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观念

9YearFish
1个月前
这个月收入到目前 6W+ 了,不出意外的话,到月底今年累计就跟过去一年的收入差不多了。 说起来我现在比过去,在经济上肯定更宽裕了,但我却还是会因为小钱而陷入内耗。 前天收到一笔钱,五位数,晚饭前我想去买点卤味,我在美团、抖音上转了半天,去了家里楼下两家卤味店,最后在紫燕百味鸡要了美团 21.8 的套餐,服务员舀了一勺,我一看,就一点点,我跟服务员说不要了,最后啥也没买,20 块钱,真可笑。 完了我都觉得很纳闷,几十块钱而已,我明明挣了钱,我为什么舍不得?那一瞬间我都想哭,我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会这样? 还记得有一次朋友来家里吃饭,我买了 80 块钱绝味鸭脖,老婆开玩笑的说。我从来没买过这么多给她吃。 如果是身边人想要,如果是我老婆说要吃,我毫不犹豫会买。我自己有这个需求,我却要压抑自己?我没有配得感? 我觉得这些都是跟小时候成长环境造成的。 为什么朋友来家里吃饭,我会准备好吃的喝的? 应该是小时候,家里来客人,家里也总是拿出好吃的好喝的招待客户,我小时候就很喜欢家里来人,因为有很多好吃的。 好吃好喝招待人并不是要面子,是对客人的尊重。 那回到我自己,为什么我舍不得? 我记忆中,小时候我妈总是跟我说 - 家里条件不好 - 这个太贵了 - 还欠 XX 钱 等等 所以从小我印象中,都家里穷,事实也是,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有人来家里讨债,那时候我还不懂,只是感觉气氛不对,我爸有点惆怅的应付别人。 我也不知道那时候为什么欠钱,记忆中爸妈一直也很忙碌,我妈忙着厂里打工,我爸做一点小生意,很小的那种,应该是这个生意赔钱了。记得在赶集的时候,他和别人不知道哪里搞来那种仿古的青铜器,摆摊卖,甚至有一年街上卖过竹篙,晾衣服的竹篙。我猜这两次应该是他最窘迫的时候。 所以,我们家穷吗?我并不觉得,我记得初中时候,我想买台电脑,我爸说中考考上了就买,后来在高一的暑假,买了人生中第一台电脑,我现在还记得 19寸三星显示器,技嘉的主板,AMD 的CPU 花了我爸 4300 左右,过了很多年,我已经大学毕业了,我才后知后觉反应过来,那台电脑是家里最贵重的「财产」。 后来这台电脑陪我上了大学,大学的时候,我发现班里有些同学,他们可能经济体条件更差,我最少吃喝不愁,但有些同学必须的去勤工俭学。我记得有一回室友急性肠胃炎,半夜住院,我们几个人陪他一起去,凑不齐医药费,办不了住院。我拿出高考完爷爷叔叔们给的一万块垫付的。 在大二下学期,我突然反应过来,我好像什么都不会,毕业我该怎么办?那时候正好参加了一个校外培训机构的体验课,想去,学费 4000,我犹豫了几个晚上,跟我妈打了个电话,我妈说,你想学就去吧,我给你钱。挂了电话,我就哭了。在学完以后,我很快就出去实习了,晚上回学校,还能干点私活,那时候一个月工资2000+,住学校,一顿饭不到 10 块钱,真的是太爽了。后来买了第二台电脑,ASUS K53 也是 4000多,这回应该是没问家里要钱了。 我想表达的是,无论我们家的经济情况怎么样,我父母已经把他们最好的给了我。我并不觉得在物质上、情感上我是有缺失的,反而,我觉得我相对很多人来说,我的童年是丰盈的。 我还是舍不得吃卤味,只能怪我妈了。再就是怪自己,缺失没赚到足够多的钱。其实很多钱花了就花了,不要内耗。 现在我不想让我儿子也有这种心态,我有时候会跟他说,爸爸最近赚了一点钱,我们去 XXX 吧。最重要的是,让他觉得,没有钱我们赚就行了。而不是强调,没有钱,我们就不要了,我们就压抑自己的需求。 昨天给他买了个一个滑板,他很开心,我也很开心。起因是,暑假刚开始的时候,他今天突然说想买一个有钢铁侠图案的滑板,我觉得他只是想一出是一出,正好学校要求跳绳打卡,我就跟他说什么时候可以一口气跳 50 个。我就给他买,昨天他终于做到了,睡前我给他买了,今天早上在床上睡觉,他就问我到了没。 真好,希望能把自己走过的错路,让他少走一点。
韩连潮
2个月前
【周末分享:慢生活深体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断舍离”已备受推崇。它倡导我们审视自己周遭,清空物质与思想上的淤堵,为心灵腾出空间,以期实现清明灵动的状态。这无疑是智慧之举,帮助我们摆脱过载的束缚。 然而,凡事过犹不及。当我们过度或不加思索地运用“断舍离”来“浅层消费”时,其反面——“连、迷、合”(或者说是“持、守、融”)——的价值便凸显出来。我们一生中获取并拥有众多有形和无形的事物、人际关系,有些甚至是我们耗费了大量气力与心血才得以拥有。但令人遗憾的是,一旦到手,我们却常常不加珍惜,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去体验、去欣赏,而是在尝鲜止步之后,便草率地将其“断舍离”掉。 这种浅尝辄止的态度,实则是一种莫大的损失。它可能让我们与真正美好的人、事、物擦肩而过,失之交臂。许多人事物的真正魅力和深层价值,并非一眼可见,也非短暂接触就能领悟。唯有当我们真正投入时间与精力去连接(建立联系,初步了解),去沉迷(深入钻研,全身心投入),最终去融合(内化吸收,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才能实现真正的深度欣赏,才能将它们从简单的“拥有”升华为内心真正的“爱好”与“财富”,为我们带来持久的愉悦。 好比读一本书,仅仅浏览封面介绍或匆匆翻阅几页,就决定读与不读,无疑会错过一本好书中字里行间蕴藏的智慧与情感。真正懂得阅读的人建议,至少要读上五十页,让思想与文字充分碰撞后,再决定取舍。 因此,真正的智慧并非一味地舍弃,而是在慎重获取之后,懂得如何高质量地“持守”与“融入”。我们需在“断舍离”的智慧与“连迷合”的之间找到平衡。为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清理空间固然重要,但更要紧的是,发现、持守那些真正有价值的连接和深度体验,并投入宝贵的时间与心力予以呵护珍惜。“断舍离”并非目的,而是实现“连迷合”的手段。这不仅是对外界人事物的尊重,更是对自身生命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