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经验

前几天和一位还没找到方向、但很想创业做AI的朋友聊天,谈了不少话题,有几个点我觉得挺值得记录的: * * * 第一:非技术的人,学编程还是找技术合伙人? 我觉得这不是非此即彼的二选一,两件事都要做。 1. 先自己写一个 demo 出来。哪怕是用 vibe coding 拼一拼、糙一点,也能验证思路。可以发给朋友、社媒上看看,有没有人感兴趣,有没有反馈。 2. 再找合伙人解决后续的技术挑战。千万别想着什么都靠自己搞定。如果你自己硬撑,等你真的拿到钱、上线产品、遇到技术瓶颈的时候,那种「知道问题在哪,但自己搞不定」的痛苦,比失败还难受。 * * * 第二:两个人的小团队,忙得过来吗? 我是个非常现实主义的人,我会经常梳理自己「当前阶段的资源有多少」,然后决定「现在能做的事是什么」。 比如最近因为家庭原因,我每天可能只能工作 2~3 个小时。 那我就会逼自己排序,选出这段时间里「最有价值的事」来做。 这是一种理性。 但我感性那一面也会告诉自己一句话:做不了就做不了吧,天不会塌下来。 * * * 第三:选什么方向?做小案例?行业不性感怎么办? 我朋友会担心: > "我做的项目看起来不性感、不是 AI Infra、也不是消费级爆品,是不是没搞头?" 我觉得对于非技术出身的人来说,你的行业经验、对场景的理解,就是你的护城河。 这就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的故事: > 宝藏不在远方,而就在你脚下。 你不一定能做出下一代 AI 模型,但你完全可以把 AI 嵌入进你熟悉的行业场景里。别人不知道行业痛点,你知道;别人搞技术难题,你用得上。 * * * 第四:找技术合伙人,怎么让对方愿意跟你干? 想清楚一个现实问题: > "如果你的点子,一个程序员自己就能做,那他为什么要让你加入?" 这个时候,你就要能拿出你的价值,比如: - 你有真实的用户洞察、行业背景; - 你能搞定市场、内容、渠道、产品定义; - 你不是「找人打工」的心态,而是真的想一起做事。 另外,程序员这个群体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别把他们想成前台接待或者市场部的人,你要把他们当成工匠,比如装修队里的泥瓦匠师傅。 他们讲的是"有没有清楚的图纸"、"材料准备齐不齐"、"能不能干成活",而不是 PPT 上的"宏大战略"。 理解这点,合作会顺很多。
Y11
1个月前
什么样的创业者更容易获得早期风险投资? 在创业初期,能否获得风险投资(VC)的支持,往往决定了企业能否迈出关键的第一步。 作为长期关注行业趋势的观察者,我们发现投资人在选择早期项目时,关注的核心并非仅仅是技术或创意,而是创业者与团队能否构建起可持续的商业逻辑。 以下几个特质,往往能让创业者更容易获得资本的青睐。 首先是对行业的深刻理解。 有经验的创业者通常具备扎实的行业背景,他们清楚市场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哪些环节存在未被满足的痛点,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劣势。 这种基于实践的洞察力,能让投资人相信项目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现实的土壤。 无论是曾经成功打造过产品的经验,还是在细分领域深耕多年的积累,都能降低投资人对行业风险的顾虑,帮助他们快速判断项目的落地可能性。 其次是团队的“互补性”与“执行力”。 一个强大的创业团队,就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技术专家负责攻克核心难题,市场能手擅长捕捉用户需求,运营人才确保高效落地。 投资人不仅看重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更关注他们能否默契协作,形成合力。清晰的职责分工、共同的愿景目标,这些细节都在向投资人传递一个信号:这个团队有能力将想法转化为实际成果。 第三是商业模式的“可复制性”与“增长潜力”。 好的商业模式应该像滚雪球,一旦启动就能凭借自身逻辑不断扩大规模。创业者需要清晰地说明,产品如何解决用户的真实问题,市场空间有多大,以及未来如何通过技术迭代或模式创新实现快速增长。那些能展示出明确用户增长曲线、清晰盈利路径的项目,更容易获得资本的认可。 第四是商业计划的“清晰性”与“可信度”。 一份优秀的商业计划不是华丽的PPT,而是包含了对市场、产品、财务的理性分析。 比如,如何盈利?成本结构是什么?融到的资金将如何分配使用?这些具体问题的答案,能让投资人感受到创业者的严谨思维。过分乐观的预测或者模糊的规划,反而会降低信任度。 最后是创业者的“韧性”与“学习能力”。 创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挑战:技术瓶颈、市场变化、团队磨合……投资人希望看到的是,创业者面对困难时不退缩、能快速调整策略的能力。这种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持续进化的精神,是企业穿越周期的关键。 总结来看,早期风险投资更像是对人的投资。 有经验的行业认知、互补的团队、清晰的增长逻辑、严谨的商业规划,以及面对挑战时的坚韧,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了创业者吸引资本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创业者而言,与其盲目追逐风口,不如深耕自身优势,打磨团队能力,用扎实的准备迎接资本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