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损失厌恶
关注
Morris
4周前
为什么许多国家的基本盘群体,明明身处深重苦难,却不愿主动提升认知、突破自我,而是乐于维护现有体制,甚至在困境中找到某种“舒适”。这并非简单的懒惰或愚昧,而是心理、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交织结果:在心理层面,人类天生的现状偏差(status quo bias)和损失厌恶机制发挥关键作用,人们更恐惧变革带来的未知不确定性——已知的贫困、腐败或压抑虽痛苦,却至少是可预测的、可适应的,而任何颠覆都可能放大风险,导致更剧烈的损失;同时,长期浸润在苦难中的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进一步固化这种心态,让个体大脑适应现状,通过日常小确幸或集体叙事来麻痹不满,视变革为遥不可及的幻想; 在社会与文化层面,集体认同和路径依赖如无形的枷锁,根植于祖辈传承的叙事(如“这是命运”或“外部势力阴谋”),使突破行为被视为对家族、社区或民族身份的背叛,强烈的社会压力和回音室效应(媒体、教育强化单一观点)则阻断信息流动,让认知提升成为高成本的孤立之旅; 在经济上,贫困陷阱(poverty trap)形成恶性循环,低收入群体缺乏启动资本、教育机会或缓冲资源,维持现状虽微薄,却绑定了零星利益(如灰色补贴、小腐败分成),任何尝试都面临高失败概率的惩罚;数据现实,低收入国家中超过60%的民众表现出“消极满意”,历史案例如苏联解体前民众对铁饭碗的怀念,或委内瑞拉玻利瓦尔革命支持者对领袖遗产的顽固维护,都生动诠释了这种现象:苦难非但未激发觉醒,反而通过利益共谋和身份补偿,强化了体制的自我永续。
#阶层固化:求变之路,殊途同归· 963 条信息
#现状偏差
#损失厌恶
#习得性无助
#集体认同
#贫困陷阱
分享
评论 0
0
看不懂的sol
1个月前
投资中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这个原理说明白了! 很多兄弟明明知道不能追涨杀跌,但看到不断上涨的市场,就害怕错过好机会,忍不住跟上车,结果被套; 看到持有的股票/代币跌了,哪怕基本面没问题,但就是拿不住,恐慌卖出。 为什么我们在投资中容易被人性的弱点拿捏呢?做出非理性决策导致亏损呢? 01/研究投资者心理的行为金融学 经典金融学的前提是“理性人”假设,即假设投资者都是理性的,为了实现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理性分析。 行为金融学则在经典金融学的框架下引入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它认为投资者不会总处于理性的状态中,他们的行为并不总是考虑利弊得失之后的最优结果。 它试图从人的心理偏误、行为偏差,也就是从非理性的角度来解释金融市场出现的现象,尤其是那些理性框架下没有办法解释的异常现象。 这样的研究,推动金融学的进一步发展,也把投资者心理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带入了人们的视野中。 事实上,如果所有投资者都是理性的,那市场和股票的涨跌,一定会如实反映公司的真实情况,不会出现大跌或大涨的情况,然而我们会发现,不少股票一天涨跌10%很常见,但它们的基本面可不会一天之内就好转或恶化10%。 这就说明投资者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从而影响了他们的交易行为,进而影响股价的涨跌、市场的波动。 对于投资者而言,我们要认识并克服人根深蒂固的一些心理对投资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到理性投资,才能获得更高的收益,减少损失。 接下来我们用一些案例来进一步说明。 02/一些常见的投资心理误区 案例一:假设你今年投资赚了5%,你和朋友A聊天的时候,发现他不仅没赚,还亏了10%,你会觉得自己的投资能力真不错,赚得不少,很满意;第二天,你和朋友B见面,他兴奋地告诉你自己买股票赚了10%,要请你吃饭,这个时候你很可能会想自己怎么赚得那么少,B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在这两个场景中,你的收益都没有变,变的是参照物,所以心情不同。这在行为金融学中被称为“锚定效应” 在投资中,人们收到各方面的信息反馈,会给予标的一个“锚定”价格,他们的投资决策往往受到这个“锚”的影响。但理性的投资者,则是应该摒弃掉“锚”,依据投资标的的客观情况,比如基本面、估值情况、所处的行业周期等因素综合分析。 案例二:假设你捡到了100元,觉得很幸运,但不久又丢了100元,你还会觉得自己幸运吗?恐怕不会吧,而是会很难受,觉得自己可太倒霉了。 其实按照期望效益理论,捡到的和掉的金额一样,效用是不增不减的。但人们往往受损失厌恶心理的影响,天然厌恶损失,损失带来的痛苦比同等金额的收入带来的愉快,要大得多,也就导致了上述的心理表现。 在投资中,人们受损失厌恶心理的影响,会倾向于投资风险更低的产品,比如国债、存款、债基等,这样做虽然投资的波动率低,但会把有高收益和高波动特征的股票排除在外。 另外,对于标的风险是高是低,有时候人们也会存在一些误区。 比如投资商铺,很多人认为风险低,但事实上我国80%以上的城市商业是过剩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刷到过顶级商铺倒闭的新闻,甚至连配套、交通顶配的杭州“港龙城”都无法盈利,进入法拍市场了。 再比如曾经标榜“保本保息”的P2P产品,暴雷前人们普遍忽略了它隐藏的风险。 在投资中,人们受损失厌恶心理的影响,还会在面对确定损失的时候,赌性就上来了,反正就要亏钱,不如赌一把;而面对确定收入的时候,就想着赶紧地落袋为安。 有不少投资者手里拿着一堆差公司的股票,却不舍得卖掉,因为在赌“未来上涨,咸鱼翻身”的情况,但往往越拿越跌,越跌越不想卖。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做法其实是克服赌性,一旦发现这不是一家好公司,坚决卖出,及时止损。 也有不少投资者对于盈利的btc,总是拿不住,一旦赚5%或者10%就赶紧卖出,兑现盈利,落袋为安。然而好的标的是长期是上涨的,很可能你卖出后,它继续涨就没有勇气再买入。 通过上述例子,你是不是发现,人性的弱点在投资中带来的影响可不小,很容易让投资者做出非理性决策,从而导致亏损或收益缩水。 大家可以通过行为金融学的一些研究成果,认识和判断自己的投资心理,从而努力克服这些弱点,让自己的投资决策更为理性。 给兄弟们推荐几本不错的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思考,快与慢》、《错误的行为》、《金钱心理学》、《超越恐惧和贪婪》、《金融心理学》。 共勉!
