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r Liu
2个月前
#20小时1000美元挑战:第1小时进度整理 这一小时的主要任务是厘清思路和方向,同时在本子上回答一系列“心灵拷问”式的问题,帮助我进一步明确路径。 ⸻ 第一个问题:理想中我希望通过什么方式赚钱? 考虑之后,我列出了三个选项: 1.售卖数字产品 2.运营SaaS产品 3.投资 前两项都可以产品化,而第三项是通过资金来赚钱。但考虑到这是一个“20小时挑战”,时间尺度较小,所以开发SaaS产品显得不太现实。数字产品售卖有一定的可能性;而投资则不符合“零资本投入”的规则,因此被排除。 这个问题的回答让我初步有了方向。 ⸻ 第二个问题:我之前通过哪些项目赚到过钱?(非正式工作) 我过往的收入来源包括: •广告赞助、广告费 •联盟营销(Affiliate) •课程收入 •设计项目 •写书、写专栏 •社交媒体内容分成(如 Twitter、Podcast) •咨询顾问、设计导师 •承办线上或线下 Workshop 工作坊 经过分析,我觉得“承接广告赞助商”是个可操作性强的方向。参考以往的报价,只需完成两到三单就能达成目标。同时,课程、设计服务、顾问咨询和 Workshop 也可以作为备选路径。 ⸻ 第三组问题:我擅长什么、别人为我付钱做什么、我的不公平优势和资源是什么? 经过梳理,有如下关键词: •擅长: 设计、内容创作、绘画、演讲表达、导师与顾问 •资源: •自己掌握的设计、AI工具 •内容制作与产品经验 •求职与国际工作经验 •社交媒体影响力(12万海外粉丝数等) •项目文件和素材库 •人脉资源 ⸻ 初步想法归纳: 我可以尝试: 1.咨询服务: 以每小时$100打包售卖,卖出10小时即可完成目标。 2.Workshop 工作坊: 定价$30,招募33人即可达成目标。 3.广告赞助: 承接2-3个项目。 4.售卖电子产品: 模板或素材,定价$10-15,需要售出约100份。 5.售卖课程: 定价$20-30,售出30-50份可达标。 6.售卖服务: 比如网站或产品界面设计,1-2个项目即可。 ⸻ 最终方向梳理为两个: •服务类(大): •广告赞助 •售卖咨询/设计服务(网站设计、品牌、产品界面等) •产品类(小): •模板、课程等可复用内容 ⸻ 下一步,我已经形成了一个具体的19小时计划方案,会在下一个贴中进行详细说明。
Bear Liu
3个月前
世界上很多事情,真的是需要时机合适的。 就说我父亲在文革期间逃亡,在几个省辗转流浪的经历。我小的时候曾经听他讲过。那个时候,我对这些事情既不屑也不关心。我的世界里,别说遥远的那个年代,就连考试读书都不是我的重点。我那时的重点,只有八神庵、二阶堂红丸、波动拳与升龙拳。 后来上了大学初出社会,他也曾经提起过几次。我就勉强听着。那个时候,我正发愁房租水电,也在心里暗暗责怪这老爷子依旧沉浸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帮助我、关心我,虽然我也没怎么直接说出来。 后来我去了新西兰,他开始将这段经历写成一部小说。他跌跌撞撞地学着用iPad,我给他配了一台,教他怎么写。他写好初稿后发给我看。我说实话,至今没有从头到尾读完。原因还是一样:那时候我刚到异国他乡,小孩刚出生,还要找工作,想办法留下来 — 我的日常已经焦头烂额,根本没有精力,也无暇去回顾父辈在文革期间的那些动荡。那不是我的优先级。 但这一次,当我的生活终于出现了一个暂时、难得的间隔,我回到家,开始会主动去问他这段故事,挖掘一些细节,提出我的疑问。就像我做播客采访别人一样。我忽然觉得,在他还很有表达欲望、意识清楚、状态也很好的时候,能亲自跟我讲这一段人生的故事,其实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更何况还有AI可以帮忙处理、整理,以后可以帮他发表。 现在,我觉得最大的遗憾是,我的母亲在我17岁那年因为一场车祸去世了。我记得她对我的爱,那塑造了我现在的性格,但我却并不了解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到了现在这个年纪,终于有了时间,有了能力,也有了想要去了解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的意愿,但却已经没有机会了。
Bear Liu
3个月前
我家老爷子一个人独居,刚刚做完心脏支架手术,拒绝请保姆,也坚决不考虑养老院。 一开始我是真不理解,后来我们心平气和地聊了很多,他才慢慢告诉我: 他说他这一辈子最看重的东西,其实就俩字----自由。 不被人控制、不被打扰,这是他心里的最高准则。 其他事情,包括基本生活,对他来说都得往后排。 我一方面尊重他的选择,另一方面其实也特别好奇他到底为什么这么坚持。 这几天我们好好聊了聊,我终于理解了。 他从小是外婆带大的,没怎么跟自己父母一起生活。 放现在的话说,原生家庭是有缺陷的。 他的外公在土改前自尽了。那是个动荡的年代,他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之后,他和外婆相依为命,艰难求生。 但真正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是文革。 那时候他20多岁年轻气盛,因为一个政治上的冲动,被迫开启了一段国内逃亡之旅。 这段经历对他影响极大,是他一生都难以抹去的记忆。 他后来写了一部小说,记录了这段"漂流"经历。 但现在的出版环境,这本书大概率一辈子都没法在国内出版。 