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意义

人类一定会灭亡,不是概率问题,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地球包括整个太阳系都一定会不复存在。 如果你要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那我会告诉你,人生没有意义。 99%的人,三代以后,时间会抹平你存在过的一切痕迹。有一个说法,其实一个人会死三次,第一次是物理死亡,就是你停止了心跳,第二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你名字的人也走了,从此没有人再知道你来过这个世界,第三次是关于你的一切记载、记录、视频、照片也全部丢失了, 这时候整个世界再也找不到一丁点关于你来过的痕迹。所以人生的意义就是你活着的这短短的几十年体验,它就是生命中的全部意义所在。 当我们抬头仰望星河,数亿万年以后,一切人类的文明都会烟消云散,什么王侯将相、达官显贵、风流墨客,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在时间的尺度上,都不过是一粒微小的尘埃。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旅程,一场终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的旅程。在这场旅程当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请不要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去烦恼,更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我们自己。 请你用心的去品尝每一口的饭菜,用心的去聆听每一处的花开,用心去观赏每一处的风景,用心去完成每一份的责任,用心去感受当下每一次爱和每一次喜悦,这就是人生。(转)
Morris
1个月前
现代意义的成功只是一场集体的幻觉,甚至是个骗局。如果你时常感觉到焦虑,感觉找不到方向,感觉每天都很疲惫,但又不知为何,那么这三个观点也许可以让你看清自己。第一,我们一定要拓宽人生的边界,不要陷入到传统的固有的认知里面,你的价值往往就藏在那些无用之事付出的时光里。你可以去踢足球,可以去爬山,可以去徒步,但是一定要做挥洒汗水的事儿,这远比读经书、拜佛要靠谱得多,因为你正在体验一种活着的真实感,是蓬勃的生命力,这种由身体迸发出来的活力,本身就是一种更高形式的生命体验。现在的教育体系太过功利,只重视成绩,轻视艺术、体育这些看似无用的修养。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一门艺术或者一项运动,不仅是为了多一项才艺,更重要的你会拥有一项收获平静的能力,未来能够多一重天地。人生的丰富与弹性就是由这些无用之事所定义,所以不要被那些在传统认知里所谓重要的事所禁锢。 第二,你自己,包括你的父辈认为的成功可能太过单一,太片面,你需要重新定义成功,真正的成功不是多么的有钱或者是打败谁谁谁,而是获得内心的安宁。世界上很多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者并不快乐,他们坐拥巨额的财富,却活在焦虑与不安当中。有的时候我们走在人烟罕至的小岛,生活在那里的人并没有一定要去攀登的高峰,但你会羡慕他们在一些城市的角落做着小生意,生活并不富足的夫妻,彼此分享着最简单的食物,却能够开怀大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成功意味着竞争、攀比和永不满足的欲望。我们真正该给下一代的教育,不是如何赢过别人,而是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创造真实的快乐。比如和家人一起准备一顿晚餐,享受看一场电影,耐心的去教爷爷奶奶使用智能手机。这种代际间踏实的生活感,远比在竞争当中赢过别人更能带来真实的温暖。 第三,你要理智的看待财富,面对欲望,这是需要智慧的。金钱的最佳状态就像一双合脚的鞋,金钱就是一双鞋,太大了脚会累,太小了走路会痛,只有合脚的鞋才能够陪你走得更远。有的时候,你把你想要的和别人认为你要的搞混淆了,看清这个区别,卸下很多不必要的重担,给自己的欲望设定真实又恰当的需求,才能感觉富足。驾驭财富其实也是一种能力,不具备这种能力会被财富反噬。不要把人生搞成一场充满竞争的游戏,也没有必要总是想着更高、更快、更强。真正的富足是找到内心的平静,拓宽生命的体验,并在恰到好处的位置上安放自己的欲望。
