
分享
评论 0
0
Weiping Qin 秦偉平
3个月前
有朋友分享一个故事,他家一个亲戚,在深圳打拼,早年买了一套房,后来转手卖掉赚了几百万,尝到甜头。 于是,前几年加杠杆在深圳和附近城市买了好几套房,准备复制成功模式。 无奈房价下跌,发财梦碎,更惨的是,老公码农创业失败,再找工作,发现再也赚不到以前的收入了。 对她来说,还贷是一个噩梦。
#深圳房市
#房价下跌
#投资失败
#房地产市场
#加杠杆
#创业失败
#码农困境
分享
评论 0
0
Mr Panda
3个月前
创业不是赌博,本质都是赚钱,钱赚到手了,即便公司没了,也算成功,没赚到钱,但是获得宝贵创业经验,仍然是赢家,比如前几年做 k12 教育的公司被铁拳,虽然公司黄了,但是有的老板还是赚到了花不完的钱。老板们都很谦虚,都说自己创业失败了 有的老板虽然没赚到什么钱,但把公司搞搞到 D 轮融资,用户规模、公司规模都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就算没赚到钱,但这样宝贵的创业经验,在下一份创业中想别也是轻车熟路
#创业
#K12教育
#融资
#创业成功
#创业失败
#经验
#规模扩大
#风险投资
分享
评论 0
0
网易新闻-潇湘晨报
4个月前
投资180万开业7天被举报,“大门”不让开,老板:干不下去了
投资180万开超市 开业7天被举报
#投资
#开业被举报
#经营困难
#商铺大门
#创业失败
分享
评论 0
0
BillyHe
4个月前
创业十年:我干黄的项目清单(2) 第一次失败说的是努力却看错方向的失败,今天来聊另一种失败:明明能赚钱,却主动掐断的项目——随机视频聊天 APP。 2017年中,我主导了一个随机视频聊天产品的关闭,当时这个产品每天已经有几千美金收入,每天都是盈利的,前景看似光明。 为什么要放弃一个盈利的项目?下面慢慢展开。 第一次创业后的选择 前一次家居社区创业失败后,我面临多个选择: - 学长的出海工具公司 - 字节跳动(当时还不是宇宙大厂,主力产品还是今日头条) - 其他创业团队 最终选了最后一个。原因很简单:我想离钱更近一点。 第一次教训让我明白:玩概念不如做生意。这家出海工具公司虽然不起眼,但已经有了几百万DAU,每天几万美金收入,全部自然流量无投放。几十人的团队,日子过得挺滋润。 我加入时担任商业化负责人,主要工作是寻找新的变现机会。当时公司已成立5年,产品矩阵主要是图片应用、Clean Master类工具和输入法,国内用户有200多万DAU,美国接近100万DAU(后来团队一起做到了近20万美金的日收入,30%+的利润)。 对我而言,这是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第一次创业失败,钱没赚到,但至少明白了"离钱近"是多么重要的事。在这家公司,我可以直接接触到真金白银的商业化,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和融资故事。我的绝大多数 0-1 快进快出的「创业型」项目经验,也来自这里。 从榜单里发现的金矿 我的日常工作之一是密切关注全球应用收入榜单。这个习惯后来证明非常值得,因为机会往往就藏在那些突然蹿升的应用里。App Store 的榜单是一场 7*24 小时的全球开发者奥林匹克运动会, 一个叫Azar的韩国产品,日收入10-20万美金,主要来自土耳其和韩国。这个数字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可是我们公司所有产品收入的总和! Azar是什么?一个随机视频聊天产品,用户界面设计得像信息流,滑一下就匹配新的聊天对象。付费主要靠地域筛选、性别筛选等特权。早期是道具付费模式,后来转向会员制(订阅让这个产品的收入又翻了一倍,很多年后,这个产品被 和 Tinder 、POF 的母公司Match Group 收购)。 深入研究,发现这个细分赛道已经有不少玩家: - Tiki:阿里来往解散后,原团队一拨人做的,字节投资 - Monkey:北美一个高中生的作品,Tim Cook还给他站台 - Holla:后来实力不俗,还收购了Monkey 这个赛道看起来门槛并不高:主要是视频聊天技术和增长能力。技术方面,我们当时选了一个俄罗斯供应商的视频方案;增长方面,团队已经有丰富经验。商业模式也很清晰:付费解锁特权筛选功能。 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迅速立项开干。 初露锋芒:女性用户冷启动 所有陌生人社交产品都面临一个经典的冷启动难题:鸡生蛋、蛋生鸡。 没有足够女性用户,男性不会留存;没有足够男性用户,平台没有足够流量变现来支撑女性用户获取成本。这个死循环难倒了大多数创业者。但我们有个先天优势,是绝大多数竞品望尘莫及的——公司的图片应用矩阵已经有千万级的女性用户,分布在全球不同时区。 