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Frank Wang 玉伯
关注
统计数据
92
文章
0
粉丝
0
获赞
469
阅读
热门文章
1
TechFlow 深潮 发布的文章:近期教育领域的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
145
32
Frank Wang 玉伯
1个月前
看看这里能玩起来不
#娱乐
#社交
#游戏
#积极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Wang 玉伯
1个月前
终于赶在国庆前上线了 YouMind 0.5 beta 版。还有很多小问题,但越用越喜欢。 将书架上的学习类书籍搜罗了一摞出来。有些看过,有些没看过,准备国庆期间都看一遍。 YouMind 粉丝用户,多反馈问题,多推广给身边人,后续就有机会获得限量版 YouMind 带鱼显示屏。 YouMind 0.5 正式版将在 10 月中下旬推出。
独立开发者手搓新Logo,MarkTodo即将上线新版本· 103 条信息
#YouMind 0.5 beta
#国庆学习
#用户反馈
#YouMind带鱼显示屏
#10月中下旬正式版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Wang 玉伯
1个月前
一键配出可爱的小怪物插画 文章配图 就用 YouMind 👇
#YouMind
#小怪物插画
#一键配图
#可爱
#AI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Wang 玉伯
1个月前
一键配出可爱小怪物插画 文章配图 就用 YouMind 👇
#AI绘画
#YouMind
#小怪物插画
#一键生成
#可爱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Wang 玉伯
1个月前
一键配出可爱的小怪物插画 文章配图 就用 YouMind 👇
#YouMind
#小怪物插画
#一键生成
#可爱
#AI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Wang 玉伯
1个月前
人类有一个巨大的相同特征: 对一个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 在成功后所说的话,会信以为真。
#成功人士
#世俗成功
#信以为真
#人类共性
#观点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Wang 玉伯
1个月前
AI 应用最有竞争壁垒的,可能就是人机交互。 好的人机交互,需要充分理解模型的能力边界,同时也需要充分理解人的交互感知,这两者都做到极致,才能产生 aha moment。 比如:ChatGPT 通过对话形态让人与模型能交谈,DeepSeek 通过展示思考过程让人感知到 AI 的推理能力,Manus 通过展示工具调用让人惊叹 AI 真能帮人干活。 这些例子里,交互界面都至关重要。 近几个月让人眼前一亮的,是 Lovart,通过无边画布的形态,让人看到了一种新的交互界面。结合图片、视频等模型,让上下文、生成、修改编辑等过程非常流畅。 Chatbot 的交互形态,大概率最终还会是模型厂商或现有大厂的机会。 Canvas 的交互形态,Lovart、Canva、Figma 等,都在快速演进。或许还有创业者的机会,只要足够垂类。 Agent 不是一种单独的人机交互形态,Chatbot 和 Canvas 都可以无缝加入 Agent 能力。 还有一个巨大的交互形态,是 Voice + 硬件。有一个很值得学习的玩家是 Plaud。一个便携式硬件,非常有机会获得用户的很多线下上下文。这些线下上下文提供给 AI 后,有机会让 AI 生成真正 Only for you 的内容。 或许都有新的内容平台的机会。门户 - 搜索 - 推荐,接下来是什么。有可能是基于用户线上和线下上下文的真个性化内容(Content for one)。于是门户 - 搜索 - 推荐 - 生成,路线清晰了起来。 AI 应用创业,都还在很早期很早期阶段。基础模型能力 + 人机交互界面 + 用户上下文感知,会是产品成败最关键的三个基础要素。
#人机交互
#AI应用
#交互界面
#用户上下文
#内容生成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Wang 玉伯
1个月前
赢亏同源,好坏俱备。 张小龙和张一鸣, 都逃脱不了这个规律。 我等凡人, 更在其中。
#张小龙
#张一鸣
#规律
#赢亏同源
#好坏俱备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Wang 玉伯
1个月前
