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在悉尼和稀泥
关注
统计数据
138
文章
0
粉丝
0
获赞
612
阅读
热门文章
1
TechFlow 深潮 发布的文章:近期教育领域的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
145
32
在悉尼和稀泥
3个月前
为啥灰产黄推能赚钱,你赚不到钱? 说白了是不够穷。你看黄黑灰推广比正经做产品的还努力,是因为利润高?不,是因为底层人对钱的欲望强。灰产执行短平快,动作猛,效率高,吊打学院派。正经程序员反而太“干净”,又抠又多事,还自视甚高,像古代酸秀才:干活不过农民,也不如商人和管理者精明,卡在不上不下的尴尬位。 程序员普遍“还不够穷”,还没到被生活抽到跪地求饶的程度。赚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是先苦后甜,要你先干活、先下海,先吃苦,再看到钱。但很多人想的“赚钱”其实本质上是想“捡钱”。最好没有投入,就有睡后收入。实在不行,起码告诉我一个月能赚多少,我再考虑要不要做。这是上班上久了的“领工资”心态。 你问他缺不缺钱,都说缺。但每天就是刷抖音、吃烧烤、喝酒玩游戏,一切照旧。所谓的努力,无非到了老婆要你洗碗带孩子的时候,借口我要搞事业逃避家庭责任。然后打开电脑看点文档,再用本来就会的技术写点不知道卖给谁的代码。你那不是搞事业,是在“练字”而已。要么就是网上来一句“大佬求带”,或者发发牢骚,说社会不公。 可以当奸商,也可以像农民一样辛苦赚钱,千万不能当祥林嫂和阿Q,一边自怨自艾,一边觉得“老子最牛”,然后手上做的事只是村头嗑瓜子。 Labubu 火了这么久,有尝试过用 Labubu 搞钱搞流量吗?每天多少热点和机会,整天就是看看新闻评论评论,现实中邻里关系让老婆出面,网上从男女关系到中美关系没有不关心的。 心思不在赚钱上,自然赚不到钱。
#灰色产业
#黑色产业
#正当职业
#程序员收入
#底层经济
#赚钱动机
#职业比较
#社会阶级
#职业伦理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3个月前
看上去是“无限自由”的一人公司,实则是“无限工种”的自我剥削。 现在很多人自称“一个人干掉一个团队”,或是“独立开发者 = CEO + CTO + COO + CMO”。这个词听起来自由又强大,但现实常常是—— 自由是没客户,强大是没人管 白天写代码,晚上写文案,睡觉还得担心续费 明明是兼职,非说是“个人创业” 自我剥削被包装成“高效热爱”
#一人公司
#无限自由
#自我剥削
#个人创业
#独立开发者
#自由职业者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个月前
每个人都有 3 种货币 知识 时间 金钱 当你需要其中一样,就要用另外俩样来交换。
#知识
#时间
#金钱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个月前
走访了国内的一堆三四线城市, 早上去早餐店,还有和环卫工聊天, 晚上去公园,还有购物中心, 中间穿插着和司机聊天。 首先小城市生意是真不好做,基建很好,人流不够,年轻人外流,消费拉不起来。很多看起来很给力的商业硬件和公用设施,因为没有人流和消费,多少都“年久”失修,或者空置。很多商家包括公用设施我感觉都是在亏钱。也难怪地产一崩地方财政很多都完蛋。 好处就是如果2代人都在这个城市扎根的话,会过的很舒服,花一点钱(相比一线和海外),就能获得“n对一”的服务,而且消费环境也非常好,不管是吃饭,娱乐还是购物。这也能说明为什么很多人考公,在这些城市并不会有什么很多很大的公司选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除了稳定,本身职位上的一些便利,还有收入,都可以在本地实打实的享受到尊敬,便利以及生活质量。 然后大家平时聊的都是哪里打折了,最近的剧是什么,抢抢 pdd 或者哪里的券,报个什么线上或者线下的班,抖音上刷的也都是 AI 配音的国学,亲子教育,大国崛起短视频。我就看到环卫工早上听着激昂的音乐,里面 AI 男声说现在我们有东风快递,055了,菲利宾再也不敢歧视中国人了什么的。 我觉得这才是真实生活,真实需求,不是什么claude 出 v4了,特朗普和马斯克撕逼了之类。 我们在推上的需求分析,有时候是另一种“宏大叙事”,大量的老百姓,只需要一个百元级的产品去“杀死时间”而已,如果还能增加谈资,或者让他们有满足感,那就是王牌产品了。
#阶层固化:求变之路,殊途同归· 738 条信息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个月前
