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

Y11
4周前
很多人把"完美"当作起点的前提,结果在空想中消耗了机会。 其实,第一步最难,但只要开始,路就会慢慢清晰。2013年我分享过类似的想法,当时阿里做淘宝,没有完整的商业模式,就先从解决"商品搜索"这个小问题开始。 后来做支付宝也是,先实现"担保交易"这个最小功能,再根据用户反馈一步步完善。 真正的高手,都懂得用行动代替等待。 心理学里有个"新起点效应":人们总高估开始的难度,却低估坚持的能力。 就像爬山,最累的是起步那100米,一旦迈开腿,后面的路反而轻松。 与其纠结"怎么才能做好",不如先问自己"能不能先做出来"。 哪怕只是一个粗糙的版本,也能帮你看到真实的问题,这比空想一万次都有用。 当你迈出第一步,拿到"最小可行产品"(MVP)时,就进入了"修正期"。 这时候要像个医生看病,先找到"病灶"再对症下药。 字节跳动早期做内涵段子,也是先推出简单的社区形态,通过用户评论发现"搞笑内容"更受欢迎,然后调整方向,才有了后来的快速迭代。 反馈是最好的老师,不要怕暴露问题,修正本身就是成长的过程。 持续精进的关键,是把"做得更好"变成日常习惯。 优秀的人不是比别人聪明,而是比别人更擅长"微小改进"。 就像运动员每天多跑100米,程序员每天优化一行代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积累,最后会形成巨大的差距。真正的高手,都懂得在正确的方向上做"复利增长"。 很多人停滞不前,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被"怕失败"的心态困住了。 其实,失败是进步的必经之路。就像爱迪生发明电灯,试验了上千种材料,每次失败都让他排除一个错误选项。我们要学会把失败变成"学习清单",而不是自我否定的理由。 总结起来,成功的路径其实很简单:用行动打破犹豫,用反馈修正方向,用坚持积累优势。 不必追求一开始就完美,重要的是先迈出那一步。当你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就会发现,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事,是一件件成的。
看公众号,读到一句话:人类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而是用来避免思考的。 这句话有点意思,但直觉不是原话。马上搜索后发现原话来自心理学家 Daniel T. Willingham 的书籍《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人生来就有好奇心,但我们并非天生善于思考。除非认知条件刚好合适,否则我们会避免思考。」 所以上学还是很有必要的。人是环境的反应器,好的学校可以营造合适的认识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但绝大部分学校营造不出合适的认知条件,于是学生就不喜欢上学了。 真正的问题来了:什么是合适的认知条件。快速找到原书翻阅,发现总结得很棒: 1. 问题有可解的挑战性。太难或太容易,大脑都会偷懒。最好,是跳一跳能够得着。 2. 有相关背景知识。这个也很重要。网络上很多喷子,看见什么问题,都觉得自己能解,然后瞎解一气而不自知。有相关知识,可用避免瞎思考。 3. 有目标带来的意义感。无论是考公务员,还是要写文章发公众号,都是一种对自己有意义的目标。没目标,就会沉溺在不用思考的短视频中。 4. 有及时反馈。比如想做小红书,但发的每篇笔记,阅读十几个,点赞为零。那做小红书的梦,就会在反馈的缺失里,荡然无存。 总之:人要思考,需要有合适的环境。这个环境让你感受到:问题有希望、知识有基础、目标有意义、过程有反馈。 营造出四有环境,人在其中,就会逐步擅于思考。 做产品的乐趣,就是尝试为用户营造出四有环境。人在好的环境中,会开始思考,而不是避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