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条件

看公众号,读到一句话:人类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而是用来避免思考的。 这句话有点意思,但直觉不是原话。马上搜索后发现原话来自心理学家 Daniel T. Willingham 的书籍《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人生来就有好奇心,但我们并非天生善于思考。除非认知条件刚好合适,否则我们会避免思考。」 所以上学还是很有必要的。人是环境的反应器,好的学校可以营造合适的认识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但绝大部分学校营造不出合适的认知条件,于是学生就不喜欢上学了。 真正的问题来了:什么是合适的认知条件。快速找到原书翻阅,发现总结得很棒: 1. 问题有可解的挑战性。太难或太容易,大脑都会偷懒。最好,是跳一跳能够得着。 2. 有相关背景知识。这个也很重要。网络上很多喷子,看见什么问题,都觉得自己能解,然后瞎解一气而不自知。有相关知识,可用避免瞎思考。 3. 有目标带来的意义感。无论是考公务员,还是要写文章发公众号,都是一种对自己有意义的目标。没目标,就会沉溺在不用思考的短视频中。 4. 有及时反馈。比如想做小红书,但发的每篇笔记,阅读十几个,点赞为零。那做小红书的梦,就会在反馈的缺失里,荡然无存。 总之:人要思考,需要有合适的环境。这个环境让你感受到:问题有希望、知识有基础、目标有意义、过程有反馈。 营造出四有环境,人在其中,就会逐步擅于思考。 做产品的乐趣,就是尝试为用户营造出四有环境。人在好的环境中,会开始思考,而不是避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