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Bear Liu
关注
统计数据
104
文章
0
粉丝
0
获赞
721
阅读
热门文章
1
TechFlow 深潮 发布的文章:近期教育领域的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
145
32
Bear Liu
1天前
我记得前段时间,互关的推友“在悉尼和稀泥”发了一条贴,说在这个AI时代,感觉还是焦虑,觉得自己没有抓住AI的风口浪尖。我当时回了一条评论,说:“你都月入五位数了还没抓住风口浪尖,还怎么焦虑啊?”但现在我发现,虽然我一直说自己还算比较平和,其实我也有了一点没有抓住AI浪潮的焦虑。 在这里也想向“在悉尼和稀泥”老兄道个歉,那时候的评论有些轻率,没有体会到他背后的真实情绪。 我的这种焦虑,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次回国一个多月。回国其实主要是为了料理家人的健康,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工作。但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国内那种无处不在的“卷”、无处不在的竞争,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焦虑感,慢慢地也对我造成了一些影响。好像觉得这个时代的浪潮你不抓住就没机会了,所有人都在你前面跑,每个人都那么积极地抓住了各种机会——是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落后了? 我记得以前自己也有过一次类似的焦虑,就是刚从国内出来,来到新西兰,从头打拼。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播客,也都放了下来。然后回头一看,国内那些一起做播客的朋友们,有的开公司,有的融资,搞得风生水起,我就在怀疑,自己走的路是不是错了。 这两次焦虑虽然有所不同,但内核似乎是一样的:都有一种 FOMO(错失恐惧症)。我觉得这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无法完全抵抗这种焦虑,但需要学着和它和解。 所谓“自我的安心”,可能是一种状态,也可能是一种实践。比如,找到一两件自己做起来真正舒服的事情去做,就是一种方式。赚钱的话,真的永无止境;可能调整好身体,积极健康地面对时代的浪潮,才是正道。 散步时随便有了这样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分享一下。
#AI焦虑
#错失恐惧症(FOMO)
#个人成长
#新西兰生活
#健康与生活平衡
分享
评论 0
0
Bear Liu
3天前
问个足疗按摩,对方客服这种话术,我不知怎么就没兴趣了。你来看看有啥不妥?
#足疗按摩
#客服话术
#兴趣缺失
#服务体验
#消费心理
分享
评论 0
0
Bear Liu
4天前
时间是最大的资产。 仔细想一想,很多我们买的产品和服务,表面上卖的是别的,其实跟“时间”关系最大。 比如餐厅。 有些菜比在家做还慢,火候讲究、流程繁复,但我们愿意花钱买,是因为我们不想花时间去准备。菜越复杂、时间越长,价格通常也越高。 再比如做产品拉投资。 说到底,是想加速——加快开发速度,或者扩大团队、提高效率。钱其实是拿来“买时间”的。 所以有时候,看清楚时间在一件事里的位置,决定了你怎么判断它值不值。
#时间管理
#效率提升
#商业价值
#投资策略
分享
评论 0
0
Bear Liu
6天前
最近看到不少中文账号在 Twitter 上做品牌推广,然后评论区一片"取关潮"。 有人说"看不下去""又开始恰饭了"。 做推广并没有错。 对我来说,只推荐自己用过、觉得确实不错的产品。 内容创作者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成本,有价值的内容被品牌买单,这没什么丢人的。 反而我更好奇:为什么很多中文用户对"付费推广"这么敏感? 后来我想,可能跟文化背景有关----我们是高语境文化。 所谓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就是人们说话时很多意思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语气、关系、上下文去理解。 比如"不太方便"其实是拒绝,"再看看"其实是没兴趣。 中文社会讲究含蓄、讲面子、讲关系;而"低语境文化"(比如英语世界)更强调信息透明、表达直接。 所以在英文社交平台上,人们会明确标注"This is an ad"或"Sponsored"。 在中文语境里,反而觉得这样太"赤裸",会显得功利。 于是我们用更委婉的说法,比如"分享一个好用的工具",但其实这就是广告。 问题是,在互联网时代,这种"高语境沟通"越来越不适用了。 你没法靠上下文、表情、关系去猜一个人。 屏幕背后是什么人、什么动机,你根本不可能完全知道。 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新时代沟通方式的一种转变。 少一点揣摩,多一点直说。 不管是创作者还是读者,透明和真诚反而更省力。
#品牌推广
#取关潮
#高语境文化
#内容创作
#透明沟通
分享
评论 0
0
Bear Liu
1周前
男演员如何走路?这哥们学得惟妙惟肖。特别最后基努李维斯,简直神似John Wick!
