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

Y11
2周前
我们常看到各种精心绘制的蓝图,人们热衷于讨论未来的可能性,将其美化为“计划”。但计划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计划是导航图,而非精确的行车记录仪。 它需要勾勒出大致的方向和关键节点,明确阶段性目标和核心产出,但不必苛求每一步的细节策略。 比如要去一个城市,我们需要知道目的地、主要路线和大致的时间规划,但具体某天坐哪路公交、几点吃饭,这些可以在途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真正有效的行动,往往始于“行动”而非“空想”。 很多人沉迷于构建完美的计划框架,却迟迟不愿迈出第一步。 要知道,在你真正接触世界、与现实碰撞之前,所有的计划都只是纸上谈兵。就像学游泳,只在岸边反复研究动作要领、绘制动作分解图,不如直接下水感受水流,在呛水和挣扎中学会平衡与换气。 结果的诞生,往往是在实践中不断迭代优化的过程。我们常说“摸着石头过河”,正是这个道理。先有一个初步的设想,带着它去尝试,在与市场、用户、资源的互动中,不断接收反馈、修正方向,这才是让想法落地的关键。那些看似“完美”却从未执行的计划,就像未拆封的种子,永远无法生根发芽。 所以,与其在案头反复打磨计划的每一个字,不如先搭建一个最小可行的框架,带着它去碰撞、去体验、去调整。商业的本质是实践,而不是纸上谈兵。真正的高手,都是在行动中看清方向,在碰撞中找到答案,在迭代中接近目标。这或许就是那些优秀企业家的共同特质——他们从
一直有人追问我:每个生活在中国大陆的普通人可以做点什么?这让人想起沙俄19世纪不断涌现的“怎么办”问题。 社会越是迫切需要寻找出路,越是需要冷静和审慎。但是冷静和审慎绝不是某些人说的“什么都不要做”,干等着看政权自己灭亡。 那么,有什么事情是目前普通人可以做的呢? 1. 跟海外华人群体保持好长期、安全、稳定的私人关系。很多三分钟热情、虎头蛇尾的联系没有意义。我们需要的联系是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和保密程度相对较高的通讯方式(而不是在推特和YouTube等社交媒体上公开互动,也不是组建电报大群等党国来渗透)。 这种私人关系可以从尝试有限信任开始,目的是确保海外和中国大陆始终保持关系纽带,这样在海外发起社会互动倡议时,各种讯息可以及时传达到中国大陆,使大陆社会与海外社群进行及时有效互动。 试问假如你跟海外社运圈接触不深,互相缺乏信任,缺乏专业指导和训练,你怎么可能指望海外社运圈把重要参与角色委任给你? 再者,我们知道大陆社会不少个体和群体需要海外资助,如果互相缺乏信任,社会互动无效,无法形成有效的社会运动暗流,不但我们在海外募集不到资金,就算募集到了经费也不可能交给我们不信任的人。很多原因都要求大陆社会跟海外华人社群建立充分的联系以实现信任关系。 在这方面,急于求成的社会躁动情绪很无济于事,你躁动一年跟你躁动三十年没有区别,社会不会因为躁动不安就自己改变。 2. 积极响应社运圈号召,利用翻墙获得的开放环境,努力学习相关社运知识或接受秘密培训。 很多人只把翻墙用来消遣和发泄情绪,大多数时候是抱着等剧变自己发生的心态打开时政自媒体,但结果社会剧变没有发生,就开始互相推卸责任和互相发泄情绪。 开放环境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把自己培养成可以将社会运动传递到中国的“传送带”。你且不要以为你情感上反对中共,你就自然而然是反对力量的一部分。反对力量首先是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和实现分工合作的结果,绝不是个人主观想是就是。 你完全可以在私下沟通过程中,获取学习资料和获得专业培训,把自己培养成潜在的社会运动骨干。你想想,假如你跟数万人都被培养成社运骨干了,你还担心在遇到历史机遇敲门的时候,什么都做不了吗? 