走访了国内的一堆三四线城市, 早上去早餐店,还有和环卫工聊天, 晚上去公园,还有购物中心, 中间穿插着和司机聊天。 首先小城市生意是真不好做,基建很好,人流不够,很多看起来很给力的商业硬件和公用设施,因为没有人流和消费,多少都“年久”失修。很多商家我感觉都是在亏钱。 好处就是如果2代人都在这个城市扎根的话,会过的很舒服,花一点钱(相比一线和海外),就能获得多对一的服务,而且消费环境也非常好,不管是吃饭还是娱乐和购物。这也能说明为什么很多人考公,在这些城市并不会有什么很多很大的公司选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除了稳定,本身职位上的一些便利,还有收入,都可以在当地享受到地位和实打实的生活水准。 然后大家平时聊的都是哪里打折了,最近的剧是什么,抢抢 pdd 或者哪里的券,报个什么线上或者线下的班,抖音上刷的也都是ai配音的国学,亲子教育,大国崛起短视频。我就看到环卫工早上听着激昂的音乐,里面ai男声说现在我们有东方,有055了,菲利宾再也不敢歧视中国人了什么的。 我觉得这才是真实生活,真实需求,不是什么claude出v4了,特朗普和马斯克撕逼了。 我们在推上的需求分析,有时候是另一种“宏大叙事”,大量的老百姓,只需要一个百元级的产品去“杀死时间”而已,如果还能增加谈资,或者让他们有满足感,那就是王牌产品了。
#三四线城市
#地方经济
#生活体验
#城市建设
#商业环境
#居民生活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个月前
即使是川普卖金卡,他也是先整落地页+邮件订阅列表
#川普
#金卡销售
#落地页
#邮件订阅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个月前
我感觉我分享的干货越少,就是我认知越高的时候。
#个人成长
#反思
#自我认知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个月前
程序员的成长,也许是从不写代码开始 看上一个落地页设计,用 v0, bolt, cursor 跑了半天,就是复刻不下来。想起很久没有手撸前端代码了,想说那就重操旧业开始写吧。 结果心里那个不情愿,写代码已经变成自己的非舒适区了! 烦躁一阵后,觉得自己现在居然还在想要不要手撸代码,还是没有真正长大啊。
#程序员成长
#不写代码
#前端开发
#舒适区
#手撸代码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个月前
写代码,不等于掌握了高价值技能;对大多数人来说,程序员就是新时代的“钳工”。 我当过卖房中介,开过面包店,也在商场尝试地推过。后来去五星级酒店轮岗,干过客房、传菜、工程部……才发现:写代码这个技能,放到这些地方,基本没啥用。这些活的复杂度和让我的不舒适程度,远大于解决技术问题。 写代码很“值钱”?那是我们圈子里的想法。实际上,大量人连一个程序员朋友都没有。他们的生活、决策和消费行为,根本不会因为你的代码发生什么变化。 这才是现实世界:业务不靠技术驱动,而是靠情绪、关系、地推、眼力和手速。程序员容易陷入“技能幻觉”,觉得自己掌握了效率核心,而大多数消费者不光不在乎效率,甚至不在乎逻辑。 技术最多是个“碎片”。真正能搞到钱的,是那些能整合各种碎片、搭建闭环的人。
#程序员
#职业转换
#技能价值
#职场经历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个月前
用户心智是会变化的,尤其是当父母后消费习惯可能会彻底改变 以前逛景点,一个帽子20块,心想这破玩意出厂价也就是5块吧 现在有娃了,娃用手一抓帽子,一看30,心想娃喜欢,反正也没几个钱,买吧
#用户心智
#消费习惯
#亲子消费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个月前
如果你要靠AI来“保住”工作,那说明你本来就不是这个工作的核心。 现在很多卖课的喜欢这么说:不会用AI,你就会被淘汰;会用AI,你就能卷赢同行。但从根本上讲,如果一个人的职业价值,只是一个 AI 操作员,那这个人存在的价值在哪里呢? AI工具不是魔法棒,而是放大镜。它会把强者的强放大成不可匹敌,把普通人的平庸放大成毫无价值。我不太相信 AI 能科技平权,少数人能靠 AI 变得更强,大部分无非又多了一个消费项目。 真正的问题不是“你会不会用AI”,而是“你有没有什么,是AI也替代不了的”。
#AI
#职场
#科技
#职业价值
#强者
#卖课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个月前
总算打电话了,看特朗普接下来会说什么🤣
#特朗普
#电话
#发言
分享
评论 1
0
在悉尼和稀泥
4个月前