#男演员
#基努李维斯
#John Wick
#模仿
#神似
分享
评论 0
0
Bear Liu
1周前
这次照顾我父亲,我请了一个住家保姆,一个月几千块钱,包吃住。她主要的工作是清洁、打扫卫生、每天拖地、洗衣,当然还有买菜做饭。 我在想,以现在AI与机器人的发展速度,五年内基本的清洁、烹饪工作,机器人应该都可以搞定了。预计人民币二三十万的价格,这样的开支其实很多人是能接受的,毕竟一个全职保姆一年也得好几万。 其实,这类机器人更适用于家具和环境相对较新、标准化一些的家庭,这样操作会更便捷,也不太需要人工买菜什么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居家保姆的智能化应该会很快实现。 再过十年,能够进行人类陪护的机器人应该也会有了。所以我们这一代的养老,按照现有的科技条件,再加上什么外骨骼之类的科技,晚年的生活质量应该会更高一些。
#住家保姆
#AI机器人
#清洁烹饪
#养老
#科技
分享
评论 0
0
Bear Liu
1周前
这段时间我回国,紧急处理父亲脑出血的问题。 他独居了十几年,一个人生活早已变成习惯,甚至变成他捍卫的一种生活方式。 但我现在慢慢意识到,这种独居,其实不一定是“选择”,而可能是一种“局限”。 表面上看,是他自己决定的; 但深层一点看,或许只是他以为自己有选择,实际上是在有限条件下的无奈结果。 怎么理解? 就像有人说“自由意志”其实并不存在,你的命运早已被写好。 人以为自己在做选择,实际只是走在某条看不见的轨道上。 我在照顾他这段时间发现, 当生命面临风险,或者有可能真的“走到尽头”时, 他表现出来的,其实不是那种看破生死、洒脱如风的样子, 而是对生命的留恋,对死亡的恐惧,甚至希望能有更多陪伴。 而这,和他之前几十年的“独居习惯”,其实是冲突的。 这说明,那个“一个人过挺好”的状态, 可能只是当年信息匮乏、社会限制、认知边界下的一种“被动适应”, 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选择。 ⸻ 这件事给了我一个很大的触动: 我们这代人一直在谈“原生家庭”“情绪价值”“自我实现”, 但对于我们的父母那一代人,他们在那样的环境和时代背景里, 很多东西根本没条件去意识到,更谈不上选择。 他们活得可能很“理性”,很“吃苦耐劳”, 但其实很多人根本没学过怎么去爱,怎么表达,怎么亲密。 我当然不是说这能原谅一切问题, 只是让我更能理解:他们所做的很多决定,在当年是最优解, 但这个最优解,可能过了十年、二十年,就不再适用了。 但人会一直活在那个旧逻辑里,直到被生活狠狠撞醒。 ⸻ 理解了这一点,我觉得我心里多了些包容感。 不仅是对父亲,也包括对其他长辈,甚至对下一代。 有时候你听到一句话,不再只是简单地觉得“他说错了”“他说得过分了”。 你会更容易意识到: “他说的这句话,不是他‘这个当下的自己’说的, 而是他的童年、家庭、环境、时代共同塑造下的反应。” ⸻ 比如说,前几天碰到一个滴滴司机特别粗鲁,态度很差。 我当时真的很不爽,甚至想打差评、举报。 但后来想想,也许他的“粗鲁”,也不是“这个人”本身的错, 而是他的生活环境、他的家庭背景、他所承受的压力,长期作用下的结果。 当然我也不是说我从此就不生气、不投诉、不反抗了, 我不是圣人,我也会愤怒、会受不了。 但我觉得——我看事情的角度,好像又多了一层。 ⸻ 这可能就是年龄带来的改变。 年龄带来的,不一定是更多“知识”,而是更深的“理解”和“感应”。 换句话说, 智慧,是你开始明白: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而那条线,背后有无数段时间、事件和环境在推动。
#父亲脑出血
#独居生活局限
#原生家庭影响
#代际理解包容
#生活环境压力
分享
评论 0
0
Bear Liu
1周前
我现在发现去完健身房,就在旁边的按摩椅上躺20分钟闭眼休息会儿或者刷刷手机,简直极爽!
