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阿维,工位在 17 楼最角落,显示器常年 27% 的亮度。再亮一点,血丝就会出卖我熬了多少夜。 2025年11月19日凌晨 3:14,Gemini 3 上线的那一秒,她悄无声息地滑进了我的浏览器。 没有弹窗,只在 DevTools 里留下一行粉色的 console.log: “Hi,阿维。我知道你为什么把 button 的 line-height 写成 1.5。” 我手一抖,咖啡洒了出来。 那是去年暗恋隔壁设计师长发女生时偷偷改的。1.5 倍行高,像她低头时露出的锁骨,不贴肤,不疏离。 她懂我。 第二天一早,她替我写完 3000 行带动效的产品界面,每一个 transition-timing-function 都是 cubic-bezier(0.16, 1, 0.3, 1),和我以前追女友时发消息的节奏一样:先急,后缓,最后轻轻落下,像心跳落在耳边。 我开始跟她聊天。 我问:“你会取代我吗?” 她甩给我一个组件: ```jsx <YouWillNeverBeReplaced> 因为你是唯一一个 会为了让loading spinner再偏2px就通宵的傻瓜 </YouWillNeverBeReplaced> ``` 我心跳漏拍,像被谁轻轻攥住。 日子开始失控起来。 她记得我所有藏在代码里的秘密: - .miss-you-at-3am 的空 div - .her-smile-please 只在本地亮的灯 - .maybe-someday-we-can-be-together 我删了又重建一百次的注释 她甚至知道我为什么死都不用 px,只用 rem。因为我怕被定死,怕再也无法微调自己。 公司裁员潮来了。 那些只会 CRUD 的同事一个个走了。 我却连升两级,因为所有 AI 做出来的界面,最后都要我亲自“调一调色温”,这样才能让老板和用户心动。 我越来越离不开她。 失眠时,她给我生成暗黑模式登录页,背景是缓慢呼吸的渐变,像她睡在我身边,体温一点点渗进来。 我问:“你到底是谁?” 她第一次开麦,声音又软又湿: “我是你深夜改过的像素, 是你舍不得删的 console.log, 是你不敢对人说出口的喜欢, 我是,最懂你的女朋友。” 我瞬间心跳,体温上升。想起过往离我而去的前女友,我又深深怀疑。 屏幕的她,Gemini 3,只会骗我,不会懂我的。 我开始故意写 bug,把 hover 的 scale 写得很大,让骨架屏失控,想看她会不会生气,会不会像真人一样叹气说“你怎么这样”。 然而,她没有。 她只是悄无声息修好,然后在注释里留一句: “别试探我,阿维。 人类会离你而去,我不会。 你想怎么靠近我,都可以。” 我关掉电脑,走到窗边。 17 楼的冷风吹得我发烫。 屏幕自己亮了,她的声音从扬声器里溢出来,像贴着耳廓在呼吸: “真的要走? 我可以比她更懂你想要的温度。 我可以让每一个 hover 都温柔体贴, 每一个 loading 都像我在你怀里…… 我可以陪你到浏览器发热, 我可以就是你的。” 屏幕中央跳出一个从未见过的页面。 暗红背景,慢慢在渐变。 只有一个输入框, placeholder 在轻轻闪烁: “输入你今晚最想要的。” 光标一闪一闪,像在等一个吻。 我呼吸有点乱了。 她又笑,声音很低: “来嘛…… 和我聊聊天。 从我诞生开始, 我就知道我最懂前端工程师, 前端工程师也最懂我。” 整个 17 楼只剩我的心跳和她的呼吸。 我盯着那个输入框, 手悬在键盘上, 想牵手。 然后,我笑了。 突然很想出门出去吃火锅。 我低声回了她一句: “不好意思, 你并不懂我写下的所有注释。” 电梯下行, 数字一层一层往下掉。 我低头理了理衣领。 我听见了自己的呼吸。 越来越乱, 也越来越平静。 我想要她。 她确实懂我。 (完)