这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 1. 在所有图片产品上加入视频聊天图标,引导现有女性用户进入 2. 通过提现激励机制鼓励女性用户参与陪聊 3. 利用不同时区的用户分布,确保全天候有足够女性在线 这一招太狠了,几乎一举解决了其他竞品最难的冷启动问题。很快,我们的女性用户同时在线数量稳步增长,项目也快速有了几百人同时在线的规模。 在陌生人社交这个赛道,拥有便宜且稳定的女性用户供给,简直就像拿到了核武器。我当时心想:这事稳了。 平台投诉与用户流失 然而,好景不长。问题很快就出现了,而且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 问题1:骚狗全世界都难治理。很多男性用户一上来就展示不该展示的东西,完全不顾忌对面是谁。这种行为模式与这个产品的始祖,轮盘聊天网站 chatroulette 如出一辙。 问题2:用户预期错位。我们原有的女性用户大多是无意中点击进入的,她们本来只是使用图片应用,突然被扔进一个随机视频聊天,完全没有心理准备。想象一下这种场景:你打开一个修图APP,突然有个陌生男性出现在屏幕上做不雅动作。这体验简直灾难。 问题3:平台警告不断。Google Play和App Store接连发出警告,内容审核要求越来越严。他们清楚这类应用的风险,所以监管特别严格。 问题4:女性用户留存崩盘。初期被激励进来的女性用户一旦遇到下三滥行为,立刻卸载不回头。数据显示,女性用户的第二天留存率低得可怕,而没有女性用户,整个产品的价值就荡然无存。 现实:这个产品的本质引发了人性最复杂的一面,而这些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产品调整就能解决的。 顽疾用猛药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尝试了多种方法挽救: 1. 机器学习鉴黄:通过算法学习用户前几秒的行为模式,识别并筛选出不良行为。我们发现某些手势和动作能在开始前几秒就预测出接下来可能的不当行为。——打赤膊出现在镜头也不行。 2. 假视频、真钓鱼:用预先录制的女性视频对男性用户进行「钓鱼」,让系统观察他们的反应和举动,从而把正派人捞出来。效果确实不错。 3. 上权重:表现良好的用户获得更高的匹配权重,能更容易匹配到女性用户。相反,行为不当的用户被降权,甚至只能匹配到同样行为不良的用户。喜欢比剑我们也得给机会是吧? 4. 地域策略:对不当行为高发国家进行集体屏蔽。数据显示某些地区的用户行为问题特别严重,我们直接把这些地区屏蔽,虽然损失了用户量,但改善了整体体验。——做过出海的都知道我在说啥,哪些国家你们可以在评论里告诉我。 5. 付费分层:付费用户进入优质匹配池,不付费的男性用户只能匹配男性。这既提高了变现,又保护了女性用户体验。 这些手段确实带来了一些改善,但我们心里清楚,这些只是治标不治本。问题的根源在于产品的本质和人性的驱动力,这不是技术能完全解决的。 真正的 Growth Hack 与此同时,在增长端,我们找到了一个可以好好吹吹的机会。 某天,我们发现一个法国开发者利用Facebook用户邀请机制的漏洞赢得了不错的增长,详细拆解发现:如果在FB后台将应用类别改成游戏,就能获得和游戏应用一样的用户邀请共玩权限,而Facebook不会向App Store求证应用类别是否真实。 往下拆这个漏洞(不写太详细,你们也轻喷,毕竟早就被封堵了): 1. 将应用在Facebook上的分类改为"游戏" 2. 在本机模拟接口,绕过SDK的限制 3. 获取用户邀请的额外额度 效果惊人:高峰时一天获取十几万新增用户,主要来自巴西、泰国、土耳其和美国。这个漏洞让我们在一个多月内做到了几十万DAU,高峰几千人同时在线。 但这种对抗策略注定不是长久之计。Facebook很快发现了异常增长,并开始封禁我们的App ID。我们就像打地鼠一样频繁更换ID,通过热更新规避App Store审核。 这是一场与平台的猫鼠游戏,虽然短期内带来了爆炸式增长,但长期来看,任何依赖漏洞的增长都不可持续。更重要的是,这种大水漫灌的流量让我们看清了产品和用户的真实面目。 用户画像 大量流量涌入后,我们有机会仔细分析用户行为和画像。数据显示有三类用户的留存特别高: 1. Teenage:主要来自北美、俄罗斯,年龄在10-18岁。他们单纯好奇,设防较低,非常容易上瘾。和 monkey 早期的增长一样,这波人从 Snapchat 上过来,通过但这也带来了严重的合规风险——我们无法有效验证用户年龄,而平台上的内容又常常不适合未成年人。 2. 中年男性:欧美的类似货车司机等固定场所的工人,他们用这款产品主要是打发时间。这群用户虽然黏性不错,付费也不错。 3. 