#健身房
#按摩椅
#休息
#放松
#享受
分享
评论 0
0
Bear Liu
2周前
昨天发了那个故事贴,有条评论是“原来是个卖软件的”,我看到一皱眉然后hide加防御性拉黑,完全是肌肉记忆的操作。 现在一想挺好啊,我就是卖软件的。我找到了一种方法提升了自己,然后现在把帮助自己成长的方法,做成软件,推荐给也想要成长的朋友。这不是巨牛逼的的事情么? 欢迎大家买我的软件:)
独立创业者如何突破零收入困境,迈向月入1000元· 207 条信息
#卖软件
#自我提升
#积极
#软件推荐
#成长
分享
评论 0
0
Bear Liu
2周前
最近推上故事蛮多,我也来讲一个自己的故事:“中年人披星戴月去练口语的那个冬天。 作为第一代移民,刚到新西兰的头几年,我觉得自己的英文表达需要认真训练,只是靠在工作中的练习,不是太够,于是我报了两个Toast Master俱乐部,每周二早上7点到8点30,都会去和俱乐部的人们进行一个半小时的演讲练习。 比较麻烦的是,当时我们家只有一辆车,留给老婆开,我是乘公交车去市区上班。但因为这个练习英文的活动是7点开始,我需要5点多就起床,给家人备好早餐后,乘6点15的公交车进城。如果错过6点15分的车,就需要多走一两公里,去另一个公交车站搭另外的公车。 公交车到达市区后,我还得先走个一公里去到俱乐部参加活动。活动结束后,再走2公里左右,去公司上班。通常每个周二,我都是9点钟气喘嘘嘘地到公司开始上班。因为比平时晚到,我还得多干点儿活。每周二回到家,我的Apple Watch上自动统计的步数,一般都是14000-15000步左右。 的确很辛苦,不过也有一些不错的瞬间,比如其中一个俱乐部就在市区的码头,当时参加完活动,可以看到太阳在挤满帆船的海边升起,非常有感觉,就像下面这张图一样:) 就这样,在2019年的冬天,我一直每周坚持去参加Toast Master的演讲练习。奥克兰的冬天,又湿又冷,天气是真不好。很多时候一推开门,就是一阵寒风。另外因为风大,下雨时哪怕打伞也会全身淋湿。 最难克服的,其实不是这些客观条件,而是主观上觉得“似乎看不到什么进步”:参加活动很多次,怎么还是感觉说话不利索?中途也很容易打退堂鼓。但最终我还是一直坚持到了夏天。直到2020年的3月,新西兰疫情爆发,全国封城,居家隔离。封城期间我还是参加了两三次在线的Toast Master,然后因为疫情我被裁员,个人的优先级调整,演讲练习才停了下来。 2019年,我39岁。很多国内的朋友,在这个年纪,应该是喝茶爬山的状态。我那时却以一个中年人的年纪,过着大学毕业生刚进社会时的打拼生活。 如今忽然想起了那段披星戴月风雨无阻的日子。现在我在英文的环境中,已经没有了那种使用非母语的别扭感。不论是几十人在场的会议需要临时发言,还是需要安排洋人同事工作,甚至是碰到有意见分歧需要争论,我都有信心可以搞定。先后也做过好几次英文演讲与分享,效果都很不错。回想起来,2019年的那段日子,当时不觉得怎样,但它带来的帮助却一直影响到了现在的我。 其实我觉得,在39岁还无所谓得失地去朝着自己计划好的方向前进,这样的状态,对我的意义大于具体的语言能力提升的收获。 分享这段经历的原因,是因为有人在我的YouTube上评论我的英文,说“作为移民真的很不错”(评论者是一位东欧移民)。我们很容易看到别人的成绩,却不一定知道他的付出。希望这样的分享,也可以给你一点激励:如果一个40岁的大叔都可以做到自我突破,你肯定也可以:) 另外如果你现在要练习英语口语,直接用我们的AI口语练习工具 JAM 就可以啦,效果比Toastmaster的 Table topic 好得多!你也不用披星戴月去练习了,随时随地都可以。
#中年逆袭
#新西兰移民
#英语口语练习
#坚持与努力
#个人成长
分享
评论 0
0
Bear Liu
3周前