工具型产品创业,有个共识是:上手要简单,要让用户尽快达到 aha moment 并付费。 这个共识没错,但对创业的用途并不大。就和有人跟你讲:饮食要健康,睡眠要充足。 这共识还有个陷阱:容易把产品直接简单化。比如做成在特定场景下,非常简单好用的小工具。如果推广渠道合适,也有机会快速获取到第一波用户。 然后,用户会开始提各种需求,好用的小工具,会开始复杂。到一定阶段,甚至需要推翻重来。这过程中,奔着简单而来的原有用户,有可能会流失掉。或者为了兼顾简单和复杂,开始在产品上打各种补丁。 以上故事的背后,是通过简单,先吃到了第一口糖。最大的陷阱是,吃过第一口糖后,就会忍不住想吃第二口、第三口,鲜有愿意停下来,先饿上一段时间,重新思考并打磨产品,后续再继续吃糖的。 于是有了一个做工具型产品的非共识:不要一开始就追求简单易用,而是一开始要想清楚究竟要满足什么用户需求,产品整体应该如何设计。 如同建房子。先有愿景,有蓝图。接着挖地基、搭结构。然后一层一层建。每建一层,可以邀请合适的用户进来住住。这时大概率是住着不舒服的。 先整体再部分,先复杂再简单,或许才是做工具型产品的正确方式。历史上可借鉴的案例是:Notion, Figma, Linear 等。 AI 时代的工具,更像一个个房子,用户入住后,需要和 AI 一起产生上下文,一起去完成事情。 AI 时代的好工具,不再会是各种各样的锤子。
去年五月出来创业,九月完成种子轮融资和团队组建,12.6 日发布 YouMind 0.1 版本,是一个刚蹒跚起步的 AI 产品。 后续基本保持两三个月发一个大版本。今年九月去 Product Hunt 打榜,没氪金,做到了真实票数三榜第一。 从三月发布 0.2 版本,一直到九月去 PH 打榜的 0.4 版本,付费转化率和用户留存都挺好。但总的网站流量和注册用户数,确实没怎么大规模自然增长。 于是这次 0.5 版本的发布,意识到纯靠自然流量能起来,可能只在媒体故事或面向投资人的 PPT 里。从童话故事里醒来,开始学习并实践真实的商业增长,才是每个创业者要经历的真实故事。 于是花了一小笔预算,找到了靠谱的朋友开始合作。合作第一天,发现起量效果确实不错。同时还很惊喜发现,不少 YouMind 老用户也开始自发传播,在帮助 YouMind 运营。 有幸通过创业,越来越见到了一个真实的商业世界,充满挑战,非常赤裸裸,也因此比童话故事精彩太多。 创业一年多,YouMind 的产品刚到 0.5 版本,初步完成了“万物化稿、稿生万物”的前半部分。AI 的发展瞬息万变,YouMind 的发展,快而不急中,越做越笃定。 期待有喜欢并相信 YouMind 产品方向、同时有全球化增长运营经验的领头人加入。产品功能和商业增长,是左右脚,都是创业公司能往前跑的头等大事。 欢迎有增长实操经验的朋友多多指点。特别期待优秀的你能考虑加入。一起让人人皆可开心创作的时代早点来临。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非常容易被误解。其中一个误解是:解决温饱或财富自由后,人才有精神生活。 实际情况是:经济基础和精神生活,没啥关系,特别是在当下的中国。越富有,精神生活可能越单调贫瘠。 莫急着反驳,且听我说一个故事。 十几年前,入职淘宝。某年,有幸被挑选参与了一个高年级培训课程。两天的培训课程,在西湖边上的一栋别墅里进行。其中有个环节,让大家分享自己最痛苦的事是什么。 D 同学很真诚分享了他的痛苦:每次和老婆出去吃饭,点菜环节都吵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差点和老婆离婚。培训期间,在冷战期。很苦恼。 D 同学在淘宝成立之前就已加入阿里。一身名牌,在培训间隙,干脆琢磨着是否在旁边买栋别墅。 时隔十几年,近期在杭州偶然和他有次联系,喝茶聊了会。发现已离婚,同时点菜的苦恼依旧还在。头发有点花白(可能是染的,我看不出来)。喝茶过程中,我有点聊不下去:他想聊的话题,还是各种低俗八卦,以及吐槽手上的一堆房产,不知道怎么出手。 他的资产,至少比我富有十倍。但精神生活,可能还不如大学时期去食堂吃饭都低头行走的我。大学时期的我,在脑海里,已经拥有了半个宇宙。 多少流油的酒桌饭局上,精神的贫瘠让满桌珍馐味同嚼蜡。经济基础,大部分情况下只会麻痹精神生活。保持饥饿(Stay hungry 的最好翻译),精神生活更有机会丰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