什么都做不了不是指真的无事可做,而是你缺乏做事情的知识、能力和条件。 这个主动学习和接受训练的过程自然而然会淘汰掉一大批三分钟热情之人,社会运动骨干一定是指那些在某些方面毅力超于常人,能够在逆境中主动成长,难以轻易被困难打败,少抱怨多务实的人。 像我自己,我的社会运动知识不是别人教的,因为太缺乏专业人才(学术界研究社会运动的人少,专攻社会运动史跟专攻社会运动出路是完全不同的领域),很多东西你没有办法指望别人来教,你就主动去学。 本来人才奇缺才是反对运动迟迟上不了线的原因,如果有很多人都跟我们一样,把自己培养成专业人士,有了社运骨干还担心拉不起队伍吗?能力不足和事情能不能干成是两码事:你不要把能力不足归因于事情干不成,这是倒因为果;你干不成事情,主要是因为能力不足。 事实上,很多国家的社会运动骨干都是自发学习成长以及赴他国接受秘密培训而自然形成的。尤其在实行高度专制和全面监控的国家,要在社会运动实践中学习社会运动是绝对不可能的,但你不能因为没有实践就拒绝学习,如果人人都这种心理,那就永远不会有社会活动。 3. 学习沟通和谈判技巧是社会运动的入门课程。有很多人完全没意识到:社会运动或者政治反对运动需要的入门级技能是沟通和谈判技巧。由于几乎每个参与者都缺乏这种能力,结果就是普通人无法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或者合作关系很容易因为沟通无效破裂。 你想一想,假如我们费力培养出一个千里挑一的社运骨干人才,结果因为几句话不合就反目成仇,然后同室操戈或公开背刺,这样应对内敌应接不暇,社会运动还怎么开展得起来? 你在与海外社群取得长期、安全、稳定的私人联系之后,新打开的世界不是什么外国的异域风情和奇闻趣事,而是有一个新的公共领域,为你提供锻炼自己的平台。在这个新世界里,你要像职业政治人那样走出第一步,建立盟友和维持盟友关系,以及管控社会分歧(比如盟友之间爆发争吵,你想的不应该是先站队,而是解决分歧,防止沟通无效导致内讧公开化)。 现实是很多人连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都不顺畅,但是幻想自己已然成了什么翻云覆雨的风云人物,这是无知和空想造成的无聊。 在社会运动萌芽的初期,每个参与者都在做同一件事情,那就是结盟:找到你的盟友,跟对方逐渐建立信任关系,跟对方一起搭建一个由信任纽带搭建起来的小圈子,然后在小圈子内部策划活动和响应其他小圈子的活动。 凡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来就想来个大的,一来就说要推翻中共,空话说多了就会变成大话。 在社会运动战略设计层面,有能力胜任的专业人士自然会承担相关角色,普通人不需要在这方面多浪费时间(不少普通人空谈建国方案显得尤其不合时宜)。你更应该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比如建立稳定的盟友关系和圈子,在不同圈子之间互通有无。 你必须形成这样的认识:社交媒体只是一个广场,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朋友,但是你们的关系不能只停留在社交媒体层面,社交媒体只是让你们互相认识的地方,而不是你们盟友关系的全部。盟友关系的发展必须从社交媒体转移到秘密通讯工具(比如Signal和电报),发展到定期或不定期电话会议等等。 假如你始终觉得无所事事,或者甚至鼓吹无事可做,主要是因为你没有参与社会互动,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深度的信任关系可以依靠。假如你对社会互动参与程度比较深,像我现在这样,你不但忙得要死,还有很多盟友关系需要你照顾到。 目前我仍在闭关写作,但仍尽力维持盟友关系,保持一定热度又不至于长期不联络别人误以为你退圈。你就算私人事务再忙,你既然有翻墙上YouTube、刷推特、逛脸书的时间,多花一点点时间用来维持盟友关系,问候一下你的老朋友何尝不可?
