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在悉尼和稀泥
关注
统计数据
137
文章
0
粉丝
0
获赞
612
阅读
热门文章
1
TechFlow 深潮 发布的文章:近期教育领域的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
145
32
在悉尼和稀泥
12小时前
24 小时跑了近 90 万的展示。 复盘在这里: 我写这条,不是为了反 AI, 而是想提醒自己—— 不要被技术泡沫裹挟到看不见人。 写字、做产品、创业、研究 AI, 这些都很好。 但如果你忘了是谁在屏幕另一端滑动手指, 你就会误以为世界都像你。 这条推文火的原因, 不是我说了什么聪明的话, 而是它让人们想起了一个久违的真相: 世界大多数人, 不在追逐未来, 他们只是想活得没那么累。
#反思AI
#技术泡沫
#人文关怀
#生活不易
#勿忘初心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天前
月薪 3000 的清洁工, 休息抽烟的时候,看的是抖音,听的是台湾回归。 月薪 4000 的收银员, 茶水间吃饭的时候,看的是抖音,听的是婆媳矛盾和家庭伦理。 月入 5000 的摆摊小贩, 坐在摊位前无聊的时候,看的是抖音,听的是农村创业和彩票中奖。 月入 6000 的办公室职员, 摸鱼的时候,看的是抖音,听的是财商课和“普通人如何逆袭”。 月入 7000 的滴滴司机, 等客的时候,看的是抖音,听的是中美博弈和经济下行。 月入 8000 的底层公务员, 没事的时候,刷的是拼多多凑单,淘宝种树,抢消费卷。 月入上万的公司牛马, 上下班坐地铁的时候,刷的是抖音,听的是爽文配图和数码评测,开启你的副业。 厂哥厂妹,刷着擦边主播和屌丝逆袭。 退休老人,听着评书和药食同源。 家庭主妇,孩子睡后,蹲在直播间,抢着家人福利,顺手下单“全家都能用”。、 中小土老板,车上放着道德经和马云。 这,就是中国的大多数终端用户。 没人关心你那个破 AI。
#底层生活
#抖音
#社会百态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2天前
这么个破内容,跑了 30 万的展示。 如果我再发一点“润和不润”,“单不单身”,“男女对立”,“婆媳关系”,“大厂小厂”,“四线城市”,“中美建政”,总之一些流量密码的话,在有心的调配下,做流量是不难的。 但是并没有什么卵用。 与此同时,有的开发者展示自己的产品案例,可能就1000 的展示,然后回复里面大方带自己的产品链接和介绍,可能就成了一单。 所以流量重要,但是开发者千万不要从不会流量的极端,跑到流量为王的极端。 因为,流量和变现没有线性对应关系。 你的内容为何而做?
独立创业者如何突破零收入困境,迈向月入1000元· 62 条信息
#流量陷阱
#内容质量
#开发者困境
#变现难题
#理性运营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2天前
做的越多,越理解了雷军当年采访时候说的 “go big market”,王健林说的“先赚个小目标”这种貌似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发言。 除掉“自负盈亏” vs “拿投资”的方向性选择外,在业务和市场的选择上,很多时候个人花的精力真的是差不多的。 0-1,1-10,10-100,或者说 10 倍增长,客观的复杂度可能差别没那么大,但是得到的收获确实是 10 倍的差距。 所以有时候想想做个什么 5 美元一个月的 SaaS,或者做一个只给几百个开发者用的铲子,别说没成,就算成了,也就那么回事。 还是要多想想最肥的用户和市场在哪里,钱哪里多,倒着推一下他们的需求,找找对标,看看自己能不能做。
独立创业者如何突破零收入困境,迈向月入1000元· 62 条信息
#雷军
#王健林
#市场选择
#商业策略
#目标用户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2天前
按照网民的想法,所有的开国皇帝都是垃圾,我上我也行。 只有朱元璋这种要饭起家的才行。
#开国皇帝
#朱元璋
#网民
#负面
#历史评价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3天前
爆款推文内容的“双轮”驱动
#爆款推文
#内容创作
#双轮驱动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3天前
负面影响还要继续。 现在最离谱的是网上有人说友商豢养“死士”故意出事黑小米......