币圈“1011”六倍崩盘:高杠杆爆仓潮,谁在裸泳?· 6402 条信息
#投资心理
#行为金融学
#非理性决策
#损失厌恶
#克服人性弱点
分享
评论 0
0
Cell 细胞
1个月前
你是一个中文短内容写手。请围绕【{主题}】写一条适合社交媒体的清单式推文,满足以下要求: 目标读者:对{主题}“不重视/不想做”的普通人。 风格与结构: 1. 用一句**强承诺式Hook**开场,暗示读者“看完就会想做/马上能做”,制造认知落差。 2. 用1–2个**专业术语**(必须配一句白话解释),构建简明“机制因果链”。 3. 使用**编号清单**(5条为佳),句子短、口语化,能被截图快速浏览。 4. 第3条放入**损失厌恶/健康或效率隐患**(具体而不夸大)。 5. 第4条给出一个**被动替代方案**(可行但标注“下策”),强化主动方案更优。 6. 第5条给出**可立即执行的短期目标**(今日即可尝试,极具体),并点明它为什么“更容易坚持”。 7. 适度类比或比喻(生活化、易转述),避免道德绑架与人身评价。 8. 全文不超过180字;不要用表情符号;避免空泛鸡汤。 输出格式(严格按下面格式,不要加多余说明): 【标题/Hook】 1、…… 2、…… 3、…… 4、…… 5、……
#阶层固化:求变之路,殊途同归· 963 条信息
#社交媒体
#清单式推文
#内容写作
#用户引导
#损失厌恶
分享
评论 0
0
Y11
1个月前
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研究,揭示了一个颠覆传统的发现:人类并非完美决策者。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与弗农·史密斯(经济学家)联手,用实验证明:我们的大脑在面对不确定时,会被直觉、情绪和认知偏差裹挟,而非理性计算。 这一结论让“行为金融学”成为投资领域的新显学——它告诉我们:要想在市场中长期盈利,必须先读懂“人性”这本最难的“财报”。 一、当心理学遇上经济学:颠覆“理性人假设”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会像“理性计算器”一样做决策:追求利益最大化,规避所有风险。 但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的实验打破了这一神话。以“公共健康困境”为例: - 版本1:600人患病,选择A:200人获救;选择B:1/3概率救600人,2/3概率无人获救。80%的人选A(风险规避,确定收益)。 - 版本2:600人患病,选择A:400人死亡;选择B:1/3概率无人死亡,2/3概率600人死亡。80%的人选B(风险偏好,不愿接受确定损失)。 数学上,两个版本完全等价,但措辞不同(“拯救”vs“死亡”),结果天差地别。 这说明:我们的决策不是基于最终结果,而是基于“损失”和“收益”的心理感受。卡尼曼将这种现象提炼为“损失厌恶”——失去100元的痛苦,远大于得到100元的快乐,这种差距可达2-2.5倍。 二、短视的代价:为什么频繁交易的人总亏损? 理查德·泰勒与什洛莫·贝纳茨进一步研究发现,“损失厌恶”与“短视”结合,会让投资者陷入致命循环: - 短视性损失厌恶:频繁查看投资组合(如每日查看股价),会放大损失带来的痛苦,进而触发非理性操作——割肉止损(卖出亏损股)、追涨杀跌(买入近期上涨股)。 - 数据说话:特伦斯·奥丁对10万投资者的追踪显示,交易越频繁,回报率越低。最激进的交易者年化收益比平均水平低3.5%,而长期持有者(如巴菲特)通过忽略短期波动,反而跑赢市场。 这解释了一个现象:多数人在牛市中贪婪,在熊市中恐惧,本质是被大脑的“即时反馈”机制操控——我们的祖先需要快速应对危险,却在今天的市场中,为短期波动付出代价。 三、破解“心理账户”:如何让投资回归理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提出“有限理性”:我们的大脑像“认知吝啬鬼”,倾向于用简化规则做决策。其中最典型的“心理账户”,会让我们对不同来源的钱区别对待: - 工资收入(辛苦钱):倾向于保守,不愿承担风险; - 投资收益(意外之财):倾向于冒险,甚至孤注一掷。 这就是“赌场资金效应”——用赢来的钱做高风险投资,却对亏损的本金耿耿于怀。真正的理性,是将所有资金视为“整体账户”,用长期视角评估风险,而非被情绪切割。 