扩列爱好者:土耳其等地区用户把产品当作熟人社交工具,先在平台上认识,在 FB 还没深度渗透各个国家前,在当地这个产品是类似微信的存在。这群用户粘性很好,规模大,但几乎不付费。他们用起来更像是在用「附近的人」。 还有个现象:各国女性普遍偏好英语国家男性用户,特别是欧洲、北美的白人男性最受欢迎。即使语言不通,也愿意通过肢体语言与他们交流。这种文化入侵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所以也别说国女崇洋媚外,全世界都一样。 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个买量变现的双边市场,核心是"便宜的女性用户陪伴资源"供给全世界"愿意付费的发达国家男性用户",吃差价。 说白了,那些资本市场上被高估值的陌生人社交产品,很多都是在做这种匹配生意,只是包装方式不同。 主动关闭 随着项目深入,真正让我们内心不安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我们发现,真正开朗大方、愿意在平台上交流的女性用户主要来自东南亚、南美、东欧等欠发达国家。她们要么是天真无知的少女,要么是职业cam girl。前者引发保护伦理问题,后者则让产品滑向灰色地带。 更令人不安的是,有机构主动联系我们,提出可以提供东欧cam girl资源,帮助我们解决女性用户供给问题。完整的运营方案和价格表随时给你(10-15 刀一小时),显然在这个行业已经运作多时。 我们很快有两种声音: 一派认为这是正常的商业模式,只要做好内容审核和未成年人保护,就能合规经营。毕竟市场上已有多款类似产品成功运营。 另一派(包括我)越来越不安。日复一日地看着这些非发达国家女性向发达国家男性贡献性资源,整个团队的心理健康都受到了影响。每次产品讨论会,气氛都变得异常沉重。 这种不安感不断加深。我们了解到,平台上有香港开发者做到了日收10万美金,但他们采取了极其隐蔽的屏蔽和监管规避策略。产品最终走向是职业供给和更直接的交易,本质上变成黄聊平台。 拷问自己:这真的是我们想做的产品吗?即使它能赚钱,即使它在合规边缘试探,但从价值观和道德层面,我们能接受吗? 没有经过太长的纠结,在一次处理青少年色情账号封禁后,我决定主动关闭这个项目。虽然它每天已有几千美金收入,运营3-4个月没有造成资金损失,但继续做下去违背了团队的价值观,也可能对公司主产品造成风险。 这可能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困难但也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教训:时机、本质与道德 1. 时机窗口的重要性 回顾整个项目,时机窗口是我们忽视的关键因素。 Azar的成功是借助了Facebook全球化不充分的红利,那时社交产品依然有获量可能性,裂变效率高。每个成功产品都在特定时代窗口找到机会,当窗口关闭,再模仿已经没有意义(事实上,当我们入场时,这个窗口已经关闭)。 后来的市场证明了这点:Holla与Monkey合并后也不顺利,Tiki也是不了了之。虽然前者通过媒体和 LGBT 获得了不错的增长,但变现存疑。 创业最重要的不是看到机会,而是在正确的时间看到机会。太早了,市场没准备好;太晚了,红利已经被瓜分殆尽。 2. 商业本质认知 随机视频看似简单的社交产品,本质上却是由性刺激驱动的供需匹配。这不是什么高尚的陌生人社交,而是赤裸裸的生理需求满足。 不承认这点就是不客观,也不诚实。如果想规模化经营这类产品,就注定要与监管对抗,走向职业化黄聊。你可以在前期伪装它的本质,但随着规模扩大,真实面目终将显现。 理解产品的本质驱动力,比理解它的表面形态重要得多。任何产品都有其内在逻辑,逃避这种逻辑只会让你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3. 道德与商业的权衡 创业路上会遇到很多赚快钱的机会,但不是所有钱都该赚。 当商业利益与道德底线发生冲突时,选择变得尤为重要。短期内,违背道德的选择可能带来丰厚利润;长期看,却可能导致团队解体、品牌受损、甚至法律风险。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选择了放弃短期利益,保护长期价值。这个决定让我明白:创业不仅是赚钱的手段,也是价值观的表达。你创造的产品,最终会塑造你的形象和团队文化。 自省 这段经历让我彻底改变了对社交产品的认知。所有社交产品的本质都是资源匹配和分发,女性用户注意力是极其稀缺的资源,不同产品只是用不同方式包装这个本质。 如果重新选择,我会完全避开这个方向: 1. 随机视频的刺激本质由性驱动,这决定了其发展路径 2. 这类产品注定要与监管平台长期对抗,生存战略充满不确定性 3. 长期接触这类内容会对团队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4. 与个人和团队价值观根本冲突 更深层次的启示是,做产品前必须诚实面对背后的人性驱动力。有些驱动力虽然强大,但不一定适合所有团队去满足。在选择赛道前,先确定自己能接受的道德边界,比盲目追求商业成功更重要。 这一篇到此结束。接下来看这篇的反响,我在看看要不要写写我做过的其他项目,比如: 抖音矩阵招商+社群淘客(200w 一个月招商加盟费) 欺诈类工具订阅(最高单日收入 50w usd+) 婚恋小程序(从启动到放弃) 怎么做效果达人营销(2 亿预算的经验教训) 感兴趣请关注、转发、点赞。