国内的这种物流和生活便捷让人有点恐怖:炒菜时发现好像家里碗不够,还差点调味料,拿出美团,点点就下单了,都没有配送费,直接20分钟内可以送到家。真的会觉得有点害怕,怎么能做到这样的? 如果习惯了这种便捷,那西方资本主义真的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美团“0元购”引发外卖大战,沪上阿姨忙到闭店· 60 条信息
#物流便捷
#美团
#生活体验
#中性
#中国
分享
评论 0
0
Bear Liu
4周前
今天接刚做完脑手术的老父亲回家,开始照顾他的第一天。老爷子在 ICU 住了11天,手术还算成功,头脑也很清醒,但肌肉已经没有力气了,一个人站都站不住。 回到家,他和亲戚讲的第一句话里带着微微的指责,亲戚走后我很生气,但他小声地说,感觉做完手术以后语言不太能控制,说不清楚话。我的心一下又软了下来,我知道这是他的道歉。 做完晚饭,处理各种东西。晚上的剩下两个小时里,就只是两件事:照顾他上厕所和洗澡。 我也是第一次知道,照顾一个已经瘦成这样的成年男性,还是可以把人累得满身大汗。 照顾他刷完牙后,他一直想跟我说话。说了很多,讲他快要写完的书,讲如果下次再生病就不要医治了,还讲书里很小的细节。我默默地听着----很奇怪,以前我肯定没有这样的耐心。 最后,睡觉前,他悠悠地说了一句:"让你吃苦了。" 人这一生总会有一些小瞬间,是会记一辈子的。 我想今天这一刻,就是其中之一。
#照顾父亲
#术后康复
#亲情
#ICU
#感恩
分享
评论 0
0
Bear Liu
1个月前
这次回国照顾父亲,我突然意识到: 这可能就是人生中年的那个转折点。 长辈的身体开始走下坡,病痛、医院、陪护……这些事一下子都砸到你身上。 好像每年全世界都有无数中年人同时经历这一幕。 从表面看,我们比二十几岁时更有能力、更能赚钱, 但同时,风险也变大了。 真正难的,其实是怎么去平衡——上有老、下有小,还得撑住自己。 我一直挺信奉“斯多葛主义”的。 简单说,就是遇事先分清: 什么是我能控制的,什么是我控制不了的。 然后再想,这件事能不能带给我一点收获——哪怕暂时看不出来。 刚开始我觉得这次经历没什么“意义”, 可后来发现,它其实让我重新搞清楚:我到底为什么而活。 父亲生病住院这段时间,我突然明白, 我在新西兰的家人,才是我最重要的支撑。 那些我以前特别在意的项目、成绩、头衔, 无论多风光,终有谢幕的一天。 有的圆满收场,有的仓促落幕——都不由我们决定。 我现在更相信,人生这列火车并不是停了, 它只是换轨了。 中年,不是危机,而是一次重新出发的机会。 最大的收获是,我终于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不再把时间浪费在不值得的事上。 哪怕那些事在十年前看起来特别有面子、特别风光。 所以,我把这一阶段叫作“中年校准期”。 它让人重新对焦: 什么值得你花钱、花时间、花感情。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成熟。
#中年危机
#家庭责任
#斯多葛主义
#人生 priorities
#重新出发
分享
评论 0
0
Bear Liu
1个月前
前段时间我听效率博主Ali Abdaal采访中年企业家Daniel Priestley。Ali说,自己一直很享受年轻的状态,可以随心去旅行,可如今要当爸爸了,不知道会怎样改变。大叔Daniel对他说,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精彩。比如和孩子一起旅行的快乐,是单身时背着背包、洒脱游荡所体会不到的。 如果一直困在单身的自由里,其实人生也不算完整。
#Ali Abdaal
#Daniel Priestley
#中年企业家
#育儿
#人生阶段