四、构建“反人性”投资系统:从认知到行动 接受“不完美”:投资不是“预测未来”,而是“管理概率”。用预期理论(卡尼曼提出)指导操作:接受短期波动,重仓长期确定性机会(如优质资产的复利增长)。 减少“信息过载”:香农的“噪声理论”指出,市场中90%的信息是“噪声”(如评论、预测、小道消息)。只保留“确定性信息”(公司财报、行业趋势、宏观经济逻辑),过滤情绪干扰。 建立“决策清单”:像飞行员检查仪表盘一样,用固定流程应对极端情况(如“市场暴跌时,我的止损线是多少?”“这只股票是否符合我的价值标准?”),避免大脑“情绪化短路”。 五、投资的终极修炼:与自己“和解” 卡尼曼的研究告诉我们:认知偏差不可避免,但可以被“觉察”和“对抗”。投资的本质,是一场“与自己的博弈”—— - 你是否能在别人恐慌时贪婪?(2008年金融危机中,坚持抄底者如今收益翻倍) - 你是否能在别人贪婪时恐惧?(2021年美股高位,多数人追涨,随后被套) 正如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中所说:“市场是你的仆人,不是你的主人。它的作用是提供价格,而非指引方向。”真正的投资大师,不是战胜市场,而是战胜自己的大脑——用理性框架包裹人性弱点,在波动中守住复利的力量。 结语: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最确定的“确定性”,是对人性的理解。当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非被情绪控制,当你能用概率思维替代直觉判断,你就已经走在盈利的正确之路上。投资的智慧,从来不是“预测”,而是“认知”——认识市场,更认识自己。
#行为金融学
#卡尼曼
#损失厌恶
#非理性决策
#投资心理
分享
评论 0
0
搜狐新闻(镜像)
3个月前
【亏30%稳如泰山涨1%坐立难安 曾被套的基民如今陷入更深纠结】“亏30%稳如泰山,涨1%坐立难安”,投资者的自嘲,道出了当下无数基民的心声。随着8月上证指数突破十年高点,超千只主动权益基金创净值新高,近1300只“毛基”重返1元以上。然而,当市场从冰点回暖,那些曾被深套的投资者,反而在浮盈出现时陷入了更深的纠结:是“落袋为安”还是“错失行情”?有人为求心安清仓离场,有人在“这次是真的吗”的自我怀疑中举棋不定。小胡告诉记者:基金刚涨1%,赎回的念头已在脑海里转了100圈。他手中的基金产品此前已被套两年多,其间他逐渐接受了“长期被套”的现实,甚至一度不再关注净值波动。而近期市场接连上涨,不仅让他解套,还收获了1%的浮盈,这份久违的盈利反而让他陷入更深的纠结。回顾此前亏损的日子,小胡形容自己几乎“躺平”:基金相关APP被他埋在手机文件夹最深处,十天半个月未必会点开一次。那时心态的“稳”,更像是一种被动的妥协:都跌成这样了,“割肉”也没意思,放着吧。在他看来,当亏损超出心理预期,反而失去了操作的勇气,索性用“长期投资”的说法自我安慰。小胡的心态,正是当前A股市场持续回暖背景下众多基民的真实写照。另一位投资者晓晓直言:跌的时候,亏损是既定事实,只需承受;可涨起来时,每一分浮盈都像悬在头顶的玻璃,既怕它碎了,又怕自己没抓住。针对“回本即焦虑”的心态,有从业者表示,刚回本或者接近回本的投资者经常会发生赎回行为。这类投资者处于情绪的临界点:一方面,他们在过去长时间承受了账面亏损,如今回本总算带来一些宽慰;另一方面,又强烈担心重蹈覆辙——害怕市场再度回落将收益化为乌有。这种“心理反转”往往导致赎回冲动明显增加。“这一现象的背后主要体现了损失厌恶、锚定效应、短期主义等三大行为金融学问题。”从业者分析称,投资者对损失的痛苦是对等收益喜悦的两倍;同时,买入成本价被视为心理上的盈亏分界线,即便长期投资逻辑未变,触及成本价也会触发赎回冲动。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sys_link: 网页链接 https://www.sohu.com/a/926169443_114986 :icon_weibo: https://weibo.com/5890672121/Q0QEMoluC#搜狐新闻
#基金投资
#基民心态
#A股回暖
#损失厌恶
#赎回焦虑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