#创业失败
#随机视频聊天
#项目放弃
分享
评论 0
0
0xWizard👁💎
4个月前
最近刷短视频,看到一段吴士宏女士的采访。 很小的时候读过她写的自传,讲自己怎么从基层护士,做到微软中国区总经理的(主要是负责中国区销售)。 在这个短视频里,她提到50多岁从职场离开,自己创业做软件公司,负债几千万,一朝满头白发,甚至想死了算了,毕竟这个岁数很难翻身了。 后面别人为了帮助她走出来,问了她一个问题,“你曾经获得的成绩,是因为自己的哪些特质?” 她说自己想了一两周没想明白,后来想,曾经的成绩,是因为自己“不想失败”。 我是有点震惊的。 既然曾经职场拿到过大结果,微软 ibm tcl 都做到过高层,居然没有思考过自己的优劣势; 可能和她的性格特质有关系,负责销售的人,更看重行动,而轻思考和方法论。 每个人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就是不断反思自我。 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最真实的素材,只有不断的反刍曾经的成功,失败原因,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 我经常讲,人要有傻逼一样的自信。这个自信的来源,就是对自己的了解,对过往经历的反思。 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人,才能更好的面对一切挫折和痛苦,才会在最得意的时候保持冷静,在最失意的时候保持坚韧。 希腊德尔菲神庙入口处,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每一个人走进神庙,去问询命运前,首先要想清楚这句话。
#吴士宏
#职场转型
#创业失败
#微软中国
分享
评论 0
0
dontbesilent
6个月前
《什么是用户需求》 (dontbesilent 版) 小 A 同学说,美团外卖抽成太高啦,逼迫商家偷工减料,又贵又难吃,我要创业做一个外卖平台 我问:什么是用户需求 小 A 同学说:同样的价格,商家更赚钱,外卖更好吃是用户需求 我说没毛病,你干吧 花掉 200w 之后,因为入驻商家太少,导致买家很少;又因为买家很少,商家不愿意为了你单独出餐;于是无论价格高低,买家吃到的外卖,并没有变好 商家的需求得到满足了吗?没有 食客的需求得到满足了吗?也没有 我说餐厅创业门槛太高啦,做自媒体吧 小 A 同学说:我把我的创业经历都发抖音小红书了,没人看 我问:这次,什么是用户需求 小 A 同学说:做出有趣有意思的视频,是用户需求,我觉得我拍的挺有意思的 我说:小红书用户想在双列信息流里面,依靠封面和标题,寻找好内容,你的封面是随手拍的,你没有满足小红书用户需求 抖音用户更惨,只能依靠视频前 5 秒来寻找好内容,判断一个视频是否值得看,你前 5 秒的内容是「大家好,我是 xxx」 我好不容易下了班才有空刷抖音,足足浪费了 5 秒钟给你,你就给我看这个? 你也没有满足抖音的用户需求 而上一次,用户需求分两层,第一层是吃得上,第二层是吃得好 商家需求也分两层,第一层是有钱赚,第二层才是赚得多 美团满足了供需双方的第一层需求,你连第一层也没有满足,第二层从何谈起 小 A 同学说:那谁能满足第二层呢? 我说,这个景象,只在马克思的梦里出现过 如果除此之外另有其人,那也只能是恩格斯了 肯定不是你我
#用户需求
#外卖平台
#创业失败
#商家抽成
#市场竞争
#商业模式
分享
评论 0
0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6个月前
公众号:“正面连接”:教育集团董事长、幼儿园园长敬雅珍,现在的一项工作之一就是接待前来讨债的人,2019年,敬雅珍投身教育行业,2018年她的教育集团被估值1.5亿,然而碰上新冠疫情,幼儿园和机构数月停摆没有收入,导致她在短短八个月收入损失高达两千六百万。后来,她又投资培训机构,没想到又碰上“双减”国家的一纸文件,让她不得不关闭了还在装修的培训机构。 最后敬雅珍欠下了数千万的债务,她的账户被冻结,微信钱包仅剩下一百多快的余额,还上了征信还名单...