想一想这些年,碰到的所有人都在抱怨生活或者工作的不如意,都想赚钱,都有梦想,都不甘于或者安于现状。 有的人给人感觉很累 有的人给人感觉很混 有的人给人感觉想玩 有的人给人感觉想赌 只有让人感觉在拼的,似乎始终精力旺盛,最后也多少拿到了结果。 剩下的,所有的一切都回归成了一句牢骚而已。 越来越了解什么是所谓的“目标感“和“跟随内心”
#抱怨生活
#工作不如意
#赚钱梦想
#目标感
#跟随内心
#拼搏
#内心迷茫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个月前
国内对个人商业认知的培养,几乎是空白。 随便发条推,就被说是“独立开发天花板”。听着像夸奖,其实挺悲哀,这天花板也太低了。海外的天花板,就我知道的,每个月都稳定在 30 万美金以上。 但一到 5 人以上的小团队,国内的流水就完全不输国外 Top 玩家。说明我们并不是缺团队能力,而是缺氛围、缺土壤。 国内的互联网行业长期内卷严重,高度细分。大家都当螺丝钉当惯了,工程师弄的和流水线打螺丝的工人一样。不少技术牛逼的程序员,可能都是村里苦读上来的,“只管把活干完,别问为啥赚钱”。久而久之,螺丝拧的又快又亮变成了“专业素养”。 这种“技能优先、商业靠天”的文化,从源头上抹杀了个人盈利的可能。大多数国内开发者,商业认知的启蒙在裁员之后才开始。
#商业认知
#独立开发
#国内互联网
#高收入
#团队能力
#工作环境
#文化差异
#创业氛围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个月前
没想到5月底随意发的一个纪念自己里程碑,主要也是得瑟一下,毫无营养的推文爆了,给我干了3000粉丝。 最早来 X 起号的时候,MRR 已经有2w刀左右了,当时晒一下收入效果不明显,我还说 X 的质量就是高,流量钩子不管用了。 现在看来不是钩子不管用,是 x 的用户胃口更大。 不过什么钩子来什么样的人。 和小红书一样,一堆“求带”的,但凡回复他超过2个字,你花的时间比他还多。 还有被韭菜课割傻了的,但凡你不像欠了他一样,把所有的东西像呈堂证供一样免费展示给他,就是编的,就是要割韭菜。 然而早期关注我的都知道,我最早在小红书发帖的时候,从自己赚的第一笔30刀就开始记录,过去1年多所有的过程其实都是有迹可查。平时 X 上发的东西,真做过假做过,懂的人一目了然。当然很多人压根是懒得去翻的。 那个时候真诚分享,觉得自己反正做出海,国内没什么不能说的,结果越分享,同行和竞品越多,所以后面再不说具体产品了。 然后因为泛流量价值不高,加上小红书各种恶心的平台政策,我甚至连收入也不晒了。去年10月份我在小红书就晒过做到5w刀了,半年翻一倍不到,不是什么很夸张的成绩。 至于说我的《搞到钱再说》,一直陆陆续续不断有人问我同样的问题,我把实打实的经验自己记录沉淀一下,也避免自己重复回答同样的问题。真正要做知识付费,懂的人知道不是这个玩法的。 我曾经很看不起韭菜课师傅,觉得他们道德败坏。现在这个观点大致也还是一样。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他们赚钱是应该的,一是满足了用户需求,二是人家执行力确实强,三是人家心态和玩法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我当然还是【暂时】不会卖课。之前是因为过不去心里那关,后面是因为没时间,现在是看了很多“潜在用户”,觉得真就是赚个吃屎的钱。
#粉丝增长
#社交媒体
#MRR
#流量钩子
#用户质量
#小红书
#时间管理
#韭菜课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个月前
5月到了 $90000 的月入,逼近 10w 的门槛了。作为上班和带娃之余的副业,还可以了吧😆
#副业
#收入
#带娃
#生活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个月前
作为工程师开始创业,总算开始讲杠杆了,什么出海的汇率杠杆,AI 的能效杠杆等。 但是接触人多了发现人说话也是带杠杆的。我观察的做运营的说的话,杠杆大概是 3 倍起步,做老板的说的话,杠杆大概是 10 倍起步,做投资的说的话,杠杆能到百倍。币圈里面的人说的数字,可能自带千倍杠杆。 总之你不能用工程师讨论程序 bug 的心智来真诚交流,很多人嘴里说的数字,上来就要抹掉 2 个 0 听。所说的成就,要自动补水稀释个 3 倍以上😂
#创业
#杠杆
#工程师
#运营
#老板
#投资
#币圈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个月前