晚上回家刚看到。快速回复下: 1、公众号编辑器的难用,往往是来自体验过其他产品,被其他产品培养出了新的习惯,新习惯比旧习惯体验要好,两相对照下,就会显得公众号编辑器难用。比如体验过 Markdown 编辑器的爽感,就会觉得不支持 Markdown 的编辑器用着不顺手。本质上是不习惯。 2、有意思的是,一个好的产品,是有机会做到部分兼顾的。比如 Notion 和飞书文档,都在支持富文本编辑的基础上,支持了对 Markdown 语法的部分兼容。这种兼容,不会影响不知道 Markdown 的用户,同时对喜欢 Markdown 语法的用户来说,提供了习惯平移。明明有两全其美的解法,但微信就是不做。我理解这就是张小龙的“痴”。(痴是不懂的意思) 3、有意思的是,微信是有能力做习惯兼容的。比如朋友圈可以发纯文字,这个功能截止今天依旧没下线,我估计用的人群虽然不多(可能也有不少用户,看不到数据),但留着也不妨碍什么。明明有能力去做一些习惯兼容,甚至可以通过一些对新习惯的兼容,来获得部分用户的好感,但微信就是不做。我很佩服微信团队,但同时真觉得在有些地方,微信是真有点傲慢呀。 4、大部分用户用不了的功能,就不值得做。本身也有违背微信的价值观。我印象中,微信做过不少无障碍访问的事情。同样是面向少部分人群,为啥有社会情怀的就值得去做,没什么情怀的就不值得去做。这种价值判断,我个人是存疑的。真是面向大众人群的话,每一个少部分人群,在力所能及之内,是否都值得去做做。 开放是个大话题,等待时间去看吧,这里很难展开聊。群分组的问题,我觉得也类似 Markdown,是可以有解法的,微信选择了不做,能理解。 能理解,但还是难受。微信不少地方,充满了“我是对的,是你用法不对”。比如群分组,我还真咨询过微信产品团队的同学,建议是我用折叠就好。可是我正是因为只有一个折叠群,同时折叠群里,部分群的无法彻底 Mute 而去期待如果有群分组功能就好了。 飞书也没做群分组,但通过折叠,和折叠内的进一步 Mute 功能设置,比较好解决了我这种“挑刺”用户的需求。也没影响其他用户。 明明有合适的解法,但就是不做,真让人很难持久热爱。
#微信
#用户体验
#产品设计
#用户需求
#傲慢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Wang 玉伯
1个月前
感觉张小龙很好拿捏了人性: 1、觉得编辑器不好用的,大概率是资深用户,往往已经在公众号获得粉丝、收益等正反馈。有了正反馈,编辑器难用点,也不会离开的。 2、大部分用户,在接触公众号编辑器之前,大概率只用过 Office Word。这种情况下,公众号的编辑器很简单,用户一看就能上手去用,已经很不错了。 3、至于 Markdown 这种源自程序员的用法,程序员自有办法去搞定,也就不是问题了。 从微信的大多用户视角看,一切都是合理的。张小龙也确实是洞悉用户人性 + 简单做产品的神。 同样的,飞书文档也非常有意思: 1、我一度非常不喜欢飞书文档。在字节内部,也有大量文档,只会 List 套 List,整篇文档,只有 bullets,排版像面条一样。 2、后来我意识到,飞书是服务先进团队的,先进团队里大都是先进个体。先进个体真的很喜欢各种列表,以及划词评论等功能。 3、然后我推荐飞书文档给一个非互联圈的朋友用,他用了半天,吐槽:飞书文档怎么连上传图片功能都没有。我告诉了他窍门,他知道后直说太难用了。 可从飞书文档的目标人群来看,飞书文档是真好用。 同样的,Notion 也是门槛超级高。我一度怀疑,只有程序员才会用 Notion。 还有最漂亮的 Craft,我自己非常喜欢。但其实,我知道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切换 Craft 的阅读和编辑状态。 都是一个个只为目标用户服务的产品,没对没错。真正服务大众的产品,我只看到过 Apple Notes。 最后回到要讨论的点:微信是服务大众的产品,但公众号编辑器明显不是服务大众的产品,可张小龙觉得公众号编辑器应该服务大众,这是张小龙的“贪”和“痴”,特别糟糕。
#张小龙
#公众号编辑器
#用户体验
#产品设计
#目标用户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Wang 玉伯
1个月前
YouTube 有用户说:YouMind looks like if Notion and Perplexity had a baby. 小红书有用户说: 相较于 NotebookLM,做 research 更偏爱用 YouMind. 好像都挺有道理的。
#YouMind
#Notion
#perplexity
#NotebookLM
#research tool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Wang 玉伯
1个月前
如果你对某件事情很好奇 问 ChatGPT 是一种方式 用 Manus 跑一个任务也是一种方式 还有一个更好的方式是 打开 YouMind 输入你的好奇 你将拥有整个外太空 🪐
#ChatGPT
#YouMind
#好奇
#AI
