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洞察

前几天和一位还没找到方向、但很想创业做AI的朋友聊天,谈了不少话题,有几个点我觉得挺值得记录的: * * * 第一:非技术的人,学编程还是找技术合伙人? 我觉得这不是非此即彼的二选一,两件事都要做。 1. 先自己写一个 demo 出来。哪怕是用 vibe coding 拼一拼、糙一点,也能验证思路。可以发给朋友、社媒上看看,有没有人感兴趣,有没有反馈。 2. 再找合伙人解决后续的技术挑战。千万别想着什么都靠自己搞定。如果你自己硬撑,等你真的拿到钱、上线产品、遇到技术瓶颈的时候,那种「知道问题在哪,但自己搞不定」的痛苦,比失败还难受。 * * * 第二:两个人的小团队,忙得过来吗? 我是个非常现实主义的人,我会经常梳理自己「当前阶段的资源有多少」,然后决定「现在能做的事是什么」。 比如最近因为家庭原因,我每天可能只能工作 2~3 个小时。 那我就会逼自己排序,选出这段时间里「最有价值的事」来做。 这是一种理性。 但我感性那一面也会告诉自己一句话:做不了就做不了吧,天不会塌下来。 * * * 第三:选什么方向?做小案例?行业不性感怎么办? 我朋友会担心: > "我做的项目看起来不性感、不是 AI Infra、也不是消费级爆品,是不是没搞头?" 我觉得对于非技术出身的人来说,你的行业经验、对场景的理解,就是你的护城河。 这就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的故事: > 宝藏不在远方,而就在你脚下。 你不一定能做出下一代 AI 模型,但你完全可以把 AI 嵌入进你熟悉的行业场景里。别人不知道行业痛点,你知道;别人搞技术难题,你用得上。 * * * 第四:找技术合伙人,怎么让对方愿意跟你干? 想清楚一个现实问题: > "如果你的点子,一个程序员自己就能做,那他为什么要让你加入?" 这个时候,你就要能拿出你的价值,比如: - 你有真实的用户洞察、行业背景; - 你能搞定市场、内容、渠道、产品定义; - 你不是「找人打工」的心态,而是真的想一起做事。 另外,程序员这个群体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别把他们想成前台接待或者市场部的人,你要把他们当成工匠,比如装修队里的泥瓦匠师傅。 他们讲的是"有没有清楚的图纸"、"材料准备齐不齐"、"能不能干成活",而不是 PPT 上的"宏大战略"。 理解这点,合作会顺很多。
Y11
1个月前
增长的逻辑正在被AI重塑。如今的增长实践,早已不是过去需要庞大团队支撑的复杂工程——一个具备AI思维的个体,正拥有前所未有的能力撬动流量杠杆。 过去,搭建增长体系往往意味着组建跨职能团队,从内容策划、工具开发到数据追踪环环相扣,周期长、试错成本高。 而现在,AI工具让单点突破成为可能: 用AI生成的行业洞察,能快速转化为系列博客文章; 通过低代码平台,几天内就能开发出实用小工具; 甚至可以用AI驱动的内容生成器,批量制作适配不同平台的推广素材。 这种“一人作战”模式,将反馈链路压缩到极致——一个产品功能的调整,可能第二天就在数据上看到流量变化;一次内容的优化,或许第三天就能收获用户转化。 更关键的是,AI正在重构流量获取的逻辑。 过去依赖SEO、KOL合作等重投入方式,如今可以通过“工具矩阵”实现“四两拨千斤”。比如围绕核心产品,开发者可以在7天内上线多个小工具:学习类产品配个刷题插件,工具类产品做个效率模板,每个工具都嵌入产品入口,再通过AI优化分发策略,让工具本身成为流量触点。 这些工具像一个个精准的钩子,在应用商店、社交平台、内容社区自然生长,最终汇聚成产品的用户池。 这种变化的核心,是AI降低了创新的门槛。过去一个好的增长想法,往往被技术能力、资源成本挡在落地前。而现在,当AI能帮你处理代码、生成内容、分析数据时,只需要专注于洞察用户需求,剩下的交给工具去执行。就像导航软件让普通人也能轻松规划路线,AI正让增长变得像搭积木一样简单——重要的不再是谁能调用多少资源,而是谁能真正理解用户的痛点,并借助AI把想法变成现实。 在这个AI驱动的时代,增长不再是少数人的“技术游戏”,而是每个有洞察力的人都能参与的“创造游戏”。一个人、一套AI工具、一个清晰的需求洞察,就能撬动流量的浪潮。这或许就是未来商业最迷人的地方:用最小的投入,创造最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