在生活高度便利的中国,为什么我们既没好好生活,也没成什么事? 因为你以为的自我支配的业余时间,其实是一场隐形的“数字消费工厂流水线体验”。 抖音一刷一小时,小红书推个直播,淘宝提醒领红包,不小心点进花呗,顺手种棵树、浇点水。你想搞点“男性消费平权”,结果京东、白条、金条、京豆盲盒全程欢迎。那边还有 pdd 的大转盘,每天没个十几分钟下不来。临睡前B站补点流行梗,朋友圈修图发“生活照”以示你没被生活打败,结果凌晨了。 标榜经济独立,你月薪多少没人知道,但你每个点过的商品、看的小姐姐、心动的价格,全被各厂大数据摸得清清楚楚,背后还分流给了浙,粤,闽等地的老板群。 黑客帝国里面的人形电池,不用等到 AI 觉醒。在你打开 app,点击“同意”的那一刻,就上线了。
#中国生活
#数字消费
#社交网络
#隐形消费
#业余时间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个月前
身边的华为和苹果手机用户其实挺像的。 华为用户不知道自己手上的旗舰机处理器有多拉。 苹果用户不知道自己手上的旗舰机处理器有多强。 他们都不会去看什么评测,购买决策成本非常低,不是惯性决策,就是周围人用这个牌子,所以也就买了。 买来以后用着不错,也就这样了。 所以做产品也是一样,划分人群,让目标人群觉得省事,比纠什么细节都强。 人最后是为自己的感觉买单。
#手机用户行为
#华为手机
#苹果手机
#消费者决策
#产品市场营销
#用户体验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个月前
今天群里讨论了一个创业里面的“月经问题”,就是开发者要不要做一些大厂可能会下场做的小众需求。 正方觉得要做,因为大厂要搞出来的立项和执行成本很高。要是大厂什么都能解决,也就没有小团队了。而且就算真被大厂收购了,也是一种成功。 反方觉得不要做,因为大厂顺手就可以干,程序员免费加班就搞出来了。而且长远来看终归是个风险。大厂的资源和模仿能力都是小团队或者独立开发无法对抗的。 我其实双方都同意,但是我是觉得,看问题的切面不能这么切。 大厂抄不抄,取决于成本是立项成本还是边际成本。 大厂买不买,取决于吃产品本身是解决方案还是用户/技术资产。 一个烂掉牙的笔记应用,本身是产品。但是如果有几百万忠实用户,或者有技术专利,那就是资产了。 大厂抄的是产品,买的是资产。 另外对于个人来说,其实没有什么冲突,【搞到钱再说】,产品可以动态变化和迭代,也可以是有短期,中期,长期的产品。先赚到钱,和选好长远的赛道,可以是两件事,不一定非要是一件事。
#创业
#小众需求
#大厂竞争
#独立开发
#收购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4个月前
雷总又开始了。”19 万 9 是不可能的”,”以 model y 的定价,没有 30 几万下不了台的”。 那最后就不可能破 30 万。 入门款给到 23-25 万的定价,然后通过首发付送的”几万块”的权益,让人觉得这车还真就 19 万 9 边上拿下来了。 最高配给到 30 万出头的定价,比如 32 万。然后通过首发给的”几万块”权益,让人觉得 30 多万的车不到 30 万就拿下来。 所以入门 23,高配 32 的情况下,中间那款就是 27 左右。扣除掉优惠,正好在 25 万左右这个甜蜜区间。 如果被打脸了,我就删掉这个帖子🥹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5个月前
我之前是读博,全职上班,副业,商业咨询同时干,有人说没娃怎么都行。 其实我娃已经一岁多了,现在每天早上 6 点就得起,叫醒我的不是理想,是娃。 去年 6 月停了一个咨询客户,今年 4 月又停了一个咨询客户。收入减少了 2/3 的样子,所幸副业起来了。 所以我现在是读博,全职上班,副业,带娃。 马上读博也坚持不住了。🥲
#读博
#全职上班
#副业
#带娃
#收入减少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5个月前
这个世界如果钱能解决 99% 的问题,那么你只要解决钱这一个问题,就能解决 99% 的问题。 这是多么简单划算的一件事😆
#钱
#人生哲学
#问题解决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6个月前
上了小报童这个月精选,推一下。 目前在跑 seo 流程,已经积攒了一些经验,后续会把 seo 增长的部分更新进去。
#小报童
#精选
#SEO
#经验
#增长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6个月前
你是loser,那一定是体制和社会的问题。 你是winner,那一定完全是你个人的努力。 拿捏住这个人性,在平权和社达中左右横跳,就能变成自媒体大v了。 不管是推特的建政圈,还是小红书的情感赛道,一法通,万法通。
#阶层固化:求变之路,殊途同归· 738 条信息
#社会问题
#个人努力
#自媒体
#平权
#社达
分享
评论 0
0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