#探索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Wang 玉伯
1个月前
原来我最近的 MBTI 变成了 INFP 赶紧来试试,一分钟知晓自己近期的 MBTI 人格 👇
#MBTI
#INFP
#人格测试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Wang 玉伯
1个月前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终于有点明白这句话: 为学就是打工,日益就是加工资。 为道就是创业,日损就是做减法。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还没悟到。
#学习
#打工
#创业
#减法
#感悟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Wang 玉伯
1个月前
人性里有很复杂的东西。比如阅读马斯克传,看着他支离破碎的原生家庭,以及乔布斯的家庭故事时,有时候不免会“羡慕”。 看战争片,也不完全是激起对战争的厌恶,偶尔也会期待身处战争,哪怕明知道是炮灰。 人很复杂。如果看见台风就要讨厌,没有那么一刻有一丝羡慕,那样的“高尚”,有点假。
#马斯克
#原生家庭
#战争
#复杂人性
#羡慕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Wang 玉伯
1个月前
在一个不怎么有台风🌀的城市,羡慕有台风🌀的城市,这就是人性里的痴。
#台风
#城市
#羡慕
#人性
#痴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Wang 玉伯
2个月前
最近在想产品定位问题,更具象的挑战是:怎么一句话向目标用户介绍清楚你的产品,让用户明白。 这个问题,对于 To C 的产品来说,往往挺难。因为 To C 产品的目标用户,往往并不是有直接画像的一群人。比如浏览器的目标用户是谁?Office 的目标用户是谁?Notion 的目标用户是谁?Manus 的目标用户是谁?NotebookLM 的目标用户是谁?ChatGPT 的目标用户是谁? 特别是在早期。To C 的 AI 应用,最终会落到:对 AI 有好奇的尝鲜者。细分去看,会五花八门。用 ChatGPT 的用户里,有 70 岁的老教授,也有 10 岁的小学生。NotebookLM 的用户,有白领,也有学生。YouMind 也类似。 于是,需要换一种思路定义目标用户。如俞军老师所说,用户是需求的集合。从这个角度来看,关键不是定义用户,而是定义某种共性需求。 Notion 满足的共性需求是在线文档协同。NotebookLM 满足的共性需求是资料学习。ChatGPT 满足的共性需求是通过 AI 来获取信息。YouMind 满足的共性需求是通过 AI 来创作表达。 从需求集合的角度来定义目标用户,YouMind 的目标人群是:对 AI 有好奇并有创作表达欲的人。但目前也不完全是,比如只想学习,不想创作的人,是不是 YouMind 的目标用户?目前看起来也是。 目标用户定义好之后,接下来是如何一句话描述,给用户介绍清楚产品。 我最近有个想法是,这里要分好几种: 1. 老瓶装老酒。比如用互联网技术再做一个微信。这个没人在做。 2. 老瓶装新酒。比如用互联网技术新做一个大红书。大红书是全新的,世人没见过的。这个也不会有人去做。 3. 新瓶装老酒。比如用 AI 技术重做客服系统、销售系统等等。这个在 To B 领域非常多。需求是确定的,通过 AI 技术重塑产品形态,非常有机会。 4. 新瓶装新酒。比如用 AI 技术新做一个社媒工具。比如会听到 AI 时代的微信、抖音、小红书的提法。有意思的是,因为是新酒,真做出来,产品形态肯定不是微抖红。 新瓶装老酒,比较容易通过一句话给用户说清楚产品是什么,有啥价值。 新瓶装新酒,则往往很难一句话说清楚,经常会被描述成 AI 时代的抖音这种类比说法,也有 XX looks like if Notion and NotebookLM has a baby 的类比方法。类比总是表面上看起来清楚,实际上啥都没说清楚。 如同 iPhone,早期也会通过 Phone + iPod + Internet 的三合一来描述自己,一直到 Smart Phone 的概念被用户接受,然后终于大家可以接受 iPhone 的一句话介绍了:iPhone 是全球首个智能手机。 YouMind 的“智能手机”是什么?我曾设想的一个答案是:YouMind 是全球首个好奇心平台。用户因好奇心而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阅读学习,然后在 AI 陪伴下,顺畅创作出了一些作品,这些作品被其他用户看见,又激起来更多的好奇心。 然而在当下,如果给用户说:YouMind 是一个好奇心平台。那只会引起大部分用户的一脸懵圈。 做产品,好难。
#产品定位
#目标用户
#AI应用
#需求集合
