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成功标签化
关注
在悉尼和稀泥
2天前
罗永浩的十字路口,前面几期我都没看,但刘谦那期我看了。 我从魔星高照的时候就开始看刘谦,算老粉了。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刘谦说,大部分观众看完魔术,为了对抗那种“我被骗了”的智商挫败感,会给自己找个台阶下。 台阶就是,魔术师手太快了。 甚至魔术师为了避免观众产生负面情绪,也会往这个方向引导。因为魔术师手法太快,这是大量练习且可以量化的。观众这么一想心里就舒服了。我没看出来,不是因为我笨,或者观察力不行,而是因为对方手快,而手快要么是天赋高,要么就是对方练了,我没练而已。我练了其实也可以。 我一下就觉得这事儿不止于魔术。 看到一个成功的产品,会觉得是因为做的很“精美“,技术很“牛逼”。要么觉得自己设计不行,要么觉得自己资源不够或者技术还差一点。因此很自然的忽略掉了实际上自己商业思维和执行这种笨功夫上的欠缺。绝口不提那个产品早期版本有多粗糙,也不去想人家为了找到第一个用户,做了多少枯燥的笨功夫。 因为我设计不行,技术不够,所以要么没动作,要么接下来的动作,就是很自然的去买课学习了。 而再接下去,因为我工作太忙,生活太累,所以我买的课先放着,以后有时间再看。 你看这套思维惯性,是不是很像看魔术的观众。 内容方面也是一样,看到爆火的网红,觉得不过就是运气好,豁得出去,没底线嘛。全然忽略掉人家为了一个15秒的视频,可能写了三版脚本,拍和剪花了四个小时,又对着数据复盘到凌晨两点。各种打磨出来的话术,方法论,SOP 等等。 我们是在干嘛?我们是在标签化成功。标签化会大量的压缩信息造成失真,且流于表面。这是一种极其聪明的自我保护,保护我们那点可怜的自尊心,好让我们能继续心安理得地待在原地。 这个标签,还可以是“好爹”,“红利”,“运气” 等等,一旦成功只是一个标签,那么就意味着,只要我贴上这个标签,我上我也行。 但是事实是我不行,因为我懒。
#罗永浩
#刘谦
#魔术揭秘
#成功标签化
#自我安慰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