小米汽车维权事件:数百车主要求退车引发舆论风波· 44 条信息
#小米
#负面影响
#友商
#死士
#黑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3天前
你以为裸辞后的生活,与现实。
民生维艰:欠薪蔓延,底层挣扎· 1852 条信息
中共统治下: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 1328 条信息
多地欠薪维权频发,底层民生困境难解· 2315 条信息
民生凋敝:欠薪潮激化社会矛盾,底层陷生存危机· 1884 条信息
#裸辞
#生活
#现实
#对比
#负面情绪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天前
我最近见过最抽象的事,莫过于马云重新现身阿里园区的时候,一堆阿里的打工人对着马云喊“加油”。
#马云
#阿里
#园区
#打工人
#加油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天前
这手机是真难看。 我如果是国产电车厂商,我就说我采用了和福建舰电磁弹射类似的技术,看谁还敢说我三电效率不如特斯拉。 虽然此电非彼电,但是只要带个电字,就有广大老百姓能认为一码事。 多年前有个手机叫“华为北斗”。
#手机
#难看
#国产电车
#福建舰电磁弹射
#华为北斗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天前
看 AI 的发展,说实话挺焦虑的。 但我焦虑的点不是怕被 AI 替代,而是自己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这么大一波浪潮,连口汤都喝不上。典型的 FOMO。 可是从更长的时间线来看,我又觉得特别平静。 AI 肯定会极大地解放生产力,这点我是确信的。不敢代表全人类,但至少我自己,以后大概率不用把大量时间耗在生产上了。可以更从容地去体验生活本身。 房贷还完了,父母身体还行经济也没问题,孩子只要不是太离谱基本也不用操心。现在做的再辛苦,其实都不是被生活逼的,更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说白了,有时候纯粹就是人比人气死人,想给自己争口气。 但我越来越觉得,我可能在任何一个时间点都会和自己达成和解。就突然想通了,然后彻底躺平。 因为想来想去,生活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那些焦虑、那些想证明自己的冲动、那些追赶浪潮的紧迫感,在生活面前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
#AI发展
#焦虑
#FOMO
#自我价值
#生活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天前
我知道这一代的 iPhone 17 Pro/Pro Max 内功提高了不少,但是线下摸过以后,发现真的是质感降级。 说夸张一点,就一个傻大粗的铝块,和工地上的建材一样。
#iPhone 17 Pro
#质感降级
#铝块
#负面评价
#建材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天前
Anthropic 这个公司是真的恶心。 之前模型偷偷降智被喷,现在 4.5 发布以后,模型好像是不降智了,现在给你上下文窗口做起了文章。 对话不到多久就给你触发 auto compact 了,丢失不少细节信息。 上下文对使用模型多关键就不说了,每次都是挑着使用体验最关键的地方偷偷下手。
#Anthropic
#模型降智
#上下文窗口
#Auto Compact
#用户体验差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周前
对"心流"的依赖,很可能是程序员成长的敌人 很多程序员喜欢熬夜,不是因为夜猫子体质。 而是因为晚上没人打扰,可以进入那种传说中的"心流"状态。 “心流”一直是很多程序员喜欢的状态,甚至是追求的状态。 程序员的工作本质上是"沉浸式"的: 一个完整且明确的问题,固定的上下文,需要你沉下心来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地死磕。 解决了,爽! 那种满足感是实实在在的,就像游戏通关一样。 但从程序员变成创业者后,这种状态几乎消失了。 创业的工作本质上是“碎片化”的: 邮件、客服、申请、会议、人事、通话…… 不同上下文,不同人群,优先级还一直变。 这些问题是如此的繁琐,枯燥,压抑,甚至会感觉到“恶心”。且大多发生在白天,和生活中的各种琐事交织在一起,也更容易被分心。 程序员习惯解决“大问题”, 而创业者每天都在解决“小问题”。 那些小问题往往只是捅破一层窗户纸, 我觉得甚至都不能叫“解决”问题, 单纯只是在“处理”问题。 做完没成就感,还满是焦虑。 所以很多创业者怀念写代码的日子。 至少那时,问题明确、可控、能收获快乐。 所以很多程序员天生就不适合创业。 扩散一点说,很多学术出生的天生就不适合创业。 从心态上看,做运营的人反而更适应创业, 因为他们天生就能在碎片化中保持产出。 但 AI 的出现, 不说改变了这一切,起码给了程序员一个机会。 AI 让程序员可以多线程工作, 同时处理不同项目、不同上下文,甚至可以在碎片时间里也有产出。 我看到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 在用 AI 编程后,抱怨现在没有了“心流”的状态。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丢掉“心流”的包袱和依赖呢。 换个角度, AI 让程序员第一次具备了“像创业者一样工作”的能力。 尽管这个体验前面所说,没有解决问题的愉悦感,没有专注的成就感。 所以在 AI 时代,我觉得,程序员如果拿着 AI 只是用来上班写代码,这简直是暴殄天物。 程序员的正确 AI 打开方式应该是:尝试创业。 当然大概率不会成功,但是起码能真正拓展你思维和认知的边界。