Morris
1个月前
如果你是一个对物质欲望不强的人,你迟早会迎来这样的一个时刻。你知道自己能活下去,但是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下去。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忙于生存,从来没有停下来问过这个问题。可是你恰恰因为你走得更快一点,反而更早的撞上了那堵墙。为什么物欲低的人,更容易陷入这种存在主义危机呢?因为当你不再渴求金钱、地位和外部比较,你不需要拼命的去争、去证明、去讨好。因为当生存不再逼迫你,你失去了被外界推动的理由,生存的驱动消失了,意义就成了新的困境。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你本身是没有预设这个意义的。可是当物质不再成为焦虑的源头,你就必须自己去定义存在的理由,而这正是危机的开端,社会不会让你真正的面对虚无,他只是温柔的麻醉你,他给你写好了剧本,结婚有人陪你,你就不孤单了;生完小孩,让孩子成为你活着的理由;买房,每个月还贷款,让你觉得自己在前进。考编,有身份有制度替你回答你是谁,这些看似答案,其实只是麻醉你,你不需要去直视虚无,你只要按照剧本活下去,就能暂时获得安全感。可是那是别人的答案,不是你的。所以,当婚姻破碎,孩子长大,贷款还清,体质失灵,虚无会再次向你扑来,甚至更猛烈。你会看到有的人有房有车,事业稳定,孩子也上了很好的学校,却依然每天失眠,心里空荡荡的。因为他们的人生不是自己创造的,而是被社会规范替代的。哲学家们早就描述过这种状态,存在主义称之为自由之后的荒原。当一切都要你自己选择的时候,你会开始害怕所有剧本都失效了,你才开始真正的面对你自己,而这正也是重生的开始。存在主义呢从来也不会给你安慰剂,他的答案是残酷的,但很真实。意义不是找到的,而是需要你自己去创造。你等不来标准答案,没有哪本书哪个导师会替你去解答,意义不会一次就敲定,他是在你不断试错、探索和体验中慢慢生成的。你需要去搭建属于你自己的系统,哪怕这个系统再小,也能去抵抗虚无。别人也许一生都没有思考过意义,而你被迫提前进入了这场深夜的拷问。危机不可怕,不要去逃避。当你敢于直视虚无,你会发现正是因为你不被物欲裹挟,才更早早的有机会去追问、去选择,去创造那个属于你自己的答案。这就是存在主义危机留给低物欲者的最好的礼物。
Andy Stewart
1个月前
趁着国庆的闲暇时间,历时 2 年下班时间,每天翻几页,终于读完了资治通鉴 12 册,合上最后一册周世宗的精彩故事,把书放回书架,感慨良多。 这本书是我家女儿上初中时,要求我读书教她历史,我之前已经看完史记,初一承诺时说爸爸先自己读书再来教你,没想到资治通鉴的阅读难度远超我最初所想,这一承诺今天终于实现时,小朋友已经上了初三,在学国外历史啦,哈哈哈哈 虽然读这本书并没有教到小朋友,但是却教了我自己很多。 从这些古贤的智慧中,我学习到人生与事业的成败往往源于对微小事物的警惕与及时修正。就像圣人预见远方而慎于初始,常人却待祸端显露才匆忙补救,最终事倍功半。知足与适时退隐,如张良般抛却俗务追随仙游,或疏广警醒财富多则磨损志气,皆在提醒我们,柔弱有时胜于刚强,舍近图远往往劳而无功。真正强大的人,不是一味好强,而是修身养性,守住内心安宁,不争才是最大的争。 古代圣贤带领团队,以身作则远胜于空言教化,正如“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文帝时期的宽厚风气,改变了秦朝的苛察弊端,带来人口繁衍与安居乐业;班超的简单政策,宽恕小过而总揽大纲,赢得了人心。相反,穷兵黩武、争强好胜者如苻融所言,终究灭亡。 纵观这么多年的历史故事,时光如梭,圣人少有,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组织,光靠第一代创始人的个人能力都很难持长久。而人性本恶,即使再先进的组织架构和文化,在时间的长河中,也不过是历史的陪衬,人性驱动历史起起伏伏。而个人能做的,就是把自己一生过好,人生洒脱强过任何臆想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