#好奇心平台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Wang 玉伯
2个月前
很惊喜发现了 YouTube 上的一个 YouMind 评测视频。视频很真实,没有任何剪辑。中间还有几个 YouMind 的小 BUG,汗颜 💦 看用户真实使用产品,脑门直冒汗,心里好开心。
#YouMind评测
#用户真实使用
#bug
#惊喜
#开心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Wang 玉伯
2个月前
逐步找到了发推的诀窍:Just fa it.
#发推
#诀窍
#Just fa it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Wang 玉伯
2个月前
周末继续读《决战》这本书。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蒋和毛非常不一样的战略选择。 蒋选择了城市。思路是占据一个个城市,然后控制交通,以点带线,以线控面。 毛选择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什么都可以放弃,包括延安。 有种领悟是,AI 创业,早期或许也应该选择广袤的农村,发展群众基础。然后到了一定时期后,再集中优势兵力,一个个场景单点突破。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决战
#解放战争
#战略选择
#AI创业
#农村发展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Wang 玉伯
2个月前
参加分享的价值,是参会时知道自己不会。 参加分享的陷阱,是听完后以为自己会了。
#分享价值
#认知陷阱
#学习反思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Wang 玉伯
2个月前
最近越来越意识到:没有生活的创业,做不出好的产品。 如果是做 AI 陪伴类产品,首先要经受的是生活的单调、孤独、无助、荒谬、绝望。如果这种感觉不在场,产品的细节就会干瘪、无味。 如果是做生产力工具,首先要醒悟的是,生产力工具不等同于提效。生产力工具真正要解决的是,把工作做得更好,能通过更好的产出,有机会提升业绩,有机会升职加薪。这需要对生活本身有旺盛的欲念。如果生活一团糟,工作往往只会想着应付型提效。应付型提效,会把工作和生活都搞得越来越糟。 越是平凡的生活里,越有大机会。
#创业与生活
#产品细节
#生产力工具
#生活欲念
#平凡生活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Wang 玉伯
2个月前
Yesterday, while trying out Notion 3.0, I found myself quickly losing interest. 昨天试用 Notion 3.0 过程中,越用越无趣。 Take connecting Linear into Notion as an example. We’ve only been using Linear for less than a year, yet the connection estimate was over 30 hours. The time wasn’t the real problem—what struck me was how the whole process suddenly killed any motivation I had to continue. 比如同步 Linear 到 Notion 中,我们用 Linear 还不到一年,提示要 30+ 小时。这个时间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尝试过程中,突然没了欲念。 When it comes to project management, Notion is like a spear, while Linear is a machine gun. There’s no point in forcing a machine gun to behave like a spear. 在项目管理这块,Notion 是把长矛,Linear 是架机关枪。没必要把机关枪同步成长矛。 Notion’s real genius lies in its abstraction of Blocks and Bases. Blocks come together to form Pages, and Pages can be assembled into SaaS-like experiences (though not fully realized). Notion 的厉害之处,是 Block 化和 Base 化的产品抽象。