#程序员
#心流
#创业
#AI
#工作模式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周前
所谓"心流",很可能是你最大的敌人 很多程序员喜欢熬夜,不是因为夜猫子体质。 而是因为晚上没人打扰,可以进入那种传说中的"心流"状态。 “心流”一直是很多程序员喜欢的状态,甚至是追求的状态。 程序员的工作本质上是"沉浸式"的: 一个完整且明确的问题,固定的上下文,需要你沉下心来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地死磕。 解决了,爽! 那种满足感是实实在在的,就像游戏通关一样。 但从程序员变成创业者后,这种状态几乎消失了。 创业的工作本质上是“碎片化”的: 邮件、客服、申请、会议、人事、通话…… 不同上下文,不同人群,优先级还一直变。 这些问题是如此的繁琐,枯燥,压抑,甚至会感觉到“恶心”。且大多发生在白天,和生活中的各种琐事交织在一起,也更容易被分心。 程序员习惯解决“大问题”, 而创业者每天都在解决“小问题”。 那些小问题往往只是捅破一层窗户纸, 我觉得甚至都不能叫“解决”问题, 单纯只是在“处理”问题。 做完没成就感,还满是焦虑。 所以很多创业者怀念写代码的日子。 至少那时,问题明确、可控、能收获快乐。 所以很多程序员天生就不适合创业。 扩散一点说,很多学术出生的天生就不适合创业。 从心态上看,做运营的人反而更适应创业, 因为他们天生就能在碎片化中保持产出。 但 AI 的出现, 不说改变了这一切,起码给了程序员一个机会。 AI 让程序员可以多线程工作, 同时处理不同项目、不同上下文,甚至可以在碎片时间里也有产出。 我看到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 在用 AI 编程后,抱怨现在没有了“心流”的状态。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丢掉“心流”的包袱和依赖呢。 换个角度, AI 让程序员第一次具备了“像创业者一样工作”的能力。 尽管这个体验前面所说,没有解决问题的愉悦感,没有专注的成就感。 所以在 AI 时代,我觉得,程序员如果拿着 AI 只是用来上班写代码,这简直是暴殄天物。 程序员的正确 AI 打开方式应该是:尝试创业。 当然大概率不会成功,但是起码能真正拓展你思维和认知的边界。
#程序员
#心流
#创业
#AI
#工作模式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周前
我记得 AI 刚出来的时候,一堆人说:web2 时代的所有产品, 值得用 AI 再做一遍。 然而对个人来说,web2 的产品也太多,太难选了。而且很多都已经是第几百个版本,上百人的团队做出来的产品了。就算交给 AI,很多人也不知道从何下手或者如何增长。而且当初的增长方式,很可能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用户和市场了。 我想说其实有一个时效性更强,更功利的路径: AI 时代的所有产品,值得用 AI 再做一遍。 随着模型能力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维度的增强,很多之前只能卖给 AI 爱好者的“铲子”,现在都慢慢到达了可以破圈走向更大市场的阶段。一些之前也许因为质量而不可商用的产品,现在也慢慢变得可以商用了。 而且 1,2 年前这些产品,增长方式基本上都可以在社媒上找到明牌,且现在还在时效性内,版本也没有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说白了,抄的难度小一些,选择起来也更容易一些。 说实话我感觉对于个体来说,能不能赚点钱都不应该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只有下面 3 个: - 时间 - 执行力 - 选择/机会成本 我相信如果你真的去做了点什么,你也会有同感。
#AI
#AI产品
#WEB2
#增长方式
#机会成本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周前
去理想的店里碰到一个小女孩,学古典舞的,瘦瘦高高漂漂亮亮的,主动带着我儿子玩,还知道给我倒水。 与此同时,我儿子自己把所有展车的轮子摸了一遍。
#理想门店
#古典舞女孩
#儿子
#展车
#积极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周前
可能是因为中文的语意关系,很多人对“独立开发”的理解,是“一个人”+“开发”。 外人这么理解无所谓,但是如果你自己也这么理解的话,大概率走不远。 独立开发,“独立”的意思是不引入外部投资,比如 VC。“开发”的意思是你的业务是技术/软件交付。从这个概念理解,一个哪怕有 20 个人,自负盈亏的软件公司,就是独立开发。 这也是我的目标。
上海哥飞分享会:年轻创业者的出海故事与挑战· 47 条信息
