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国照顾父亲,我突然意识到: 这可能就是人生中年的那个转折点。 长辈的身体开始走下坡,病痛、医院、陪护……这些事一下子都砸到你身上。 好像每年全世界都有无数中年人同时经历这一幕。 从表面看,我们比二十几岁时更有能力、更能赚钱, 但同时,风险也变大了。 真正难的,其实是怎么去平衡——上有老、下有小,还得撑住自己。 我一直挺信奉“斯多葛主义”的。 简单说,就是遇事先分清: 什么是我能控制的,什么是我控制不了的。 然后再想,这件事能不能带给我一点收获——哪怕暂时看不出来。 刚开始我觉得这次经历没什么“意义”, 可后来发现,它其实让我重新搞清楚:我到底为什么而活。 父亲生病住院这段时间,我突然明白, 我在新西兰的家人,才是我最重要的支撑。 那些我以前特别在意的项目、成绩、头衔, 无论多风光,终有谢幕的一天。 有的圆满收场,有的仓促落幕——都不由我们决定。 我现在更相信,人生这列火车并不是停了, 它只是换轨了。 中年,不是危机,而是一次重新出发的机会。 最大的收获是,我终于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不再把时间浪费在不值得的事上。 哪怕那些事在十年前看起来特别有面子、特别风光。 所以,我把这一阶段叫作“中年校准期”。 它让人重新对焦: 什么值得你花钱、花时间、花感情。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成熟。
我最喜欢的动画片是《千与千寻》。其中有一段情节让我记忆最深:千寻乘着火车和无脸人一起去找钱婆婆。那一段没有任何对白,只有窗外变幻的风景和悠扬的钢琴声。那时我就很触动,但真正理解,或者说接近理解,是十几年后,等我40多岁的时候。 人生是一段旅途,这句话听起来有点老生常谈。但它真正的意味在于:旅途分阶段,也有不同的站台。到一个站时,你可能还没准备好,也可能不愿接受,但时间和列车不会等你。能做的,就是坦然地下车,开始新的状态。 前段时间我听效率博主Ali Abdaal采访中年企业家Daniel Priestley。Ali说,自己一直很享受年轻的状态,可以随心去旅行,可如今要当爸爸了,不知道会怎样改变。大叔Daniel对他说,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精彩。比如和孩子一起旅行的快乐,是单身时背着背包、洒脱游荡所体会不到的。如果一直困在单身的自由里,其实人生也不算完整。 年纪再大一些也是一样。到了需要被人照顾的时候,就坦然接受这一站的到来。我父亲现在还抱着一点幻觉,觉得自己也许能恢复到从前的状态,重新独立生活,写完未完成的小说。但命运不会等人。就像曹雪芹也没能写完《红楼梦》,后40回终究是别人续的。没有哪一个项目能照着你预期的完美结尾,但这正是人生。 准备好,当下一站来临,就接受它,然后继续往前走。这是我今天的感受。
Bear Liu
1个月前
每次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辞职,我都会完整地说一遍我的几个理由。今天在这条贴里面再简单地说一下其中一个原因,并顺便给个建议。 现在所有在做固定全职工作的朋友,有以下几条路防范未来的不确定性: - 要么你有资金在做投资,可以用钱去赚钱。 - 要么你有自己的个人项目或小生意。 - 要么就是家里有矿。 你是哪种? 现在公司职场这条路径的不确定性,比十年前二十年前差异巨大。以往那种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升职、稳定工作的路径,即使在国外也不再行得通。简单说,迟早你的性价比会不如算法和机器。企业主没有一个例外,都在考虑如何用AI降本增效,而你就是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能有一笔钱投资,或是有其他辅助收入,甚至能抵上部分或全部工资的收入,那算是比较稳定的。否则,迟早会到一个节点,要么主动离开,要么被动被裁。越是中高级职位,生活受到的冲击越大。 现在已经不是"黑天鹅"时代了,而是"黑天鹅养殖场",遍地天鹅乱飞。黑天鹅事件可能是行业变化,也可能地缘政治原因,是你被列为敏感族裔----这些事上一辈人不用考虑,我们这一辈却不得不考虑。 机器输出能力比你强,整个行业被机器替代的情况比比皆是。传统大企业被小公司干掉,也不是不可能。 最具体的建议是:哪怕已经有稳定工作的人,也应该拿出20%的时间和精力来投资自己,学习新技能,同时保证健康。 而且我个人感觉也就是这三五年,各个行业就会剧变。其实现在已经很多变化了,但身处热水里的青蛙,通常都感知不到水温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