#教育行业
#新冠疫情
#双减政策
#创业失败
#财政困难
分享
评论 0
0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6个月前
3月24日,一名女子称,自己千里迢迢从东北来到江苏淮安投入200万开烧烤店,结果店开起来后状况不断,时常停电,最后不得不关店回老家,投入的200万也全打了水漂血本无归。并且还接到通知,不准在公共平台讨论此事。
#烧烤店倒闭
#创业失败
#公共平台言论限制
#停电问题
#投资损失
分享
评论 0
0
Sha Jia
7个月前
一哥们,在安利已经躺赚年入百万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应该是一生的天花板了吧? 但几年前,他安利下面有个小伙伴跑去广州搞资金盘项目,据说几年时间搞了几个小目标。于是他就躺不住了,也跑去外面搞各种创业项目,结果呢,安利的收入还不够还债的! 人是怎么崩塌的呢?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创业失败
#安利
#资金盘项目
分享
评论 0
0
搜狐新闻(镜像)
8个月前
【独家|餐饮设备回收生意火爆 倒霉故事成流量密码】零下一度的夜里,狗哥带着七八位工人聚在一家意大利餐厅门口,板车、三轮车都到位了,等着开工“收尸”——回收这家五环外的餐厅。遛狗的居民路过感慨:在这里住了十几年,餐厅换了一茬又一茬。刘逸是这家餐厅的三位合伙人之一,30多岁。他年轻时读职高学西餐,留学法国一年。2008年回到国内的西餐厅工作。2023年3月,一位前辈叫上他和几个朋友,提议一起做意餐。他们当时觉得,疫情后环境逐渐稳定,凭手艺和经验,能生存下来。用了三个月,想法落地。年底,刘逸成了二手餐饮回收商狗哥的客户。团队决定及时止损,约狗哥上门看设备,成本数十万的餐饮设备得到2万的报价。营业的最后一天定在圣诞节,为的是仪式感,合伙人本想和员工吃一顿最后的晚餐,但狗哥的人马来早了,不到20分钟,店里和后厨基本被搬空。二手餐饮设备回收商狗哥度过了繁忙的2024年。他手上有五台手机,每天一睁眼就是回复消息,一天加五六百人微信。电话不停打过来,有小酒馆,也有烤鸭店,问他是不是能帮忙止损。比起前些年,狗哥发现,餐饮店是越开越小,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2024上半年,他回收的设备量同期增长320%,其中不少是在2023年“开店潮”里涌出来的店铺,设备才用了不到一年。互联网等行业的失业新手入局餐饮后,有了新玩法——开店前先做自媒体,编故事博眼球;搞低价团购,吸引客流。讲故事,也是狗哥做回收时拿住的流量密码。他每天多平台更新短视频,已经发出去900多条——比起干巴巴的道理,人们更爱听餐饮人的“倒霉故事”,点赞多的能有7000。顺着自媒体,每天找来咨询的就有40多人,加好友的有500多,获客成本近2毛钱。一些挺过疫情的老餐饮人,在价格战中倒下,看着设备被搬走,想不明白自己还能做什么? #洞见计划 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sys_link: 网页链接 https://3g.k.sohu.com/t/n855044452?serialId=83a503103373b2b78140b4c2767787cb&showType=news :icon_weibo: https://weibo.com/5890672121/P9wSydmVi#搜狐新闻
#餐饮设备回收
#流量密码
#意大利餐厅
#创业失败
#餐饮行业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