那是一段堪比《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或者《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故事。 70年代的中国,几个月时间,辗转逃亡、躲避追捕、被公检队通缉,靠好心人帮忙过活。 只是因为一个"政治上的小动作",就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所以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他对那个系统,有一种深入骨髓的不信任。 也明白了为什么在某年的六月某个重大的事件发生时,他对那些学生有着近乎本能的同情。 我小时候听他讲这些,没太听懂。 直到现在,他年纪大了,我才慢慢明白,他那种看似"顽固"的选择,背后其实有深深的根。 三年疫情,他一个人住在昆明,没打疫苗,没做核酸,甚至一次扫码都没被查到,也没阳过。 你没听错,他真没中招,完完整整地躲过了整个过程。 像个现实版的"地下工作者",低调又坚定。 所以我最后发现---- 我爸的内核,其实是个朋克,或者说是一个系统之外的非暴力不合作者。 这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当我找了一家数字时代的保姆公司给他安排服务时,他能当场发飙,把人家轰走。 不是他不懂手机,也不是他故意"落后时代"。 而是----他,是个不信任系统的朋克呀。
Bear Liu
3个月前
程序员是不是真要失业了? OpenAI 新发布的 Codex ,意味着什么? 简单说,它是一个云端运行的软件开发 AI 代理人。不是代码补全,不是写几行建议,而是----你把任务告诉它,它自己搭环境、写代码、跑测试、提交变更,甚至写好说明文档,全自动完成。 就像你突然多了个靠谱又不摸鱼的虚拟队友。 我作为一个在tech行业工作的人,看到 Codex 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是工具,是"人"啊。 为什么说 Codex 很可能是个分水岭?几个关键点我觉得特别值得说一说: ↳ 自主编码: 你告诉它,"帮我把登录的 bug 修一下","加个暗色模式","重构一下支付模块",Codex 会立刻开个自己的沙盒,动手写代码,自己测,自己提 PR。你甚至可以设定目标,它就开始跑流程。 ↳ 代理式设计思维: Codex 和之前那些"建议型工具"不一样,它是真的会接管工作流。写代码、处理逻辑、再把每一步解释清楚,像是你团队里来了个训练有素、从不迟到的工程师。 ↳ 门槛超低: 最惊人的是,你甚至不需要会写代码。用自然语言(英文,目前),说出你想要什么功能,它就能直接生成对应代码。对非技术出身的人,简直是开启"编程外挂"。 当然,它还远没到完美,有人反馈效果不稳定,或者代码质量还不如自己手写。 但即便如此,它已经能做很多我以前觉得只有人类能做的事: → 自动写功能、翻译语言、补全逻辑、修 bug,几乎不费劲 → 能预测你下一步想写什么,自动完成很多琐碎工作 → Python 和 JavaScript 之间互相转译,一键跨栈 → 能把别人写的复杂代码解释得清清楚楚,学习成本直接下降 → 有时候还能自动提出优化建议,性能、安全都考虑到了 说白了,Codex 让我们从"AI 辅助开发"直接进入了"AI 主动开发"的新阶段。 现在我们是vibe coding,马上就会是靠智能代理帮我们跑流程、提效率、控质量。 我觉得这会让程序员的角色发生改变----未来的工程师会更关注架构、策略、AI 指令设计,而不是一行行去敲 CRUD。就像工业革命后不是工匠消失了,而是工匠变成了设计工艺流程的专家。 最重要的是,这对创业者来说是个大好消息。 你现在不需要技术合伙人、不用找外包、不用会写代码。只要你能清晰地描述自己的想法,就能用 AI 造出一个初始产品。 Codex 让我看到了一种新的协作方式: 不是"工具帮我写代码",而是"我和 AI 合作做产品"。 这个时代真的变了,快到令人兴奋。Codex,可能只是开始。
Bear Liu
7个月前
睡梦中的推特骗局:我被冒牌记者套路了 我刚刚才从一次诈骗中脱身。损失不大,但整个过程太离奇了。我必须分享这个经历,让大家有个防范。 我平时很熟悉网络,用社交媒体也很多年了,自以为能认出各种骗局。但这次还是中招了。 事情是从一个推特私信开始的。一个叫 “TorresCampbell8” 的人,自称是 TechCrunch 的记者,说他在做跟 AI 和科技相关的报道,想找我聊聊。听上去没什么问题。我以前也有接受过类似的采访请求,于是去他资料页看了看。他似乎从去年开始发或转一些看似像 TechCrunch 的文章,账号显示是 2012 年创建的。唯一让我稍微迟疑的是那个 “8” 的尾缀,但我没多想。 他发来一个 Calendly 链接让我约时间。我点开链接,流程看起来很正常,还收到了预定成功的确认邮件。只不过上面没有 Zoom 或其它会议连结,我想也许他会稍后再发。然后我就去睡觉了。 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我推特底下出现奇怪评论,有人骂我是骗子。一开始我以为又是网络喷子。接着我朋友在微信上发截图给我,说我的账号昨晚发了一条推文,推荐一个所谓的加密项目,还附带了合约地址。我的简介都被改了,看起来就像我是什么“创始人”。可等我上推特一看,那条推文已经被删掉。它是在我睡觉时发的,而我还没醒时就被删掉了。 我尝试联系那位 “Torres”,但他已把我拉黑,完全没有回应。于是我进推特的安全设置里翻记录,发现 Calendly 获得了读写我推文的权限。大概就是通过这层授权,对方在我睡着时发了诈骗信息。