Y11
4周前
很多人把"完美"当作起点的前提,结果在空想中消耗了机会。 其实,第一步最难,但只要开始,路就会慢慢清晰。2013年我分享过类似的想法,当时阿里做淘宝,没有完整的商业模式,就先从解决"商品搜索"这个小问题开始。 后来做支付宝也是,先实现"担保交易"这个最小功能,再根据用户反馈一步步完善。 真正的高手,都懂得用行动代替等待。 心理学里有个"新起点效应":人们总高估开始的难度,却低估坚持的能力。 就像爬山,最累的是起步那100米,一旦迈开腿,后面的路反而轻松。 与其纠结"怎么才能做好",不如先问自己"能不能先做出来"。 哪怕只是一个粗糙的版本,也能帮你看到真实的问题,这比空想一万次都有用。 当你迈出第一步,拿到"最小可行产品"(MVP)时,就进入了"修正期"。 这时候要像个医生看病,先找到"病灶"再对症下药。 字节跳动早期做内涵段子,也是先推出简单的社区形态,通过用户评论发现"搞笑内容"更受欢迎,然后调整方向,才有了后来的快速迭代。 反馈是最好的老师,不要怕暴露问题,修正本身就是成长的过程。 持续精进的关键,是把"做得更好"变成日常习惯。 优秀的人不是比别人聪明,而是比别人更擅长"微小改进"。 就像运动员每天多跑100米,程序员每天优化一行代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积累,最后会形成巨大的差距。真正的高手,都懂得在正确的方向上做"复利增长"。 很多人停滞不前,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被"怕失败"的心态困住了。 其实,失败是进步的必经之路。就像爱迪生发明电灯,试验了上千种材料,每次失败都让他排除一个错误选项。我们要学会把失败变成"学习清单",而不是自我否定的理由。 总结起来,成功的路径其实很简单:用行动打破犹豫,用反馈修正方向,用坚持积累优势。 不必追求一开始就完美,重要的是先迈出那一步。当你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就会发现,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事,是一件件成的。
Y11
4周前
很多人到生命终点时,都有90%的潜力还没被开发出来。原因往往很简单:他们不敢面对几年里那些让人心里发怵的坦诚对话,不愿去触碰那些自己完全没头绪的新领域,更不想做比想象中多得多的枯燥工作。 其实,每个人的能力就像一座没被发掘的矿山。年轻时总觉得自己只能做擅长的事,遇到不懂的就想躲,听到要深入沟通的话题就想绕。 可那些让我们觉得难的事,恰恰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就像马云早期创业时,谁也想不到他能把互联网带入中国;张一鸣最初做信息推荐时,也没人知道后来会诞生字节跳动这样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公司。 他们的起点或许和普通人一样,但愿意在未知里多走一步,在枯燥里多沉一会儿。 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在舒适区里打转。 那些让你觉得怕的对话,可能是在帮你认清自己的短板;那些让你没头绪的工作,可能藏着未来的机会;那些枯燥的重复,其实是在打磨你的基本功。 就像农民种地,春天要播种、要除草、要忍受烈日,秋天才能收获果实。如果在春天怕累怕麻烦,秋天就只能空手而归。 我们总以为潜力是“突然发现”的,但其实它就藏在每一次“硬着头皮试试”的尝试里。别让“我不行”“太难了”成为借口,也别让眼前的恐惧挡住了未来的可能。多给自己一点机会,去做那些暂时不会但想学会的事,去跟那些让你不自在但能帮你进步的人聊聊,去把那些枯燥的基础打扎实。也许某天回头看,你会发现自己早已站在曾经不敢想象的高度。 每个人都有成为更好自己的可能,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被“怕麻烦”“怕失败”的想法困住了脚步。其实,比起不尝试留下的遗憾,那些努力过的汗水、挣扎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别让你的潜力,只停留在“如果当初我敢”的叹息里。从现在开始,迈出那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也是离更好的自己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