由各种 Block 组装成了一个个 Page,再由多个 Page 组装成一个个 SaaS(未达成)。 But this strength might also be its biggest weakness. A Page built from Blocks and Bases will never truly become a Calendar, Mail, Slack, or Linear. To get there, Notion would have to acquire or rebuild those applications entirely. Notion 的厉害之处,可能也就是 Notion 最大的傲慢之处。由 Block + Base 组装成的 Page,成为不了 Calendar、Mail、Slack、Linear 等垂类应用。这类应用,还是得收购或重新构建。 At the end of the day, Notion is still a document collaboration tool. Notion 的底盘,依旧只是文档协作。 What’s interesting is that in the age of AI, documents are starting to find more natural homes. Product design docs, for example, can now live directly in Cursor inside the codebase. Project collaboration docs can sit in Linear itself—a long issue is essentially a document. 有意思的是,AI 时代,让各种文档开始有了更好的归属。比如产品设计文档,经常可以直接用 Cursor 写在代码仓库里。项目协作文档,则可以直接写在 Linear 里(长一点的 issue 就是文档)。 In this new era, Notion’s foundation isn’t getting stronger—it’s actually getting thinner. Documents that don’t need collaboration now have better places to go. What’s left in Notion are only the documents that still require collaboration. AI 时代,Notion 的底盘没有变厚,而是变薄了。不需要协作的文档,有更好的地方去写。Notion 里剩下的,是需要协作的文档。 And looking further ahead: if people increasingly collaborate with AI instead of other people, even Notion’s collaboration layer could be shaken. 进一步的可能是,如果人越来越不需要与人协作,而是与各种AI协作,那么,Notion 的协作底盘都会被动摇。 The next generation of Office might not have “documents” at all. 全新一代的 Office 里,可能就没有文档。
#Notion 3.0
#Linear
#项目管理
#AI时代
#文档协作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Wang 玉伯
2个月前
这年代 比独立女性更难见到的 是独立男性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Wang 玉伯
2个月前
AI 要懂人,最大的障碍,是人自己都不怎么了解自己。 ChatGPT 的 memory,看起来记住了不少东西,然而目前最大的价值,只是跨 Chat、跨时间对话时,不用重复说以前说过的东西。 ChatGPT 总结的人格、写作风格等,依旧非常标签化,是把立体的人、是把多维的写作风格,塌缩成了纸面甚至一维。 这里最大的困难,不怪 AI。AI 已经非常非常努力。 最大的困难是,了解自己的人,非常非常凤毛麟角。了解了自己,还能描述清楚,让 AI 也能了解自己的人,则更如银河系中的地球一般稀缺。 还有一个巨大的困难,是人生活的现实世界,和 AI 能感知的数字世界之间,依旧有巨大的信息差。 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信息差,很难靠一个 Always On 的设备来弥补。也许脑机接口是一种解法。然而,脑机接口要像手机一样普及,还很遥远。 AI 非常强大,绝对不能低估。在 AI 擅长的领域,人越来越像蚂蚁。 AI 非常弱小,能力也就那样。在人擅长的领域,AI 还只是草履虫。
分享
评论 0
0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