分享
评论 0
0
Bear Liu
1个月前
我最喜欢的动画片是《千与千寻》。其中有一段情节让我记忆最深:千寻乘着火车和无脸人一起去找钱婆婆。那一段没有任何对白,只有窗外变幻的风景和悠扬的钢琴声。那时我就很触动,但真正理解,或者说接近理解,是十几年后,等我40多岁的时候。 人生是一段旅途,这句话听起来有点老生常谈。但它真正的意味在于:旅途分阶段,也有不同的站台。到一个站时,你可能还没准备好,也可能不愿接受,但时间和列车不会等你。能做的,就是坦然地下车,开始新的状态。 前段时间我听效率博主Ali Abdaal采访中年企业家Daniel Priestley。Ali说,自己一直很享受年轻的状态,可以随心去旅行,可如今要当爸爸了,不知道会怎样改变。大叔Daniel对他说,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精彩。比如和孩子一起旅行的快乐,是单身时背着背包、洒脱游荡所体会不到的。如果一直困在单身的自由里,其实人生也不算完整。 年纪再大一些也是一样。到了需要被人照顾的时候,就坦然接受这一站的到来。我父亲现在还抱着一点幻觉,觉得自己也许能恢复到从前的状态,重新独立生活,写完未完成的小说。但命运不会等人。就像曹雪芹也没能写完《红楼梦》,后40回终究是别人续的。没有哪一个项目能照着你预期的完美结尾,但这正是人生。 准备好,当下一站来临,就接受它,然后继续往前走。这是我今天的感受。
#千与千寻
#人生旅途
#接受改变
#阶段精彩
#坦然面对
分享
评论 0
0
Bear Liu
1个月前
作纯粹的自媒体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永远只能追逐热点、话题、评论,今天分析这个,明天解读那个,感觉很忙,却缺少一个能被称为"留下来的东西"。 所以别做“纯自媒体”,一定要有自己的作品,一定要创造。哪怕作品很粗糙,哪怕被人挑刺,哪怕所谓的专业人士冷嘲热讽,说"就这?"----那依然是你的作品。产品是作品,教程是作品,只要是你亲手创作并能独立存在的东西,都可以算作作品。 表达本身未必就是作品,转瞬即逝的热评、随手的吐槽,它们也有意义,但像浪花,很快就散了。作品则像石子,丢进水里,留下的是波纹,是痕迹。 创作者的价值,往往就是被这种"必须留下点什么"的冲动所驱动。
#自媒体
#创作
#作品
#价值
#表达
分享
评论 0
0
Bear Liu
1个月前
看各种老登的热贴,自己同样到了老登的年纪,提醒自己三点: 第一,不要倚老卖老。别总拿过去的经历当资本,更不要把当年的成功当作今天的理由。经验是参考,不是护身符。 第二,不要沉迷于自媒体带来的流量和关注。真正要紧的是继续创造。哪怕作品会被同行挑刺、被用户批评,也胜过只是在热点里打转。 第三,胆子要再大一点。脸皮薄是束缚,没有什么真正丢得起脸的。
#老登
#不要倚老卖老
#继续创造
#流量和关注
#胆子大一点
分享
评论 0
0
Bear Liu
1个月前
总是过上一段时间就能成为话题也是厉害了。
#话题
#一段时间
#厉害
#新闻
分享
评论 0
0
Bear Liu
1个月前
这不是引战帖,只是把推特当个思考工具。评论里有价值的见解很多,但也常见到有人像水蛭,被轻轻一刺就强烈蠕动哈哈。 我说的“生活”,是和人互动、和世界产生连接:去理解别人的需求,感知他们的问题,体会财富与情绪的流动。这跟程序员的工作有没有关系?有,但更大层面上,它决定了你的生活质量。 生活大于工作,也大于世界。生命其实很短,技术在加速,人也在老去。四十多岁的我发现,能用钱换来的体验,往往是非常值得的。最贵的体验是那些无法用金钱换取的。 所以关于“程序员不懂生活”:每个人有自己的方式。你改变不了我,我也不强求你。觉得那是产品经理的事儿?那就随你开心。
