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工具

Rocky
3天前
今天看到谷歌前CEO施密特的演讲,对 #AI 重要性的描述,让人深思,他提到接下来这十年 #AI 技术的发展,将会直接决定未来的一百年。 当年在互联网时代,我看一个创业项目,第一反应就是问:“你的市场有多大?” 因为互联网的生意,本质是“人”的生意:有多少人会用、他们愿意花多少钱。比如微信、抖音、亚马逊,逻辑都是一样的——抓住海量用户,然后想办法把用户价值变现。 但 #AI 时代不是这样。施密特说,#AI 像电、像火。它不是一个“消费产品”,而是一个“生产力工具”,能直接创造结果。这意味着,AI 的市场规模不能再用“用户数 × 客单价”去算,而是要看它能切入多少“工资盘子”。 拿 Coding 举例。全球程序员也就 3000 万人,听上去不算大。但这些人薪水都很高,总盘子大概 5000 亿美元。那 #AI 编程工具的价值,就是看它能不能分走这块 5000 亿的蛋糕。 比如:如果 AI Coding 工具能替代程序员 10% 的工作,那就是 500 亿美金的价值。如果替代 30%,就是 1500 亿美金。更极端一点,如果完全自动化,那可能就是整个产业格局的重写。 这就是为什么,哪怕程序员这个群体本身不大,#AI 编程依然会被资本市场极度看好。因为它直接对接的是“工资成本”,而工资就是最实打实的市场。 而且这套逻辑不只适用于编程。未来律师、医生、设计师、投行分析师……这些高薪群体,背后都是巨大的工资池。#AI 能切走多少,就意味着有多大市场。 所以在 #AI 时代,我看一个项目,不会再问“有多少用户”,而会先问:“它能帮谁省钱,能省多少钱?”因为 #AI 是硅基员工,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别的互联网应用,而是“人类劳动力”。 从投资角度讲,最值得关注的赛道,就是那些工资盘子最大、而且工作内容高度标准化的行业。编程只是第一个爆点,接下来可能会是法律文书、金融研究、医疗诊断,甚至是制造业里的设计环节。 换句话说,#AI 投资逻辑已经从“用户经济”转向“劳动力经济”。谁能替代掉最多的人类工作,谁就能拿到最大的市场。从这个思路来探索 #AI 应用领域的创新,将会大有可为,寻找投资标的,也会更清晰。🧐
一口新饭
1个月前
AI 浏览器,是继 Claude Code 后对软件行业的又一轮降维打击: AI 浏览器 ≠ 问答机器;= 雇了一个会动手的 Agent。 这两天我用 Comet 搭新社群站:陌生平台、权限、文案、导航、支付接入一大堆。 它一边找资料答疑,一边自己在页面里点、填、切、存—— 原本两三天的活,半天“人机协作”就做完了。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 我们不必等每个软件自己“加 AI”。 只要它活在浏览器里,Agent 就能直接托管旧工具。 我没官方统计,但我自己用的软件里,超过一半都在浏览器里。 这就是降维打击: 就像你不必把每台家电都变成“智能家电”, 当你有一个会按按钮、拧旋钮、倒洗衣液的人形机器人, 旧家电瞬间就“自带 AI”。 这样我就想到我最近一直在用的 QuickBooks。 现在,用 Comet 这个 AI 浏览器,我只能在它里面做一些相对初级的事情——点一点、改一改、查一查。 但是你明白吗?很快的未来,这个 Agent 就能端到端地帮我完成登录 / 分类 / 对账 / 出报表, = 一个 24/7 的簿记员,鼠标都不用我碰。 我甚至不需要等 QuickBooks 自己升级引入 AI 功能。 行业升级被绕过,旧工具当场被赋能; 岗位重组提前发生,个人杠杆成倍放大。 AI 浏览器不是新功能, 它是生产关系的入口。 谁先学会把流程交给 Agent,谁就先把时间从网页里赎回来。 而这也意味着—— 大规模的失业潮,可能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快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