#独立开发
#个人开发者
#软件公司
#自负盈亏
#业务交付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周前
用 AI 问问题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潜意识和思维模式。 我想大部分程序员和我一样,因为多年 problem solving 的训练,习惯碰到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再找 AI 寻求一个解法。对于我们来说,AI 只是下一代的搜索引擎,stack overflow,代码完成,github。 这种思维模式用来上班没什么问题,也确实会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用在创业或者赚钱上,天生就是一条长路径。 现在 AI 的能力,完全能够让你找到一个对标,或者有一个模糊想法后,帮你一起逐步细化拆分,找到业务模型。然后根据你的历史对话记忆,优化成适合你的方案。 从这点来看,你最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如何赚钱”。这才是最短路径。 你需要 AI 成为你的麦肯锡,IBM,埃森哲。而不是用 AI 碰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在旁枝末节上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交付问题,最后回到根上,在那里发愁说,东西现在搞完了,接下来怎么赚钱呢。 这是我过去几个月用 AI 的一点感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你应该成为 AI 的手,而不是 AI 的脑。 当然,最终做决定的,仍然是你。
#AI
#思维模式
#问题解决
#商业模式
#赚钱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周前
我发现很多人对工程师的理解就是码农,一如对设计师的理解就是美工一样。
#工程师
#码农
#设计师
#美工
#职业认知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周前
最近明白一件事:前端不会被 AI 干掉。 以前我也以为完蛋了,AI 代码生成能力摆在那儿。 现在发现,这跟历史上所有技术革命一样:AI 不是消灭职业,而是让它更精英化。 想想书法。键盘普及几十年,写字的人越来越少,但书法家越来越值钱。 原因很简单:当一个技能不再是刚需,真正能掌握它的人反而更稀缺了。 我这段时间一直在搞 vibe coding,这里的 vibe,是你作为程序员写代码时候的状态。 但慢慢发现,重点不是 vibe coding,而是 coding vibe —— 用代码为你的用户,营造出一种氛围感。 去苹果店你就懂了。 没人砍价,也没人拿安卓比性价比。 从选址、装修、金属玻璃木头质感,到吹在脸上的冷空调。在你进店之前,每一处就已经告诉你:这里不一样,且应该比较贵。 高端车也一样。发动机性能真的有差吗?未必。 从品牌故事、设计细节、看似虚头巴脑的匠人精神,一层层叠加,就是让你觉得:“我很高端/贵,你买得起,那你也有品味/有钱。” 反观国内产品,长期拼“多快好省”。 为了不同,需要一个俗气却易传播的超级符号。 国内或许好用,海外就容易水土不服。 现在大家在产品功能层面其实没有什么护城河,拼的,其实是“氛围感”。 所以前端不会死,只是门槛变了。 未来真正值钱的前端,不是会写代码的,而是懂得用代码营造 vibe 的人。 这一切,需要的是审美,品味,直觉,以及大量的练习。
#AI 赋能前端
#氛围感营造
#用户体验至上
#审美与品味
#技术精英化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1周前
京东上买了个 1000 块的东西,到货后提了一些意见。商家决定 2.0 出了给我寄一个测试😂。
#京东
#购物
#售后
#商家
#用户体验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2周前
每个男孩大概都跑过雨吧。 我尤其喜欢下雨,和那种二十度左右的凉意。 我现在还记得初中的某天下午,体育课正排着队,天突然黑下来,狂风呼呼吹。老师一看,课不上了,干脆提早放学。 国内的小孩,哪里享受过下午三点就放学的快乐?雨点砸下来,第一波总是最大,但谁等得及。那时我读的是大学的附中,平常走路七分钟就能到家。所以和几个小伙伴直接在雨里狂奔,各自冲向家的楼房。 我还记得我到家的时候,我爸正准备看好莱坞大片。我妈赶紧拿毛巾给我擦头发,让我洗澡。出来后,吃点东西,和爸一起看电影。吃什么其实早就忘了,只记得那份家的感觉,和少年时的快乐。
#雨
#少年时代
#快乐
#家庭
#好莱坞电影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2周前
还记得你何时加入 X 吗?我知道!#我的X周年纪念日
#X周年纪念日
#社交媒体
#用户纪念
#X平台
#积极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2周前
“有手就行”是一个很高的门槛,大部分人以为这是零门槛。
#有手就行
#高门槛
#零门槛
#误解
#负面
分享
评论 0
0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