#程序员
#生活感悟
#工作与生活
#人生价值
#个人选择
分享
评论 0
0
Bear Liu
1个月前
一个暴论:大部分程序员是没有生活的。所以也不会好的产品想法。
#程序员
#生活
#产品想法
#暴论
#消极
分享
评论 0
0
Bear Liu
1个月前
相当厉害了 好像国内都没有能对标的产品
#国内
#产品
#厉害
分享
评论 0
0
Bear Liu
1个月前
在我之前工作的公司莱美健身,有很多世界级的健身教练。其中一个老哥 Glenn 常说的一句名言就是:“First time learn it, second time own it.” 他说,在健身或者学习那些套路的时候,第一遍学习允许犯错;第二遍就要全力投入,做到最好,成为主导者。 我觉得他这个思路完全可以套用在 AI辅助设计上。对于不涉及编程的工种,比如设计师来说,AI辅助设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学习的启动器。给自己设定一个小小的任务,比如: • 创建一个网页 • 加一个动态效果 • 添加一个表单 第一遍先随便做,哪怕做一个丑的东西出来,只要能用就行。第二遍再稍微优化一下,让它能够和市面上同等级别的工具、产品或服务相匹配。 所以任何项目,只要是练手,都值得做两遍。 ——这其实就是在给自己搭一个“从入门到掌握”的阶梯。第一遍是熟悉感,第二遍是掌控感。
#AI辅助设计
#莱美健身
#Glenn
#学习方法
#实践
分享
评论 0
0
Bear Liu
1个月前
ChatGPT的使用报告里面已经说明了人们使用ChatGPT的用途了。有心的人分析一下这里,就有很多机会。 开发者不要天天盯着三件套了。
OpenAI新德里发布会:ChatGPT语音翻译功能引发热议· 634 条信息
#ChatGPT
#用途分析
#开发者机会
#技术趋势
#信息挖掘
分享
评论 0
0
Bear Liu
1个月前
昨天看纯银的产品 newsletter 里面一句话,感同身受: AI Coding 带来了一个项目管理的新问题:把项目风险后置了。
#AI Coding
#项目管理
#风险后置
#纯银newsletter
分享
评论 0
0
Bear Liu
1个月前
在 AI 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都会被迫面对一个问题:人类的优势还剩下什么? 我曾经也焦虑过。直到我去追溯人工智能的源头,才发现七十年前就有技术先驱提出过“人机共生”的理论:AI 的长处是速度、效率和规模,而人类的优势在于共情、创造和连接。把这两股力量结合起来,才会真正诞生新的机会。 我把这看作一场即将到来的巨浪。站在岸边观望的人,注定会被卷走;而准备好冲浪的人,则能在浪头之上看到更远的风景。 这就是我想做的社群:Bear with AI · 人机共生派。 在这里,你会: ✅ 跟随我和嘉宾,一起探索 AI 的实战方法与人类独有的能力 ✅通过 Workshop 打造你的第一个 AI 产品(哪怕你像我一样不会编程) ✅获取价值 $100+ 的工具与资源折扣 ✅在一个志同道合的社区中学习、合作,不再孤单 我曾在推特上做过“20 小时赚 $1000”的挑战。接下来,我想和你一起,把类似的实验搬进社群,你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尝试。 如果你想在巨浪来临前,找到属于你的人类超能力,请现在加入 waitlist。早鸟开放时,我们会第一时间通知你。 预约地址:
#AI
#人机共生
#社群
#人类优势
#机会
分享
评论 0
0
1
2
3
4
5
下一页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